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之《莊子義疏》佚文價值考論

2022-05-30 17:05寇志強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摘要:王叔之《莊子義疏》成書于晉宋之際,是今可知最早為《莊子》及郭象注作“疏”的著作,比成玄英《南華真經疏》早兩個多世紀?!肚f子義疏》在南北朝至盛唐時期一直流傳有序,大約在中晚唐時期亡佚,今僅存五十余條佚文。通過佚文可以看到,王叔之《莊子義疏》雖然成書較早,但其體例已經合乎“義疏”類著作的體例,而在思想上更關注的是一己之解脫,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王叔之《莊子義疏》郭象注

王叔之是晉宋之際的隱士,出身瑯琊王氏,撰有詩文集十卷、《莊子義疏》三卷?!肚f子義疏》是今可知最早為《莊子》及郭象注作“疏”的著作,開啟了為《莊子》作“疏”的先河。王叔之《莊子義疏》大約在中晚唐時期亡佚,今僅存有五十余條佚文,然對探討早期“疏”類著作的體例以及王叔之思想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一定的價值。

一、《莊子義疏》的成書與流傳

王叔之,字穆夜,《晉書》《宋書》均無傳,通過對其殘存詩文、晉慧遠《萬佛影銘》、清宋廣業修《羅浮山志匯編》等典籍所載相關材料進行梳理發現:“王叔之早年曾寓居荊州,晉義熙八年(412)在江州任參軍,義熙九年(413)到十一年(415)之間來到廣州”a,投奔廣州刺史王鎮之。義熙十一年,王鎮之回到江左,王叔之并未追隨,而是留在了廣州,隱居羅浮山,并終老于此。王叔之早年便有隱居之志,后來抱著濟世之志出仕,或是對東晉末年現實政治的失望,最終選擇隱居名山。

關于《莊子義疏》成書時間,史無明載,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云“王叔之《義疏》三卷。字穆□,瑯琊人,宋處士”b,《隋書·經籍志》云“《莊子義疏》三卷,宋處士李(案:此處“李”字當為“王”)叔之撰,亡”c ,兩書均署名“宋處士”,故此書或成書于宋初。該書在南北朝時期一直流傳有序,梁阮孝緒《七錄》著錄為三卷,陳隋之際成書的陸德明《莊子音義》征引有55條。至唐代,《隋書》注明亡佚,但此后兩《唐書》仍著錄為三卷,而兩《唐書》所錄唐前典籍皆據唐開元十年(722)毋煚《古今書錄》,說明盛唐時期該書仍存。此后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兩次被安史叛軍攻陷,宮廷藏書毀于一旦,鑒于此后少有學者提及此書,也未見史志著錄,故亡佚于中晚唐的可能性最大。該書今存佚文不多,其中陸德明《莊子音義》引有55條,成玄英《南華真經疏》、湛然《輔行記》各引有1條。雖所存佚文數量不多,但梳理發現,其作為最早的《莊子》“義疏”類作品,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二、從《莊子義疏》看早期“義疏”的體例

“疏”是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一種解經文體,又名“義”“義疏”,也可稱為“講疏”“述義”。晉宋之際,“疏”類著作并不多見,見載著錄的以“疏”命名的僅有三國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晉伊說《尚書義疏》、謝沈《毛詩義疏》等數種,其中僅《毛詩草木蟲魚疏》存世,但該書只釋名物,并不通釋經文、注文,與南北朝盛行的“疏”類著作不同。關于后世熟悉的“疏”類文體的起源,湯用彤認為源于佛教的講經,乃是“佛教義學頗轉而為經師之學”d。佛學大師講經時,由于普通聽眾聽不懂經文、注文,就需要講經者對經文、注文都進行解釋,這與“疏”類著作既解經、又解注的形式一致。與王叔之同時代的大儒雷次宗曾撰有《喪服經義疏》,此書受到了東晉佛學大師慧遠的影響,《高僧傳》云:

時遠講《喪服經》,雷次宗、宗炳等,并執卷承旨。次宗后別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因寄書嘲之曰:“昔與足下共于釋和上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e

慧遠當初在廬山開講《喪服經》,雷次宗、宗炳都列席聽講,后雷氏自作《喪服經義疏》,有些觀點便來自于慧遠,所以宗炳寄書嘲之。雷次宗后來成為一代儒宗,弟子遍天下,影響了整個南朝,其《喪服經義疏》推動了“疏”類著作的興盛?;圻h不僅精通佛學、經學,也擅長玄學,經常聚眾講《莊子》。王叔之與慧遠關系密切,還曾加入慧遠組織的蓮社,其必定參加過慧遠的講《莊子》活動。在“疏”類著作尚未成熟的晉宋之際,雷次宗、王叔之都采用了這種著述方式,二人又都與慧遠關系密切,故筆者疑王叔之撰寫《莊子義疏》,或許也受到了慧遠講經的影響??傊?,王叔之《莊子義疏》是今可知最早為《莊子》作“疏”的著作,也是較早的“疏”類著作之一,對于我們探討早期“疏”類著作體例提供了材料。經考查,其體例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既解經,又解注?!傲x疏”作為一種解經文體,其體例是既解經、又解注,《莊子義疏》不僅解《莊》,也解郭象注,如:

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郭象注:“夫遁離滅亡,以眾為之所致也,若各至其極,則何患也?!眆 王叔之義疏:“凡事所可為者也。遁離滅亡,皆由眾為。眾為,所謂鹵莽也?!?/p>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郭象注:“夫卮,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于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蓖跏逯x疏:“夫卮器,滿即傾,空則仰,隨物而變,非執一守故者也?!?/p>

第一條,郭象認為“遁離滅亡”是“眾為”造成的,只是莊子話語的提煉,沒有解釋何為“眾為”;王叔之則順著郭象的注釋,認為“眾為”就是后文的“鹵莽”,細化了郭象注。第二條,郭象認為卮盛滿酒就會傾斜,空著就會仰起來,沒有一成不變的狀態,言語也是如此,因外物而變,這就精確解釋了“卮言”的由來;王叔之繼承了郭象的話語,認為言語常常是因人而變,原因是內心沒有固定的持守,也發揮了郭象注??傊?,王叔之的確在解經的同時,也會對郭象注文進行解釋。

其次,章句串講與字詞名物辨析相結合。據學者研究,“義疏”類著作還有兩個特點:第一,須有疏通經文字詞并解說原文句意章旨,其中以章句串講為主,字詞名物辨析為輔;第二,必須博引全書,以為參證。g 第二個特點,由于《莊子義疏》所存佚文較少,看不出是否博引全書。對于第一個特點,《莊子義疏》是很契合的。作為一個清談家,郭象在撰寫《莊子注》時并不重視字詞名物辨析,只追求莊子的大意,認為不必對莊子為了表達大義而用以寄托的事物都弄清楚?!肚f子義疏》則字詞名物辨析與章句串講兼重,以《莊子音義》所引55條佚文來看,19條屬于字詞名物辨析,1條屬于異文,35條屬于章句串講。如對郭象輕視的字詞名物訓詁,王叔之很重視:

此拘拘也。王叔之義疏:“不申也?!?/p>

食于茍簡之田。王叔之義疏:“茍,且也;簡,畧也?!?/p>

醉之以酒而觀其側。王叔之義疏:“側,謂凡為不正也?!?/p>

這三條都是郭象覺得不需要注釋,王叔之卻覺得需要注釋,于是對這些語詞進行了訓詁。成玄英《南華真經疏》也是增加了對郭象忽視的字詞名物的訓詁,與王叔之做法一致。對于章句串講,王叔之和郭象一樣重視,今所存大部分佚文都是串講章句。

三、從《莊子義疏》管窺王叔之思想

王叔之疏文雖是針對郭象注而發,但二人所處時代不同,生平經歷有較大差異,因此立場不同,注解時所秉持的理念也不同。郭象出身寒門,擅長清談,手握重權,其注文目的是為當朝士大夫尋找心靈依托。王叔之是隱士,其疏文更關注一己之解脫。其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個人道德修養

隱士在中國古代是高潔的象征,王叔之長期隱居,讀書自娛,砥礪名節,所以對個人道德修養以及名節非??粗?,如其云:

宿名。王云:“枯槁一生以為娛,其所寢宿,唯名而已?!?/p>

循古而不摩。王云:“摩,消滅也。雖常通物而不失及已,雖理于今,常循于古之道焉,自古及今,其名不摩滅也?!?/p>

王叔之隱居羅浮山之時,閑時則修古之道,以詩文自娛,砥礪名節。其中所謂的“常循于古之道”,指的是像莊子這樣的隱士之道,他們一生枯槁,卻堅守高潔的節操,聲名傳于后世。他們都很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王叔之也是如此,如其云:

能撓。王云:“惟正德以至道服之,佞人以才辯奪之,故能泥橈之也?!?/p>

夫奸病。王云:“奸者以正從邪也,謂病也?!?/p>

道德內充是真人的基本修養,真人都是靠道德服人,這才能令人心服,而小人則剛好相反,他們以才辯奪人,屬于以正從邪,是一種病態的心理,不能使人真正心服。除了“內圣”,還需“外王”,即待人接物上要無心以應物,其云:

所行之備而不洫。王云:“壞,敗也。無心偕行,何往而不至,故曰皆殉也。所行行備而物我無傷,故無壞敗也?!?/p>

外物。王云:“夫忘懷于我者,固無對于天下,然后外物無所用,必焉若乃有所執,為者諒亦無時而妙矣?!?/p>

圣人德行完備,無心以應物,故不為外物所傷,能夠冥合大道,如若不能如此,善人亦不免受其害,如比干被剖心、箕子被迫裝瘋??傊?,王叔之作為隱士,十分重視個人道德修養,這樣不僅可以實現“逍遙”,而且能夠抵御各種奸邪之心。

(二)將“逍遙”與道德內充相結合

對于“逍遙”,郭象云:“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郭象認為物盡其性便是“逍遙”,所以鵬、鷃小大雖殊,逍遙一也,這就告訴士大夫,不管擔任什么官職,都應該各司其職,各安其性,無須羨慕別人,更不應有非分之想。王叔之繼承了郭象的逍遙論,并有所發展,如其云:

王瞀音目夜云:“逍遙者,調暢逸豫之意。夫至理內足,無時不適;亡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遙?!庇衷疲骸袄頍o幽隱,逍然而當,形無巨細,遙然俱適,故曰逍遙?!県

王叔之認為“形無巨細,遙然俱適”,無論形之大小,做到自由舒適,便做到了逍遙,這是對郭象的繼承。但王叔之認為要做到“逍遙”,還要內圣外王,即道德內充、無心以應物,這樣才算得上“逍遙”。對比可見,王叔之是一個隱士,與莊子人生狀態更為接近,更強調一己之解脫,強調“逍遙”要與道德內充、無心以應物結合起來。如果沒有道德內充,便無法做到“逍遙”,這就諷刺那些清談之士表面上追求玄遠,背地里卻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齷齪行為??傊?,王叔之站在隱士立場上,對郭象“逍遙”論有所修正,故郭慶藩《莊子集釋》認為王叔之注文“解消搖義,視諸儒為長”。

(三)重視個人的養生

王叔之對養生理論也很重視,其云:

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王云:“富貴有養,而不以味養傷身;貧賤無利,而不以求利累形也?!?/p>

王叔之發揮莊子的養生主張,富貴者不以追求新鮮刺激的口味傷害身體,貧賤者不以追求金錢而勞累身體,要真正做到養生,就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清心寡欲,這樣才能長生。另外,王叔之似乎也會一些導引之術,如:

以踵。王穆夜云:“起息于踵,遍體而深?!?/p>

導引之術講究行氣,使氣流遍全身,吐故納新,利于新陳代謝。據陳寅恪研究,瑯琊王氏有天師道信仰,所以名字中多有“之”“道”,“六朝人最重家諱,而‘之‘道等字則在不避之列”i。王叔之晚年隱居道教名山羅浮山,懂一些道教養生術也是極為正常的。

綜上,王叔之作為一個隱士,與郭象所處立場不同,卻與莊子所處立場比較接近。王叔之疏文重在一己之解脫,重視道德內充、無心以應物,并將之與“逍遙”“養生”相結合,都是對莊子思想的闡發,至少從現存佚文來看,玄學色彩并不濃厚。

參考文獻:

[1] 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沈約等撰.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 方勇.莊子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2019年一般項目“唐前《莊子》版本演變研究”(2019SJA1713)

作者:寇志強,文學博士,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先秦諸子學、《莊子》學。

編輯:康慧E-mail :kanghuixx@sina.co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