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形符號在唐代器物設計中的應用探究

2022-05-30 02:15胡媛媛
藝術科技 2022年19期
關鍵詞:魚形造型設計唐代

摘要:魚形符號是中國傳統視覺樣式,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內涵。文章主要闡述魚形符號在唐代服飾、建筑、生活日用品等諸多器物設計中的應用,詳細分析魚形符號器物設計的造型演變、種類形制、功能寓意等,揭示唐代魚形器物設計與民族審美情感相“契”互“合”的文化意象空間衍生構造。其營造形成了一種身份識別、求吉、納福、辟邪的民族文化心理,其設計文化氛圍成就了唐代的輝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現代設計有一定的借鑒與啟迪意義。

關鍵詞:唐代;魚形;造型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1;J5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9-0-03

從古至今,有關魚形象的視覺符號在器物設計中不斷出現。在早期原始社會河姆渡遺址和仰韶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魚形符號的雛形。對人類而言,魚是其繁衍延續的營養,對魚的膜拜自然由衷感發。在遠古的陶器上、巖壁上、墓室里都留下了人類感恩的痕跡,更不用說在漢代畫像石上繪溢著具有神話色彩的“魚龍升仙、魚車出巡”的魚形敘事情節圖形,魚形符號被臆想為人們死后升仙的天使。到了唐代,魚形符號發展到普惠階段,由于皇帝姓李,而“鯉”與“李”同音,所以“鯉魚”受到了李唐王室的大力推崇。唐代產生了對魚文化自上而下的崇尚,再加上唐代國力鼎盛,唐代的魚文化得到了滋潤發展,很多與人有關的器物上都留有魚形符號,體現了唐代人們的精神家園與情感寄托。精神物化在唐代的潛移發展,同時“造物宜人、造物育人”的魚文化氛圍默化營造,給現代設計留下了諸多思考與啟示。

1 服飾物品

1.1 魚符

據《隋書·高祖本紀》記載,魚符之制始于隋文帝,最開始是頒木魚符于官員,后來變為銅制魚符。唐代初期,唐高祖為了避開祖父李虎的名諱,將兵符(虎符)先是改成銀兔符,后又改成魚符[1],武則天時期又改魚符為龜符。中宗即位后,魚符之制重新恢復并延至唐末,到宋時期差不多式微。唐代魚符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官僚集團專用的銅魚符;二是隨身魚符;三是交魚符、巡魚符這類門符,分別用于出入和開關宮門、城門;四是月魚,主要是唐代周邊各藩屬國的使者入境作為憑證使用。

唐代魚符在形制上為魚形,分為左右兩半。魚符首部有一個便于系佩的圓孔。內部刻有文字,表明佩符者身份或者魚符的用意,文體多為楷體,中間有“同”字形榫卯結構,令左右兩符相吻合。從當今出土的文物或者圖像資料來看,唐代魚符的大小尺寸不一,長的有7厘米,短的只有5厘米,雖然在長度上差異較大,但是在寬度上差不多,大多寬1.67厘米左右,也有少數寬2厘米的(見圖1)。魚符在形狀細節上各有特色,首先是外部表面的魚鱗,有的整齊規整、大小一致排列在一起,有的由大到小如現實中的魚鱗一樣呈瓦式排列;其次是尾鰭,有整片式平齊的尾鰭和略帶斜度的尾鰭,還有兩片式呈淺凹形的尾鰭;最后是背鰭,有些魚符如交魚符和巡魚符能看到背鰭,有些魚符就完全沒有呈現出背鰭。據《大唐六典》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盵2]由此可以得知,唐代隨身魚符在制作材質上也存在差異,根據佩戴者身份地位的不同,用不同的材質制作魚符授予官員佩戴,作為裝飾。

魚符的主要性質有功能性和裝飾性。功能性主要是服務于統治集團的:一是用于調發軍隊;二是用于官員的任命與罷黜;三是作為出入宮門、城門的憑證;四是用于征調差役和賦稅;五是如前文所言,根據不同材質來區分官員的等級。裝飾性體現為作為服飾中的一部分裝飾起到點綴作用。

1.2 魚袋

魚袋之制起源于唐代,盛行于中唐至宋,宋代之后逐漸衰退,到明代已完全消失。魚袋就是盛放隨身魚符的袋子,官員經朝廷賞賜后才能隨身佩戴。魚符尺寸較小且異常貴重,直接佩帶容易磨損丟失,將其放到魚袋中能夠得到有效保存。魚袋最早是用絲帛制作而成,官員使用時先將銅符放置于黑韋包裹的木匣中,木匣再裝入方形黑色皮囊上點綴著貴重金、銀、玉等的魚袋中,掛在腰間。這種魚袋別致耐用,既能保護魚符,又賞心悅目,一直沿用至宋代。從當今出土的文物和資料來看,唐代魚袋分為早中期袋面平整有裝飾和無裝飾、晚期袋面連續凸起三種類型,袋面裝飾有桃形裝飾和圓形裝飾。早中期的唐代魚袋裝飾一般單一簡潔,晚唐的裝飾越發華麗,整個袋面上裝飾煩冗復雜,視覺吸引效果明顯,更能體現魚袋審美價值和身份貴賤等次。

唐高宗時期,魚袋佩戴范圍較小,僅對五品以上官員賜予魚袋,且官員在退休或離任時必須退還。唐中宗時期恢復舊制,將武則天時期的佩龜之制改回原來的佩魚之制,魚袋重新開始盛行,且佩戴的范圍逐漸擴大,成為唐代章服制度的組成部分。唐睿宗時期有明確的服裝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服紫,佩金魚袋;五品以上官員服緋,佩銀魚袋。唐玄宗時期,皇帝通過賜服、借服的方式賞賜魚袋,讓部分品級較低的官員也可以佩戴魚袋,后來逐漸演變成官員可以終身佩戴,退休后也不必交回。魚袋隨著賞賜范圍的擴大,其作用也不斷增強,是官僚集團內部榮賜恩寵的具象化,但是隨著賞賜標準的寬松,魚袋越來越泛濫。

綜上,佩魚之制是我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存在數百年之久,魚形符號設計被唐代皇帝重視并應用到國家政治體制中,魚文化開始登入大雅廟堂,官臣以賜寵耀榮,帶來魚文化的蝶變效應,影響廣泛持久。其不僅是古代皇權統治階級管理國家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昭名分、辯等威、別貴賤”的古代禮制構建社會有序與穩定運行的基石,更是統治階級對魚形符號設計的制度化確認[2]。

2 建筑器物

2.1 鴟尾和懸魚

鴟尾和懸魚都是唐代建筑中魚形象的建筑構件,同時都具有裝飾性和構造性。鴟尾在屋頂正脊兩端,其造型簡約渾厚,形似魚尾。一般用木板雕刻而成的懸魚垂直于屋脊,放置在屋頂兩端的博縫板合尖處。

唐代早期的鴟尾,前端與大脊相連,尾端向內卷曲,指向大脊方向,呈魚尾狀。唐中晚期,鴟尾形象逐步向鴟吻形象過渡,鴟吻就是在鴟尾的基礎上,在與大脊的銜接處加入張口的魚首或龍首等樣式的獸面形象,像是張口要把大脊吞下,塑造一種“以吻含脊”的感覺,所以稱為鴟吻。

在唐代《營繕令》中規定,只有常參官員的宅第才能使用懸魚,因此懸魚裝飾并不多見[3],成了官僚集團的一種獎勵政策,用來獎勵身處重要職位的人。在唐代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中可以找到此時期的懸魚形象:質樸大方、簡潔雄厚,整體尺寸恰當,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主要強調懸魚的實用功能,與同時期的其他構件一起構成唐代建筑莊重古樸的風格。

鴟尾和懸魚都具有實用和審美兩大功能。首先,兩者都是屋頂上的建筑構件,都能有效抵御自然界的風雨雪霜,起到保護建筑的作用。在大脊和垂脊的交匯處放置鴟尾,既能使節點厚實與封堵隙縫,又能阻止雨水滲透。懸魚位于屋頂博縫板的合尖處,覆蓋著合尖處的接縫,保護合尖處不被雨水侵蝕,也提高了合尖處的牢固度,保護了檁條的端部,從而有效防止了木制建筑的老化。其次,各種鴟尾和懸魚形狀各異,寓意深刻,造型簡單明快,大大減弱了建筑屋頂的單調感,通過與建筑山墻、屋檐的協調搭配,優化了建筑整體的藝術裝飾效果。

在唐代,鴟尾和懸魚都有以水克火、避火呈祥的寓意,因為兩者多為魚形。而在唐代建筑設計中,一直都貫徹了風水、五行的思想,五行中有“水克火”一說。魚作為一種水生物,必然帶有水性,于是鴟尾和懸魚與“克火”就有了必然聯系。這樣的寓意是古代特定的思想在建筑中的具象化,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寄托了人們消災避禍、祈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2.2 魚鑰

除了鴟尾和懸魚,唐人還將門鎖做成魚形,稱為魚鑰。魚目夜夜不閉合,象征宅院時刻受到魚鑰看護,可防偷竊,防鬼怪,具有鎮邪的作用。因此,魚鑰在唐代宮門、家宅房門上都得到了普遍使用。

綜上所述,不管是魚鑰還是懸魚鴟尾,都是唐代人從魚的自然屬性出發,提取魚形象的結構輪廓,設計與實用巧妙匠心結合,造物宜人的設計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體現了唐代社會魚文化的風俗風尚。他們將精神愿望和實用造型結合,從人性化角度出發,有意識地把魚形符號運用到建筑構件上,滿足了人們的情感物化與精神寄托需求。

3 生活器物

3.1 人首魚身俑

人首魚身俑是唐代隨葬品中神怪俑的一種。從唐代開始,其作為隨葬品流行開來,主要用于一些下層官吏和平民的墓葬中,還有少數中等官僚墓中也有使用。

人首魚身俑,從字面可知,是一種人面和魚身相結合的神怪俑。唐代的人首魚身俑從形制上分為兩種,一種是為正常人面,戴帽或者光頭;另一種是異類人面,頭上有獨角。從現在出土的文物來看,正常人面占大多數,而正常人面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人面朝前,魚身筆直,輪廓整體為直線,這類魚身俑有的有足、有的無足;第二類人臉朝左,魚身向右,整體呈S形,這類魚身俑基本都是無足的(見圖2)。

唐代人將人首魚身俑作為隨葬器,一是魚具有辟邪消災的意義,人面魚身俑魚與其他神怪俑一樣都有鎮守墓穴與護佑平安的作用;二是與魚的科舉寓意有關,唐代常以“鯉魚躍龍門”這樣的表述表達科舉的成功。隨著唐代科舉開放范圍的擴大,一些貧寒子弟也能通過科舉改變命運。人首魚身俑主要出現在下級官吏和平民的墓中,寄托著他們的美好愿望,希望能夠像鯉魚躍龍門一樣,順利入仕,升官發財。

3.2 雙魚壺

雙魚壺在唐代較為流行,是常見的陶器或者瓷器的器形,在唐三彩、白瓷、青瓷和金銀器中都有體現。

從目前出土的唐代雙魚壺來看,其主要分為兩類形制。一類較為艷麗,瓶身多裝飾圖案;另一類較為樸素厚重,瓶身少有紋飾或無紋飾。兩類都是以魚形為主體,大多是兩條魚相對合抱,雙魚嘴合成為壺口,魚體作壺身,并刻劃魚鰓、魚眼和魚鱗,壺身上端如魚體背部一樣有鰭,魚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在魚壺兩側的兩對貫耳或在魚鰭上的一對貫耳均有洞口,可穿繩而提攜。

雙魚壺的功能有兩種。一是作為一種酒器,一般口部可卡住酒塞或者帶有蓋子,起密封作用,并且壺的兩側通過貫耳,可以系繩,攜帶方便。二是作為生活中供人觀賞的工藝品,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期望,雙魚按傳統文化印象多寓意年年有余、和諧美滿,兩魚合一嘴,寓意同聲相應,亦有守口如瓶的內涵。唐代經濟繁榮,雙魚壺外銷至其他國家,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見圖3)。

3.3 摩羯魚紋

摩羯紋最早出現在古印度,隨著古印度民間對摩羯這一形象的崇拜逐漸被宗教利用,而后摩羯紋成為古印度佛教紋飾,后來隨佛教文化一起傳入中國。其形象本是獸頭魚身,到了唐代,由于社會各方對龍文化和魚文化的推崇,摩羯紋完成了本土化改造,融入了龍和魚的一些形象特征,加上了雙魚鰭和龍角造型,呈現龍首魚身的形象,并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摩羯紋的創新紋樣為唐代魚形符號設計注入了新的元素,展現視覺造型活力,增加了圖案的想象空間,在金器、銀器、銅鏡等各類器物上都閃耀著魚形符號的光彩。

4 結語

唐代魚形符號在服飾、建筑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些裝飾器物上的魚形符號設計不僅實現了器物的實用功能,還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情感需求,體現了造物宜人的設計理念與造物育人的情感追求。器物設計的情感物化逐步融入唐代人們的生活,文化潛移默化的嵌入成就了唐代的輝煌,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與發展,設計文化引領社會與普惠大眾的氛圍在唐代蔓延擴散開來。對現代設計來說,設計如何與實用性相結合、如何體現文化張力、如何融入生活等諸多課題研究,都能從唐代的魚形符號設計中覓到答案,得到啟示與借鑒。

參考文獻:

[1] 陶思炎.中國魚文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11-12.

[2] 殷偉,任玫.中國魚文化[M].石家莊:文物出版社,2009:23-32.

[3] 鄭軍.中國傳統魚紋藝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4:45-46.

作者簡介:胡媛媛(1997—),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魚形造型設計唐代
海 灣
當繪本邂逅美術美美交融
某高層住宅建筑設計構思及相關要素分析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紅山文化螢石質魚形飾的鑒別和探討
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魚形玉器鑒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