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銀發寫作”現象初探

2022-05-30 10:48曾葵芬吳曉棠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現象

曾葵芬 吳曉棠

摘要:隨著中國老齡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新時代“銀發寫作”現象隨之浮出了歷史地表,并呈方興未艾之勢?!般y發寫作”現象的勃興表現出與國家的養老政策相互應和,契合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時代精神,對于新時代中國養老問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新時代中國文學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銀發寫作”現象

隨著中國老齡社會的到來,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的生活越來越重視。在文學界,老年人的寫作現象也呈現出較強的趨勢,筆者關注到新時代銀發寫作現象,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銀發寫作”現象進行探討,剖析這種文學現象凸顯的意義及其勃興原因,以期引起學界進一步的關注和研究。

一、“銀發寫作”概念與寫作群的凸顯

2019年10月9日,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協會在《奮進中的中國老齡事業》公布的數據,到2050年前后,中國老年人口占比將超三分之一。目前,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老齡化社會時代,我們不僅要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同時也不能小覷老年群體的力量,充分挖掘“銀發”力量,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力保障。精神文化養老是促進銀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力手段,既能老有所樂,還能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在此背景下,“老年文學”隨之提上了議程,“老年文學”和老年人的文學寫作現象日益凸顯。但“老年文學”在中國尚屬于邊緣文學,對此概念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本文特別提出“銀發寫作”概念,專指老年人群體的文學創作,可以書寫老年,也可以是其他主題的寫作。確切地說,就是以老年人為經驗主體和言說主體的文學創作,表達自我生命的體驗和情感,反映時代和歷史的變遷。以老年人的寫作群體為對象,對此現象給予觀照研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于老年人。本文中所討論的“銀發寫作”特指新時代60歲以上人群的寫作,包括職業作家的寫作,也包括非職業作家的寫作。如王蒙先生,他81歲因《這邊風景》獲得茅盾文學獎,85歲時憑借作品《生死戀》獲得第十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榮譽獎,同年(2019年9月17日)王蒙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86歲時出版長篇小說《笑的風》又成為眾人熱議的焦點。2018適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老年作家徐懷中、王蒙、蔣子龍、劉心武獲得“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別貢獻獎”。2019年,78歲的蔣子龍憑《暗夜》獲得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他81歲(2021年)時出版的《人間世筆記》入選作家出版社公布“2021年度好書”。2019年,104歲的馬識途老先生,出版了18卷的《馬識途文集》,2021年,106歲時又出版了首部甲骨文著作《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同時推出一部散文集《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已逾80高齡,從2015年進入養老院的五年里,寫出了三本最重要的學術著作,約250萬字;還有莫言、梁曉聲、劉震云、賈平凹、諶容、阿來,葉辛等著名作家,他們步入老年后依然筆耕不輟,不斷探索最大可能性的文學空間,甚至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文學成就。非職業作家的寫作力量也不容忽視:如殘血之母李茵的《永州舊事》獲得永州文壇的高度評價;很多離退休干部、老教師等的業余寫作深受好評:如2018年9月21日商丘網——《商丘日報》報道的《利民鎮有個老年寫作族》涌現出了二十多位業余寫作者;還有各地老年大學寫作班學員的興趣寫作,如長沙市老干部大學寫作班的學員彭羅生的《靜觀樓記》、唐美珍《野菊花》深受讀者喜愛。關注“銀發寫作”現象和“銀發寫作”群體是今后文學研究的新熱點。

二、“銀發寫作”作品的積極意義

新時代的中國“銀發寫作”已呈強勁勢頭,這是一支具有中國特色的寫作力量,急待引起研究者的關注?!般y發”作家,經歷了人生的境遇與歲月的積淀,“到了老年,就完全靜下來,既沉浸其中,又跳出來,進行有距離的、更高層面的追問和思考”?!般y發寫作”群體呈現了一派新的氣象,他們的創作,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呈現了獨特的特色與時代特點,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表達了深廣的人文關懷和人性關注。

首先,弘揚正能量是“銀發寫作”的主旋律,很多銀發老人在作品中熱情洋溢地歌頌著偉大的祖國偉大的黨,歌唱新生活,讀來令人感慨不已,蕩氣回腸。著名作家徐懷中一直以來用獨特的眼光觀照戰斗歲月,他以清新俊朗的審美風格和內外兼修的文化素養引領著軍事故事向軍人文學融合轉型的創作征程?!段骶€軼事》是我國新時期軍事文學的奠基之作、扛鼎之作。2019年8月,79歲的徐懷中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牽風記》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式描寫宏大嚴肅的戰爭,探尋戰火中的愛戀與人性。

孔令賢的報告文學《“難民村”的時代腳印》對準基層,關注和思考農民脫貧問題,告訴讀者,只要有黨組織的堅實力量,脫貧、致富完全可以實現。散文集《孔令賢散文選集》中滿溢著濃濃的故鄉情,體現了濃濃的愛鄉情切。

著名作家殘血之母李茵晚年憑借回憶創作《永州舊事》,語言質樸無華,卻帶有生命和靈魂的本色、鄉土與市井的韻味,為永州古城留下了可以記憶的意蘊。

其次,人老心不老的青春激情溢滿筆端。什么是青春?青春就是昂揚向上、永不滿足、持續探索、不斷創新,“銀發”寫作者活出了青春的底色,作品中體現了青春的凌云壯志,表達了對愛情的歌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華文作家董鼎山(1922)到了晚年,寫作進入佳境,直到93歲才宣布封筆,他說:“如今我年過90,還是如此一股孩子心情?!?2歲高齡時出版《紐約客隨感錄》,在序言里仍壯志豪言“不一定是我最后一本文集”。人老心不老的青春力量推動老人持續寫作。

被鐵凝稱為“高齡少年”的老作家王蒙,始終激情澎湃,最新出版的《生死戀》(2019)、《笑的風》(2020)主題仍不離愛情,“王蒙老矣,寫起愛情故事來仍然出生入死。王蒙衰乎?寫起戀愛來有自己的觀察體貼”。

96歲海外著名華人作家王鼎鈞《江河旋律》通過“一代中國人的眼睛”,感嘆“人生似江河奔流,悲喜皆為序曲;縱使人間失格,愛與美仍是智慧”。在《愛情意識流》中,以睿智的語言,淋漓盡致地揭示愛情的真諦,流露出對當代青年戀愛狀態的欽羨,體現了開明的愛情意識。

第三,永恒的人文關懷和人性關注表達了銀發寫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人到老年,心境必然大不一樣。銀發群體已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此時已經心態平和,大多能坦然面對一切,在回首往事中抒發著人生的哲理情思。楊絳《走到人生邊上》體現了對人的關注和對智者的尊崇,淡定從容,寧靜致遠。

蔣子龍的《人間世筆記》記錄了一幅幅人生世相,形象而直觀地展示了近五十年中國的百姓日常生活,推崇向上、向善、向美,展示了深厚的人間情懷,表達了憂憤深廣的人間悲憫情懷。

馬識途的《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是老人一生經歷的濃縮,充滿了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以及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著名作家葉辛在《客過亭》平靜地講述著老知青的人生感受,表達那一代人對人生、愛情、歷史、社會的詰問。同時,文中回蕩著“山坡是主人是客”的俗諺,充分表達著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敬畏。

在永州的鄉村中,75歲的蔣銀鳳老人,正在書寫一部《土地的呼喚》,她用那樸實無華的文字告訴世人,一個人只要努力,積極向上,無論在任何境況下,都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哪怕是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她的精神一樣是至高無上!

第四,對老年人生命的獨特感悟。對老年人的獨特感悟通過銀發作家的文字呈現出來,比通過中青年作家的表達更為深刻,更貼近對老年人“生命”和精神層面的理解。

2017年,年近八旬的瓊瑤每天照顧丈夫,目睹丈夫的病痛,寫下了“生命里,最特別、最重要的書”——《雪花飄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后的一課》,講述一生不為人知的情感歷程:與丈夫平鑫濤相知相守的真情點滴,經營婚姻與家庭的付出、包容和智慧,體現了對生、老、病、死的叩問與對愛的真義的闡釋。

面對老年人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作家周大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天黑得很慢》,被譽為“中國首部關注老齡社會的長篇小說”,通過一個看護的視角,反映了當下老年人的養老、患病、黃昏戀、親子關系等問題,剖析老年人的“生命”內涵。

三、“銀發寫作”勃興的原因

老齡化社會來臨,各類老年問題逐漸成為被書寫的對象。老年人的作品和書寫老年的作品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銀發寫作”的勃興是新時代的產物,更是老齡社會長壽時代的產物。

由于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的人普遍長壽。陳東升認為長壽時代人人帶病長期生存將成為常態,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將從“傳統的消費者”轉變為“長壽經濟的生產者”。?“銀發寫作”群應“長壽時代”而生,成為新時代一支強有力的老年力量,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余熱。

首先,國家的養老政策為老年人寫作提供了條件。

如老年大學的開放,為老年人讀書寫作提供了寫作環境。而新科技手段的助力,各類老年網站的建立,更為熱衷寫作的銀發寫作者提供了便利。湖南省文聯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張步真退休24年,舉辦老年文學培訓班24期,創辦老年文學協會15年,培養老年文學愛好者近1000人,成為岳陽堅守純文學陣地的帶頭人。在培養老年文學作者的同時,張步真仍然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先后出版了《江湖之遠》等著作。

其次,寫作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契合國家養老思想。

老年人多寫作既健腦又健心,對事物的看法也獨出心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辨識能力。三國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蔽恼碌淖饔檬侨绱酥?,故寫作一定要用心投入。在寫作過程中,他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學習、了解社會、思考人生。因為有了精神寄托,心靈不再空虛??茖W證明,預防老年癡呆癥,就是多做益智健腦的事情,提高反應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寫作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冻鞘械墓适隆返淖髡?,英國作家約翰·里德也曾說過,寫作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好的養生保健活動,能幫助人們更清晰地思考,增強學習能力,還能緩解負面情緒。楊絳篤信“讀書可以幫助我思索”,成為中國的長壽作家。王蒙曾經說過:“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候……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不少事,也可以少做一點,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分析,多一點真理的尋覓……”

寫作中的老人英姿勃發,精神抖擻。盡管銀發老人身體大不如從前,但能在寫作中得到自由和快樂,因為寫作賦予了他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盡管寫作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卻能增加生命的厚度??傊?,寫作讓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人生過得豐盈飽滿。這也是銀發作家中出現了很多高齡作家的原因,如馬識途、楊絳、王蒙等著名作家即是典型代表。

不僅如此,文學還具有奇跡般的治愈力:著名兒童文學家孫毅在95歲那年,以驚人毅力創作并出版了長篇小說三部曲《上海小囡的故事》后,輪椅上的他竟奇跡般地康復了,他又重新站起來了。此外,浙江傳媒學院的退休教師王天德70歲后每天堅持寫詩戰勝癌癥。

第三,“銀發”作品受眾增多,推動“銀發寫作”的發展。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日漸提升,老年讀者群增多,因為“同輩效應”,他們更喜歡讀同齡人的作品,老年人自己寫的作品在老年群體中更受歡迎,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銀發寫作”的發展。中青年創作的老年文學“代言體”書寫中,老人屬于客體化的對象,作品中雖表達了人文關懷,但仍是浮于表面,對老年人的關注屬于外部層面的,很少深入到老年的精神層面。如裘山山的《課間休息》、諶容的《空巢頌》、畢淑敏的《預約死亡》等作品。對老人的書寫,不僅僅是生活層面、社會層面的書寫,更應深入到對老年人的“生命”及其精神狀態關注?!般y發”寫作者能更深程度地挖掘老人主體性空間,更容易將筆觸深入到人物的潛意識領域,從精神層面剖析老人群體的生命形態,把老年人當作“生命”本身來寫,深掘精神層面及尊嚴的書寫,探討其人格面貌和精神旨歸,上升到生命哲學的空間,人本哲學的高度。就算有一些是非職業作家寫得不夠深度的作品,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他們“結合工作和生活的體驗,寫了些記事式的短文,從文學角度看,沒什么價值可言,但基于應抓緊有生之年留下點個人旅程足跡的認識,將短文整理成冊,供親朋好友茶余飯后閑讀消遣,留個紀念”。

總之,“銀發寫作”現象在新時代已經呈現雨后春筍之勢,只是尚未引起高度的重視。新時代“銀發寫作”現象的勃興表現在與國家的養老政策相互應和,表達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時代精神,對于新時代中國養老問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般y發寫作”將促使社會各界進一步關注老年群體。本文的探討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一個有力的補充,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是研究和關注老年人的重要的渠道,讓社會更加敬老愛老、知老懂老,關心人生終點,關注生命的最后意義。

基金項目:湛江科技學院2020年校級質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ZLGC202050)

作者:曾葵芬,碩士,湛江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吳曉棠,伊犁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輯:趙紅玉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現象
“光現象”知識拓展
“聲現象”知識拓展
曾打造現象級IP“熊出沒”的華強方特,能否再創造下一個爆款?
看透光現象
解惑釋疑聲現象
解惑釋疑聲現象
它們離“現象級”有多遠
神奇的全反射現象
你能解釋下面的現象嗎
猜謎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