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志愿思想及其對深圳城市精神建設的意義

2022-05-30 08:24張坤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傳統志愿思想 深圳城市精神 志愿者文化

本文以深圳城市精神建設為出發點,以開掘中國傳統志愿思想為抓手,思考如何將傳統志愿思想融入志愿者行動之中,探索提升志愿者行為的精神高度及普通民眾志愿意識的路徑與方法,進而助益于深圳志愿者之城的發展以及深圳城市精神的建設。

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將志愿精神表述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志愿者工作委員會在其《章程》中認為:“志愿精神是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以及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積極態度;是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边@一表述很鮮明地表達了志愿精神的內涵與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志愿思想,可以對以上表述進行補足與豐富,以下從幾方面進行開掘。

一、儒家學說中的志愿思想

孔子一生為施行仁政主張而周游列國,何嘗顧及個人私利?到晚年編書講學時,亦以育人為旨歸。從某種程度上講,孔子的所作所為就是志愿行為,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精神便是志愿精神。在《論語》中,有很多語句包含了志愿思想?!耙延⒍⑷?,己欲達而達人”,告訴人們要推己及人,不僅要努力實現自己,還要助益別人的自我實現??鬃邮①濐伝亍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不正是對追求道義的人生境界的禮贊嗎?孔子的志愿思想不僅得到一代代人們的認可與推崇,并且薪火傳遞,傳承至今。

曾子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種堅韌、頑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志愿精神的最佳表達??鬃拥膶O子孔伋所著《中庸》中的名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可以作為志愿者的行動指南。而孟子“舍生而取義”的說法則進一步在實踐層面上體現了儒家為了道義而獻身的精神。

儒家學說與時俱進,代代發展。北宋思想家張載認為人類是天地之子,“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西銘》)。因此,“我”以天地二氣為體,因天地而成就自己的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眾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和我同類。因為一切民眾都是我的同胞,那便很自然能做到“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而這句“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更給予志愿服務極強的思想支撐。古圣先賢并不把這種博愛看作多大的德行,也不認為對別人有多少恩情,而是看作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認為不需要表彰為高尚。至于眾所周知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今日聽來,仍然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

到了明代,王陽明提倡的“致良知”引導人們擦除內心的污垢,還歸本然純潔的真性情。他極力主張“知行合一”,認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引導人們充分認識到“知”與“行”一體兩面的本質,努力錘煉認知、極力落實踐行。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可以成圣賢,就看你愿不愿意用心去領悟與落實,圣與凡的區別就在于能不能深切反思、落實踐行,能以真心“致良知”,便為“圣”,否則便是“凡”,這種心性層面上的圣凡之分不能以世俗標準來衡量。從這個角度來看,志愿精神不僅體現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還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能否克己為人。

徐復觀曾說,現代化建設很需要職業道德的力量,他引用程顥的話“我們在人倫上有多少未盡分處”,倡導人們應在職業中盡到自己所應擔當的責任。這里所引的“盡分”,就是指日常工作中的志愿精神。就今天的志愿服務而言,一個愿意無償服務他人的人,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能夠不“盡分”嗎?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盡分”的人,便也能在工作之余體現一種服務他人的志愿精神。

二、道家學說中的志愿思想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學說最重要的文獻,其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志愿思想,下面我們具體解讀。

第一,老子關于奉獻的思想?!兜赖陆洝酚醒裕骸笆ト瞬环e,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笔ト说男貞逊浅2┐?,他不圖謀為自己累積名利,卻想著給予他人,而他自己反而會擁有更多,這種擁有不是指物質上的擁有,而是指精神上的實現。圣人無私無我,以物質為累贅,以予人為自得。后人或曲解原意,或過度闡釋,將這一思想理解或轉用為老謀深算、老奸巨猾,這是偏頗而不當的。另有一句話可以與此句相互發明:“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蔽覀冋J為,這是圣人勸導人們的方便之語,因為人們看重“私”,即自我的獲得,所以圣人便由此切入,他勸導人們若想獲得,便必須有一顆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的心,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如此,你便自然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反之,如果一心想著個人私利,結果往往很難得到,還可能會自我損耗。因此,當今志愿者應該學習老子所說的圣人之心——“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边@段話是說,圣人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沒有自己的私心,不論某人善與不善,信與不信,圣人皆善待之、信任之,這樣就會使人人向善、人人誠信。有人可能認為,圣人的這種做法太高超,一般人太難達到。豈不知,如果一個人都能盡量多地為別人著想,他便具有了接近圣賢的潛質。

第二,老子關于志愿行為中起心動念的思想。在志愿者隊伍中,本應是人人一條心,但難免有些人為名聲、為積分而去參與志愿者活動。老子深刻地認識到這一問題,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边@是說,如果人們都知道了善與美,而刻意去表現善與美,這就是為了做善而做善,為了求美而求美,這樣就派生出了不善、不美的行為,可見做善事、創造美好事物的發心如何,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老子最贊賞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心理狀態,主張發自內心地自然為善、自然求美,做了以后,并不以此作為資本向他人炫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提出:“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痹诂F實生活中,人們注重智力與辯才的培養,但這有可能沖擊人們厚實樸質的本性;也有一些人以虛偽與欺詐心行仁義,其實內心是個人私利,這便是假仁假義。如果去除巧飾、虛偽與欺詐,民眾便會慈愛與誠孝。老子與孔子的理想目標是一致的,但是老子深刻地認識到在進行仁義教化的同時,容易產生一些虛偽的仁義,這種情況必須重視并努力避免。從根本上而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人們失去了純善的本體——道,圣人才以德教之;人們失去了德行,圣人才以仁教之;人們失去了仁厚之心,圣人才以義教之;人心不古,道義喪失了,圣人為復古道,才以禮來教化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和德是第一義的,仁、義、禮是第二義的。所以,保持一顆純然真心去體悟與落實自然大道才是最重要的。明道、悟道、踐行道,則自然正真,仁、義、禮如果缺失“道”和“德”的基礎,往往容易流于道學,“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純粹的內在精神的追求,應該是善行的最正確的發心與立意,如此便沒有任何夾雜,純粹而自然,為善而無粘滯。

第三,老子關于如何看待善舉與榮譽的思想。這也是志愿行為中常常遇見的問題,是考驗人性的一個重要話題。有人善舉甚大,卻從不言說,有人并無太多善舉,卻處處標舉。老子告訴我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闭嬲拇蟮轮瞬谎哉f自己的德行,因而成就其大德,下等德行的人,處處說自己有德行,反而顯得他無德。老子反復告誡人們要低調,“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又說:“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只有保持內省、低調、謙卑,甘居下位,才能獲得內心的洞明。老子希望人們時時清醒,“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認識到最根本、最本質、最有意義的存在是精神的自足,而不是虛名,便知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讓自己保持淡然的態度,保持心念純凈而善良,自我評價不偏不倚,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與自在。

三、釋家圣賢及釋家學說中的志愿思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釋是三個重要的板塊,上文已述儒道二家,關于釋家,有許多人認為它是宗教信仰,不宜過多宣說與介紹,但我們是將釋家學說作為一種思想流派、一種教育智慧進行敘述的,這樣一來,便可以發覺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志愿思想,并且頗有可借鑒之處。

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悟道后被稱為佛陀,圓寂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人們往往會神化他的存在。而在一行禪師所著的《佛陀傳》中,我們看到的悉達多是一個曾經與我們一樣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他覺察自己的生活,并引導人們覺察各自的生活,帶領人們一步步解除貪嗔癡慢、怨恨惱怒的纏縛,走向自我的解脫大道。佛陀放棄優越的王宮生活,走上修行之路:先是拜訪多位名師潛修,然后苦行,后來悟得大道。這一系列過程都不是消極遁世,也不是為了自己清凈,而是發覺世間有生老病死等諸多煩惱苦痛之事,要幫助人們尋找到解除諸苦纏縛的方法與路徑,并愿意為這個目標而奔走一生,放棄名聲、權力等物質欲望與世俗享樂,這就是典型的志愿精神。東晉名僧法顯西行取法,歷時十四年;初唐高僧玄奘赴印度學習、取經,歷時十七年;盛唐高僧鑒真先后六次東渡日本弘法,歷盡千辛萬苦,前五次都失敗了,第六次終于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教化民眾無數。這幾位中國僧人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堅韌不拔、無私無我、虔誠剛毅的精神,也是典型的志愿精神?,F代高僧太虛法師愛國愛教、奉獻自我的短暫一生也頗富志愿精神。太虛法師生于1890年,卒于1947年,他不僅從事佛理佛義的研習與教育,還努力倡導將佛教思想融入現實生活,領導僧團積極參與不同階段的革命活動,尤其是抗日戰爭。他曾與章太炎一起組織覺社,倡導“人間佛教”,在國內外演講很多次,宣傳佛教思想對于人們生活的現實意義與實際價值。

佛學典籍中的志愿思想大致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普度一切眾生的博大胸懷?!度A嚴經》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諸佛菩薩以饒益眾生作為成就自我的路徑,按這個思維模式來理解,當今的志愿服務也可以有更高遠的思想定位,幫助別人不是我為別人做什么,而是我通過服務他人,成就了我自身,于是便少一些“ 我益利于他人”的自得感,產生因為別人助我成就無盡感恩的心情?!兜夭亟洝分械夭赝跗兴_發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愿成佛”,這也是一種極其純粹的志愿精神,度脫罪苦眾生,使其到達安樂之境,這是地藏王菩薩的使命,如果苦難眾生沒有度盡,他寧愿放棄自己成佛的機會?!斗鹫f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顛倒女因無明而墮胎,后來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尋求出家,期盼得到佛陀的教化,在聆聽了佛陀的教誨后,志誠懺悔罪業、發誓斷惡修善,“削骨為筆”“身肉支解”“以血為墨”“供給書人”,書寫長壽經四十九卷,因為這一功德,她可生于無色界天、受諸快樂,但顛倒女卻不愿生天,她此時想的不是自己,而是曾經與她一樣顛倒的苦難眾生。所以,她說自己寧愿“生生世世常遇世尊,佛心不退,在在處處常為一切罪苦眾生宣揚此法”。在顛倒女心中,幫助罪苦眾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是自己行善積德,而是通過幫助罪苦眾生而消減自身的罪業、成就自我的道行,這種自我成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在完全利他的行為中獲得的一種精神自足與靈魂自在。由此可見,佛家的這種志愿思想是相當徹底、相當純粹的利他精神。

二是佛學中的般若智慧可以指導志愿行為更科學、更高效。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佛學是一種至圣、圓滿、究竟的教育,它教導人們一切從自身出發去找原因,這種內省、反思的精神有利于人們接納自我與外界現實,進而導正人們的言語、規范人們的舉止。遇到一切善惡境界,內心如若不動,不隨境界而轉移,讓境界跟隨自己那顆自在、通達、清凈的心而流轉。把這種思想應用于志愿行為中,那便少了矛盾、少了煩惱,多了一份理解與寬容,不論是哪種境況,內心都能通過自省與反思,保持通達與自在。佛學思想還告訴人們不執著、不掛礙,隨順眾生,隨緣自在,引導人們放下物欲、聲名等外在因素的纏縛,如此,人們便會在志愿行為中減少一份自我的執著,更加圓融地處理人與事,面對一切服務對象,都能夠根據其特點隨機應變,從而達到較好的服務狀態,取得最佳的服務效果。

四、墨家學派及其志愿思想

墨家一度與儒家并稱顯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由于思想傾向不同,當時反對乃至斥責墨家者不在少數。孟子斥其兼愛,稱“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荀子斥其尚儉,稱其“蔽于用而不知文”。莊子斥其以自苦而相進,恐“亂之上也,治之下也”。墨子處之泰然,特立獨行。各家指責墨子各有其出發點與立場,我們難以簡單地說誰對誰錯,但墨子超越凡俗、無私無我、利公為民的精神境界絕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墨子的思想對當今的志愿服務活動及管理有若干可以借鑒之處。

首先,墨子的兼愛、非攻、節用、尚賢等核心思想體現了鮮明的志愿思想。在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之下,墨子主張人們打破等級界限,互相愛護,互惠互利,反對國與國之間互相攻打;他還反對繁文縟節所造成的鋪張浪費,反對過度樂舞所消耗的人力財力物力,主張排除身份、等級、地位等因素在選拔人才環節中的不良影響,倡導任人唯賢。這些思想具有現代性的氣息,體現了公平、正義、利他的精神,即便是反對者如莊子,也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孟子盛贊墨子的奉獻精神,稱其“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墨子的思想很好,但難以被廣泛認可與采納,這也正顯出了墨家這個群體不同尋常的志愿者精神。正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參加志愿服務的意識與動力,發自內心認同墨家思想,愿意自苦以利他的人必然也占不到很大的比例。在深圳這樣一個“志愿者之城”,截至2017年,注冊的志愿者有155萬,占這個城市常住人口的13.6%。這個數字也大致說明積極向善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因此介紹墨子的思想及行為無疑是有益于志愿行為發展及時代進步的事情。

其次,墨家學派不僅是一個思想流派,更是一個具有義工實踐性質的組織。這個組織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與紀律要求,其最高領導人是巨子,組織內部的所有成員須拿出自己俸祿的一部分為集體使用,他們皆對自己極度節儉,所思所行皆是利于公眾之事。更為關鍵的是,作為巨子,墨子對自己的道德及行為要求極高,踐行思想及落實行動的能力相當之強,以其手工業者、軍事家、邏輯學家、科學家的實際能力,為大眾利益而奔忙。凡是加入墨家這個組織的人,都像墨子一樣嚴格要求自己,“他們是一群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和嚴苛的實干家,為了踐行自己的理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遇到必須奮不顧身的時刻,他們“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五、中國傳統志愿思想在深圳城市精神建設過程中的意義

深圳城市精神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時代會提煉出不同的城市精神內涵。從“敢闖敢干”,到“拓荒牛精神”,到“開拓、創新、獻身”的特區精神,到“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再到“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這一更全面的概括,深圳城市精神的內涵與時俱進、日漸豐富。而體現民間聲音與市民意愿的深圳十大觀念又是另一層面的城市精神體現,包括: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敢為天下先, 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實現市民文化權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來了就是深圳人。此類概括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革新、不斷進步,人民群眾也有熱情不斷關注與參與,我們無需著墨太多。我們要著力探索的是深圳精神動態建設過程中那些實操層面的事項,即如何讓每個深圳居民在行動中更多地體現深圳精神,更多地充滿正向元素以及正面的精神力量,如果能做到這些,則深圳城市精神就有更好的發展土壤。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之下,研究、闡發、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巧妙地與當代文化、目前國情以及深圳地區具體特點融合為一體,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使其煥發生機,有效避免當代文化與當代精神中的不良方面,是助力民眾體現并傳承深圳精神的一個比較好的路徑。

上文我們介紹了中國傳統的志愿思想,如果將這些思想與當代志愿者行動中所體現的文化結合起來,揚長避短,相融共生,便是一種既有實踐精神,又有歷史積淀的綜合的“志愿者文化”,通常說的“志愿者文化”往往是指在志愿者活動中所體現的那種風貌與精神,而對于指導志愿行為的理論與思想這一層面的“ 志愿者文化”關注與研究得不太夠。前文所述的儒、道、釋、墨等諸家的志愿思想相當豐富,如果轉化到志愿者行為中,必將對后者產生良好的影響。一個城市的志愿者行為是這個城市居民的一面旗幟,對于促進城市精神風貌的良性發展起到較好的作用,對深圳這座已經往更高層級發展的“志愿者之城”而言,更是如此,志愿者文化的豐富與充實,必將促進志愿行為取得實效,進而促進深圳城市精神的建設與發展。

具體而言,應該怎么操作呢?我們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與實際志愿服務的體驗,擬從如下方面提出建議。第一,如果從狹義層面理解志愿者文化,那就要對志愿者們展開文化培訓與精神熏習,使其了解志愿者文化的傳統底蘊與深厚內涵,還需要對廣大民眾展開志愿者文化宣傳,使其了解志愿者的精神、支持他們的行為。我們完全可以把儒、道、釋、墨等諸家豐富的志愿思想整理成志愿者文化手冊,向不同服務領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來源的志愿者進行培訓,他們會在自己本有的志愿傾向與志愿動力的基礎上,吸收符合自己的志愿思想與志愿文化,從而導引自己的志愿行動往更純粹、更有效、更有精神高度的方向發展。另外,無論是對于實踐層面的志愿者文化,還是思想理論層面的志愿者文化,廣大民眾的了解程度都不夠細致和具體,我們需要向他們宣傳志愿者文化,展開志愿者文化教育,促使他們了解志愿者及其行為,從而讓更多人認識到志愿服務的深遠意義。第二,如果從廣義層面理解志愿者文化,那便要認識到志愿文化、志愿思想其實就是心想他人、為他人服務的精神,通過服務、幫助他人來成就自己的德行。這種思想應該體現在深圳居民的一言一行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主動去理解他人、服務他人、心想他人,那人世間的親子關系便會好轉,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也會大幅度降低,多種社會關系也會實現良性互動。要想實現這種狀況,需要采取多種合適的方式,在社會各行各業,在社區、街道、縣區、省市等不同行政層級展開教育工作,讓這種理解他人、服務他人、心想他人的志愿思想在人們心中逐漸扎根,人們的心念向善,社會關系的良性生態便也會逐漸建立起來,這就會對社會治理起到積極的作用。

作者:張坤,文學博士、博士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