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符號與身份轉喻

2022-05-30 03:07夏野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 身體符號 身份轉喻

多麗絲·萊辛將其小說的背景時間定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到21世紀初期,小說所關注的問題凸顯了時代的特征——西方國家向海外的大規模擴張和殖民以及全球化的高漲,探討了不同的民族如何尋找自己的身份歸屬以及不同的個體如何確定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問題。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筆者發現萊辛非常注重運用身體符號,比如服飾、飲食、傷痕等來書寫身份。

所謂身體符號,可以這樣解釋:當身體的器官功能淡化,身體不再與物體發生實質性的聯系,物體不再通過身體的創造力和能動性而獲得意義,不再來源于身體的辛苦勞作,而成為符號性的再生產,物的意義也不再源于自身的獨特性,而源于它在符號體系中的差異性;身體也不再通過和物體的必然聯系獲得意義,而是由與身體表面發生聯系的物體的符號化體系確定意義,此時身體就具有了符號化的功能。這時,身體的欲望不再是由身體的自然需求產生,而是由文化建構而成的虛假的需求確定,身體根據衣服、飾品、食品等社會約定的符碼來確定自己在符號系統中的位置,并由此位置確定身體的符號意義。通過身體符號的不斷更替,使得符號意義能夠不斷地循環再生產,符號的循環再生產帶來了圍繞著身體的符號的豐盛,身體卻由于無法接近物而產生了真實的匱乏感,在匱乏感的趨勢下不斷地向符號尋求滿足時,造成了更深的欲求無法滿足的焦慮感。

符號化的身體在社會中一方面以他人的身體為參照物來編碼自己的身體,另一方面通過對自己身體的編碼來取悅他人的眼光,使自己能夠以身體為媒介展示符合自己身份的文化符碼,如穿戴符合身份的衣服、展現符合身份的身體姿態、食用符合身份的食物,等等,這些衣服、姿勢、食物是帶著文化意義的符碼,通過對身體的編碼,隱喻著身體的身份?!皣@著身體的符號(從身體的外層到周圍的必需之物),作為表達或創造個體身份或主體自我的方式而發揮作用?!?/p>

一、服飾與身份多重性

服飾作為一種身體符號,從顏色到款式的選擇都體現著一種文化和身份的取向。在多麗絲·萊辛的小說中,通過人物在不同語境下不同服飾的選擇,不僅能為人物身份的確定提供坐標,也為人物隱性的文化選擇提供了顯性的符號。這都為讀者能夠準確把握人物身份的變化提供了線索。

《三四五區間的聯姻》是多麗絲·萊辛五部科幻小說之一,講述的是三區女王和四區國王受到供養者的諭令而聯姻的故事,三區是一個富庶、寧靜、平等的國度,四區是一個以戰爭為生的國度,兩個國家在聯姻之后,相互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波及了二區和五區,四個區之間相互封閉的狀況被打破,交流和溝通變得頻繁起來。而三區女王愛麗·伊斯在嫁給四區國王本恩·艾塔之后,從三區女王到四區皇后再到孩子母親等身份的變化,可以通過她所穿衣服的變化體現出來。

當愛麗·伊斯接到供養者的諭令,要她嫁給野蠻而落后的四區國王本恩·艾塔之時,她穿上了“藏青色喪服”。藏青色是一種藍與黑之間的過渡色,是一種很深很深的藍色,“在當代歐洲的語言中,‘藍色這個詞派生于黑色”,所以,藍色可以說是晚近才被命名的顏色,翻閱歐洲早期的文學著作,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會發現,荷馬從未提到過藍色。而自從藍色被命名后,又因為能提供這種色素的原料——天青石很昂貴,因而藍色也擁有了高貴的血統,穿戴藍色的衣服也成了有地位的象征。愛麗·伊斯作為三區的女王,藍色恰表明了她高貴的身份。而且,我們知道牛仔服作為藍色衣服的代表,代表著普通的勞動階級,而在這部小說中,三區是一個沒有階級、人人平等的國家,女王和所有平民一樣,開會的時候與大家坐成一圈,不分主次,選擇藍色的衣服,而且衣服的樣子也是樸素而寬松的,說明女王和她的臣民一樣,是三區的一部分,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再者,這種趨近于黑色的藏青色還代表著冷靜和悲傷,因為藍色的食物多是有毒的,甚至是致命的,如迷幻蘑菇、過期的肉食,等等,會抑制人的食欲,因此表現出對欲望的一種冷靜和克制。正是由于愛麗·伊斯要嫁給一個野蠻的國王,嫁到一個以戰爭為生的國度,去面對一個被等級制度和貧窮破敗包圍的四區,所以她感到悲傷,穿上了這條讓人看到就聯想到悲傷的藏青色的裙子。這個時候的愛麗·伊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三區的女王,對四區的文化是完全排斥的。

直到兩個人第二次親密的時候,雖然愛麗·伊斯對本恩·艾塔仍是抗拒的,但兩個人都在嘗試著接受對方和理解對方。愛麗·伊斯也脫下了那個“藏青色喪服”,換上了“一件月白色的亞麻長衫,是一個清掃樓閣的女仆落下的”。白色代表著純潔,表明雖然此時愛麗·伊斯和本恩·艾塔有了肌膚之親,但她仍想保持思想和內心的純潔性,不受四區思想的影響。這件衣服是一位女仆的衣服,恰說明愛麗·伊斯的身份還保持為三區女王的身份——眾多普通的勞動者之一,并未進入四區的等級制度。但是,當她被允許從四區回到三區時,她并沒有換下這件月白色的長袍,這表明她是帶著四區的影響回去的,雖然她想保持思想和身份的純潔性,但卻不可避免地、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浸染。

當她到達三區的時候,她想起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當地女性借一件衣服,可見她對于自己身份的保持是有充分自覺性的。她借到的“是一件深紅色的袍子”。自從中世紀的歐洲開始,“任何地位低于貴族的人士都不能購買由珍貴的紅色染料如胭脂紅制作的服飾”。紅色在歐洲代表著一種等級制度,愛麗·伊斯選擇這樣的一條裙子,其實暗示著她的世界在向四區的等級制度敞開。而且,有相關研究表明女性自始至終都更傾向于把穿著紅色服飾或者在紅色背景中拍照的男性定義為性感??梢?,紅色和性是相關聯的,歐洲很多的小說都曾描寫過紅色和性之間的關系,如霍桑的《紅字》,海斯特·白蘭因為性丑聞而被迫在衣服上繡了個紅色的“A”字,證明她犯了奸淫之罪。在萊辛的這部小說中,愛麗·伊斯選擇這件衣服,其實也暗含著一種挑逗,外加這件衣服的款式,上半身很貼身,裙擺卻十分寬大,彰顯了上半身的纖細和下半身的豐滿。本恩·艾塔見了“這個穿著帶挑逗意味的貼身紅裙子的女孩,十分合乎他的口味”。于是,這一次愛麗·伊斯和本恩·艾塔感受到了彼此情感的交流,向彼此敞開了自己的心扉。

愛麗·伊斯指出四區將全部人力和物力都用在了戰爭上,導致了整個四區的貧窮和破敗,皆因統治者——本恩·艾塔不懂得思考和反思,是他的愚蠢導致了這一切。本恩·艾塔聽到后大為惱火,抬手打了愛麗·伊斯,她極度憤怒,為本恩·艾塔的野蠻行為,也為自己之前差點喪失理智而憤怒。于是,她換上了從三區帶來的深紅色裙子,此時,這個裙子代表了向三區文化的回歸,她穿著它回到了三區。

在三區,愛麗·伊斯換上了黃色的裙子和眾人探討本區的動物們為什么失去了原來的繁殖能力。黃色向來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歐洲甚至用“黃色新聞”來指那些吸引人的新聞,在這部小說里其實是為了指出三區所要探討的問題的重要性,其焦點就是愛麗·伊斯。她聽了供養者的諭令去四區聯姻,想通過聯姻并和本恩·艾塔生子而解決三區動物失去繁殖能力的問題,雖然最終解決了三區的問題,但三區的臣民卻不理解他們的女王,認為她受到了四區的污染,臣民不僅忘記了她,還驅逐了她。所以,愛麗·伊斯選擇黃裙子既表明所關注問題的嚴重性,也表明她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當愛麗·伊斯再次從三區回到四區后,她換上了“偏茶色的橙紅色”的衣服,橙色代表著高高在上的太陽的顏色,她還把頭發做成了四區主婦的發辮,這里暗示著她已經成為四區等級制度頂端的皇后了。因為,這次她從三區回來后,面對本恩·艾塔,“看到他坐在那兒的一瞬間,在她的身體深處與三區支持她的男人們的某種聯結,突然喀嚓一聲折斷了”。此時,愛麗·伊斯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四區的皇后,而與三區原有的身份:女王、妻子、母親斷裂了。當兩個人彼此確認了對方的愛情,表達了對彼此的愛意后,愛麗·伊斯穿上了一件“鮮亮的橙色裙子”,此時的愛麗·伊斯徹底認同了自己四區皇后的身份,成為四區的太陽,也使這段聯姻達到了完滿的狀態,為這段婚姻注入了陽光。

在得到丈夫本恩·艾塔及其帶領的四區全體成員的認同后,她穿上了一件“金色”華美的衣服,“做出這個選擇是有技巧的,因為這個選擇和她,或和他都沒有關系,只是因為她是這個國家的皇后”f。在這里,愛麗·伊斯真正成為四區的皇后,既有自己對皇后身份的認同,也有他人對她的確認,徹底從原有的三區女王身份中剝離出來。也因此,她再次回到三區的時候,三區已經不再接納她,并且忘記了她。

可見,這部小說通過女主人公服飾的變化,展現了她身份的變化和多重性,推動了小說情節的不斷深化,為女主人公身份的認同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線索。

二、飲食與身份等級

食物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自然產物,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甚至具有區分階層的功能。就糖來說,在17—18世紀的歐洲還是宮廷或貴族們的專屬,這個時期由于蔗糖產量較少,價格昂貴,普通人支付不起,所以,在王室的聚會、儀式、外交中,糖以各種形式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在這個時期,糖是具有區分社會階層的作用的。到了19世紀,在喬治·R.波特的領導和抗爭之下,英國市場開始獲得廉價的糖,糖從此在普通百姓的家里成為日常食物,“這個國家長期以來的習慣便已使得幾乎所有階層的人士都在日常生活中食用它,在歐洲也沒有哪國的人能到這樣的程度”。在萊辛的小說中也可以看出,英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糖是常見的,包括奶油蛋糕、面包、布丁、果醬、咖啡,甚至于燉肉當中。即使是那些社會底層、最為貧困的那部分人也是主要以面包和布丁為生,所以糖在不同時代的功用是不一樣的。

然而,多數食物是分階級的,在萊辛的《好鄰居日記——簡·薩默斯日記I》中就提到,社會的底層——老太太莫迪吃的是人造的奶油蛋糕、餅干和不太濃的茶;而她去到中產階級的姐姐家里吃的則種類非常豐富,有蔬菜,有牛肉,有多樣的調味料,如山葵汁、番茄醬、調味瓶,還有飲品,如牛奶、濃茶。而莫迪一類人吃的只有充饑的那幾樣,而且奶油是那種人造的,并不利于健康,茶也并沒有加牛奶,而且也不是濃茶,是寡淡的那種。所以,莫迪和她的姐姐雖然是姐妹,莫迪卻瘦小得縮成了黑糊糊的一團,胳膊和腿都只剩下骨頭;而她的姐姐則胖得衣服都裹在了身上。正因為如此,歐洲歷史上,在日常的食物充足以前,是以胖為美的,胖能夠充分證明自家食物的充足和多樣性,證明自己有錢且地位高貴,直到后來食物供應充足,使得食物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上層社會開始轉向以瘦為美,通過節食來體現自身對于食物的自律性和節制性,以此來體現自己的高貴。所以,同樣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成功的女性簡娜,她不會吃這樣過于豐富的食物,當然也不會吃莫迪的那種廉價食物,而是會選擇更健康、更低脂肪的食物——全麥面包,以此來保持自己身材的苗條和緊致,由此才能配得上自己副主編的衣服和身份。

在萊辛的小說《浮世畸零者》中,班是一個不同于常人的畸形兒,身形無比巨大,力量也非普通人所能企及,且性格非常直率,被包括他父母在內的所有人都視為非人類。班最喜歡吃的不是一般人喜歡的面包,而是生肉,他可以當場活剝一個鴿子吃掉。吃熟肉可以說是文明的象征,用火烤熟生肉是人類進步的有利明證,而班的這種飲食習慣恰恰說明這個人物并不屬于文明社會,而是未進化完全的非文明物種,這種飲食習慣被其他人視為野蠻,因此他也不被這個社會所接納,走到哪里都會遇見好奇的目光,走到哪里都會遇見所謂文明人的欺騙和陷阱。這也是最終導致他因始終不能被社會接納、找不到自己的同類而跳崖的原因。作者正是通過人物對于食物的喜好,塑造了人物的身份。

可見,小說中的食物是有等級之分的,因而擁有并食用了不同等級的食物的身體,也是分了等級的,諸如食物緊缺時的肥胖身材就能夠彰顯人物的身份,所以,食物透過身體的表征不僅能夠顯示人物的階級屬性,且能夠幫助塑造階級屬性所要求的人物身份的特征。

三、傷痕與身份僵局

萊辛在小說里關注了處于社會底層的貧窮青少年群體,他們無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獲得生存的保障,于是選擇以叛逆的方式來反抗這個對他們充滿惡意的世界。身體的傷痕作為一種身體符號,不僅帶給他們暫時性的心理滿足,也讓他們體會到反抗的快感,但是,這種墮落的選擇不僅不能夠帶來真實的反抗性效果,還會讓這些青少年陷入身份僵局中,無法逃離。

《浮世畸零者》中的德蕾莎來自巴西東北部一個貧窮小村莊,因為連年的干旱,逃荒到了里約。到了里約后,德蕾莎一家依然不能滿足溫飽,于是她的父母逼迫她出去做妓女以養活全家人。而德蕾莎有兩個弟弟,一個十四歲,一個十二歲,都加入了橫行街頭的少年幫派,不僅吸毒,而且靠偷竊過日子。這兩個加入街頭幫派的少年處于邊緣身份群體,他們的標志就是搶劫、偷竊、打架斗毆以及由此帶來身體的累累傷痕。

由于出身貧民窟,他們勤勞節儉、艱苦奮斗,但還是不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連居住的地方都是由塑料布搭建而成,這就使得這些少年開始以憤世嫉俗的方式叛逆著原有的赤貧身份,他們沒有什么真正的信仰和價值,秉承著一種犬儒主義的生活態度,“現代犬儒主義的徹底不相信表現在,它甚至不相信還能有什么辦法改變它所不相信的那個世界。犬儒主義有玩世不恭、憤世嫉俗的一面,也有委曲求全、接受現實的一面?!彼麄兛此品纯宫F實的自我傷害和相互斗毆行為其實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種行為除了對自己造成更多的傷害,對于改變現狀毫無作用,造成了身份的僵局。

萊辛小說中選擇傷害身體的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其意在指出,這些少年相對于赤貧的成年人來說,和資本主義上流社會是保持一定距離的,也是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反抗所處的環境。

其原因在于,這些青少年試圖通過為身體打上傷痕這種叛逆方式獲得社會的關注。他們以自我傷害和相互傷害這種方式來與社會不公相抗衡,以此發出自己的聲音,使自己的邊緣身份得以由隱形到顯性。而且傷痕像一個標記,把他們標記為群體,為青少年提供了一種心理歸屬感,彌合了他與家庭、社會之間的隔閡,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孤單和寂寞的心情以及不被理解的心境,成為情感寄托的對象,也成為一種替代性的滿足。

然而,可以看出,通過身體的傷痕獲得到的關注是外在的關注,通過身體的傷痕獲得的身份認同是表面的認同,他們缺乏共同的價值信仰,缺乏一種內在性的文化精神認同。所以,可以說他們的這種抵抗是一種儀式性的抵抗,因為,他們并沒有試圖去改變現狀,也并未以主動的姿態去爭取自己身份的合法性,因而,青少年的這種叛逆不過是一種消極的防御,不過是自己團體內部的自得其樂??梢哉f,他們通過身體上的傷痕所進行的反抗并未打破原有的身份僵局,反而是一種自我放逐的墮落行為。

總之,服飾的變化代表著身份的變化和多樣性;食物的等級代表著身份的等級;身體的傷痕代表著邊緣群體身份的僵局。這些身體符號從來不是單純而被動的,而是參與著身份的表達——解構抑或者建構??梢哉f,身份問題從來不是一個單一而孤立的問題,而是是和其他因素交織在一起的,所以,萊辛才能夠采取各種可能的策略來書寫身份。本文只是選取了萊辛書寫身份的一個策略方面,萊辛小說中其他的身份書寫策略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發掘。

作者:夏野,博士,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猜你喜歡
多麗絲萊辛
高貴的“偽證”
失散53年美國姐妹因疫情團聚
高貴的“偽證”
德前總理要求前妻放棄使用他的姓氏
高貴的“偽證”
多麗絲·萊辛《野草在歌唱》的敘事學研究
萊辛對民族戲劇的認識與盧梭的內在關聯
多元化文化視角下的多麗絲·萊辛小說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