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特曼海洋詩對中國新詩中海洋意象的影響

2022-05-30 08:46陳子堯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女神

摘要: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中都有著以海洋為重要意象的文學創作。論文聚焦沃爾特·惠特曼《草葉集》對郭沫若《女神》的影響研究,通過海洋意象之會通、海洋審視之情感和海洋精神之象征三個角度看郭沫若《女神》的海洋意象所受的惠特曼海洋詩的影響。海洋在郭沫若筆下不再是中國傳統詩歌中表示水域的概念,而是成為有著豐富象征意蘊的詩歌意象。中國新詩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系列海洋詩表現出了不同的海洋審視情感,展示了從敬畏到征服的情感變化。詩歌創作的背景和動因使得他們的海洋意象有著不同的象征性。對不同民族文學作品中海洋意象的比較不僅可以發掘異質文化的特殊性,還可以獲得對世界范圍內人類文化共性的更好的認知,并且對自己本民族的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惠特曼郭沫若新詩《女神》海洋意象

現實世界中,從地理上看,海洋是占據全球面積最大的部分。藝術世界中,因為海洋世界的深不可測,海洋一直在各國文化中扮演著一種神秘的角色。生活在各大陸上的人們對海洋有著不同的認知。不同民族都有著以海洋為重要意象的文學創作。意象派領軍人物龐德把意象定義為“那在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中國20世紀初的文學革命給中國新詩帶來新鮮血液,西方譯作的傳播對中國傳統的詩歌意象也產生了諸多影響,中國詩歌的各種意象煥發出了新的色彩。海洋意象也在中國傳統意蘊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

沃爾特·惠特曼曾被西方評論家稱為“美國文學的第一個海洋詩人”?;萏芈墓枢l在約長島漢廷頓。1848年,機緣巧合之下,29歲的惠特曼受邀到新奧爾良的《新月》雜志做編輯,不久進行了他人生重要的一次旅行?;萏芈孕聤W爾良為起點,沿密西西比河而上,途中經過了圣路易斯和大湖區等水域,終點是紐約的布魯克林。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惠特曼回到紐約后便開始寫詩。1855年,《草葉集》第一版正式脫稿。從出生地到沿水旅行,惠特曼的詩歌創作環境似乎都和海洋水域密不可分,甚至他的《草葉集》中也有專門描寫海洋的篇章,即《海流集》(SEA-DRIFT )。

惠特曼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影響一直以來都受到學界關注,但所強調的多是惠特曼之浪漫主義與自由體詩歌形式,在中國新詩對其海洋意象的藝術接受這一具體的文學現象上鮮少分析。當新詩的浪潮在中國被掀起時,以郭沫若為代表的詩人筆下的自然意象也發生了變化。顯然,郭沫若的《女神》受到了惠特曼詩歌在思想和形式上的多方面影響。

郭沫若曾表示,他在五四運動爆發之際接觸了惠特曼的《草葉集》,從此個人和民族的郁結通過《草葉集》找到了突破口、噴火口。他認為自己的詩歌創作離不開惠特曼的啟蒙?;萏芈耧j突進的詩風和“五四”時代突進的精神十分契合?!恫萑~集》雄渾豪放的調子在異國由郭沫若再一次被奏響,“男性的粗暴的”特點和中國本土藝術特色相結合,在跨文化的語境下書寫了一出別樣的海洋景觀。本文以郭沫若的《女神》為主要文本,從海洋意象之會通、海洋審視之情感和海洋精神之象征三方面遞進分析惠特曼海洋詩對中國新詩中海洋意象的影響,以郭沫若的《女神》為主要文本,旨在獲得中西方異質文化語境下對中國新詩中海洋意象的新解讀。對不同民族文學作品中海洋意象的比較不僅可以發掘異質文化的特殊性,還可以發掘蘊含在特殊性中的普遍性,以求得對世界范圍內人類文化共性的更好的認知。

一、海洋意象之會通:以“海洋”為中心的意象群

廖彬指出,意象是以詞語為載體的詩歌藝術的基本符號,是詩歌體現思想、表現感情的重要媒介。它涉及某些感官通常是視覺特性并暗示著某種感情色彩。意象常常以兩種形式出現于詩中,即單個意象和意象群體。多個意象分為意象對比、意象并置、意象重疊、目錄式意象等。郭沫若和惠特曼則大部分使用了目錄式意象,他們的詩中都組合排列了一連串名稱或一系列感覺體驗。通過對《女神》和《草葉集》文本的閱讀,我們發現二者都有以“海洋”作為中心意象的意象群。

郭沫若的《女神》形成了以“太陽”和“海洋”為中心意象的意象群。詩中的“太陽”和“海洋”往往代表著創造、創新——創造新世界,創造新人。根據有關研究的統計,《女神》一共收錄57首詩,“海洋”意象及其相關意象出現在其中的41首中,比例高達71.9%。其中明確體現詩人對“海洋”的崇拜之感的是《浴?!罚?/p>

弟兄們!快快! /快也來戲弄波濤! /趁著我們的血浪還在潮,趁著我們的心火還在燒,快把那陳腐了的舊皮囊/全盤洗掉! /新社會的改造/全賴吾曹!

詩人以一種呼吁的姿態發聲,沐浴在海洋之中的他向岸上的人呼喊,就像一位受到啟蒙的人希望喚醒還未開蒙的人們。詩人所說的“舊皮囊的清洗”是在烈日照耀的海洋波濤中完成的。這里的浪潮是由郭沫若和他所呼吁的人們的血浪構成的。詩人在這里使用了“全盤洗掉”這樣的表達,既然要“洗”,必然要在水域中進行。而“海洋”就是舊皮囊被洗掉的水域。這里的“海洋”不再是自然環境的簡單指稱,而是帶有浪漫色彩的由“血浪”構成的熱血之海。如果說“太陽”代表了創造力,那么“海洋”就擁有“破壞力”,并且這種創造和破壞是同時進行的。

“陸地”和“海洋”也構成了惠特曼《草葉集》的主要意象群?;萏芈洺W屪约夯鞔蚝xB,連接著“陸地”和“海洋”。例如在《永久搖蕩著的搖籃里》( Out of theCradleEndlessRocking )一詩中,詩人就是“空中的船”。他在詩中回憶如夢似幻的童年景象:“一個赤著腳的孩子”聆聽失去愛侶的海鳥面向大海時的呼喚,在海浪的愛撫之間“我”似乎就是一只海鳥。在失去愛侶的海鳥面前,“海洋”象征著死亡。事實上詩人在詩中也反復強調了“死亡”這個詞:

從那里一步步爬到我耳邊,溫柔地洗滌我的全身,/死亡,死亡,死亡,死亡,死亡。

五個重復的“死亡”仿佛在強調生命消逝后冗長的回音,也表達了詩中的“我”心生的對未知的恐懼。而這未知的命運則以“死亡”為歸宿。意象契機不僅是一些有關聯的意象的單純堆砌,它還具有象征意義。不少論者指出,惠特曼詩中的“陸地”象征物質、生和力量,“海洋”則象征精神、永恒和死亡。

總之,郭沫若《女神》中形成了以“海洋”與“太陽”為中心的意象群,而惠特曼《草葉集》中“海洋”與“陸地”也是意象群的中心。海洋意象同時占據大量篇幅的現象顯然不是巧合。郭沫若大量有關海洋的描寫和以海洋為主要載體實現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對惠特曼《草葉集》的閱讀與接受。

二、海洋審視之情感:從敬畏到征服

如前所言,在郭沫若和惠特曼的詩歌意象群中,“海洋”都占據了重要地位。從比較的角度,顯然二者不只是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學雷同現象,而是有影響關系存在的。最明顯的影響關系就是惠特曼海洋詩的風格改變了中國傳統詩歌中提及海洋時的情感。在審視海洋等一系列自然景觀時,詩人的情感不再是局限性的溫柔敦厚之抒情,而是充分發揮了海洋等擁有強大自然力量的意象的作用,以一種恢宏的氣勢展現時代精神。這一影響表現在郭沫若筆下就是這些“海洋”不再只是抒情主人公“發乎情、止乎禮”的抒情載體,而是有著更加強烈的破壞情感與征服欲望的詩歌意象。

受儒道自然觀的影響,中國傳統詩歌中的大海往往只是人們觀賞的景象,詩人大都是借景抒情,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傳統“發乎情、止乎禮”的詩歌教義往往限制著古代詩人想要酣暢淋漓地抒情達意的愿望?!短圃娙偈住防镉泻芏嗲队泻5脑娋?,如白居易寫“忽聞海上有仙山”,李白有“直掛云帆濟滄?!薄氨剂鞯胶2粡突亍薄鞍氡谝姾H铡钡仍娋?,張九齡筆下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灣曾寫“海日生殘夜”,王之渙寫道“黃河入海流”……但這些都不是對海的正面的直接描繪與謳歌。海洋在這些詩里,沒有像日、花、江、河那樣成為中國古代詩人謳歌的正面對象,它只不過是一種抽象的地理遙遠、地貌大而平的一片水的概念?!拔逅摹钡臅r代精神呼喚著狂飆突進、暴躁凌厲的詩風,這與中國古代詩人恬靜的自然意象很難相適應,只有突出了高飽和度色彩、充滿高于人類力量的自然物象才能和這一時代精神契合。于是,新詩的先驅們從惠特曼詩歌中汲取精神,對中國傳統詩歌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的大膽改造。

這種創造體現在主體對大海的態度上,就是從畏懼向渴望征服轉變。古詩中海的形象表現出慷慨悲涼的在少數,表現變幻莫測、詭異奇絕居多,這里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即對大海的神秘莫測的恐懼情感與隔膜態度。古詩中的大海有時還會以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出現,不具有情感載體的功能。例如白居易寫的“忽聞海上有仙山”,海洋是一種神秘且遙遠的存在;李白寫的“奔流到海不復回”以及王之渙寫的“黃河入海流”等,都是把海當作陸地水流的歸處,沒有將海洋看作擁有意象象征功能的情感載體?;萏芈娭袧M是由氣勢恢宏、壯觀豪邁的大海激發而出的直面挑戰的勇氣和毅力以及對于繼續人類未竟事業的堅定信念?;萏芈嘘P大海的描寫就給了郭沫若等很多現代詩人以很深的啟發。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太陽禮贊》《鳳凰重生》《浴?!贰兑共绞锼稍返仍娭?,大海之形、聲、味以直觀真切的感受洗滌了讀者的內心世界。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詩人將海洋的壯闊生動、博大神秘、勢不可擋的氣勢傳神地呈現我們眼前:

無數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情景呦! /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啊??!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喲! /啊??!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努力喲! /啊??!力喲!力喲! /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

相比于古詩中溫柔婉轉、發乎情止乎禮的抒情,郭沫若詩中的海洋之形、聲、味以直觀真切的感受洗滌了讀者的內心世界,讀畢詩歌仿佛波濤洶涌的大海真的平鋪在讀者眼前。詩人仿佛置身地球之外,像是在太空中俯視地球這顆藍色星球的全貌。廣袤壯麗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自然是詩人可視范圍內不可忽視的存在。在詩人眼中,海洋是“無限”的,是有著能夠推倒地球的力量的。對于海洋力量的贊美并沒有顯示出詩人的畏懼,而是在抒發一種借助海洋無窮的力量推翻已有的存在的渴望。詩人渴望毀壞和創造,而這種渴望在海洋勢不可擋的氣勢面前達到了頂峰。一切有關海洋的自然之力都能被應用到毀壞和創造的事業中,一切即將噴薄而出的情感都將在面對這無限的海洋時通過“放號”發泄出來。詩人在此刻對海洋的情感是充滿征服欲望的。

郭沫若這種由傳統詩歌意象發展出的新意象受到了惠特曼的影響?!恫萑~集》中的《海流集》集中借助海洋意象書寫人對自然的征服欲望?!逗A骷饭彩珍浫Q笤?,分別是《從那永遠搖蕩著的搖籃里》《淚水》《黑夜,在海灘上》。這三篇詩歌中的海洋意象都是自然之力與征服欲望的載體?!稄哪怯肋h搖蕩著的搖籃里》(Out of theCradleEndlessRocking )中寫道:

歌聲沉寂了,/別的都在繼續,星星在閃耀,/……/那禁錮在心中的愛情已經開放,現在終于哄亂地爆發了

夜色中的大海似乎要吞噬了半月,這表現了對神秘的海洋之力的肯定與崇拜。大海的呻吟從來不是軟弱多情的,而是“憤怒的”“不停的”。在這充滿隱秘的自然之力的環境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開放”了,甚至是“哄亂地爆發了”。與其他溫婉輕柔的愛情詩不同,惠特曼筆下哪怕是描寫愛情這樣柔軟的心靈感受,也要使用充滿力量感的大海作為背景環境。

總之,同樣是寫海洋,與中國古代詩歌相比,郭沫若筆下的大海更加浪漫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絲毫不受約束,征服與創造的情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傳統詩歌意象的變化顯然是接受了“五四”時期外來文化中的浪漫因素?;萏芈娭谐錆M激情的大海促使了郭沫若海洋詩發生這種從節制、敬畏到創造、征服的情感轉變。

三、海洋精神之象征:死亡與希望

惠特曼所處的美國社會是經濟危機頻發、貧富分化嚴重、缺乏公平正義、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紛繁亂世。在這樣一個綜合了政治、經濟、法律多方問題的社會現實中,詩人惠特曼的社會體驗自然是充滿壓抑的,滿是美好理想的幻滅感。這種幻滅感體現在他的海洋詩中就是海洋意象所帶有的黑暗意味。例如《海流集》(SEA-DRIFT )中的海洋意象大多和黑夜同時出現。

《從那永遠搖蕩著的搖籃里》(Out oftheCradleEndles Rocking)中寫道:

大海朝這里回答,/不遲延,也不匆促,/整夜向我低語,黎明前十分清楚,/低低地向我說出死這個美妙的詞。

《淚水》(Tears )中寫道:

淚水!淚水!淚水! /在黑夜里,在孤獨中,淚水,/在白色的沙灘上滴著,滴著,為沙礫所啜取,/……/可是到晚上你便飛馳,在無人看見的時候——便成了恣肆無羈的汪洋萬頃,/淚水!淚水!淚水!

《黑夜,在海灘上》(On theBeachatNight )中寫道:

在黑暗的高空,/貪婪的云,埋葬一切的云,黑壓壓地鋪展著,/……/海灘上的孩子緊拉著她的父親的手,/那些低低的勝利了的埋葬一切的云眼看就要吞噬一切了,/她守望著,默默地哭著。

《海流集》(SEA-DRIFT )中的大量海洋意象都是與黑暗、黑夜同行的。大海所呻吟的是“死”這一“美妙的詞匯”。海洋黎明前清晰的低語都是在向我訴說關于死亡的種種愿景。詩句中的海水與“淚水”混淆在一起。詩人反復吟詠“淚水”,而淚水與海水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巴粞笕f頃”的究竟是海水還是淚水并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正是詩句這樣的含混寫法,讓大海進一步染上了孤獨、壓抑的色彩?!逗谝?,在海灘上》中,詩人依然在寫黑暗夜色中的海洋。海面與天空相接,而天空被烏云鋪滿。那此時的大海就是在黑壓壓的云下默默地存在。詩人說云將要“埋葬一切”,那這被埋葬的應當也包括大海。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藝術家對顏色的選擇與事物本身的特征以及藝術家主體世界有關。當海洋被放置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環境時,它所表達的情感自然變得沉默抑郁。即使詩人試圖通過海洋的神秘力量呼喚革新,詩歌所展現的視覺效果依然是壓抑的、充滿幻滅感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康定斯基認為,黑色往往和空無相關聯,代表著希望的泯滅,而白色則是代表著無盡的可能性。這種色彩理論不僅可以應用于繪畫,在詩歌領域中也是可以類比的。和黑暗、黑夜同行的海洋意象給人一種生命力被消磨殆盡的審美感受,在空無的天地間人與自然都是孤獨的。這些詩句視覺上呈現的是暗淡褪色的大海和海岸,聽覺上展現的則是來自神秘自然的啜泣聲。

而《女神》主要收錄的詩作都是郭沫若創作于1919年到1921年間的。這些詩作覆蓋的時間正是我國五四運動的高峰時期?!皶r代精神”所呼喚的創造力量激勵了身在國外的郭沫若詩作對傳統詩歌的顛覆性?!杜瘛分械暮Q笠庀笳\然受到了惠特曼自然詩的影響,一改傳統詩歌中的海洋面貌,以一種全新的、充滿力量的、真正的詩歌意象出現在詩行中。但通過第一部分的舉例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面對《草葉集》中陰暗神秘的“海洋”,郭沫若筆下的大海則似乎被輕輕掀起了那層紗,顯示出清晰的破壞力和創造力。海洋意象所表現出來的象征意義顯然有所不同。

除了第一部分提到的《浴?!?,在《夜步十里松原》中,海洋的創造力也得到了體現:

海已安眠了,/遠望去,/只看見白茫茫一片幽光。/聽不出絲毫的濤聲波語。

海的意象在這里和“白茫?!钡挠墓庖黄鸪霈F。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康定斯基認為,黑色往往和空無相關聯,代表著希望的泯滅,而白色則是代表著無盡的可能性。這種色彩理論在此處也可以繼續類比。視覺上呈現白色的海洋是充滿希望、有無限可能的。這首詩中的海不是波濤洶涌的動態情狀,而是處在“安眠”狀態。詩人在這里營造了祥和寧靜的氛圍,無限的可能性和創造性就蘊含在這白茫茫的海面之下?!兑共绞锼稍穼懙囊彩且雇淼木跋?,卻沒有用黑夜等陰暗壓抑的意象,而是向我們展現和平安靜的白色海面。按照傳統物感說的觀點,“感于物而動”,在作家主體的審美活動中,主體在對客觀物象的感知中產生結合了自身心理世界的情感,將自己的主觀感受投射到客觀的物象之中,物象上反映出的既有作家主體的情感,也有造成主觀情感產生的外在客觀環境。具體的意象就在這種物我交融的方式下被創構出來。

由此可知,因為郭沫若所處的社會時代與惠特曼不同,所以他的個人經歷決定了自身的情感表達會區別于身處另一個現實世界的惠特曼。

總之,郭沫若的海洋意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惠特曼海洋詩的影響,有著與傳統意象不同的表現力,但是郭沫若筆下的大海并不是像惠特曼那么強調強烈的神秘感,而是顯示出清晰的破壞力和創造力。王富仁的評論切中肯綮:“郭沫若是第一個在中國詩歌中注入了真正的海的精神的人,是第一個以海的精神構成了自己詩歌的基本審美特征的人?!边@種海洋精神就是與五四運動時期疏解了從個人到民族郁結的文學力量相契合的“時代精神”?!昂Q缶瘛痹⒂凇皶r代精神”之中,“時代精神”通過“海洋精神”表現出來。

四、結語

從海洋意象在郭沫若與惠特曼的詩歌中所占的比例來看,二者都是各自國度首屈一指的海洋詩人。在中西方異質文化語境下,惠特曼對郭沫若的詩歌意象創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海洋在郭沫若筆下不再是中國傳統詩歌中表示水域的概念,神秘莫測的面紗被褪去,創造力和自然之力顯現,成為具有豐富象征意蘊的詩歌意象;其次,中國新詩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系列海洋詩表現出了不同的海洋審視情感,展示了從敬畏到征服的情感變化。但二者的海洋意象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二者詩歌創作的背景和動因使得他們的詩歌意象有著不同的象征性。郭沫若筆下的海洋意象所體現的海洋之精神恰好與他所處的時代呼喚象征自由與創造的時代精神相呼應契合。

參考文獻: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惠特曼.草葉集[M].李野光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柴麗紅.“論中國現當代海洋詩中的海洋意識”[D].山東大學文學院,2013.

[4]廖彬.“惠特曼和郭沫若的詩歌意象論”[J].郭沫若學刊,1992(11).

[5]郭沫若.序我的詩[A].沸羹集[C].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

[6]郭沫若.我的作詩的經過[C].郭沫若全集[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7]李亮劍,中國古典詩賦中的“?!币庀骩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1999(3).

[8]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僵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朱志榮.論審美意象的創構[J].蘇州大學學報,2005(3).

[10]王富仁.他開辟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論郭沫若的詩歌創作[A].“郭沫若在日本”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8.

作者:陳子堯,安徽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編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歡
女神
女神駕到
我家女神下凡了
“女神”不易做
我的幸運女神
圣誕、元旦與新年:女神誕生倒計時
02 Bulgari永恒的女神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間
請別叫郎平“女神”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間
“女神”高飛,喜悅共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