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能力培養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分析

2022-05-30 14:27吳雨桐,周瑩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對外傳播課程思政

吳雨桐,周瑩

摘 要:在外語核心能力培養中,跨文化能力極其關鍵,該種能力的培養,與思政育人存在一定聯系,在此次研究中結合新倫敦小組模式,即多元讀寫能力教育,以多個方面為切入點,從知識講授及運用革新等方面入手,針對該能力培育與課程思政結合的模式進行研究,目的在于將兩者深入應用到相關教學中。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思辨教學;對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10-0085-04

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隨著思政教育的進一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開展上,應當圍繞立德樹人,將思政工作同教育教學進行充分融合,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培育核心能力時,應充分結合英語課程的核心能力培育,有力保障教學價值指向,促進英語人才培育。

一、課程思政及教學革新必要性分析

(一)課程思政簡介

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就是一種思政教育同別的專業知識進行結合的教育形式,課程思政主要是為了完成思政教育的職責,同時還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能,并健全專業課程體系,基于專業教學的過程,有機結合思政教育,以此來增強其實效性。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它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念,它能夠同專業教學有機融合起來,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必要性分析

結合課程思政來分析,立德樹人屬于其根本任務,把思政與英語學科實行全面結合,需要老師增強個人的政治覺悟,將課程思政當作載體,盡可能體現英語這一門學科的特色,正確認知滲透課程思政的意義以及必要性,起到該門學科的育人功效。對于課程思政來講一般指把思政教育滲入到知識以及活動中,基于對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轉化,進而成為個人的內在德行,變成個人的素質或者能力。

在學校教育革新方面思政教育給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結合課程教育狀況,在教學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英語作為一門學科,思想教育進行中應當滿足學生的特征與需要,保持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確保立德樹人得到全面執行,獲取更為良好的教育效果。對于英語和思政學科來講,二者都屬于必修課,前者屬于語言類學科,存在一定的獨特性,相比于別的學科有著不同。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了解英美文化,而該門學科的背景和學生較遠,相對新穎同時有著較大的跨度[1]。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向他們顯示英語學科的特征,思政學科則能夠發揮較大的指導作用,融入英語學習過程,把知識和價值觀進行充分融合,把培養價值觀視為第一任務,促進英語教學的正常進行,確保學生在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個人的思政素養。

二、研究背景

當前,對英語課程思政進行研究時,一般為非英語專業方面。在相關的研究中,從諸多方面研究了課程思政的開展路徑,如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的改進,教學方式革新以及強化教材構建等。一些研究還側重于課程思政能力,在外語課程思政方面,將思政意識以及教育能力當作關鍵要素。另外,針對外語教學模式,一些業界人士實行了革新,給出了多種教學模式,如混合式教學,為更好開展教學提供有力參考。對于外語課程思政研究,一般從以下兩種能力培育中融入育人元素,也就是閱讀以及翻譯能力,在強化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有效培育價值觀,達到雙贏的局面。另外,對于跨文化交際來講,它存在著雙向性,這樣將同中華文化相聯系,宣傳我國價值的交際情景。通過深入探究跨文化,會強化學習人員文化自覺,加深對我國文化的記憶,使我國文化得到更高的認可,同時提高文化自豪感。因為這些特點的存在,在課程思政實施方面,該種能力培育能夠成為重要的基石,將其同課程思政的結合,所開展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此次研究針對該能力培育,嘗試建立同課程思政結合的教育模式,希望在相關研究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三、理論框架分析

根據相關研究,跨文化能力就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同時而存在的理心及判斷意識。在了解基本的理論基礎上,對歷史及現狀有一定的掌握,正確認識文化的根本特征及異同,對不一樣的文化現象可以有效闡釋及評價,并可以很好開展跨文化交流,對于背景不一樣的人士,可以助力他們開展跨文化交流。另外在外語文化教育中,還給出了多種方法,如思辨以及探究[2]。無論是該種能力的定義,還是對教學原則的制定,對教學的開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為該種能力的培育奠定了有力的基礎。根據設計學習理念,新倫敦小組給出了這樣的培養模式,也就是多元讀寫能力,在實踐以及反思過程中,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在實踐活動。在這一模式中,包含著較多的成分,如講授以及實踐。具體而言,對于實景實踐,通常指基于具體語境,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進行實踐的系列活動。對于課堂講授,一般指老師講解關鍵概念及知識,同時向學習者提供指導。對于思辨分析來講,通常指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幫助學習者反思以及研究所學習的知識,讓學生進行實踐以及感受。就轉換實踐這一部分而言,它側重于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

四、模式構建研究

(一)融合性知識教授

這包含多項內容的有機結合,如知識傳授以及思政育人,具體而言,存在價值觀引導、課堂交流等來執行。首先,在中西文化對比之下,老師給出跨文化溝通任務。通過這一項任務的開展,讓學習者正確認知個人文化知識的弊端,在強化其交際能力的同時,真正調動其運用語言的積極性,針對本國文化知識,進一步引發其積極學習需要[3]。其次,老師開展開放性教學,采取多維提問模式,比如觀點分析型,組織學習者進行討論以及辯論,對于文化對比案例,開展客觀的評價以及研究。通過有效的課堂討論,得到一個正確的認知,圍繞思政育人目標,充分體現諸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情感以及價值觀,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可度,以在內容的層面上,針對思政育人以及跨文化教學,達到二者的有機結合。最后,老師起到腳手架作用,開展封閉性教學,為學習者的交際實踐,奠定有力的語言基礎。講解表意功能以及同主題有關的知識,培育學習者的多項能力,如寫作以及表達能力,通過科學的邏輯以及篇章結構,充分彰顯所要表達的內容?;诖?,老師應當以思政育人目標為中心,依托于話語實踐,在英語表達上使學習者產生正確的觀念,通過英語講好本國故事,大力宣傳我國文化,進一步落實語言教學,達到多方面有機融合的目的,比如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實踐教學

就這一環節來講,它屬于學以致用的過程?;谔摂M交際情景,學習者進行角色扮演,達到交際的目標。在交際任務中包含著較多的子任務,它們均涉及以下要素,也就是目標、情景、對象以及話題。在每一個子任務目標中,充分結合育人要素。此過程中,學習者以子目標為中心,通過全面比較以及反思文化,獲取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對策,進一步運用所掌握的語言文化,對比認知、技能以及體驗,側重于關鍵議題,研究成因,同時找到處理方法。通過進行實踐探究,讓學習者獲取跨文化感悟,深入理解所需知識,并且朝著運用轉化,實踐中有機結合中西文化知識,全面、客觀研究以及評價文化現象,在切實提高心智能力的同時,提升對文化的認可度?;谒颊艘?,在價值觀念培育上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為學習者的實踐提供精神價值,調動其主動性。在跨文化認知上,當朝著行動實踐時,培育學習者的責任意識,提高對文化的自信心,進一步理解中華文化。

(三)思辨及評價

這一環節是對以下兩點的總結,一是知識學習,二是實踐感悟,一共分成三步來執行。首先,老師按照教學以及育人目標,幫助學習者歸納通過實踐從而獲得的文化知識。開展思辨研究,采取課堂討論方法,基于交際實踐,幫助學習者反思個人表現,評價自身態度與體驗。其次,在跨文化交際感悟方面,學習者扮演著主體的角色,對反思日志實行撰寫。在這一過程中,回顧實踐感悟以及行為表現,客觀分析個人的內隱行為,比如價值觀體驗。主動反思中,學習者基于個人判斷以及剖析,不斷積累跨文化知識,提高自身道德素質,提高對文化的認可度,達到自我發展目標。最后,應有效利用專業主導作用,立足于教學內容還有學生的行為兩方面,在其中滲透教學及品德評價。圍繞跨文化學習內容,開展專業教學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應根據概念認知層面,對學生的語言知識及跨文化技能等開展評價,通過評價結果督促有關的學習活動。立足于行為表現上,對品德教育開展評價,根據體驗層面,對學生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及人文品格等開展評價,該過程不但是專業的評價過程,還是價值觀引導及素質提升的品德教育過程。

(四)對外傳播實踐

以英語專業學生為例,在開展跨文化交流活動時,他們還具有傳播我國文化的使命?;谥腥A文化的傳播來看,把積累文化感知力及跨文化能力等變成學生的實踐活動,目的是通過跨文化交流來增強我國文化傳播力,進一步提升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這也是跨文化教育工作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表現,要想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還應對國家發展戰略開展深層次的探索[4]。學生按照中華文化研究的主題,最大限度地調動主觀能動性,利用團隊協作方式,對優秀文化結晶進行深入探究,其中不但涉及物質文化符號,還應包括精神文化符號,比如,知名的建筑及藝術成果、社會價值觀及先進文化等,從中篩選出優秀的文化傳播內容,利用模擬文化展及文化節的方式,開展文化傳播實踐。對于教師而言,在這一過程中,應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等進行科學引導,基于文化傳播語言中滲透文化內涵,同時借助傳播學及多媒體技術知識,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成效。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思考及創新思維進行引導,促使其語言及視覺等感官體驗進行結合,充分彰顯中華特色及中國魅力,全面推動中國文化及價值理念的傳播。

五、跨文化能力構建途徑

為了更好達到跨文化能力構建,可采取以下的途徑,也就是構建正確認知體系執行教學目標,添加內容;根據教學原則,實施科學教學對策;完善課程考評機制;拓展第二課堂。

(一)構建正確認知體系

就這一認知體系的構建,有助于學習者通過全新的視角認識世界,在此基礎上,還能擁有全新的體驗能力。對此,要求教師應持續增強其教學素養,構建完善的教學理論框架,立足于跨文化能力的各個方面,對語言及文化教學的結合提供助力,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還應強化綜合性培訓,為學生明確科學的學習目標?;谒枷雽用?,對應試教育進行轉變,進一步增強跨文化能力。

(二)執行教學目標,添加內容

根據課程目標的制定,對跨文化能力培育目標進行確定,同時把它劃分到教學大綱中。全面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分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學生的語言技能進行鍛煉,并在其中滲透思政教育內涵,充分反映出跨文化內容?;诼犃伴喿x方面來看,可以認為是語言輸入環節,可對學生的語言理解及技能掌握進行鼓勵,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思政意義及內涵?;诳谡Z及寫作方面來看,應適當結合帶有一定價值導向的情境,通過語言的運用,全面增強跨文化能力。就目前的教材來看,存在一定的單向文化輸入問題,針對教材中含有的跨文化元素進行挖掘的過程中,應對教材內容加以拓展。對時事案例進行擴充,探討社會熱點問題,在其中增添跨文化思政元素。將中國文化引進課堂,通過同西方文化的比較,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培育民族自信,培育他們的家國情懷[5]。比如,在對《第一張信用卡》進行學習時,可適當滲透“最佳支付方式”的話題,從而展開相應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對日常的支付方式進行分享,從而獲得文化自信的共鳴,有效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根據教學原則,實施科學教學對策

應圍繞思政工作、教書育人及學生成長規律,持續增強工作水平及能力。教師應培育學生的獨立思維,將其當作根本,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基于教學活動過程中,實現文化交際同傳授及體驗之間的結合,持續提升教學親和感,進一步促進課程思政入腦入心。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求教師應借助啟發式教學,結合各個單元中的思政及文化元素,開展差異化教學設計,熟練應用頭腦風暴等方式,對學生的思考及表達進行激勵,并在其中有效滲透跨文化知識。

(四)完善課程考評機制

在課程教學中,可借助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融合的方式實現。對于形成性評價而言,其中應涉及跨文化知識技能評價。以大學英語為例,在開展筆試過程中,可借助判斷等形式完善跨文化知識,充分彰顯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程度?;诳谡Z測試中,可通過名人故事及成語典故等,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播。就過程評價來看,基于所有師生的參與及合作,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及互動,提高他們的團隊意識,進一步增強整體思政素養。

(五)延伸第二課堂

打造第二課堂,延伸課程思政構建渠道??捎行Ю霉娞?,加入同思政教育有關的內容,引進時事新聞,讓學生閑暇時間進行學習及思考,豐富自己的視野,真正增強跨文化意識??山柚⒄Z嘉年華,建立學習、表達英語的相關平臺。具體而言,英語趣配音比賽過程中,對視頻選材單項進行打分,在通過參加比賽的基礎上,進一步來感知正向賦能[6]。演講比賽過程中,結合彰顯有關內涵的選題,例如民族情懷,使他們基于主動思考以及語言輸出,提高跨文化敏感程度以及交流靈活性。

在此次研究中,針對多元讀寫能力模式,結合其有關的理論框架,以多個方面為切入點,比如課堂講授以及轉換實踐,建立了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其中涉及了實踐教學、向外傳播實踐等。在這一模式之下,對于跨文化能力培育,達到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可以促進立德樹人任務的有效完成,并且在教學模式研究方面,還可以起到較大的參考意義[7]。核心能力培育過程中,這一模式充分結合了課程思政,助于學習者正確認知外國文化,進一步理解我國文化,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培育崇高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在道德品質培育上,也存在著較大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歷曉寒.外語人才的文化自信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海外英語,2021(20):233-234.

〔2〕金燕萍.課程思政建設下的跨文化能力培養[J].校園英語,2021(38):58-59.

〔3〕彭兵轉,林紫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2):16-17.

〔4〕董洛銘人.跨文化能力培養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20,29(03):56-59.

〔5〕趙晶晶.“課程思政”思想范式下跨文化能力培養研究——以《綜合商務英語》為例[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20,33(04):49-53.

〔6〕周海巖.“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9, 41(06):95-100.

〔7〕徐佳.“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的跨文化能力培養——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文教資料,2019(06):113-114+65.

(責任編輯 徐陽)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Ability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WU Yu-tong, ZHOU Ying

(Suzhou College, Suzhou 23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ore ability training, cross-cultural ability is crucial, the ability,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study combining the new London group model, that is, multiple literacy ability education, with multiple aspec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knowledge teaching and use innovation, for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the purpose is to apply both to the related teaching.

Keywords: Cross-cultural Ability; Speculative Teaching; External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歡
跨文化能力對外傳播課程思政
文化在我國國際話語權中的作用及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