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特存在主義視域下《文城》的解讀

2022-05-30 13:35趙敏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關鍵詞:存在主義余華

趙敏

內容摘要:本文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入手,以余華新作《文城》為中心,探討了在小說中體現的無法抗爭的宿命與災禍、自我塑造與自我選擇、直面人生的勇氣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并簡單對比余華九十年代的作品,論述存在主義解讀下《文城》所體現的新質——從對苦難命運的被動接受到對個體生命的主動選擇。

關鍵詞:存在主義 余華 《文城》

2021年2月,余華帶著新作《文城》回歸大眾視野,這部作品與余華早期的作品同樣與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有著緊密聯系。存在主義哲學構成了西方現代主義哲學的根基,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吸取了胡塞爾的非理性主義,形成了薩特具有個人特點的存在主義。薩特存在主義主要包含了三條主要內容:一是“存在先于本質”,簡單來說就是“存在”在前,“本質”在后,“存在”是人感受到自我存在,則我便可以決定自己的本質;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緊張的、對立的,而人處在這樣冷漠、荒謬的世界里必定是痛苦的、孤獨的;三是存在主義的核心—人是自由的,人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行動。這種自由對人來說是絕對的,不可逃避的,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對存在主義哲學的發揚與進步。

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先鋒主義作家,引發了作家們對人的生存、自由、死亡、選擇等問題的思考,使先鋒主義作家們逐漸擺脫傳統的束縛,致力于“人的存在”的新思考。余華的作品一直以來也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如《往事如煙》、《現實一種》等作品中充斥著無意義死亡的氛圍與絕望的陰霾,而作者在描述死亡時是冷漠且平靜的,書中的人物總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也總面臨著荒謬無常的世界,深化了“人性之惡”與“荒謬世界”的主題。除了對死亡的關注以外,余華后期更注重宿命的表達與生命的延續,如《活著》中福貴經歷了種種災難后選擇了“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許三觀通過“賣血”逐漸從存在走向消亡,這些苦難的背后好像有一個神秘的力量在不斷地推動,更凸顯了存在本身的荒謬與偶然。然而在余華的新作《文城》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主義學說影響的延續,對比余華先前的創作來看既有繼承,也有新內涵的展現。

一.無法抗爭的宿命與災禍

在《文城》中,作者余華突出了作品的另一個主角—“命運”,也是劇中隱藏的“反派角色”。實際上人面對命運時,自身的力量也是渺小的,宿命使得人無法把控自己的生活,人也始終無法回避生存與死亡的問題,而真正能做的就是在面臨命運的重壓時主動選擇與面對,并以頑強積極地心態去面對這人生困境。這一點也是余華作品中對“宿命”的思考,也是對薩特存在主義觀點的內化。

《文城》中關于這部分的內容主要通過作品中貫穿全文的宿命感來體現。首先薩特關于人生苦難的觀點在文本中還可以體現在人物的苦難經歷上?!段某恰窙]有脫離余華以往創作故事的模式,作品中描述了人生的種種苦難的經歷,對于男主人公林祥福來說,幸福往往是短暫的、充滿欺騙的。余華也運用一貫的寫作方式,把這些不幸全部轉化為命運的故事,作品中每個人都逃不掉命運的手掌心。

《文城》中的男主人公林祥福的人生充滿了這種宿命感。他幼年命運坎坷,就連感情經歷也不順利,紀小美的出現給他帶來了短暫的幸福,但也同時改變了他原本平靜的日子。林祥福來自北方的一戶福貴人家,父親在他五歲時去世,母親也在他十九歲那年病倒了,從此他便孤身一人,靠著父母生前留下的積蓄和祖宗常年累積的金條過日子。

林祥福的感情經歷也是這種宿命感的典型寫照,他最初有過一段好姻緣,對方是一個身家清白且家境殷實的千金小姐,因為一個誤會錯過了,后來才與紀小美相遇,卻被其卷走家產,也改變了林祥福平靜的下半生。林祥福明白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他也必須接受命運給予的苦難歷程,便拋棄了冷清孤獨的家,決定去尋找孩子的母親。

在命運永遠是難以捉摸的,林祥福一輩子的尋找與堅守沒有如愿以償,一家團聚的夢也成為了泡影,難以預料的是,生前的林祥福沒有再與小美相遇,卻在回鄉路上與長眠十七年的小美有了片刻的相逢,這種“相遇”既美麗又傷痛,是一種不禁讓人嘆息的遺憾。

除了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沒有幸福的,如溪鎮商會會長顧益民、陳永良夫婦、失去耳朵和愛情的陳耀武,被騙子拐賣的顧同年等等都各有各的不幸??梢哉f《文城》中的人物被神秘的宿命所操縱,他們在生存中掙扎,與死亡對抗,與命運抗爭,從而構成了一個絕望的世界。這實際上繼承了余華早期作品的特點:世界是絕望的,人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人被拋入世界之中,不得不在命運的牢籠里掙扎。

其次這種宿命感還體現在接二連三的自然災難/社會動亂上。小美第一次從林家逃走后,發現自己懷孕了的小美便返回林家,林祥福以寬容闊大的胸懷接納了她??蓻]想到的是小美為林祥福生下了一個女兒后又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從此林祥福便開啟了他的尋妻之旅。

尋妻路上的林祥福吃了不少苦,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尋便是一輩子。特別是這段從北到南的路,不僅有距離上的難題,林祥福并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他一路上不僅要打聽小美的行蹤,還要為饑餓的女兒尋找奶水,穿梭了二十多個城鎮,度過了好幾個春夏秋冬,不斷向路人打聽阿強所說的“文城”,可所有人都不知道文城在哪里。偶然的一次機會他發現“文城”很有可能是溪鎮,他搭上了去溪鎮的船,不幸遇上了龍卷風,差點失去了女兒,來到了溪鎮又遭遇了幾年難得一遇的雪難。這一路上,林祥福帶著女兒吃了不少苦最終才決定留在溪鎮,在溪鎮的這段日子,溪鎮遭遇匪患,女兒也差點被土匪抓走,沒想到自己也喪命于土匪的刀下,至死也沒有小美的下落。

二.存在先于本質——自我塑造

薩特存在主義的核心就是:存在先于本質。薩特強調“存在”相對于“本質”來說是第一性的,目的就是認定人的本性,它是意識到“存在”后的自我選擇。人作為“存在先于本質”的動物,人先存在,然后經歷了一系列事情和選擇,在自我選擇的道路上塑造自身,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段某恰纷髌分写嬖凇白晕疫x擇”的觀點,從男主人公林祥福的角度來說,他在從為“小家”到為“大家”的歷程中塑造了“至善”與“仁義”的本性。

林祥福在尋妻的路上遭遇了各種磨難,流離失所的他對于“文城”一無所知,實際上他每次都可以選擇放棄回去重新找個媳婦,可他就是要繼續向前走。在狂怒的龍卷風中差點失去了女兒的林祥福也曾想放棄,看到女兒的腿正在逐漸用力,他便覺得繼續找下去,因為女兒需要母親,自己需要小美。此時林祥福的犧牲還只是停留在“小家”的層面上。

晚年林祥福在溪鎮生活了大半生,南方溪鎮遭受嚴重的匪患,殘忍暴力的土匪簡直慘無人道,使得溪鎮村民叫苦不迭,原本一片繁榮的小鎮也被鮮血染成赤色。土匪頭子張一斧殘忍無道、無惡不作,抓走了溪鎮商會會長顧益民,在商會討論誰去交贖金贖回顧益民時,林祥福這個原本不屬于溪鎮的北方人站了出來,從那之后林祥福也預知了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終點。

林祥福的經歷充滿坎坷,最終他也沒有找到小美,但他早在不知不覺中在環境與經歷的塑造下完成了自我本質的找尋,完成了人生價值的進化與升華。最初林祥福帶著女兒從北方千里迢迢來到溪鎮,目的是尋找小美,純粹是為了這個小家,認為孩子不能沒有母親,到了溪鎮遭遇了龍卷風后,差一點失去女兒的林祥福意識到他要為了女兒堅持下去,努力把女兒撫養長大。在溪鎮定居后認識了陳永良與顧益民之后感受到了濃厚的兄弟手足之情,對溪鎮產生了特殊的情感。最后林祥福為了溪鎮主動站出來,以自身的力量對抗土匪,由此實現了從“個體”到“團體”的轉變,從“為小家”到“為大家”的進化,實現了對“仁義”、“忠義”等本質的追尋,體現的是小人物的“英雄歌譜”。

三.自我選擇——直面人生的勇氣

薩特的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是一個關于行動的學說,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提出人的自由選擇觀,這種自由是絕對的、不可逃避的。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誕,人無緣無故被拋棄到這個世界上,世界不能給人提供生存的價值和理由,因而人就只能孤獨絕望地面對這個世界,然而人可以通過自由選擇來創造自身。余華繼承了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之后,從早期作品中人面對宿命時的無能為力,到后期作品中余華逐漸找到了對抗宿命的辦法—直面命運,勇于抗爭。

林祥福知道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想找一個人并不容易,特別是連這個人的名字都不太清楚又該何從找起?面臨“留下”還是“尋找”的兩難中選擇了后者。在無休止地長途跋涉,襤褸篳路中,林祥福不是沒有想過放棄,可當看見女兒一天天長大,他也明白孩子不能沒有母親,便決定一直找下去。

林祥福在尋找小美的旅程中所經過的小鎮里,就只有溪鎮最像阿強口中的文城,但當他來到溪鎮卻沒有找到小美,他不確定阿強與小美是不是還在溪鎮,是否有一天會回來,他唯一的期待就是:小美和阿強早晚會回來的。林祥福再一次面臨“歸家”與“等待”的兩難選擇中選擇了后者。

林祥福在照顧女兒和做木工生意的同時,時時刻刻打聽著小美的下落,而可依舊是顆粒無收。在溪鎮的幾十年里,他與陳永良結成忠義的兄弟關系,漸漸地習慣了在溪鎮的日子,還把女兒送到上海女校,自己便留在溪鎮對抗土匪。面對殘忍的土匪與恐慌的溪鎮村民,顧益民被土匪抓去當了人質,溪鎮商會的主要納捐人開會決定誰去用三十支槍贖回顧益民時,林祥福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林祥福原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明白溪鎮不能沒有領導人顧益民,也知道這次去面對的是殺人如麻的張一斧,有極大的可能一去不復返,可他在面臨“退縮逃避”與“主動抗爭”的選擇中選擇了后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見每做出一次選擇的林祥福實際上在另一層次推動了他的生命進程,也深化了他作為人的生存意義:逐漸從對女兒的關照到對溪鎮的保衛,對小家的責任感到對大家的責任感,凸現了在數不盡的苦難之下林祥福對生活的態度—積極樂觀面對與主動進行抗爭。

四.主動選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薩特存在主義學說認為人的本質是自己自由選擇的,雖然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必然面臨著孤獨、苦難、絕望,但人在這種處境下可以自由地選擇自身,塑造自我。與余華先前的作品對比,《文城》呈現了與薩特存在主義同質的主題—積極抗爭,正是個體命運的主動選擇讓人重新認識了自己。

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林祥福生命歷程中不止有苦難與悲劇,還圍繞著一系列新的主題—尋找、責任、堅守,那么在存在主義角度下《文城》比起《活著》《許三觀》的超越主要體現在:個人在生存過程中,如何主動找尋自身的價值。

《活著》中福貴敗光了家產,親人都相繼逝去,他無能為力,只能默默承受著一個又一個悲劇,晚年孑然一身的福貴開始承擔起這份命運。正如作者在極力在書中表現的: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在命運的巨輪中,日常生活中悲劇的無常性加重了“苦難”的意義,死亡重復發生使得生存變得更加難能可貴。所以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承受著無盡的苦難與痛苦,最終答案在余華的作品中表現為——為了活著而活著,不為任何其他事物而活著,活著就已經是一種幸運了?!对S三觀賣血記》中的每次命運在許三觀身上降臨厄運時,他想著用賣血來解決,可四十年之后許三觀發現沒有人要他的血了,他心里充滿了不安:血不能賣,以后家里再有災禍該怎么辦?人生在這個“要賣血才能活著”的年代,只能默默地承擔生活的痛苦,消耗已有的生命來獲得生存的機會。

在《文城》中充滿了殘酷的命運,可小說中的小人物仍然充滿了善良與仁義的品性。林祥福拋棄家中田地獨自歷經風霜雨雪尋妻,最后定居他鄉,也亡于他鄉。而紀小美這個形象也不是十足的惡人,雖然她直接造成了林祥福悲慘的下半生,但這并不是她一個人的錯,而是命運無情的捉弄。書中不僅有小人物的善良,還有英雄俠義之情。土匪在溪鎮抓捕人質時帶走了林祥福的女兒林百家,李美蓮在千鈞一發之際讓自己的兒子去代替林百家成為人質;在匪患之下,本來可以卷錢逃跑的林祥福卻決定留下了與殺人如麻的土匪對抗,結局是他還沒有打聽到小美的下落,還沒有看見女兒出嫁,還沒有實現一家團聚的心愿就為大義犧牲了。而陳永良在林祥福死后完全可以帶著錢離開溪鎮,保全家人,可他還是為了幫林祥福報仇雪恨,而以身犯險去找土匪報仇。實際上他們都是動亂的時代中苦命人,可他們仍選擇了主動抗爭,正是因為內心的堅守與責任,還有本質的至誠至善,不僅體現在每一個人物在悲劇命運下所堅守的至善俠義,還在于每個人物對于苦難的主動抗爭。

從以上的種種分析來看,存在主義的核心是通過自身來選擇,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是自由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余華也在作品中也不斷用新的意志來解讀它,使《文城》比較之前的作品有了新的進步。從《活著》中歷盡滄桑、孤身一人的福貴選擇在破碎混亂的時代中“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在磨難中通過“賣血”表達自己求生的欲望,著重于對厄運的抗爭。到了《文城》,從第一個方面看,不再只是著重主人公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部作品中主人公與其他人物都在積極行動中主動地尋求價值;另一個方面是世界的無常與飄渺,而人面臨這樣的世界仍舊可以選擇自我,保持“至善至美”的本質。

參考文獻

[1]解志熙.《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2]讓·保羅·薩特,周熙良,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

[3]余華.《文城》[M].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3.

[4]張清華《死亡之象與迷幻之境—先鋒小說中的存在/死亡主題研究》[J].小說評論,1999-01.

[5]羅偉文《存在主義與先鋒小說的死亡言說》[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10.

[6]陳潔瓊《生存困頓和精神守望的無間輪回——論余華作品的存在主義傾向》[J].現代語文,2006-12.

[7]唐紅《傳承與超越——余華小說中的存在主義意義審視》[J].雞西大學學報,2010-06.

[8]王嘉豫《論余華小說中的存在主義傾向》[J].學理論,2013-20.

[9]王海亮《余華小說的存在主義寫作研究》[J].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20.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存在主義余華
一顆假糖的溫暖
一顆假糖的溫暖
路在腳下——從薩特存在主義看《長路》
積極心理學的批判與發展:存在主義給予的啟示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讀與寫(節選)
《歸來》中的存在主義敘事
活著,是生命的常態——讀余華的《活著》
擴展閱讀
存在主義思想下《蠅王》與《鼠疫》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