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姊妹簫”形制及稱謂考辨研究

2022-05-30 19:26汪月楊琛
音樂探索 2022年2期

汪月 楊琛

摘 要:“姊妹簫”是一種竹制雙管類豎吹型少數民族樂器,廣泛流行于布依族、苗族所在的貴州、云南等各個地區。有關“姊妹簫”的文獻記載始于20世紀80年代,根據不同文獻中的記述,存在“加塞哨口雙管類”與“單簧雙管類”兩種形制結構差異明顯且具有相應特點的“姊妹簫”。不僅如此,筆者通過田野考察發現,文獻中鮮少提及的一種雙簧雙管形制的布依族“姊妹簫”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與此同時,其漢譯稱謂與使用苗語、布依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所表述的稱謂均存在不同的含義。探索“姊妹簫”的歷史淵源和各發展階段形制結構的演變與緣由、現存各類稱謂的表述內涵,以及對比分析同類樂器,以期更全面深入地認識“姊妹簫”。

關鍵詞:姊妹簫;西南少數民族;管樂器

中圖分類號:J619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2172(2022)02 -0028-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2.004

一、“姊妹簫”之歷史淵源

“姊妹簫”作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特色吹管樂器,其歷史源流于文獻資料中的記載并不明確,且甚少提及。因此,只能從“姊妹簫”當下存在的民族與流傳區域中推測其歷史淵源。通過文獻查閱與田野考察所得,“姊妹簫”現多流行于云南曲靖與貴州黔中、黔南、黔西北等苗族、布依族聚居地區。據《苗族文化研究》記載:“約在秦漢時期,苗族的一支‘從洞庭湖邊平原地帶往南,經巫水,順著南嶺走廊中越城嶺北麓往西,從通道、黎平進入黔東南,稱謂今黔東南方言苗族先民;另一支自今陜西、甘肅交界的地方,‘向東南遷徙,經過很長時間進入川南、滇東北、黔西北等,形成今川、黔、滇方言的先民……”。①

由于云南曲靖地屬滇東南,由此可得,存在于此的苗族與貴州黔西北的苗族實為同源所出。關于布依族的歷史背景于《布依族簡史》中有如下記述:“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來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帶,是貴州的土著民族之一?!雹诩t水河流域,源出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馬熊山,稱南盤江。西與北盤江相鄰,北與烏江和清水河的分水嶺為苗嶺山脈,東與柳江相鄰,南與紅水河干流為界與廣西隔河相望。流域內包括望謨、惠水、長順、貴陽、平壩、獨山等區域。因此,聚居于云南曲靖、貴州黔中區域的布依族則同屬一支。

通過上述文獻記載,無論是遷徙而來的苗族抑或是原生土著的布依族,他們均存在于云南曲靖與貴州黔中、黔南、黔西北等地區。據此筆者推測,上述區域的苗族、布依族雖分屬不同的族群,但他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共同生活與勞作,其生活方式、禮儀習俗、傳統文化等方面在潛移默化中相互影響與滲透,因此,“姊妹簫”作為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固化形式亦在此區域內的苗族、布依族之間相互流行發展。雖然對于“姊妹簫”流行的區域以及所屬的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關于“姊妹簫”究竟是何時、于何地、由何人創造產生的信息卻依然疑惑重重,就筆者目前所搜集的文獻資料而言,除了王星冶于2003年發表的《六枝落別布依族民間吹管樂器姊妹簫及音樂初探》中對于“姊妹簫”出現時間的推測為“至少應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雹?,以外未有只言片語涉及于此。

二、“姊妹簫”之形制流變

筆者前期梳理“姊妹簫”的相關文獻發現,關于“姊妹簫”的形制定義,有兩種說法。

其一,柯琳在其《貴州少數民族樂器100種》一書中提及,“……均取材于當地水竹,長250至330mm,外徑19mm,內徑約13mm,兩頭去節,吹口采用木塞式氣道的吹嘴……兩管的音高不同,右簫筒音為宮,左簫筒音為征,左姊、右妹,總稱‘姊妹簫。能奏出平行四度的樂曲旋律?!保ㄒ妶D1、圖2),通過書中記述的“姊妹簫”吹嘴的制作方式,可將其定義為邊棱音管樂器。

與其說法不謀而合的另有曾遂今所編的《中國樂器志·氣鳴卷》,“姊妹簫,竹制,由兩支長短、粗細、音高相同的六孔管并列捆扎而成。管長31.5厘米,上端管外徑1.5厘米。上段管口以木塞形成氣流引道?!雹伲ㄒ妶D3)因此,書中將其定義為,豎吹哨口類吹管樂器,但值得關注的是,此書對“姊妹簫”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書中“拍打簧雙管組合”的章節中,有這樣一段記述,“雙嗩吶,苗族簧振管氣鳴樂器,又稱姊妹簫……管體長約20厘米,管徑約0.5厘米,一端帶節,節下刻出一開口向上的簧舌?!雹谥栽谝槐緯谐霈F樂器的名稱相同,而定義全然不同的情況,筆者推測,或許與樂器存在的少數民族有直接關聯,豎吹哨口類吹管樂器的“姊妹簫”同時存在于布依族、苗族之中,而簧振管氣鳴樂器的“姊妹簫”則只流行于苗族的所在區域。由于不同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甚少,樂器的應用場合、樂器制作師傅喜好習慣不甚一致等原因,因而樂器出現了相同名稱而形制不同的現象。

樂聲編著的《中國樂器博物館》將“姊妹簫”劃分至雙管吹口氣鳴樂器科,“……上端管口置入木塞,內側削一溝槽,與管壁形成吹口?!雹?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大學音樂系與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聯合主編的《古樂風流:中國樂器》中關于“姐妹簫”形制的描述,此書略有不同的是將其樂器命名為“姐妹簫”④,《現代漢語詞典》中“姐妹”的定義為:1.姐姐和妹妹。2.弟兄姐妹;同胞?!版⒚谩钡亩x為:姐妹。雖然“姐妹”的釋義較“姊妹”來說更為寬泛,但筆者認為,無論是“姊妹”還是“姐妹”,更多的是表現其雙管的概念,對其樂器形制并無實質影響,因此可視為同一件樂器?!敖忝煤崱痹诒緯械男沃泼枋雠c《中國樂器博物館》的基本一致,屬于竹制雙管邊棱類管樂器;周惠萍、張應華、吳培安在《“貴州少數民族樂器圖鑒”研究及其例說》一文中,同樣持此種說法,“‘姊妹簫,布依族雙管木塞邊棱音氣鳴樂器”⑤。不僅如此,由中國民族出版社與日本美乃美共同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の歌舞と樂器》,其中關于布依族樂器“姊妹簫”進行了日語闡述:“姉妹簫はプイ族の二管楽器。二本の竹管を合わせ、それぞれの上端が口を吹く。三穴か。ボリュームのある、抒情的な音色が魅力?!雹倨浯篌w意思為姊妹簫是布依族雙管樂器。兩根竹管合在一起,各自的上端吹口。三孔或六孔。音量大,具有抒情的音效魅力。

上述文獻雖表述方式各異,但對于“姊妹簫”的分類依據是相同的。首先,按照薩克斯-霍恩博斯特爾的樂器分類法,將布依族“姊妹簫”定義為氣鳴樂器中的邊棱音管樂器,“當一股氣流以一定角度射向一個帶有尖銳邊緣的管子入口時,氣流就被分為兩股,形成上下兩個分離的氣體渦旋,渦旋之間隨之產生空吸,導致相互碰撞。如果氣流不斷。渦旋之間的碰撞也就會持續下去,渦旋碰撞發出的聲響就稱之為邊棱音”②,其次,對于“姊妹簫”的內部結構,木塞為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利用木塞形成人造噴射小孔,在木塞的下方管壁上開設“音窗”(或稱邊棱音孔),從而形成邊棱音激發系統”③(見圖4)。最后,“姊妹簫”的外部形制皆為由兩根粗細、長短、材質相同的竹管合并而成。以上關于“姊妹簫”的定義對應其文獻中所考之圖片來看卻有其合理之處。

其二,《貴州民族民間資料》一文對其形制以及制作技藝的描述是,“‘姊妹簫,竹簧吹管樂器......它通過管身頂部用刀所撇除的簧舌振動發音,其簧舌長短與管距相同?!雹?《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貴州卷》中也有相似的記述,“‘姊妹簫為竹簧吹管樂器……鼓簧發音?!雹?《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編纂委員會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中所提及有關姊妹簫的形制的記述為,“貴州所用,管上一端留節,靠節出體壁削薄刻一竹簧......湘西所用,另用細竹管刻簧,分別插于兩管上端,身開五孔?!雹薇緯P于湘西地區“姊妹簫”的描述與筆者于2021年8月9日前往重慶市酉陽縣進行的田野考察所見之土家族藝人制作的“咚咚喹”(見圖5)的形制結構極為相似,不同的是“姊妹簫”為雙管樂器,而土家族“咚咚喹”則為單管。

江澤慧、王巍編著的《竹樂器的世界》一書中,對于“姊妹簫”又提出了一個新觀點,編者們認為“姊妹簫”存在單管與雙管兩種演奏形式,“單管姊妹簫……上端保留竹節,在上端管口一側削出一條七孔道,七孔道上用刀片削出長方舌形竹簧片,管壁上烙出間隔均勻的八個按音孔……雙管姊妹簫將兩支長短、粗細、音高均相同的簫管并列在一起吹奏……”①通過上述記錄可以看出,雙管“姊妹簫”是將兩根單管“姊妹簫”合并,其形制與單管“姊妹簫”完全相同。書中談到“……也有兩管音高不同的姊妹簫,一般相距四度?!雹诖朔N說法與上文提及的柯琳在《貴州少數民族樂器100種》中的記述不謀而合。

陳赟的碩士論文《對貴州民間樂器姊妹簫的調查、觀察與思考》,作者通過前后七次的田野調查,將其制作流程進行了如下記錄,“姊妹簫屬竹制雙管樂器,用苦竹或鳳尾竹的枝丫做成,其管身粗細不一,有的細如鉛筆,有的粗如小指,一般管長20厘米左右,管身上端開了個發音的簧舌,開6~8個指孔,孔距約1.8~2厘米?!雹郏ㄒ妶D6)通過上述文獻中針對“姊妹簫”形制以及制作過程的描述,應將其定義為單簧雙管樂器。

基于上述文獻,關于“姊妹簫”的形制分類便已存在兩種迥然不同的說法,而筆者于2020年1月進行的田野考察中所見的云南羅平兩位藝人制作的“姊妹簫”則屬于雙簧類豎吹型雙管樂器(見圖7)。

由此可推測“姊妹簫”形制流變的過程,由邊棱音管樂器向簧管樂器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由單簧雙管“姊妹簫”最終演變為筆者在田野考察中所見之雙簧雙管“姊妹簫”。龐玲、譚良舉的《姊妹簫》④、譚亞敏的《從姊妹簫的成就看布依族民間藝人的藝術創新》⑤之中存在有關雙管雙簧“姊妹簫”的記載。尤其是在《從姊妹簫的成就看布依族民間藝人的藝術創新》中,此文章對于雙簧雙管的“姊妹簫”是如何產生的進行了詳細記述:“很早很早以前,對布依族民間器樂充滿熱情和感情的布依族民間藝人就開始嘗試把‘蚌和‘腦①這兩種布依族器樂合而為一成為布依族民間的新型器樂,名字叫作‘姊妹簫或叫‘鴛鴦簫……姊妹簫的制作不是把‘蚌和‘腦②簡單的合并,而是把蚌和腦所吹奏的簧片做了深加工,仿制嗩吶吹奏簧片,用一種在橄欖樹上生存的昆蟲而又蛻變的蟲殼作為吹奏口……”③由此可以得出,雙管雙簧“姊妹簫”是當代民間藝人對于傳統“姊妹簫”進行改良與創新之后所最終呈現的形制。

由于筆者考察對象為云南曲靖羅平縣的布依族“姊妹簫”,其他地區現存的布依族“姊妹簫”是否與羅平民間藝人所制“姊妹簫”形制一致,抑或是依然存在傳統邊棱音加塞與單簧雙管形制的“姊妹簫”還不得而知,還需進行更為深入的田野考察。

對于此種現象,筆者有兩種猜測。

其一,由于大多文獻論述的是存在于貴州布依族“姊妹簫”的相關內容,而關于“姊妹簫”的改良實踐僅存在于云南羅平縣文化局工作人員所撰寫的兩篇文章中,因此云南羅平地區布依族民間藝人所制“姊妹簫”或許只是“個人行為”并未進行廣泛推廣,由于筆者尚未前往貴州實地考察“姊妹簫”的相關內容,因此,貴州是否同時存在關于“姊妹簫”的改良與創新抑或是繼續遵循于傳統形制的“姊妹簫”暫且不得而知。

其二,“姊妹簫”為布依族的傳統樂器,歷史悠久,布依族人民通過不斷改進其形制結構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在上文提到柯琳在其著作中關于“姊妹簫”雙管筒音存在平行四度的記錄,而筆者所見的“姊妹簫”雙管的筒音音高均為一致,這便間接證實了“姊妹簫”在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或許布依族人民為了“姊妹簫”的演奏方式能夠適應不同場合,在不改變其聲音特性的前提下,對其形制結構進行了微小的變動。

三、“姊妹簫”之稱謂辨析

“簫”的名稱由來已久,《辭?!份d:“后世則稱竹制單管直吹者為‘洞簫,簡稱‘簫;劉誠甫編撰的《音樂詞典》中記錄著,“簫,管樂器,即今通行之單管簫,亦名尺八或稱豎笛,其實即直吹之笛,非古之簫與管也?!雹?/p>

關于專門論述“姊妹簫”的文章始于20世紀80年代,汛河的《話說姊妹簫》一文中有關其名稱的由來指向于民間傳說,簡要可概括為“姊妹簫”的每一個音孔分別代表七個姊妹,由此制作而成一支七孔“姊妹簫”,并以此代替七個姊妹進行歌唱和說話以便向情人傳遞心聲,這便是可考之文獻中關于“姊妹簫”名稱最初的由來。這與柯琳文獻中將“姊妹簫”的兩管分別稱為“姊”“妹”的說法略有差異。⑤

由于現代所見的“姊妹簫”是以充當吹嘴的簧片進行振動發聲,因而“姊妹簫”應屬于簧管樂器,但從其名稱可以看出,人們更傾向于將其定義為邊棱音管樂器,因此該樂器的命名存在問題。在上文對于“姊妹簫”形制流變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其形制的發展存在三個階段,所以“姊妹簫”這一名稱在其被定義為邊棱音管樂器的階段是正確的,但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姊妹簫”的形制逐漸發生了改變,現已成為雙簧雙管樂器。因此,筆者認為“姊妹簫”這一名稱的繼續沿用,其合理性存疑。

與其命名問題有相似之處的另有羌族的吹管樂器——羌笛。圖8為筆者于2021年7月27日前往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進行田野考察時采錄的羌笛形制。羌笛是以吹嘴處自下至上割出相應長度的竹片充當簧片進行振動發音的,屬于簧管樂器,但在名稱上卻為邊棱音管樂器。不僅如此,在廣泛認知中,笛類管樂器大多為橫吹型,而羌笛實則為豎吹,這是該件管樂器命名中的一個疑問。因此,少數民族管樂器的命名問題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綜上所述,有關姊妹簫的稱謂問題有如下兩點。

其一,“姊妹簫”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表述千差萬別,各有不同的說法。由于“姊妹簫”同時存在于苗族與布依族中,因此不同的少數民族語言會產生其相應的稱謂。布依族對于“姊妹簫”的稱謂便有5種之多??铝盏摹顿F州少數民族樂器100種》,書中將“姊妹簫”的布依語稱為“布勒歪練”①;樂聲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與應有勤、孫克仁的《中國樂器大詞典》均將其布依語記錄為“烏里烏魯”,而龐玲、譚良舉在《姊妹簫》一文中則將其布依語稱為“比卵蚌”,筆者通過查閱《布依漢詞典》②得知,“比卵”漢譯為“姊妹”,“蚌”漢譯為“管子”,合在一起稱為“姊妹簫”。由于布依語“比卵蚌”為漢語“姊妹簫”每個字的直接對應,因此是布依語譯漢語或是漢語譯布依語還不得而知。不僅如此,筆者于田野考察中所見的雙簧雙管的“姊妹簫”據藝人所述亦稱為“比卵蚌”,而關于布依語“布勒歪練”與“烏里烏魯”的說法尚未查到出處,其依據無從知曉,或許是書中所記錄的邊棱加塞“姊妹簫”與單簧雙管“姊妹簫”在布依語中的描述也未可知。

筆者推測,除了云南布依族與貴州布依族的支系不同其語音語調存在差異之外,或許由于各個地區制作“姊妹簫”的藝人對于這件樂器的理解不同,從而形容這件樂器時產生了不同角度與方式,導致其名稱產生了區別。為了印證這一推測,筆者咨詢了貴州冊亨的一位布依族民間藝人,據他所述,“姊妹簫”在布依語中稱“雙幫呶同因”,“雙幫”“呶”“同因”分別代表的是“姊妹”“簫”“黏在一起”,其表達的意思為,“姐妹是一對,應連在一起”,從“姊妹”這一具體的詞語含義入手作為其稱謂的依據,另有貴州興義地區稱“姊妹簫”為“波烙”。苗族關于“姊妹簫”的稱謂有“占得息”“咪咪”“力布”3種??铝盏摹顿F州少數民族樂器100種》;曾遂今的《中國樂器志——氣鳴卷》;應有勤、孫克仁的《中國樂器大詞典》;樂聲的《中國樂器博物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編纂委員會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中皆有提及,在苗語中“占”是簫,“得息”是姊妹,故漢稱“姊妹簫”。其余兩種苗族稱謂在文獻中并未尋得具體解釋。

其二,“姊妹簫”的稱謂與其樂器形制不相符。關于這個問題可能涉及樂器的形制流變,并不能單方面認定“姊妹簫”這一稱謂是錯誤的?!版⒚煤崱痹谶吚庖艄軜菲飨蚧晒軜菲餮葑冞^程中稱謂并未相應產生變化,且一直沿用至今,或許是因為“姊妹簫”這一名稱已深入人心,改變之后可能會導致布依族人民對此種樂器的認知存在誤區。

四、“姊妹簫”之同類樂器形制比較

與“姊妹簫”形制類似的少數民族吹管樂器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皆有存在。筆者通過2020年1月與2020年7至8月兩次田野考察,發現兩件與布依族“姊妹簫”形制相似的雙簧類竹制雙管樂器(見圖9),最上與最下皆被稱作“蟲殼巴烏”,最上為云南師宗縣壯族藝人所制,最下為云南文山州丘北縣壯族藝人所制。就形制而言,管身粗細、長度各異,但管身長度對樂器音色有無明顯影響還有待繼續實驗研究;開孔數、孔距不同,云南布依族“姊妹簫”為七孔,兩件壯族“蟲殼巴烏”為五孔,但文獻中另有記載,“姊妹簫”也存在五孔的形制,只是筆者在田野考察中未曾見得;簧片材質相同,均為充當吹嘴的蟲殼。另,云南羅平地區的布依族所制“姊妹簫”的簧片與管身銜接處存在一個金屬連接器而其余兩者皆無。由此,筆者推斷,此類樂器廣泛存在于西南的各個少數民族中,只是由于語言與表達方式的差異,其名稱呈現不同的特點,壯族的“蟲殼巴烏”是以簧片的材質命名而布依族的“姊妹簫”則以雙管的形制命名。以上分析皆為其形制結構的探討,對于音色、音高關系等方面的比較還需繼續深入研究。

五、結論

關于“姊妹簫”的歷史淵源,筆者有以下三種推測:

其一,由于布依族為云南曲靖與貴州部分地區的土著民族,“姊妹簫”可能由布依族人民所創造,遷徙而來的苗族與布依族長期共同居住于此,因而“姊妹簫”成為苗族與布依族同有的樂器。

其二,其實“姊妹簫”原為苗族的原生樂器,由于苗族遷徙至西南地區與該區域土著布依族聚居于此,因而“姊妹簫”成為兩個族群同有的樂器。

其三,“姊妹簫”在苗族、布依族聚居之前并不存在,而是在兩個族群的生產生活中共同產生創造的,用以休閑娛樂,傳情表意。

“姊妹簫”的形制流變,通過實地考察與查閱大量文獻分析所得,“姊妹簫”的形制演變存在三個階段,由邊棱音管樂器逐漸發展為簧管樂器,在其發展過程中由單簧雙管“姊妹簫”最終演變為筆者在田野考察中所見之雙簧雙管“姊妹簫”。由于文獻記載雙簧雙管“姊妹簫”現存在于云南羅平地區,實為該地區布依族藝人的改良與創新,因此,這種形制的“姊妹簫”是否普遍存在?貴州布依族、苗族“姊妹簫”流傳區域是否同時存在?并且有無除了這三種形制以外的“姊妹簫”?這些問題暫且不得而知,另需進行更為深入的田野調查。

“姊妹簫”的稱謂方面,由于少數民族有其各自的民族語言,對于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他們并不是以現代通用的樂器分類法進行命名,更多的是在名稱中表達了自身對樂器的理解,抑或是對于其形制或用途的描述,由于對于少數民族語言的不甚了解,或許學者們在漢譯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也未可知。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

收稿日期:2021-12-01

基金項目: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項目“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管樂器制作技藝數字化傳承研究”(19VJX159)。

作者簡介: 汪月(1996— ),女,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云南昆明? 650500);

楊?。?981— ),男,博士,碩士生導師,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授(云南昆明 65050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