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詩詞創作之“麻城現象”

2022-05-29 04:58王建明
東坡赤壁詩詞 2022年3期
關鍵詞:麻城詩壇黃岡市

所謂現象,就是事物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的外在聯系和客觀形式,是由于某種創作或研究而引發的社會效應。黃岡格律詩詞創作有著深厚功底和歷史淵源,自1982年開全國先河成立東坡赤壁詩社以來,隨之《東坡赤壁詩詞》期刊創刊后,本土詩家詞人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并相繼推出了眾多在全國產生影響的詩人,因而引起全國矚目。但近幾年來,麻城詩壇表現尤其搶眼,我在這里姑且定義為“麻城現象”,主要是想將麻城詩壇在詩詞創作過程中取得的成績、詩人的成長、傳承的軌跡等情況予以歸納總結,以便社會各界更好地支持詩詞創作,更多地了解麻城詩壇、麻城詩人,了解麻城這個歷史厚重、文脈昌繁的地方。

之所以說“麻城現象”,我想是有著一定的現實和歷史依據的。這除了麻城詩人自覺地謳歌盛世、抒發情懷之外,還與他們自覺擔當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責任有著極大的關系。

上溯到明清時期,麻城形成了“三大文化”(科舉文化、孝善文化、移民文化),其中科舉文化占據首位。據《湖北通志》《麻城縣志》記載,僅明清兩代,麻城共考取文進士136名,為湖廣之首。當時麻城有周、李、劉、梅四大望族。其順序是按各姓氏子弟考上進士多少來排列的。麻城當時是湖廣地區的文化高地。李贄在麻城開壇講學達16年之久,公安派代表人物公安“三袁”多次到麻城研學客居,大文學家馮夢龍亦兩次來麻城講學。明末張獻忠攻陷麻城,一次誅殺麻城72名讀書人,給麻城文脈以重創。

但文脈自有其奇特之處,只要有一絲星火就可燎原。彭桓武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來報效祖國,成為“兩彈一星”元勛。1978年恢復高考以后,麻城大批學子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喻樹訊、彭建斌分別成為中國“兩院”院士,吳珍芳、蔡更元、何光存多人獲國家科技進步大獎等,成為“兩院”院士熱門人選。

與此同時,一批立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麻城人,也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紛紛拿起筆來,扎根鄉土,筆耕不輟,學習先賢,傳承薪火,熱愛生活,開拓創新,在中華詩詞創作中取得了驕人成績,在荊楚詩壇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現象之一:薪火相傳

1987年5月1日,中華詩詞學會正式成立。受此影響,時任湖北麻城師范學校校長的李慕韓先生等一眾詩詞愛好者,倡導成立麻城杏花村詩社并出任主編。在此基礎上,不久又成立了麻城市詩詞學會(與詩社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并在學校率先開展詩詞教學活動。他也因對中華詩詞的愛好和貢獻,出任湖北省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杏花村詩社成立至今已走過35年的風雨歷程,產生了6位會(社)長,培養了幾代詩人,出版了《杏花村詩詞》53期。其間,麻城市還先后獲得“中華詩詞之鄉”和“中國十大詩意小城”榮譽稱號,麻城職教集團、博達公學、實驗二小、龜山中心學校等分別獲得國家、省、市“詩教先進單位”。在多年的風雨歷程中,麻城幾代詩詞同仁,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讓詩詞火種生生不息。一是笑對置疑。當時文革剛結束不久,國家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還未放到應有位置,社會上對傳統詩詞不屑一顧,認為格律詩詞(今稱中華詩詞)是“死亡藝術”,路會越走越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麻城幾代詩詞人沒有退縮和彷徨,而是憑著內心的信念,默默地堅守和創作,堅守到了今天,堅守到了包括中華詩詞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二是迎難而上。大家都知道,詩詞學會是民間團體,沒有經費支撐,沒有人員編制,而詩詞學會又像一個單位一樣,需要保持運轉的各項開支。這些年來,麻城詩詞人負重奮進,采取討、捐、籌等辦法,在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會刊《杏花村詩詞》印數不斷攀升,質量愈來愈好,受到市內外詩友一致好評。三是擴大隊伍。我認為,中國詩壇應像中國乒壇、羽壇那樣,先普及,再提高。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作鋪墊,才能出人才,出精品,才能重歸和趕超唐宋時期的詩詞高峰。麻城詩詞學會多年來認真抓住這一點,取得了極好效果,詩詞隊伍從最初10來人發展到現在的300多人,詩詞習練者、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也正是由于有了眾多人的參與,才有了麻城今日詩詞創作的繁榮。四是培養新人。傳承薪火的重點應該是培養新人。杏花村詩社成立至今,已是詩人輩出,不僅是詩人數量擴大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階梯隊伍,形成了代代相承的良好態勢。我舉一例,前面說到,原麻城師范學校校長李慕韓倡導成立杏花村詩社,經歷了5任社長后,現任社長是剛退休的麻城師范學校校長周光輝。這不是巧合而是傳承。今天,杏花村詩社歷任的社長中已有幾位離世,老一輩詩人們也大多數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可喜的是,離去的是先賢,卻留下了文脈和執著,培養了一批二三十歲的新銳詩人。我相信有文脈,有執著,有新人,就一定會有繼承,有弘揚,有創新。麻城詩詞、麻城詩壇,一定會長盛不衰,賡續彌香。

現象之二:詩才輩出

麻城詩壇詩人眾多。大家互相學習,在學習中競爭,在競爭中提高,是一個和諧美滿、充滿著團結氛圍的大家庭。其中,不乏活躍分子和代表人物,被當地詩壇貫以雅號的有:“田園一絕”李世明,“兩顆星宿”陳永恒、王樹良,“兄弟雙驕”周光輝、周勝輝,“兩刀客”彭紹祥、劉興儀,“三劍客”謝炳銘、鮑海濤、劉文列,“牛坡四友”袁敦文、李文濤、薛蕙、劉應福,“五朵金花”廖迎春、葉禮英、王小燕、關瓊、周瑩等。

這其間首推農民詩人李世明。他高中畢業后因家境原因,沒能入大學深造,但他毫不氣餒,而是憑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扎根家鄉,熱愛生活,創作出了大批歌頌田園、歌頌山水、歌頌鄉梓的優秀詩詞,曾獲孟浩然田園詩詞創作獎,屢獲全國詩詞大賽一二三等獎。

次推陳永恒、王樹良。他倆是當下麻城詩壇的翹楚,承擔著效先賢、啟后學的重要責任。他們的詩詞,不僅其藝術性值得稱道,思想性尤佳,表現出濃郁的愛國情懷。

三推周光輝、周勝輝。他們出身農門,據其祖譜上云:遠祖是理學大師周敦頤,近祖是麻城明代進士周思久。這事是否真實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他倆憑著毅力和堅持,在鄂東文壇上闖出了一方天地。一位擔任黃岡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麻城市作家協會主席,一位擔任黃岡市詩詞學會副會長、麻城市詩詞學會會長。這種情況極為少見。他們除了在中華詩詞的創作上建樹頗豐外,在文學其他領域里,也多有涉獵。

四推謝炳銘、鮑海濤、劉文列。這三人少時即友,志趣相投,詩詞為伴,抱團取暖,在麻城詩壇活躍的時間最長,正值詩詞創作盛年,作品既各顯特色,又相輔相成,藝術水準較高。本世紀初,就在全國詩壇打響了名頭,屢獲全國大賽獎項。他們也是麻城詩壇的中堅力量,為麻城詩詞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其中,鮑海濤還擔任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殘疾人工作委員會主任。

五推彭紹祥、劉興儀。他們是21世紀初出現的兩位中華詩詞愛好者,對麻城中華詩詞繼承和發展起到了橋梁作用。

六推薛蕙、李文濤、袁敦文、劉應福。他們或是麻城師范教師,或是從麻城師范走上教師崗位的老師。教學之余,勤于筆耕,創作了大量中華詩詞,在麻城教育界頗具影響。更為可貴的是,他們把詩詞教學引進課堂,培養出一大批詩詞愛好者和創作者,為詩詞進校園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的李文濤,現已成長為麻城市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七推麻城五位女詩人。記得多年前,《黃岡日報》上發表過一篇通訊《麻城有群女作家》,反映了麻城文壇巾幗不讓須眉的情況。事實上,麻城女詩人也群芳斗艷。這里重點介紹其中兩位。一位是湖北省詩詞學會理事、黃岡市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麻城市詩詞學會副會長、《杏花村詩詞》主編廖迎春女士。她岀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古文功底深厚,作品多次獲獎。第二位是王小燕女士。她是黃岡市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麻城市詩詞學會副秘書長。她利用在農業部門工作的優勢,走村串戶,情系“三農”,書寫“三農”,創作了大量山水田園詩作,獲得過“全國孟浩然田園詩詞”新秀獎。

特別值得一提是,從麻城這塊沃土上走出了很多成功人士。他們一樣有著濃厚的詩詞情結。工作之余,用詩詞抒發對祖國的熱愛,與家鄉詩友交相輝映,共寫輝煌。其作品在詩壇也有不俗的口碑。其代表人物,有原武穴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昌發、湖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均華、黃岡市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良玉。

現象之三:碩果盈枝

衡量一個地方詩詞發展水平如何,我認為有兩個標準。一是量的積累,二是質的提升。近年來,麻城詩壇在這兩方面都可圈可點。首先是創作數量成“井噴式”增長,詩詞學會及詩友個人的八個微信公眾號及美篇,常向外推介麻城詩詞,常年推出作品達萬首之多。在麻城市詩詞群、黃土詩詞群、云峰詩詞群、乘馬農民詩群、巴水農民詩群等各個詩群內,廣大詩人踴躍創作,積極交流,共同促進麻城詩詞的發展和繁榮。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來,麻城詩人個人出版詩詞集達50余部。人大原副主任周杰民先生一人出詩集三部,單部印數最多達5000冊。如果說單憑創作數量不足以證明麻城詩詞的現狀,就其質量而言,也是引人矚目的。他們一直積極組織和鼓勵廣大會員參加全國各級各類詩詞大賽,成績斐然。近五年來,在全國大賽中獲等次獎38人次,尤其是多人次斬獲一等獎,涌現出鮑海濤、周勝輝、李世明等一批“獲獎專業戶”,為老區爭得了榮譽。

如鮑海濤以一組詩詞曲作品《五絕·悼李德威教授》《滿江紅·初心》《[正宮·叨叨令]盼兒歸》獲第三屆“鷹臺杯”全國詩詞大賽一等獎,足見其功底。時任湖北省詩詞學會會長黃金輝點評:鮑海濤這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與本次大賽的宗旨高度吻合,主題梗概的敘事和詩詞曲的抒情相得益彰。三首作品從不同側面歌頌“大國脊梁”李德威。嵌名五絕站位高,顯大氣。詞中“奔騰脈搏滋筋骨”“地球有淚巖漿決”等句,狀物見人,寫景含情。散曲用老母的口語寫出,以喜襯悲,更顯悲壯,讀來讓人心頭一顫,不覺淚下。

還有劉寶華在湖北省律師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詩詞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陳為習獲中國辭賦家協會最高獎“屈原獎”,詹成中獲“紅船杯”全國紅色詩詞大賽金獎和全國“老少杯”文學大賽金獎,丁如良、黃澤良、鄭登平、王黨生等亦在全國大賽中脫穎而出,麻城詩壇其他獲獎還有很多。此種情況在黃岡市乃至湖北省縣市區中并不多見。

總之,薪火相傳,詩才輩出,碩果盈枝。這就是中華詩詞創作之“麻城現象”。這是中國傳統詩詞在復興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極好勢頭。我衷心地祝愿這個現象在麻城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并像星星之火般點燃黃岡、點燃荊楚大地,為全省乃至全國詩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王建明,系中華詩詞學會鄉村工作委員會顧問、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東坡赤壁詩社社長、黃岡市詩詞學會會長、黃岡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猜你喜歡
麻城詩壇黃岡市
李文濤
劉良玉
賀麻城巴水農民詩社成立
賀麻城獲“千年古縣”兼讀凌禮潮先生《麻城不待麻秋筑城而早有城》感懷
鄔思本
題黃岡市老干合唱團旅游照
祝賀彭城女子詩社成立(新韻)
贊黃岡市“校企合作”
貼心服務聚英才
老來學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