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工作創新策略研究

2022-05-30 16:29孫方寧
大學·研究與管理 2022年9期
關鍵詞:工作創新共青團新媒體

摘? 要:伴隨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媒體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產生了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在傳統的四大媒體的基礎上,新媒體被人們稱為“第五媒體”。當前,新媒體已深入到人們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習慣、人格塑造以及價值觀念。文章主要從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工作創新策略研究展開闡述說明,總結了新媒體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優劣性進行對比分析,再從高校青年流行文化產生的影響談起,探討了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共青團;工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D2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5-0044-04

一、新媒體的概念與特征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的根本形式就是以報刊和電視等傳播媒體作為發展的主體,全面運用網絡以及手機媒體的優勢進行創新,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從而滿足人們對手機以及電視網絡媒體的實際需求[1]。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新媒體是用戶能自主選擇內容、傳播者和用戶形成對等交流、無數用戶之間也可以進行交流的媒體形式。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2]。它具有交互性、數字化、個人化等特點,數字化是本質,互動是表現形式,個人化則是傳播機構一種延展。在時代的發展中,新媒體平臺逐漸變得多樣化,使學生在學習以及娛樂的過程中都可以進行實時的互動交流,微信、微博以及校園論壇等網絡媒體成為大學生互動交流的主要平臺。

(二)新媒體的主要特征

一是高參與度。這個不再是傳統的媒體單向輸出的時代,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高高在上的姿態,更多的現狀是,屏幕背后的自媒體人,不論是大號還是小號,都在小心翼翼地維系著自己的讀者和粉絲,這對新聞或者是媒體肯定是具有積極的意義。二是數字化。數字化的內容,使得內容本身得以更廣闊地實現“范圍經濟”,即以很多種不同形式呈現。三是虛擬性。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保證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在逐漸提升其主體和客觀與現實世界中的社會規律、生活與倫理約束相互分離,并且呈現于假定的狀態中,因此使得整個空間變得更加虛擬。四是交互性。交互應是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互動性使得在公共領域中的傳播不僅有大眾傳播的性質,還有人際傳播的特征。五是個人化。傳統媒體在面對每個受者時,都是一樣的[3]。

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優劣性對比分析

四大傳統媒體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然開始席卷整個社會,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尊重和偏愛。20世紀80年代,報紙受眾最為廣泛,其廣告收入也一度占據各媒體形式首位,這是因為報紙開發時間長,在發展過程中也相對較成熟穩定。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四大傳統媒體配合默契,在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既定的市場規模、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專業的新聞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穩定的發展路線、專業的技術和人才、業務覆蓋范圍和品牌意識等優勢。四大傳統媒體之后受到新媒體沖擊的主要原因是它們不夠靈活、節目過于固定、技術發展緩慢,在很大程度上創新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4]。

與四大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似乎是一夜之間用飽滿的新姿態、創新的新技術和嶄新的新形勢快速實現市場侵占,它成功地占據了四大傳統媒體三分之二及以上的市場與受眾。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新媒體傳播采用以互聯網新平臺為抓手,致使其信息傳播更加快捷便利,科技的進步讓人們享受到了更加便利的生活,也更符合新生代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新媒體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其主要優勢有:

1. 較強的流動性。新媒體因為可快速傳播信息,覆蓋面比四大傳統媒體更為廣泛,產生的影響力也更大。

2. 較為新穎的模式。新媒體跳出四大傳統媒體模式,實現了新生代的個性化突破。它可以根據大數據的統計和計算對受眾進行更為詳細的劃分,并根據不同受眾的具體需求推薦相關信息。

3. 較為豐富的形式與內容。新媒體除了可以傳播圖片、文字、音頻和視頻外,還可以對這些元素進行重組,使得最終的信息產品更加立體豐富。

4. 較為靈活的受眾地位。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受眾既可以成為信息的接受者、閱讀者,同時新媒體較低的準入門檻,也可讓受眾和用戶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豐富了受眾的身份體驗,增加了整個信息傳播過程的趣味性。

新媒體與四大傳統媒體相比,發展十分迅猛,內容十分龐雜,因為它的新興特質也沒有過多的經驗和先例可以借鑒,所以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現在:

1. 較為淺薄的綜合基礎。市場規模、技術手段、專業人才等綜合性基礎較為薄弱,以致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難以厚積薄發,內容審查還存在一定不足,用戶發布的信息層次高低錯落、層次不齊,低俗文化潛在。

2. 較為薄弱的綜合管理。在新媒體時代,人人是受眾,人人是用戶,人人也可以成為信息發布者和創造者,基于這一情況,導致新媒體容納的內容太多,流動性也特別強,信息管理上就遇到一定的困難,存在較多的管理漏洞。

3. 較為雜亂的市場。新媒體的發展過度追求個性化與商業化,導致媒體的基本性質發生變化,易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擾亂一些市場。

4. 較難分辨的虛假信息。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同時也給每個人戴上了面具,謠言和不良言論無法得到有效阻止[5]。

三、高校青年流行文化產生的影響

(一)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現狀

中國的飛躍式發展伴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新媒體的興起對社會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表現為社會上嶄新文化形態的形式,并以其獨有的特征使信息無人不用、無所不及、無處不在。大學生這一新時代青年力量與新媒體的發展息息相關,他們的學習方式、生活理念以及思維模式等方面都受到新媒體文化的影響。大學生的網絡活動十分豐富,如觀看視頻、在線聊天和學習等,通過QQ、微信、微博、搜索引擎等不同的載體,也可全面勾勒出大學生網絡學習生活。在調查其獲取有用信息的渠道時顯示,52.6%的學生都選擇了網絡,選擇手機和微信的學生達到47.3%。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生獲得群體活動和資訊的主要來源就是依賴于網絡和移動電話的新媒體技術。

(二)積極影響

在高校青年群體上,隨著生活模式的改變,以網絡社群媒體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已成為青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這個過程中就誕生了流行在高校青年群體中的流行文化。所謂流行文化,是一種產生于城市工業化社會、消費社會的文化形態,是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城市大眾為對象的復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元素的總稱。流行文化在高校青年群體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價值取向多元化。流行文化的主要特點就是張揚個性,能充分激發和展示個人的潛能。這可讓高校青年充分展示自我,在網絡新媒體時代,高校青年的創意是無限的,高校青年可以為短視頻平臺貢獻大量帶有強戲劇性、創意性、視覺性、奇觀性、知識性、喜劇性、情感性的短視頻內容[6]。主流媒體在主流內容的短視頻化實踐中,也順應了“期待創意”的用戶觀看期待,展示了不少同樣富有創意的內容表達。

(三)消極影響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青年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是國家與民族發展堅不可摧的前進動力?!盵7]青年只有志存高遠,才可以更好地珍惜時間,在拼搏中實現心中的信念,從而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自身的貢獻。如果沒有理想信念,那么就會出現迷茫、焦慮,又或者感受到不適。流行文化接觸時間長了,會對青年的理想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依照目前最流行的短視頻文化來說,高校大學生每天都會花費兩小時以上的時間在看短視頻上,還有的學生刷上短視頻就難以停止。如果大學生長時間把精力放在刷短視頻、玩網絡游戲上,不僅會嚴重浪費時間,還會異化青年的價值觀。大學生長時間處于網絡購物、網絡游戲就會失去鑒別能力,過于追求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甚至會產生嚴重的攀比心理,造成價值觀的扭曲。部分的高校大學生會在流行文化中形成自身的利己主義者,做事會首先考慮自身利益,如果沒有利益就會不做選擇。除此之外,流行文化淡化了青年的責任感[8]。流行文化是一種快餐式的形式,為受眾帶來了不容考慮的鑒別時間,如果長時間沉迷流行文化,就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與他人交流。

四、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創新策略

(一)以新媒體為載體,開放性地引導學生

學校官網作為發揮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等作用的主要平臺,對促進學校發展以及創新傳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團屬新媒體平臺具有較強的權威性與指導性,在引領學生提升思想意識、強化黨的責任心、愛國主義思想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移動通訊技術全面發展的大環境下,手機產業也在逐漸的崛起。當前智能手機已成為青年學生的主要通訊工具,對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娛樂方式上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手機為載體的信息傳遞與互動是當前新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很多高校都在積極運用這種全新的媒體形式,如黨委、團委、學生工作、圖書館等都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傳遞新聞資訊。

(二)依托新媒體平臺進行互動

現階段,微信、微博與QQ是表達意見的主要媒體。高校共青團工作需要全面運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及其技術,通過信息的傳播與傳遞,促進青年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得到提升,實現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水平。如團委、學生會、志愿服務組織、社團組織等都可以通過積極創建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或QQ等新媒體平臺,引導學生在平臺上搜集有用信息,進行知識傳播,實現資源共享的功能。近幾年,“網絡直播”與“狀態墻”等全新的新媒體技術全面轉變了以往舞臺表演觀看的單一形式,可以為觀眾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切身感受和參與活動中,提升受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蛘邔W生組織可全面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參與人員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利用“狀態墻”來進行信息反饋,實現對學生需求的了解,獲得參與感,提升學生活動的積極性。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視頻的分享與獲取變得更加便捷,學生通過拍攝視頻來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不僅可與大多數用戶分享美好時刻,還可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9]。

(三)整合新媒體技術,即時引領學生發展

手機短信已成為一種大學生交流的傳統方式,因為受到短信費用與新媒體手段的沖擊逐漸被取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全面發展與App運用技術的成熟,眾多的語音、視頻等新媒體方式不斷出現,在網絡發展下的微信等App等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新寵。高校需要與時俱進,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即時性來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1. 創建微博平臺。高校共青團組織需要將強化基層團支部之間的交流作為發展的主要突破口,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優勢,通過構建基層團支部的官方微博來實時推動相關的信息活動內容,進一步提升團支部微博的活躍度,對學生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實時反饋,強化在微信與微博上的交流,實現微博平臺的健全創建。

2. 創建微信平臺。學生手機用戶群作為信息傳遞的根本載體,通過建立微信群進一步實現對思想引領以及學?;顒油ㄖ陌才?、師生日?;顒雍桶踩闆r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促進高校共青團管理工作的水平與效率得到提升,促進高校學生的健康與長遠的發展[10]。

(四)樹立科學的觀念,提升課程教學的主動性

流行文化并不只是一種理念,它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環境。在面對流行文化時,應當做到科學地認識。不僅如此,流行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對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思政教師應當進行全面的認知,還應當主動適應當前流行文化的環境。流行文化的出現對促進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學會適應流行文化的變化,尤其是對高校共青團工作來說,流行文化的提出對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以及價值觀的轉變具有更高要求,共青團工作應當適當地進行調整,積極引領流行文化。高校共青團工作不僅是為了幫助高校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還是高校青年學生思想上的引領者。在流行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工作應對流行文化進行適當回應,通過自身的行為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發展[11]。

(五)關注青年閱讀的興趣點,拓寬服務范圍

針對青年知識面廣、上進心強、閱讀及審美要求高等特點,以創新新媒體內容和形式為突破口,實現了“讓青年看”到“青年想看”的轉變。內容上,將各類線下活動遷移到“云平臺”,以云讀書分享活動為探索,實現青年論壇、調研講座、工作交流等各項活動的“云上辦”,利用新媒體將“脫水”后的活動“干貨”第一時間送到青年指尖,縮短了青年閱讀時間,延長了青年受益鏈。形式上,將新媒體產品設計從單一圖文排版向實現產品與讀者互動過渡,突出原創性和產品設計的精美性,不斷提高青年閱讀的興趣和新媒體在服務青年中的貢獻度[12]。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共青團工作可以說是一項系統性的教育工程,是青年精神、情感以及行為的組成。在新媒體全面發展的背景下,需要探索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方式。高校青年大學生對新媒體的產品是充滿熱情的,并且會積極學習新媒體的文化精神,高校團屬新媒體平臺應時刻把握時代精神,將其運用到工作中進行創新,進而贏得青年學生的肯定與支持。

參考文獻:

[1] 郝景亞.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創新路徑探討[J]. 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7):121-122.

[2] 包曉麟. 新媒體背景下的企業共青團工作創新研究[J]. 東方企業文化,2021(S1):128-129.

[3] 陳鵬冰.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創新與思想引領[J]. 記者觀察,2020(36):80-81.

[4] 周剛. 新媒體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應對與創新分析[J]. 記者觀察,2020(30):154-155.

[5] 王艷麗.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共青團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創新研究——以赤峰學院為例[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3):96-99.

[6] 方淼暉.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共青團工作方法創新研究[J]. 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6):235-236.

[7] 魏小然. 新媒體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應對與創新分析[J]. 智庫時代,2019(35):29-30.

[8] 姜珊,王磊,楊麗君. 淺析新媒體情境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工作的創新途徑[J]. 教育教學論壇,2018(48):217-218.

[9] 常哲,王燃燃,鮑豐潤,等.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創新性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0):15-16+19.

[10] 陳強,高幸興,陳爽,等. 政務短視頻公眾參與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共青團中央”政務抖音號為例[J]. 電子政務,2019(10):12-14.

[11] 王程偉,馬亮. 政務短視頻如何爆發影響力:基于政務抖音號的內容分析[J]. 電子政務,2019(07):101.

[12] 黃開勝. 中國英語專業學習者詞塊輸出的語體特征對比研究[J]. 外語界,2018(05):46.

(薦稿人:葛鴻,南京傳媒學院副教授)

作者簡介:孫方寧(1989—),女,碩士,南京傳媒學院校團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工作創新共青團新媒體
第二課:共青團的創立之時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團大事采擷
關于國有企業工會工作創新的思考
高中班級管理工作的創新與實踐
媒體融合下廣播電臺編輯工作創新研究
相約二零一七,遇見魅力共青團
抗洪中的共青團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