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維特抑郁癥分析

2022-05-30 12:38吳婷婷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維特弗洛伊德

摘要:弗洛伊德在《悲痛和抑郁》中所闡釋的抑郁癥理論有助于分析歌德著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維特的抑郁癥,其兩大特點分別為自戀型對象選擇和對戀愛客體的愛恨矛盾心理。通過對維特抑郁心理機制的分析,能夠使讀者深入了解抑郁機制,及時察覺并調節異常心理,避免陷入抑郁的深淵。

關鍵詞:維特《悲痛和抑郁》弗洛伊德

歌德對夏綠蒂·布甫愛而不得的沮喪經歷,以及其密友因失去愛情而自殺的行為讓他深陷抑郁情緒的泥淖。然而,不同于筆下的維特,歌德擁有極好的情緒管理天賦,對困擾他的情緒障礙有著深刻的洞察,并成功地制定了克服心理危機的策略。歌德采用寫作這一種疏通情緒的手段,通過對維特抑郁的細致刻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愛而不得的苦痛,同時將潛在的抑郁風險轉化為可以化解的悲痛情緒。此外,歌德對精神失常的維特的塑造為弗洛伊德提供了分析心理疾病的重要樣本。本文試圖從弗洛伊德《悲痛和抑郁》的視角來探討維特的抑郁癥,對維特暴力自殺背后的心理原因做出詳盡的分析。

一、弗洛伊德的《悲痛和抑郁》

作為精神分析的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17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悲痛和抑郁》的論文,比較了悲痛和抑郁兩大心理狀態的異同,并用力比多理論解釋了抑郁癥。弗洛伊德認為觸發抑郁和悲痛的原因是相同的,而同樣的影響,在有些人身上則發展為抑郁而不是悲痛。悲痛時,世界變得貧乏空虛,抑郁時則是自我變得貧乏空虛。悲痛源自失去所愛的人或所追求的事物,盡管悲痛是一種偏離正常生活的狀態,但悲痛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之后悲痛即可自愈。然而,抑郁需要進行人為干擾治療。內心痛苦纏繞卻無處疏解,外部世界無法成為痛苦的宣泄之處,抑郁患者處于抑制狀態,抹殺了對外界的興趣,愛的能力逐漸喪失,自尊感逐漸耗盡,以至于到達了譴責與辱罵自我的地步,妄想自我受到處罰,從而帶來瞬間的快感,這就是抑郁癥的顯著特點。

此外,弗洛伊德認為,力比多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動力,性欲是人類發展階段所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主體可以把他自己當作愛的客體,即力比多可以把自我當作愛的對象,這樣的力比多稱為自戀力力比多;力比多也可投注于外部,這樣的力比多稱為對象力力比多。弗洛伊德提出抑郁的三個條件是失去對象,矛盾情緒和力比多倒退回自我。當失去戀愛對象后,自戀力力比多無法擇選新的對象,而撤回到自我,此時自我被當成戀愛對象,對戀愛對象的敵意轉變成對自我的敵意,從而能夠殺死自我。維特陷入了抑郁而不是悲痛,他的戀愛狀態體現了抑郁癥的兩大特點:即自戀型對象的選擇和對戀愛客體的愛恨矛盾心理。

二、維特的抑郁癥

故事的開始是維特享受幸福的畫面,獨自生活在人間樂園般的大自然,維特的心靈感受到一種溫和的慰藉,靈魂中充滿了寧靜。他沉浸在無法形容的自然之美中,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他熱血沸騰,渴望包容,跟瓦爾海姆村莊的退休居民打成一片。然而,綠蒂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寧靜與祥和。綠蒂迷人的氣質、溫柔的聲音、優雅的舉止,深深吸引著維特。盡管維特知曉綠蒂已經訂婚,但仍然為之傾倒而陷入愛情,無法自拔。維特對綠蒂的愛與日俱增,綠蒂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動作,都能讓維特著迷,期待著與綠蒂的每一次見面。但維特也心知肚明,綠蒂只是他生命中的過客,終將離他而去。戀愛客體的缺失讓維特的力比多缺少了傾注對象,撤退到了自我,維特便開始了對自我的損耗,對綠蒂的愛恨矛盾日益加深。悲痛和郁悶開始扎根于維特的靈魂,并逐漸占據了他的整個生命。

(一)自戀型對象選擇

受自戀型對象選擇支配的人傾向于將他們的力比多能量投入到自我的表現中,以服務于他們的自戀動機。戀愛客體的存在使自我價值增強,戀愛客體的喪失使自我價值降低。當戀愛客體喪失,個體并沒有將力比多從該客體中撤回并轉移至新的客體上,而是轉向了自我。并且,這部分力比多并沒有正常地像愛戀愛客體一樣愛自我,反而強化了對失去戀愛客體這一事實的認同。這樣,客體的喪失就變成了自我的喪失,對戀愛客體喪失的批判就成了對自我的批判,自我與戀愛客體之間的沖突就轉化為自我批判結構與自我之間的沖突。

維特基于自戀目的選擇戀愛對象,綠蒂的一舉一動都帶動著他的自戀情緒。維特的自戀力力比多此刻投注在綠蒂身上,對綠蒂的認同相當于對維特自我的認同,因此維特的自我價值隨著對綠蒂的認同加深而不斷強化。綠蒂溫柔地提醒他回家被維特認為是喜歡他的舉動,讓他興奮不已;綠蒂與他分享她對壞脾氣的看法時,他的自我價值得到了切實的外部驗證,因為是他而不是別人成為綠蒂的分享對象,這都是維特過分自戀的表現。與其說維特愛著綠蒂,不如說維特愛綠蒂的存在而受到強化的自我,因此,受自戀型力比多影響的維特時常陷入妄想中。當綠蒂的眼睛盯著他的臉頰和衣服時,他從她的眼睛里讀到了一種愛戀,幻想著綠蒂深愛著自己,這種妄想令他十分滿意,因為此時此刻他的自尊和自我認同都達到了巔峰。然而當綠蒂不在身邊,去陪伴生病的朋友時,維特比生病的人更加痛苦。他久等綠蒂而不得,便派仆人到綠蒂生病的朋友家去打聽綠蒂的消息,他發瘋似的等待仆人歸來帶來綠蒂的消息的癲狂模樣,是由于戀愛客體不在身邊導致自我認同減弱的緣故。當綠蒂向跳舞的鄰居們獻上橘子時,維特內心痛苦不安,對自我的認同隨著綠蒂對別人認同的增加而減少。他的自我認同程度完全被綠蒂的言行所主導,一旦覺察到綠蒂對于其他人的關懷或贊美,維特的一部分自戀型力比多就從綠蒂身上撤回,轉向了自我,并開始批判自我。遺憾的是,綠蒂已經和阿爾伯特訂了婚,當她深情地談論丈夫阿爾伯特時,維特覺得自己曾經受到綠蒂青睞而得到的榮譽被剝奪得干干凈凈,讓他顏面掃地。一旦綠蒂回到阿爾伯特身邊,因綠蒂而來的自我價值也因綠蒂的離去而消失。喪失了對戀愛客體的認同也就是喪失了對自我的認同,維特與綠蒂之間的沖突變成了維特與自我的沖突,當自我無處安放時,自我毀滅的傾向便越來越明顯。

由于戀愛客體的喪失而導致自我的喪失,維特逐漸喪失了對外界的興趣,愛他人與愛自我的能力也蕩然無存,唯一的力量也被放在了自我批判上,妄想自我得到懲罰。他的朋友威廉建議維特振作起來,設法擺脫那種耗盡全部精力悲慘的感情。威廉做出如此建議是因為他認為維特遭受著失戀的悲痛而不是抑郁。弗洛伊德認為,悲痛者痛苦的原因是當戀愛客體不存在時,力比多在尋找替代客體時出現了混亂而帶來了痛苦,但悲痛者最終能夠與現實達成妥協,而抑郁者則不能找到替代客體反而將力比多撤回到了自我,沒能與現實達成妥協。后者正是維特的遭遇,他認為威廉的建議不切實際,他的生命正在被一種纏綿的疾病耗盡,無法一下子結束自己的苦惱,這種病魔同時也帶走了他擺脫災禍的勇氣。維特投注在喪失戀愛客體上的力比多力量仍在掙扎著批判自我,每個力比多攜帶著的與戀愛客體相關的回憶和期待,不斷地閃現在腦海中,不斷地釋放出矛盾的痛苦和縹緲的希望。糟糕的是,這種痛苦深深地根植于維特的無意識中。弗洛伊德認為悲痛者知曉戀愛客體的離去導致其悲痛且最終接受了現實,而抑郁者無法完全理解這種悲痛,以至于不斷消耗他的意志和力量,陷入與悲痛的糾纏中。正是因為維特在無意識中混淆了戀愛客體和自我,他對戀愛客體的能量才被投入到自我上,戀愛客體的失去才導致了自我的失去。他的自我被完全剝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渺小而無能,甚至可鄙,對自我的批判不斷加強,自責、自怨并且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懲罰。心中的焦慮逐漸吞噬他的精神力量、他的活力、他敏銳的感覺。正如文中所描寫的那樣:

我坐在她身邊,兩小時,三小時,欣賞她的姿容、她的風度、她的天使般的談吐,漸漸地,我的感官興奮到極點,眼睛朦朧了,聽覺失靈了,似乎有一個殺人犯在緊扼我的咽喉……除了墳墓,我看不到有什么別的結局。 a

(二)對戀愛客體的愛恨矛盾心理

抑郁癥中,患者抽離戀愛客體上的力比多時產生了愛恨矛盾。悲痛者接受戀愛客體的失去,但抑郁者反之,不接受戀愛客體的失去,自戀型力比多抽離戀愛客體的同時對戀愛對象的愛轉為對戀愛對象的恨。由于力比多撤回到自我,這種怨恨又反作用到自我上,對戀愛對象的怨恨轉變成對自我的怨恨。維特壓抑了因戀愛客體喪失而帶來的愛與恨的矛盾情緒,這種內心對抗情緒的集結,逐漸轉變為抑郁癥。通過對自我的責怪貶低和傷害來發泄怨恨的情感,從而獲得施虐性的滿足,最終只能通過最危險的自殺來獲得最大的滿足。

維特對綠蒂的愛無以復加:一想到自己將成為她的丈夫,并將最親愛的綠蒂摟在懷里,他臉上就掛滿了微笑。盡管綠蒂和阿爾伯特結婚了,但他仍然沉浸在他們才是天生一對的妄想中,并指責綠蒂竟敢嫁給阿爾伯特的做法。一開始,維特做了許多掙扎離開了綠蒂,在離開的路上他遇到一位陷入愛情困境的農民,這位農民對他的愛人深感悲痛,他愛人對他的懇求充耳不聞,這讓維特感同身受,因而對綠蒂的愛恨糾葛愈來愈深。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對戀愛對象的失望和不滿使得個體與之關系受損,但個體并沒有及時撤退尋求新的客體,反而讓部分力比多掙扎著尋求客體的關注,另一部分力比多附著到自我身上。維特并沒有放棄綠蒂而尋找新的愛情,反而向綠蒂提出自己的訴求。當他讀到綠蒂寫給阿爾伯特的信時,“最好的人,最親愛的人,盡可能趕快回來吧,我懷著說不清的喜悅等候著你”,維特想入非非,向綠蒂訴說了自己渴望這封信是綠蒂寫給他的,這讓綠蒂尷尬難堪,兩人的沖突愈來愈烈。愛與恨交織在維特的心中,他對自己、綠蒂和阿爾伯特三人中有一人被毀滅的預感也越來越強。后來,當維特正在生存與毀滅之間掙扎時,一名農民被謀殺的消息傳來,維特毫不懷疑,兇手正是之前那位深受愛情折磨的農民。他沒有殺死自己反而殺死了情敵,這讓維特激動不已,對兇手懷有強烈的同情,并且情不自禁地為他辯護。如果這位兇手得到了原諒,那么他自己也會被理解,不至于這么孤立無援。然而,法官無動于衷,指責維特成為一名殺人犯的辯護人。他對兇手的辯護遭到了斷然拒絕,阿爾伯特也譴責了他的偏見。維特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離開了:“不幸的人啊,你是罪無可赦!我明白,我們都是罪無可赦?!本S特的努力成了泡影,兇手被判死刑的同時他也判處了自己的死刑。弗洛伊德指出:“沒有一個神經質的人懷有自殺的念頭,而他并沒有因為他人的殺戮沖動而放棄自己……只有當自我能夠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來對待時,它才能殺死自己?!本S特最后把自我當成了批判對象,并判處自我以死刑。

三、結語

風度翩翩的少年維特飲彈自殺,其結局令人唏噓。他遭受了嚴重的精神創傷,無法自愈,最終完全喪失了自我價值。其問題關鍵在于自戀型力比多的投注無法轉移到新的戀愛客體上,只能撤退到自我身上,使自我成為犧牲品,導致悲劇的發生。歌德對復雜情緒問題的洞察以及弗洛伊德對這種疾病背后的心理機制的詳細闡釋,為我們豐富了解決抑郁癥的理論依據。只有讓力比多重新選擇新的戀愛客體,抑郁才能夠轉變為可以自愈的悲痛,才能避免自殺的悲劇。

a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版,第76頁。(文中相關引文皆出自同一版本,不再另注)

參考文獻:

[1]陳靜.哀傷還是抑郁——解讀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抑郁》[J].醫學與哲學(A),2015(8).

[2]熊會.重讀弗洛伊德抑郁癥理論[D].四川大學,2006.

[3]趙秀榮.近代英國對抑郁癥的認知——從憂郁癥到抑郁癥[J].安徽史學,2021(1).

作者:吳婷婷,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維特弗洛伊德
從弗洛伊德入門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長安鈴木維特拉
漫畫
改變!拉力賽版維特拉
花開一朵,至情綻放——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看杜麗娘
《夢的解析》出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