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點輻射讀寫一體的“四度”語文研習

2022-05-30 20:00葉方碧
關鍵詞:四度高中語文

葉方碧

摘? ? 要:“研習”更適用選擇性必修階段的教學,教師要讓學生帶著一種探究的心態去學習。而基于單元寫作任務原點輻射讀寫一體的“四度”語文研習,目的就是要追求“研習”的準度、廣度、信度和深度。教師要從原點出發,歸納出落實該寫作任務的必備知識,進而逆推出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打通教材寫作任務以落實單元任務,借力語文讀本以夯實閱讀素養,讓學生體驗“學習”“研習”之異,并以思辨閱讀助推深度學習,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助力學生成長。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原點輻射;讀寫一體

現階段,教師對高中語文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的教學基本沒什么不同,要么單篇教,要么整合教,必修階段怎么上,選擇性必修階段依舊這么上,沒有將“學習”和“研習”這兩種學習方式明顯區分開來。而且,在選擇性必修階段,寫作和閱讀依舊脫節,呈現出“雙軌制”。針對這些問題,受褚樹榮老師“微專題”教學的啟發,筆者探索出了一條通向選擇性必修教學的途徑:基于單元寫作任務原點輻射讀寫一體的語文研習。

一、基于單元寫作任務原點輻射讀寫一體的語文研習

姚仁波在《原點輻射法:實現了課堂教學研究的一次創新變革》中提出,“原點輻射”就是對單元導語、課后學習提示進行條分縷析,結合單元寫作任務,羅列出該單元的重點學習條目,然后進行取舍、歸并、整合、提煉,形成幾個學習項目,再對學習項目進行教學化設計。因篇幅有限,下面筆者僅介紹單元寫作任務這個原點,即由寫作任務出發,輻射歸納出落實該寫作任務的必備知識,進而逆推出該單元的教學目標。而在選擇性必修階段,教師更要注意在研習過程中的“四度”協調。

一要追求準度。側重于將輻射歸納出的知識融匯貫穿于該單元的所有課文中,讓單元內的課文都能承接起相應的必備知識,而不是面面俱到地教學。這是為了讓讀和寫聚合,增強緊密度。

二要尋求輻射的廣度。按照單元寫作任務,再輔以語文讀本,讓寫作樣品更加豐富,讓語文能力生發在課內、接續在課外,讓處于選擇性必修階段的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

三要兼備信度。由寫作任務出發,進行原點輻射逆推教學目標,要注意“學習”和“研習”的不同,更要注意“研習”階段的思維深度。

四要追求“研習”階段的深度。照顧到“思辨讀寫”,乃至輻射進整本書閱讀。

二、原點輻射讀寫一體“四度”語文研習的初步構想

(一)準度:打通教材寫作任務,分塊落實單元任務

以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其寫作任務是“選擇本單元所學的一首詩歌,或拓展閱讀下面所列古代詩詞,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鑒賞文章”。單元研習任務提醒“可從語言、構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進行寫作。

單元研習任務里的寫作任務,根植于前面的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不能面面俱到,而要以單元研習任務為綱,其設計要像眾星拱月一樣指向寫作任務。因此,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布點教學”至關重要。例如,古詩詞鑒賞要點包括語言風格、表現手法、人物形象、意象組合方式、意境的營造、構思藝術、節奏韻律、風格流派等,如果寫作課上簡單地重復這些知識就會顯得累贅,合宜的處理方式是依據寫作任務先切塊,再分門別類整理出詩詞鑒賞核心知識,然后將這些核心知識“布”進課文中進行教學。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敏銳地發現每一篇文章最值得鑒賞的點。部分詩詞鑒賞要點如下。

《氓》《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語言風格、表現手法。

《蜀道難》: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

《望海潮(東南形勝)》《揚州慢(淮左名都)》(注:二詞下不列出詳名):意象選擇和意境營造。

《離騷》:直抒胸臆。

《蜀相》:情景相生。

按照核心知識進行教學,我們應該想到如何將這些“點”布進閱讀教學中,以促成單元寫作任務最后的生成。這也是為了通過三年的語文學習形成一個個模塊,并使各模塊之間能夠形成網絡,有序、得法地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大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筆者按照這樣的原理對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嘗試分類“布點”,以期促進核心素養落地。案例如下。

版本一(單篇教學)

《氓》:比興中隱含的女性意識及其萌發。

《離騷》:崇高而痛苦的心靈自傳。

《孔雀東南飛》:詩歌中對話的力量。

《蜀道難》:體會古體詩參差錯落之美。

《望海潮》:多意象組合的列錦藝術。

《揚州慢》:虛實相生的藝術表達。

詩教傳統:舉辦“今天我們為什么讀古詩”研討會。

單篇教學,一課只凸顯一兩個點,爭取讓學生一課一得,然后通過三年的學習,形成相應的能力,不做拖泥帶水的處理。這既能節約時間,又能提升課堂效率。

版本二(群文教學)

詩騷傳統:梳理中國古典詩詞發展脈絡。

《氓》《孔雀東南飛》:悲劇女性的心路歷程。

《離騷》《屈原列傳》:香草與美人——破譯《離騷》的象征及寄托。

《蜀相》《蜀道難》:歷史感與浪漫風。

《望海潮》《揚州慢》:欣賞長調之美——歷史感與浪漫風。

詩教傳統:舉辦“今天我們為什么讀古詩”研討會。

(二)廣度:借力語文讀本,夯實閱讀素養

一直以來,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制的語文讀本都很精美,但學生因為學習時間有限等多種原因,并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把辛暋彪A段要求學生帶著研究的視野進行學習,如果只是就課本學習語文,終究只是“螺螄殼里做道場”。而通過寫作任務逆推教學目標,就會牽引出課本中一些沒有涉及的點。對這些點,教師即便是很好地利用了現有的課文,也難以把點“布”進去,因此,通過課外讀本夯實閱讀素養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仍以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寫作任務為例。我們知道,對于詩詞鑒賞寫作來說,如何找到該首詩詞最值得欣賞的那個點至關重要,而單元研習任務的拓展閱讀只給學生提供五首詩詞顯然是不夠的。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筆者讓他們對《語文讀本》第一單元提供的詩詞依次進行“最值得鑒賞的點”的找尋工作。其實,這既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途徑,又是落實單元學習任務一種方法。學生找出的“最值得鑒賞的點”如下。

《黍離》:比興與寄托——破譯《離騷》的起興和寄托。

《陌上?!罚簜让婷鑼憽_敷之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詠懷詩》:意象與意境——《詠懷》詩里的情景交融。

《夜歸鹿門歌》:蒙太奇手法——西方術語的中式表達。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白描的意蘊——詩歌畫手王維的妙筆。

《調張籍》:異軍突起——韓愈的奇崛與雄渾。

《雨霖鈴(寒蟬凄切)》:點染的藝術魅力——《雨霖鈴》的層層鋪敘與渲染。

《蘇幕遮(燎沉香)》:煉字的奧秘——打開《蘇幕遮》神理的鑰匙。

《青玉案·元夕》:“那人”追尋——解密辛棄疾苦覓之人。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用俚語自鑄新詞——本色派的關漢卿。

《山坡羊·十不足》:化丑為美——詼諧背后的力量。

通過該種方式對這些詩歌“最值得鑒賞的點”進行定位,然后借助設計標題等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如此,通過單元研習任務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課外讀本的興趣,既讓學生學習了教材知識,又落實了讀本知識,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同理,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研習任務的寫作要求是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語言鑒賞札記,讀本中所選用的《鑄劍》《圍城(節選)》《死水》《都江堰》《寒風吹徹》《日出》等文章都可以進入學生的寫作視野;而第四單元要求研讀一本自然科學著作或者一篇科技論文,寫一份讀書報告,讀本上的《物種起源》《建筑是什么》等文章也剛好可以幫學生拓寬視野,從而以點帶面,達到讀這一篇牽引帶動讀一本書的效果。

(三)信度:區分不同,體驗“學習”“研習”之異

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一單元和必修上冊第三單元都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文體上也都是詩詞,其單元寫作任務也相似,是寫詩詞鑒賞文章。如果就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寫作任務進行原點輻射的話,其教學點可以布置如下。

《短歌行》:以典明志的高超藝術。

《歸園田居》:白描藝術與淡遠的藝術風格。

《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瑰麗的想象與宏闊的意境。

《琵琶行》:以聲寫聲的范本。

《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懷古詞的意象選擇與典故擇取。

《聲聲慢(尋尋覓覓)》:“愁”的委婉表達。

由此,筆者發現在寫作任務原點逆向輻射“布點”時,要關注到五本教材之間的聯系,盡量不要讓各教學點之間有重合,以免教學的低效化。但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到這兩個相似的寫作任務具有不同的屬群,一個屬于“單元學習任務”,一個屬于“單元研習任務”。而“學習”與“研習”,雖只是一字之差,實質卻大為不同。因此,在逆推的時候,尤其是在選擇性必修階段,我們還應該讓學生帶著一種探究的心態,額外補充知識。這種額外補充,除了閱讀讀本外,還可以閱讀相應的書籍。以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寫作任務為詩歌評論,除去讀本上的詩詞外,我們還可以推薦如下閱讀書目,讓學生先分組閱讀,然后分享閱讀體驗。這可以彌補學生平時閱讀時間不足的問題,使他們帶著研究任務去學習,也能把學習主動性還給學生。

選集類: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姚小鷗《詩經譯注》;馬茂元《楚辭選》;周裕鍇《蘇軾詩詞選》;陳貽焮選注《孟浩然詩選》。

辭典類:《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鑒賞類:俞陛云《詩境淺說》;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夏承燾《唐宋詞欣賞》;王國維《人間詞話》;龍榆生《詞曲概論》;朱光潛《詩論》。

“學習”與“研習”的學習方式差別很大。高一必修階段,對于篇幅較長且有一定難度的詩詞,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進行“學習”比較合適。而到了選擇性必修階段,則更適用“研習”。對于文學性任務群,編者往往有意按照文學史的順序去編排,或是按照作家作品的相似性進行編排。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專題性的思路,比如上述柳永的《望海潮》,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找出更多柳永的詞,然后歸納柳永詞的特點,最后落實進單元研習任務里的寫作任務中。

(四)深度:思辨閱讀生發亮點,助力養成高階思維

在教學設計中,將“點”落實精準很重要,但在循規蹈矩的“布點”教學之外,我們還需要借助思辨閱讀,讓課堂生發亮點,助推課堂走向深度,助力學生高階思維的養成。

例如《離騷》,屈原引用了眾多的香草——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蕙、茝、芰荷、芙蓉,并進行了異彩紛呈的呈現,這讓我們對屈原有了立體的認識,他是一個追求高潔傲岸、不允許自己人生有污穢的人,他寧愿“溘死以流亡兮”,可見其對“伏清白以死直”式保持自我內心高潔的追求。但教學中,學生對此認識并不深刻,甚至有人認為屈原是一個自戀的人。這時結合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的《屈原列傳》,進行思辨讀寫,學生就可以對屈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屈原死時“被發行吟江畔”,而非“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戴冠冕是符合禮的,而“披發”則是違禮的,從中我們可看出他對楚國上層階級(那些戴高冠者)的不滿。披發行吟是一種變相的反抗,是不愿同流合污心志的表露。

同樣,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辨析是“自投汨羅”還是“自沉汨羅”。

“投”可以看出屈原因為理想破滅,內心哀傷到極點,所以義無反顧、決絕、憤世,為世界小人太多傷感,因國家滅亡、美政理想崩塌而絕望?!俺痢眲t可以看出屈原像一片葉子,有一種凋零的意味,“無邊落木蕭蕭下”,抒情意味更加濃重,更能滲入作者的主觀情緒,也可看出屈原對世間的留戀,以及對理想未能實現的深深遺憾。

這樣的思辨閱讀,就能使學生的閱讀更深入,并觸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從而讓核心素養更好地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促進學生的成長。

綜上,選擇性必修階段的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教師只有先仔細研究好教材,精確把握單元導語、單元學習(研習)任務、學習提示,研究好考試評價機制,才能讓由寫作任務生發開來的逆向“布點”教學走得更加深遠,讓課堂效率更高,讓學生覺得語文學起來不再那么玄虛籠統。筆者認為,只有讓學問扎根在這些“土”辦法里,扎根在“土”里,才能讓學生茁壯成長并成為枝繁葉茂的大樹,才能讓學生愛上語文并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有更多的敬畏感。

猜你喜歡
四度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談高中語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追求“四度”課堂 成就完美人生
做有“四度”的電視民生新聞
力求“四度” 寫出精品
課堂提問應把握好“四度”
談評課的“四度”
關于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的一些看法
關于高中語文鑒賞閱讀教學的思考
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