?

威脅言語行為的語言構成

2022-05-23 13:47袁三十梁爽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 2022年2期

袁三十 梁爽

摘要:文本通過概述已存在的某些語言學觀點來界定直接和間接言語行為,同時分析威脅言語行為及其施為解釋。本文利用言語行為其他形式來對比和說明威脅言語行為,并保留其特有的交際意圖和語義內容。

關鍵詞:直接和間接言語行為;施為解釋;威脅言語行為;交際意圖;語義內容

威脅言語行為總是能夠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它在很多研究言語行為的文章中會以單獨評論、直觀舉例等形式被列舉。威脅當然是威脅言語行為的基本范疇。在沖突理論中,威脅被認為是一種有侵犯性和挑釁性、有針對性和破壞性的言語行為,它給攻擊對象帶來危害或者引起負面感受,有時為了示威或者構建出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威脅是一種意圖,這種意圖不僅損害另一方的利益,而且迫使另一方的行為要符合之前所提出的要求。

威脅言語行為自身的特性即是影響受話人的策略手段。在政治話語中使用威脅言語行為時,要使威脅言語行為這一工具符合該話語的目的??梢?,在政治交流中,威脅是作為政權和談判斗爭中操縱對手的策略。說話人在政治話語中使用威脅的情景,基本上由特定的主題來區分:軍事沖突、社會文化以及建立和斷絕政治國際關系,或者為了得到現實政權。

根據其語言功能,威脅言語行為可以確定為帶顯性威脅意義語句的交際語用分類類型。該類型語句交際的語用含義包括隱性指示和顯性指示。更確切地說,威脅言語行為指示的顯性和隱性指向直接和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

如果言語行為帶有明顯的表達意向,并且說話人字面上的意思與他所說的話完全相符,那么這樣的言語行為在言語行為理論中被稱為直接言語行為。如果在言語行為中說話人既指言語行為的直義,也還有一些附加含義,這樣的言語行為則被認為是間接言語行為。Дж. Серль描述間接言語行為時強調:在具體情況中,句子除包含一種言外行為的標志以外,還包含另一種言外行為的實現標志。

這樣,區分直接和間接言語行為主要依賴于言語行為言外之力的說明程度。直接言語行為的言外特征表達手段是施為表述(第一人稱代詞+第一人形式動詞、單數、現在時、陳述式),這種表述能夠體現言外功能和施為動詞之間的意義一致性。在這種情況下,言外行為的內容可以依靠意義相符的施為動詞口頭說明,例:I declare, I promise, I order等。

語句隱含內容的表達通常沒有特殊手段,而是從語句內容中、言語的共同情景中或者交際參與者的共同背景知識中歸納判斷。因而,發現語句的隱含意思只能在直接言語交際中,而在書面文本中,則要注意上下文或者一些語言外的知識,也就是說,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一些言語行為不能被認定為威脅,例:

These Nazi submarines and raisers are the rattlesnakes of the Atlantic.

該語句的重點部分是對對手軍事力量的比喻“響尾蛇”,然而只有考慮到例子的上下文才可以分析出該語句真正的隱含成分。

But when you see a rattlesnake poised to strike, you do not wait until he has struck before you crush him.

正是由于關注理解上下文和評價考慮整體情景,我們才可以猜測出說話人的真正意圖——在對方打擊自己之前先打擊敵人。

像之前已經提到過的,使語句言外特征具體化最合適的形式是隱含的施為形式。在說話時刻施為功能中的言語單位同時也意味著實現這種言語行為作用。

若要關注威脅言語行為的直接表達形式,則不得不提到關于言語活動動詞的特殊類別——言外動詞。但是它們不能被用到施為形式中,它們是言外之力的指示器。其中包括動詞threaten——威脅。相似的動詞被稱為“準施為動詞”,意思是它們或者不能在施為語句中使用,或者需要引入特殊操作,而這些操作需要保證能夠完成在語句中出現第一人稱現在時的任務。

根據З. Вендлер關于“破壞因素”的理論和Н. В. Готлиб的研究,在這些動詞的語義中嘗試揭示這種因素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在語義結構中、在影響動詞施為使用的程度上確定了它們的狀況。此時準施為動詞詞匯定義的分析展示了3層次的動詞特征:

1、大部分這類動詞都具有特有義素“說”(或者直接在釋義中出現,或者通過交叉釋義顯現);

2、一些動詞的義素構成顯示出行為可以不僅由言語手段生產,也可以用其他手段;

3、在它們的語義結構中進入確定取效行為或者最終結果特點的義素。

最令研究者感興趣的動詞“threaten”符合所有把它歸為準施為動詞的3個條件。

1. threaten—to say that you will cause someone pain, unhappiness, or trouble, if they do not do what you want ;to announce an intention to inflict evil, injury, damage,loss of hatm;

2. threaten—to do sth undesirable, violent;

3. inflict evil, injury, damage, loss, harm.

第一個條件給了動詞“threaten”語義標志,使它靠近準施為動詞,也給了它屬于準施為動詞的基礎。在它的語義中存在取效影響的義素:賦予受話人行為 “消極”后果或者采取“不道德的”手段(這些都被З. Вендлер稱為“破壞因素”)。

動詞“threaten”在施為公式 “I threaten (you)” 中不能運行是由該動詞的語句和語義結構中言外目的矛盾引起的。動詞“threaten”的施為使用不可能性并不意味著用其他動詞施為表達威脅的不可能性,因此其他形式的威脅言語行為通常在情境中實現威脅。

語句的語用含義一致地被語言學家確定為由兩個部分組成:語句含義(由組成語句的各項語言單位的含義組成)和上下文或情景。在這種情況下,語句的構建是按規則從一個個語義對應成分的構建轉換成一個交際系統。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正確還原語句的語用構建,在這種情況下語用含義相應地可以由受話者引出。

威脅情景交際構建的語用成分包括:

1、說話人;

2、受話人;

3、他們典型地按等級“得益——損害”分布;

4、說話人和受話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類型。

最后兩個要素幫助把威脅言語行為同其他言語行為按內容區分開來,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從形式上也可以區分。這樣等級“得益——損害”的關聯性說明威脅言語行為和其他的命令類言語行為的區別:

The American tide is ebbing.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restrain your politicians who are thronging the steps of the White House.

正是交際結構的最后兩個要素才允許威脅言語行為成為單獨的、有自己含義的言語行為。在自身施為顯性的表達中威脅言語行為的形式可以與指令性的言語行為相符,然而在隱性施為和間接表達中又加入了陳述部分。

在英語政治話語中表達威脅意圖的詞匯特性實現在一系列按類型劃分的施為功能動詞界限中:

威脅——承諾:promise, vow, swear;

威脅——警告:warn;

威脅——意圖:intend, seek, assure.

使用承諾威脅的施為形式時,威脅言語行為通過語句內容結構中表達說話人意圖的語用成分來體現,這種意圖通常會帶給受話人損害或預言對受話人人身和行為活動帶來消極后果。

I promise to hunt down any remaining suspects in the near simultaneous bombings of the US missions in Kenya and Tanzania.

在這個例子中,說話人——白宮新聞發言人保證完成某個行為,但要帶給受話人損害,這剛好是承諾和威脅的根本性區別。如果承諾做受話人不想要的事,那么這個承諾則不應稱之為“承諾”;因為承諾應該是作為受話人有意向的,而不是作為威脅或警告。

除了施為動詞“promise”之外,同樣可以使用它的同義詞“swear”和“vow”。

I swear to continue the fight against the terrorists and their allies.

而下一個施為形式——威脅警告則必須首先強調該威脅警告確定為說話人意愿的表達,這種表達指向祈使受話人完成某個行為。

標準施為形式的典型特征是存在現在時第一人稱單數施為動詞。然而它沒有硬性的表面特征表達手段。結構句法構成可以更復雜、更寬泛,具體的手段是加入補充結構元素。所以,在下一個例子中等同于警告的威脅形式依靠情態動詞的出現而構建。

I must warn them that there are adequate penalties in the law to prevent them from doing it (seeking selfish advantage).

第三種施為形式——威脅意圖讓說話人在某種條件下完成行為,或在現實中改變事情的狀態。威脅意圖要求說話人按行為確定——“將做一切可能的事”,可以將威脅意圖區分為意圖聲明(intend, seek)和現實條件(guarantee, assure)。

We are forward-looking in ou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anticipate and achieve the unimagined weapons of the future. With these and other improvements, I intend to assure that our vigilance, power, and technical excellence keep abreast of any realistic threat we face.

With one of those essential tools I seek to track terrorists, to disrupt their cells, and to seize their assets.

威脅意圖施為形式在保留說話人對受話人單方面影響的情況下,語義因素是發現威脅的主要標準——受話人受到身體或心理上的損害,同時說話人得到益處。像在上面我們研究過的情況中一樣,與威脅意圖等同的施為形式也可以有變體,這些通過加入情態動詞的句法結構來實現。

The key to success is not to grow tired in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 And I can assure you I won’t.

由于威脅言語行為的社會“不得體”、“不道德”等特性,它被確定為言語行為的特定組成。威脅言語行為的主要動詞“threaten” 一般不使用這個動詞的現在時第一人稱單數形式,這是由社會行為方式和言語行為形式的雙重作用決定的。同時其他形式也可以幫助表達威脅的交際含義并構成威脅言語行為:威脅承諾、威脅警告和威脅意圖。但是單純依靠其他言語行為語義模型的具體構建并不能判斷威脅言語行為的語義,終究還要考慮到上下文和情景來進一步確定它的語用含義。

參考文獻:

1. Вежбицка А. Речевые акты//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Прогресс, 1985. Вып. 16.

2. Остин Дж. Слово как действие//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Прогресс, 1986. Вып. 17.

3. Почепцов Г. Г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е аспекты семантики. Киев: Вища шк., 1987. 129с.

4. Серль Дж. Р Что такое речевой акт//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 М.: Прогресс, 1986. Вып. 17.

5. Шейгал Е. И Семиотика 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 дискурса. Волгоград: Перемена, 2000. 368с.

6.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d. by A. Gadsby and M. Rundell.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 3rd edition. 1668p.

7. Searle J. R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Proceeding of the Texas Conference on Performatives, Presupposition and Implication. Arlington, Va.: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97.

作者簡介:

袁三十 (1990.01-)黑龍江雙鴨山人,俄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外語教學法

梁? 爽 (1982.04-)吉林長春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教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