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母性形象的在場與缺席

2022-05-30 18:42吳思怡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生母周氏母性

摘要:《家》中刻畫了許多母性形象,她們的在場和缺席對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塑造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先分析缺席生母,即小說主角高家三兄弟的母親,其雖在物理意義上不存在,但對高家三兄弟,尤其是覺新,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她的存在是一種特殊的在場。進而從愛的能力分析在場的生母,她們的愛對女性主體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梅芬的生母雖在場,但并不具備愛的能力;琴母即張太太是在場的傳統母性;而瑞玨則是巴金心中的理想母性。除此之外,小說還有雖在場但并非生母的母性形象,一是高家“主母”周氏,二是仆人黃媽,她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覺民、覺慧缺失的母愛。

關鍵詞:《家》母性形象在場缺席

1933年,巴金完成長篇小說《家》的書寫。這一部小說寫的是封建大家庭的故事。在這部小說里,巴金描繪了很多母性形象,雖然對她們著墨不多,但她們的每次出場都有作用。有些母性形象是在場的,有些母性形象是缺席的。巴金在什么時候設置她們的在場或缺席,她們為何在場,又為何缺席?這對其他人物的塑造有什么作用?隱射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且本文所討論的在場與缺席,并不局限于物理意義上的身體的在場。有些形象的在場,是在文本語境中,借由小說中的其他人物表現出來。

除此之外,本文說這些人物是“母性形象”,并不直接使用母親這一詞語,因為在小說中,有些形象并不是母親,但發揮著母性作用,并對小說中的其他人物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缺席生母:特殊的在場

小說以高家三兄弟為主人公,雖然作品名為“家”,但并不是傳統意義上完整的家。三兄弟的生母是缺席的,她常常是從覺新口中出現,在小說中有一種特殊的在場形式。

首先,生母的離開,對覺新的影響很大,雖物理意義上并不在場,但在心理層面上一直影響覺新。隱含作者揭示生母存在的重要性,“固然他知道,而且深切地感到母愛是沒有什么東西能代替的”,這也表明覺新在心底里對母愛是渴望的。小說中,覺新是一個認真讀書、求上進的人,而他這么做是因為“媽要我發狠讀書,給她爭一口氣”。而且覺新選擇回到家庭、放棄學業、不是為自己和梅芬的感情做出任何爭取,而是為完成家庭的使命,而深究其因,是來自生母在他兒時對他的教育,比起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更希望是一個家庭能夠團結,“為了媽我就是犧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犧牲,我也甘愿”。生母的負責和愛讓他選擇接過生母的責任和義務,“他活著只是為了挑起肩上的擔子;他活著只是為了維持父親遺留下的這個家庭”。

其次,隱含作者批判覺新是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弱者。覺新雖然在弟弟面前看起來是一個軟弱的人,實際上他也深陷矛盾,在新思潮和舊家庭之間徘徊、猶豫、抉擇。覺新是一個不徹底的反抗者,他內心有強烈的反抗欲望,“他并不說他愿意或是不愿意。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里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著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話也不說”。隱含作者對待覺新的態度是有宿命論的看法:“覺新在這一房里是長子,在這個大家庭里又是長房的長孫。就因為這個緣故,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标P于這一點,于榮勝表示:“巴金以覺新的內心矛盾塑造了一個具有新思想的弱者形象 , 以此揭示出我們民族的怯懦的國民性 , 暴露出封建專制家族制度對青年人的精神摧殘 , 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封建家庭中長子可憐可悲的境遇?!盿

然而,隱含作者固然批評覺新在人生抉擇上的懦弱和退縮,但也沒有否定覺新的選擇。更進一步說,隱含作者對覺新善良、顧家的美好品質表示肯定。隱含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覺新所代表的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曹書文表示:“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對專制家長、墮落子弟的憐憫和同情 , 對正常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倫理給予首肯 , 甚至對他所歌頌的叛逆者身上所潛藏著對封建孝道之類的道德也流露出理解式的認同?!眀 因此,覺新雖然接受了新思想,但是他會選擇愿意被舊的家庭牽制,他身上有覺民和覺慧所沒有的使命和責任感。

除此之外,生母是在大哥覺新已經懂事之后、二哥覺民處于懵懂之中、小弟覺慧處于對世事未知的狀態里去世的。這促成他們對于新思想的接受程度是“漸進式”的,對封建家庭的反抗也是層層遞進的:覺新身上負擔著生母的囑托,他在面對禮教所束縛自己的事情會不反抗;從時間上推測,覺民應是對生母的印象可能有,但是情感不深,所以反對父母之命的婚配時會動搖,不如覺慧堅定,但是比覺新更進一步;而覺慧則是對生母沒有太多印象,他的母愛是缺席的,家沒有給他太多溫情的留戀,所以他會毅然決然選擇出走。

二、在場生母:愛對女性主體的塑造

小說中在場的生母有梅芬的生母、張太太、瑞玨,雖然她們都是物理意義上的在場,但是在同一時空中并不是同一類型的母性。這不僅體現巴金寫作技藝的高超,也體現千人千面。巴金強調母性的不同的愛的能力對孩子的影響:梅芬生母是冷漠的,剝奪了梅芬幸福的權利,并不具備愛的能力;張太太是溫和的,總是聆聽女兒琴的意見,照顧她的感受;瑞玨則是巴金對母性的理想述諸,她身上閃耀愛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輝。而隱含作者也借此表達了愛的程度和能力的不同,會塑造不同的女性主體。

梅芬的生母是一個冷酷的傳統女性,巴金是完全批判這種形象,進而對舊社會的封建家長制的不合理進行斥責。梅芬和覺新的婚事沒有成功,主要原因是雙方家長在牌桌上鬧了不愉快,作為梅芬的生母,她絲毫沒有站在梅芬的處境考慮,于是就活生生地拆散了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在梅芬守寡以后,她回到自己的生母身邊,所過的是“尼姑庵式的生活”,梅芬是絕對不會再去尋找下一份愛,她的設定就是活在過去中,無法擺脫,一直至死。梅芬生母的在場,不能簡單理解為她的在場無異于缺席,巴金對梅芬生母的評價是“頑固的”,而正是這種形式的在場,才讓梅芬成為一個悲劇式的人物。

巴金批判的是沒有愛的能力的人。他不是簡單地往人身上貼標簽,而是通過一次次剝奪梅芬幸福的權利,側面展示了匱乏的愛可以釀成一個人的悲劇。這種母性形象會讓人感覺到壓迫,隱含作者對此是極其抗拒的。

那小說中是否有具備本愛能力的生母呢?張太太作為琴的母親,雖傳統,但愿意聆聽女兒的意見,愿意和女兒處于平等的立場進行溝通。

張太太并不是一個思想先進的母親,但是她也在嘗試理解和接受琴所向往的事情,而這也促進琴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她是這么對待琴的:“我不曾要你纏過腳,小時候就讓你到你外公家跟表兄弟們一起讀書。后來你要進學堂,我又把你送進了學堂?!闭蛉绱?,琴遇到事情在做選擇的時候會找母親商量。這種溝通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琴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說理和舉例來獲得對方的理解。張太太雖然沒有贊同琴的做法,但是也沒有用粗暴的形式阻止她,她是以一種母性的寬容和愛接納琴,她以一種愿意聆聽的姿態和女兒相處。

張太太的母性形象是很飽滿的,她是一個真正愛自己的孩子的人,雖然她也會受到世俗觀念的影響,但她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孩子的需求。當琴在為自己夢想破滅而哭泣的時候,張太太是真的可以感同身受,她會說出具有母性的話語:“琴兒,你怎么了?你這個樣子豈不叫我做母親的心里更難受?”自己也會隨之落淚,這種強烈的共情,是讓人為之動容的。因此琴在成為新女性的道路上會反復忖度。而且巴金著重筆墨刻畫張太太的出場時,往往是在琴面臨“新舊”抉擇的時候。20世紀是中國現代文化建構的年代,也是中國新女性重塑的時期。在小說的敘寫中,琴向往成為新時代的女性。張太太的在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琴成為新時代女性。巴金在寫小說的時候并不是想要確立二元對立的關系,也沒有把傳統家長妖魔化,他不是只想突出青年人的新、家長的“舊”,而是出于切實考慮進行書寫。

巴金在書寫在場與不在場的母性形象時,是否有理想的母性形象呢?小說中最年輕的母性形象便是瑞玨,她在小說中是一個完全充滿愛的女性。巴金雖然著墨不多,但可看出巴金對這種母性形象的偏愛和認同。巴金曾這么描述自己的生母:“她很完滿的體現了一個愛字 , 她使我知道人間的溫暖 , 她使我知道愛與被愛的幸福 , 她常常用溫和的口氣對我解釋種種的事情 , 她叫我愛一切人?!眂巴金對瑞玨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己的生母為原型的。

瑞玨從女兒的角度彰顯了母性之愛的重要性。同樣是在封建禮教文化下成長的瑞玨,卻和梅芬很不一樣。從瑞玨的敘述中,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她的生母一直對她關愛有加,在她第二胎待產的時候,她被迫離開家,跋涉到城外。瑞玨害怕她的母親會擔心,“我媽要是曉得我現在”,這種話語一下子就能讓人感受到母女之間很深的情感。

瑞玨展示了自然的母性情感。瑞玨所生活的家庭是完滿的,她自己對海兒更是如此,這是一份延續的愛。在小說的描寫中,她的出場常常是海兒一起的,這種黏性設置,體現了她的母性的愛是飽滿的,對海兒的愛是無止境的。

而瑞玨選擇主內,并不是權力關系的屈從。雖然巴金是一個男性作者,并且也有把瑞玨塑造成“家中天使”形象的痕跡,但瑞玨這種女性形象是充滿愛和溫暖的,這種女性描寫是合理的。從人性來看,瑞玨具有關懷的能量,可以給大家溫暖,具有撫慰親人的能力,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身邊的人,都沒有形成壓抑的狀態,表明女性也可以有力量。這個視角也沒有說是從父性視角來壓迫女性。

三、在場非生母:彌補缺失的母愛

周氏和黃媽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母親,但在小說中體現了母性的特點。這表明隱含作者和人物對母性的渴望,并彌補了生母缺席所造成的母愛缺失。

巴金在書寫周氏時,首先確認了傳統社會中高家大家長的形象。周氏之所以是高家主母,是社會地位使然,她是大太太,小說中對她的地位是這么刻畫的:“克字輩的人由周氏領頭?!北热缭诔燥堖@個場景出現的時候,她吃完飯起身的時候,“眾人也一齊站起”。在商量重大事情的時候,大家都是在周氏的房間討論。

其次,在小說的敘述中,周氏也有展現母性形象的時刻。周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覺慧對母愛的不滿足感和渴望。雖然她只是高家三兄弟的繼母,但也是他們母親的姐妹。在一些情況下,她也會做出母性的舉動,當她“看見覺慧現出疲倦的樣子,便叫他去睡”,后文周氏還會“把她的圓圓的臉俯下來,在他的耳邊用柔和而鄭重的聲音說”,這種臉和臉靠近的親昵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特有的,而覺慧的感覺是“現在又有一個母親了”。此時隱含作者與覺慧的情感是特別親近的,這樣一個行為動作,巴金不是從周氏的心態進行書寫,而是從覺慧的感覺,這個書寫角度的選擇很重要,并表現了隱含作者對母性的渴望。

除此之外,對待鳴鳳的婚事,周氏的舉動也超越了正常的主仆關系。周氏并不是一句話的命令和宣告,而是細心地囑咐,實話將馮家的情況都托付出來,并且在出嫁之前讓鳴鳳“好好休息兩天”,而且還說“你服侍我幾年,我沒有什么報答你,我明天就叫裁縫來給你做兩身好衣服,還給你預備點首飾”,在后文鳴鳳哭泣后,周氏的反應是“平常很少被觸到的母性”,其在前面已經有表現出母性了,只是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巴金在后文還層層遞進,“這時候她的母性完全被觸動了”,她會為鳴鳳的命運感到悲痛。雖然周氏是善良的人,但兩人之間還是有隔閡,最終她也沒有真正幫助鳴鳳走出悲劇的命運。

黃媽在小說中是一位在場但是并不是母親的母性形象,這是一份跨越層級、錯位的母愛。她雖然只是一個仆人,但是她對覺民和覺慧的情感是飽含母性的親切和關懷。根據覺新的敘述,可得知他們的生母是在覺新中學肄業四年之后去世的,這時候的覺民和覺慧還很小,他們對于生母的記憶可能就是一個“母親”的概念。

黃媽的在場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覺民和覺慧母愛缺失的部分。隱含作者的身份和覺慧很貼近,因而常常是從覺慧的角度進行母愛的書寫。在覺慧新年喝多酒的時候,黃媽會嫻熟地照顧他,為他夜里蓋上一條棉被,早上還會責備他,這種敘述表明主仆之間是有感情的。小說對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這么描述的:

“她常常責備他們,猶如母親責備兒子。他們知道她的脾氣,又知道她真心愛護他們,所以兄弟兩個都喜歡她?!秉S媽照顧覺民和覺慧的生活起居,這種日積月累產生的依賴感,和周氏有距離的愛是不同的,她的愛會出于禮教和世俗的要求。

小說對黃媽的書寫,表達的是巴金對下等人的美好品質的美好展望,這是有超越階級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黃媽和覺民、覺慧的等級立場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種上下級的主仆關系。但是巴金并沒有著力渲染他們之間的不同,反而是強調他們之間的愛,塑造富含“母性光輝”的黃媽形象。而這也揭示了隱含作者的人道主義立場,愛是可以打破、沖淡固化的等級關系,愛是值得被放大、宣揚的。

四、小結

母性形象的在場與缺席,對人物塑造和情節發展都具有重大作用。細讀文本后,可以發現在絕大多數的母性形象上都會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高家三兄弟的生母雖缺席,但實際上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在場,并為覺新的人生選擇埋下伏筆。梅芬的生母、張太太、瑞玨作為在場生母,她們雖處于同一個社會中,眾多方面相似,但母性形象卻很不一樣,她們不同程度的愛的能力會塑造不同的女性主體形象。巴金通過捕捉這些微妙之處,寫出這些母性形象之間的特別。周氏和黃媽作為在場的非生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覺民和覺慧缺失的母愛,而且巴金對黃媽的書寫,也隱含了作者對底層人的關懷和人道主義立場。

參考文獻:

[1] 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作者:吳思怡,北京語言大學201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編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26.com

猜你喜歡
生母周氏母性
嚴歌苓小說中“母性·雌性”觀的建構及特征
母性的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風險
生母
生母
儒家家庭主義的母性角色——以醫療實踐為視角
池州學院研究中心簡介:周氏家風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親教子慎言
天 麻
“追尋”與“回歸”——論女性電影中“母性”秩序的構建
虎毒不食子,凈胡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