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振鐸《貓》的文本解讀

2022-05-30 04:34王建玉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關鍵詞:鄭振鐸黑貓弱者

王建玉

內容摘要:在這個家庭中,貓和芙蓉鳥互為對照,雖然飽受寵愛,但它們的命運是同樣悲慘的、不公正的。同時,作為家里的傭人,李媽、張媽所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暗藏其中。寵物的遭遇與人的遭遇一明一暗,多層次地剖析了人性的弱點。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關鍵詞:鄭振鐸 《貓》 文本解讀

鄭振鐸的《貓》創作于1925年,發表在《文學周報》,1928年收錄于小說集《家庭的生活》。1982年開始被選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關于《貓》的體裁,筆者認同《鄭振鐸<貓>文本解讀與教學價值》一文的分析,認為《貓》是一篇以散文筆調寫作的小說。

《家庭的故事》自序中,鄭振鐸說道:“中國的家庭,是一個神妙莫測的所在。憑我良心的評判,我實在說不出它是好,還是壞,更難以指出它的壞處何在,或好處何在?!薄敦垺纷鳛椤都彝サ墓适隆返谝黄?,在揭露舊家庭所醞釀出來的悲劇上,展現出家庭中弱者的不幸?!班嵳耔I善于寫‘平平淡淡的家庭瑣事與脈脈溫情中輕籠的哀愁”,整篇文章籠罩著死亡的陰影,不僅是三只貓的亡失,還有兩只芙蓉鳥的死亡。尤其是第二只芙蓉鳥和第三只貓的死亡,揭露了“我”的懺悔的虛假。在這個家庭中,寵物作為弱者,雖然飽受寵愛,但它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不公正的。同時,作為家里的傭人,李媽、張媽所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暗藏其中。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將重點放在三只貓的對比上,學生容易得出的得出的結論是關愛弱小的動物的主題。整篇小說中,兩只芙蓉鳥和李媽、張媽不可忽視。文中說到:“我心里十分的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并不能作為“我”自省反思的證據。舊家庭的悲劇,不僅是冤枉了一只貓。鄭振鐸對人性的挖掘,除了一望即知的“憐愛弱小”“關愛生命”,更有對人性深刻的弱點的剖析。

整篇文章處處見對照。前兩只貓與第三只貓對照,第三只貓與芙蓉鳥的對照,第一只芙蓉鳥與第二只芙蓉鳥對照。更重要的是,非人的動物與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張媽之間的對照。明暗對比之間,文章主旨需要深入探討。動物與動物之間因為人的偏好,而有了不同的待遇。人與動物之間,無論是否可愛、能干,都無法擺脫亡失的命運,悲劇的根源在于人性的自私。在文章中,作者將最大的不平等,即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隱藏在一個平靜的日常故事中。

一.兩只芙蓉鳥的對照

在《貓》這一文中,一只芙蓉鳥的死亡,造成了第三只貓的冤死。這是本文最中心的情節,也是揭示本文主旨的關鍵。學生通過閱讀,容易理解芙蓉鳥之死的結果。然而芙蓉鳥的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含混的,可參見《是誰吃了第一只芙蓉鳥—對鄭振鐸<貓>主題的思考》一文。黑貓叼走第二只芙蓉鳥,但不能直接它是證明第一只鳥的兇手。黑貓的出現,洗刷了第三只貓的嫌疑。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第二只芙蓉鳥死亡。

第一只芙蓉鳥的死亡是有預告的?!澳侵换ò棕垖τ谶@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妻道:‘張媽,留心貓,它會吃鳥呢。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著了?!闭f明鳥對貓的吸引力之大,鳥的處境是危險的,死亡也是可以預期的。

在第一只芙蓉鳥的案發現場,有證人:我、妻子;證據:貓常常對鳥籠凝望著、死去的鳥、貓的嘴里好象還在吃著什么。

第一發現人,張媽,“鳥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了,籠板上都是血。是什么東西把它咬死的?”張媽確認了一只芙蓉鳥的死亡,并沒有確認是貓咬死了鳥。

第二發現人,“我”,我根據“羽毛松散著,好像它曾與它的敵人掙扎了許久”的現場,做出判斷“一定是貓,一定是貓!”“我”的判斷完全是出自臆斷,貓并不在現場。

在確認了貓是殺死芙蓉鳥的兇手后,“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媽要小心了?!逼拮拥膽B度進一步證實了貓的罪狀。

有了作案動機、證人、證物,于是貓的罪狀證實了。我們給它的判決是“給它以一頓懲戒”。在這個過程中,一向愛貓的三妹先找到了它?!拔摇睂嵤┝藨徒?,用木棒打了一下。至此,第一只芙蓉鳥的死亡案了結。

第二只芙蓉鳥的死亡與第一只相距并不遠,“隔了幾天,李嫂在樓下叫道:‘貓,貓!又來吃鳥了。同時我看見一只黑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薄拔摇敝苯用鎸α说诙卉饺伉B的死亡,第二只芙蓉鳥被黑貓“銜著”,其結果可想而知。讀到這里,學生往往為第三只貓的命運掛心,而忽略了兩只芙蓉鳥的相繼死亡。

“我”家是一個愛貓的家庭。然而,第三只貓因為不好看、懶惰、憂郁等不討人喜歡的緣故,使“我”的家人不能從它身上獲得歡樂?!斑@時,妻買了一對黃色的芙蓉鳥來,掛在廊前,叫得很好聽。妻常常叮囑著張媽換水,加鳥糧,洗刷籠子?!贝藭r的芙蓉鳥是非常受寵的。

但由于看護不力,一只芙蓉鳥死了,這可以算是意外。第二只芙蓉鳥又在短短幾日后因為相似的原因死去,可見第一只芙蓉鳥的不幸并沒有使“我”家加強對第二只芙蓉鳥的保護。盡管因為第一只鳥的死亡,“我”實施了懲戒,用木棒打了一下有嫌疑的第三只貓。這說明對于芙蓉鳥的生命,“我”們其實是不在意的。

當第一只芙蓉鳥死亡時,文章情節發生巨大的轉折。學生為貓的命運感到擔憂,為“我”的誤會感到憤慨。當第二只芙蓉鳥的不幸發生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誤會解除,真相大白。而兩只芙蓉鳥的相繼遇害的悲劇被淡化,尤其是第二只鳥。

整個故事中,“亡失”一詞可以概括所養的三只貓的命運。三只貓樣貌、性格、待遇各不相同,但他們殊途同歸。作者在這里安排了“貓”和“芙蓉鳥”作對照,表現出寵物在這個家庭中相同的地位。學生在對照閱讀中可以發現,兩只芙蓉鳥的相繼亡失,與三只貓的命運是一致的。

二.貓與芙蓉鳥的對照

如果文章名為《貓》,故而芙蓉鳥只是展現貓的命運的工具的話,第三只貓的死亡,恰恰證明了在黑貓出現后,“我”的懺悔的虛偽。

第三只貓的死亡原因也是模糊的。文中第三只貓的死亡,距離芙蓉鳥的死亡,大約兩個月。芙蓉鳥死后,隔了幾天,“我看見一只黑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蔽艺J為自己冤枉了第三只貓,“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然而兩個月后,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短短一句話,宣告了第三只貓的結局。這只被我們冤枉的貓,死在鄰家的屋脊上?!班徏业奈菁埂笨梢娯堅谒劳銮暗囊欢螘r間里過得并不好,這兩個月也許一直在外面流浪。它感知到人對它的態度從漠視轉為憤恨,故而它選擇了躲避。

對于第三只貓的死亡,筆者的判斷是,并非死于木棒打了一下。一則相隔時間較長。二則用了“忽然”一詞,表明之前的傷不足以致死,令人吃驚。從貓被打到黑貓的出現,相隔幾日。而黑貓的出現使“我”認清自己的錯誤想要補救,距離第三只貓的死已經兩個月??梢?,在“我”得知真相,到貓死亡這段不短的時間里,沒有所謂的補救。

第三只貓的非自然死亡,可以說是多方面的結果。從芙蓉鳥的進門,就已經暗示了貓的結局。首先,第三只貓的到來是不受歡迎的。它不同于前兩只貓的可愛,使得這個家中愛貓的人對它并不愛護。其次,因貓在家里的若有若無,妻子帶來了新的寵物:芙蓉鳥。芙蓉鳥的到來徹底宣告第三只貓的末路。

第三只貓的死亡,也并非“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黑貓的出現,“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武斷,而證人們都沒有任何補救措施,來彌補對第三只貓的冤枉?!拔摇钡睦碛墒恰暗遣荒苷f話的,我將怎樣的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事實上,“我”既沒有言語的道歉,也沒有行動的彌補,更談不上對它的照顧,第三只貓就這樣死了。學生往往認為“我”是家庭中唯一反思的人,是作者的化身,“我”的懺悔和難過被視作整篇文章的中心。想要充分挖掘作者的創作意圖,除了聽人物在文章中的表白,更要看人物的行為。

三.人物對照

作為一篇小說,鄭振鐸以散文的筆調,將小說的精心設計掩藏。在情節的安排上,以溫情脈脈的筆調書寫了兩只小貓和我家人之間有愛的互動,營造了一種真實日常的氛圍。整個故事以“我”為敘述者,讀者受我的敘事角度的引導。故事的中心事件圍繞著貓,人物在背景中充當配角。

這種處理,隱藏著弱勢群體被欺侮而無力反抗的主題。在這樣一個愛貓的、和善的家庭中,接二連三的貓亡失,乃至芙蓉鳥的死亡。這種對生命的漠視,對弱者的欺侮,是作者所要反思的。文中的“我”,作為這個家庭中相對有反思意識的人,依然會無作為。而文中的張媽作為弱勢群體,對第三只貓同樣甚至更弱小者,卻懷有憐憫、愛護。這形成了第三重的對照。

在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中人物“我”、三妹、二妹、妻子、張媽、李媽,有著不同的家庭地位。他們在對待寵物上,也體現出了不同的性格。家里最愛貓的是三妹,對前兩只可愛的貓總是很高興地玩耍。對前兩只貓的亡失,三妹的反應是“難過”、“慌張”、“很不高興”。

“我”作為第一視角,有著更多的內心剖白。從“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憂郁”、“一縷的酸辛”表現我對第一只貓的感情。第二只貓亡失時“悵然地、憤恨地”的情緒,讓學生感同身受。故而,在“我”對第三只貓表達難過、愧疚的時候,學生往往認為“我”在這場冤案里已經反省了。

在這場冤案里,被冤枉的除了貓,還有張媽。張媽在我家屬于傭人,一個社會地位低微的邊緣人。在這個家里還有李媽,同屬于家庭中的弱者。張媽作為傭人,不同于“我”的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一般愛貓。對前兩只可愛、能捕鼠的貓,張媽沒有表現過多的喜愛。但當第二只貓亡失時,“連向來不大喜歡它的張媽也說:‘可惜,可惜,這樣好的一只小貓?!倍拔摇眰兊膽B度是“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p>

第三只貓的到來,“張媽把它拾了進來,每天給它飯吃?!泵鎸Φ谌回?,張媽雖不喜歡,但仍仔細照顧,從“又很瘦”到“它漸漸的肥胖了”,可見張媽對貓不論美丑一視同仁。而在這個家庭中,貓只有可愛、會捉老鼠等益處才能被我們重視。所以兩只芙蓉鳥出場,代替貓原本的賞玩價值。

“妻常常叮囑著張媽換水,加鳥糧,洗刷籠子”,照顧芙蓉鳥的人依然是張媽。張媽對于家中寵物的照顧,不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由此可見,之前兩只備受寵愛的貓,也是不大喜歡貓的張媽盡心照料。家里的其他人如三妹和我,只是在閑暇時享受逗貓的樂趣。當第三只貓不能提供外表可愛、性格活潑、會捉老鼠這些功能時,叫聲好聽的芙蓉鳥也就成為這個家庭的新寵物。

在面對第一只芙蓉鳥的死亡,張媽也沒有妄下斷語,“鳥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了,籠板上都是血。是什么東西把它咬死的?”不同于其他人一致憤慨的認定是第三只貓咬死了芙蓉鳥,張媽的判斷更加的中肯。然而張媽的辛勞換來的是指責,“張媽!你為什么不小心?!”這里的感嘆號和問號,可見斥責之嚴厲。張媽面對冤屈,“默默無言,不能有什么話來辯護?!?/p>

隔了幾天第二只芙蓉鳥遇害時,是李媽在在樓下喊道:“貓,貓!又來吃鳥了!”此刻照看芙蓉鳥的是李媽。我看到黑貓銜著黃鳥,發現自己之前的判斷完全是處于主觀臆斷?!拔摇睘椤霸┛嗔艘恢徊荒苷f話辯訴的動物”而羞愧,卻不為冤屈了張媽而羞愧。張媽如同“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在這個家庭中同貓一樣的弱者地位。

“我”無法對貓表達自己的歉意,因為人和貓之間有著交流的隔閡,“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的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而在文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更深。這種隔閡,是由于階級、社會地位導致的,也是人性中的弱點。

張媽與家中其他人形成對照,張媽對弱小動物的關愛是無條件的、無區別對待、不求回報的。人和動物之間,有著天然的屏障和地位的不平等。無論是我家養的三只貓和兩只芙蓉鳥,亦或是黑貓、舅舅家的貓,在這個故事中都是難免亡失的命運。張媽受到的對待,正是體現了家庭中對弱者的壓迫。

四.主題探究

鄭振鐸這篇小說發表于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報》第 199期。其創作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并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文學研究會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注意觀察和描寫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及新舊兩代思想上的沖突。鄭振鐸作為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始終強調“為人生”的文學理念。

鄭振鐸在“五四”時期的人道主義觀念,將人類看做一個整體,對每個人的悲慘命運感到同情與憤怒?!叭说乐髁x便是人類間的無論人種、國家或階級之異同,尊重人類人格的平等,博愛一切人類”。鄭振鐸受俄國文學影響,一方面強調文學的悲劇性,來激發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另一方面重視文學的真實性,真實地反映人的生活。這種真實既包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真實,也包含了情感的真實。

《貓》一文揭露出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這正是舊家庭所醞釀出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在于人性的種種缺點。鄭振鐸所批判的,不僅是家庭中強者對弱者的剝削,底層勞動者被剝奪了話語權,還可以看到“我”作為一位知識分子,在自我反省的不足?!敦垺芬缘谝蝗朔Q敘述展開情節,以“我”的反思結尾。相比于對貓的這樣弱小動物的反思,“我”對于“人”的反思則需要挖掘?!拔摇弊鳛樽髡咚茉斐鰜淼囊粋€知識分子,自我反省不能對“張媽”這樣的底層真正的理解與平等的對待。

貓和芙蓉鳥,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對照物。作者選取了生活瑣事,以散文化的筆法給人以真實感。通過層層的對照,人性的復雜多角度呈現。作為一篇構思精妙的小說,《貓》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一貓一事一人的解讀,而要揭開家庭生活的一角,展現出家庭權力構架下對弱者的絞殺。

參考文獻

[1]師延峰.鄭振鐸《貓》的文體認定與教學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20(11).

[2]鄭振鐸.《家庭的故事·自序》[M].上海:上海遠東圖書公司,1928.

[3]邢鳳濤.是誰吃了第一只芙蓉鳥——對鄭振鐸《貓》主題的思考[J].語文學習,2018(07).

[4]姜秀麗.鄭振鐸《貓》文本解讀與教學價值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8.

[5]劉緒才.“血和淚的文學”及其紛爭[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6]鄭振鐸.鄭振鐸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7]袁航.論鄭振鐸“血和淚的文學”思想與小說實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20.

[8]張瑞瑞.鄭振鐸現代人道主義思想、創作研究[D].河南大學,2018.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振興花園學校)

猜你喜歡
鄭振鐸黑貓弱者
強者和弱者
鄭振鐸的錚錚鐵骨
黑貓釣魚 邊慶祝
鄭振鐸炒股
黑貓白貓
鄭振鐸虛心接受批評
弱者
跨省“人身安全保護令”,為弱者保駕護航
弱者生存
鄭振鐸與馮孟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