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防地震救援隊伍建設發展思考

2022-05-30 10:48阿不力克木·阿巴百克熱
消防界 2022年13期
關鍵詞:隊伍建設發展

阿不力克木·阿巴百克熱

摘要:隨著國家對地震災害的重視程度增加,多個防災文件先后頒布,如《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十四五國家消防工作規劃》《應急管理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此類文件都強調了消防救援隊伍應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應急救援工作中履行工作職能,成為災害救援的中堅力量,由此,我國消防救援隊伍的救援能力必須進一步增強。文章研究了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發展現狀,并針對其中的問題作出了相應思考,以期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經過改革能沿著正確的發展方向持續進步。

關鍵詞:消防地震救援;隊伍建設;發展

經過2008年5月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之后,國家為了強化災害救援能力以高效處理突發的自然災害事件,對消防救援隊伍作出了調整,并組建了專業的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由此,推動了消防救援隊伍的快速發展。在過去的幾年中,消防地震救援隊伍曾奔赴過青海玉樹、四川雅安參與地震救援工作,隊伍的應急救援能力經過實戰后全面增強。借助消防救援隊伍改革轉隸這一歷史機遇,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發展愈加專業化,但同時我們還須掌握消防地震救援隊伍存在的問題,如上層的統籌規劃不夠全面、團隊體系建設尚不健全、救援工作考評機制未能確立、跨區域救援能力較差等。對此,消防地震救援隊伍應通過改革轉隸這一機會,努力克服制約隊伍發展的眾多因素,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工作職責

從現有的空間結構來講,當地區發生地震時,其所呈現出的傷害屬性將全部作用于地區內的建筑結構及人員身上。類似各種基建類設施、商業區、住宅、交通都將被嚴重損毀。地震災害直接影響著發生地震的整片區域,所以在進行救援工作時,消防地震救援隊伍必須分工明確,高效且精準地開展救援。但單個救援人員的能力終究是微薄的,無法做到不眠不休、高負荷的獨立處置整場災害事故。因此,必須將整體救援工作細分為各個清晰的救援任務,并恰當分工給個人,才能有效保證救援工作開展的時效性,達到最佳救援效果。而消防地震救援人員接到的災害救援處理任務則是按照其自身所處的崗位和應承擔的責任以及地震覆蓋地域范圍分配的。從宏觀角度來看,主要是搜救地震幸存人員,借助醫療手段降低受災死亡人數。另外,地震可能會導致建筑損毀、泥石流、海嘯等現象的發生,這些現象即次生災害,所以消防地震救援人員還應提前精準預判次生災害的發生概率,并提出一系列的解決措施,保證各類施救工作開展的針對性。

二、我國地震災害應急救援系統的發展現狀

(一)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指揮機制的運行

包括《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在內的多部有關地震災害應急處理的法律法規對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實際救援時應以地震災害發生地的省級部門的領導決策為主,構建了“屬地為主、分級負責、四級響應”的地震應急救援體制機制。若發生了特大或重大地震災害,災害發生地的省委、省政府應組成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領導決策震后應急救災工作。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負責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總指揮工作,由省政府其他相關領導﹑警備司令員和地震救災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成立一個團隊,負責抗震救災的副指揮工作。而軍隊、武警、消防部門以及負責災后應急的其他部門則抽調人員作為搜救團隊的成員,負責具體搜救工作。消防地震救援隊伍是實際搜救工作的中流砥柱,他們負責的救援工作主要包括快速搜救災后幸存人員幫助他們脫困、得到有效救治,此外,還須預判并處理地震引起的二次災害,搶修某些建筑設施等。

(二)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

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伍主要包括兩個級別:一是針對國家級特大地震災害的救援隊伍,二是針對地方性地震災害的救援隊伍。

國家級地震應急救援隊伍是由中國國際救援隊和中國救援隊共同構成的。其中,國際救援隊的成立時間是2001年,成員抽調于國家地震局、解放軍工程部隊以及武警總醫院,成立初期的成員人數是230人。2008年之后,人數增至480人,這一救援隊主要的工作職責是找出并營救被埋在因地震損毀的建筑下的幸存者。中國救援隊成立于2018年,構成人員主要來自北京消防總隊,總數約為200人,主要執行地震和地質等各類災害救援現場處置任務。

地方性地震災害救援隊伍在我國31個省和90%市縣都有設立,主要的搜救成員來自部隊、武警﹑消防部門﹑地震及地質災害處理部門,且地方性地震災害救援隊伍的救災設備配置得也很全面,包括搜救設備、醫療器械、通信設備、動力支持工具、個人防護用具等。此外,自發形成的救災志愿者隊伍就全國而言約有數千支,有39支志愿者隊伍得到社會廣泛承認并具有較為專業的救援能力,他們的搜救裝備較為齊全,有保護自身安全的防護用具、適用于野外生存的各類工具和定位儀、搜索有生物體的生命探測儀器和搜救犬等。

我國為了強化這些地震災害救援隊伍的搜救能力,于2016年起草實行了《中國地震災害專業救援隊能力分級測評工作指南》。該工作指南是從五個大的方向評測救援隊伍的救援能力的,分別是團隊的組織管理、對幸存人員的搜索效率、營救效率、事故現場的醫療技術手段、團隊的后勤管理。按照眾多具體的評價標準將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救援能力劃分為三個等級,即輕型、中型、重型。評價標準包括救援隊伍總體成員數量、每次參與救災的出勤成員的構成和數量、救災實際范圍的大小、隊伍的人員結構、隊伍高層的領導決策能力、災害現場的統籌能力、隊伍先鋒的工作效率、現場幸存人員的搜索營救能力、救災時間的長短、災情信息的收集能力、現場通信手段的先進程度、醫療技術水平、處置災害的靈活機變能力、救援設備的維修情況等。另外,《省級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裝備能力建設指導意見》從九個方面出發,對救援隊伍的多項能力作出了規定。這九個方面是偵察災情的機器設備、搜尋及救治幸存人員的裝備、動力照明設備、通信設施、急救手段、自身安全防護工具﹑后勤配置和用于救援運輸的車輛,而意見作出了規定的多項能力指的是快速準確地收集災害信息的能力、針對災害情況的果斷決策能力、靈活高效地參與救災的行動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以及對受災人員的搜索、營救、醫療救治能力。

(三)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演練場所的配置

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演練場所可通過演練和培訓強化救援隊伍的救援能力,大幅提升我國的災后救援水平。中國的地震災害救援演練基地是由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及國家陸地搜尋和救護基地構成的。

位于北京鳳凰嶺的國家地震救援訓練基地有兩個組成部分,分別是綜合性地震災害搜救訓練廢墟建筑群和廢墟訓練場,建設了多個場館,包括虛擬仿真訓練館﹑地震救援訓練廢墟、體能和技能訓練場、安置和訓練搜救犬場館、救援裝備庫等。國家地震救援訓練基地主要開展救援的指揮領導、救援方案的推斷演繹等相關的模擬訓練及幸存者搜救、次生災害救援、反恐怖演習等相關的實戰訓練。訓練基地承擔著對國家和各省地震救援隊、民間救援力量的培訓任務。該基地自建立至今,每年接受培訓的人數約8千人,單日接待訪問人數最高2萬人,訓練教官15人。

始建于2007年的國家陸地搜尋和救護基地建立在多個省份,包括遼寧、重慶﹑浙江、新疆、廣東、河北、甘肅和河南,各省基地都裝備全面,可應對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使綜合性的救援隊伍訓練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例如甘肅蘭州的搜救基地成立后給來自30個省市的3500多位救援人員提供了地震救災訓練。其內容包含救援相關的理論知識,如搜救流程和具體方式、保障搜救安全的措施、救援設備的管理和維修、房屋的結構和損毀類型、救援中傳遞信息的標識體系;還有實際救援時的操作技能,如搜尋生命體、破除拆卸建筑物、頂撐、支撐及移除垮塌建筑營救幸存者﹑搬運等。

三、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現存不足和相應措施

(一)現存的主要不足

1.團隊救援能力薄弱

專業的救援能力對于地震救援工作而言不可或缺,可以保障救援行動的科學性和高效性。但我國的消防地震救援隊伍于近年才成立,導致救援能力還存有兩個不足之處,一是救援人員的構成并不科學?,F今的消防地震救援人員大多來源于消防救援隊伍,具備物理、建筑、醫療等專業知識的救援人員較少,另外眾多救援人員缺乏地震救援經驗,所以救援隊伍的救援能力和技術專業性皆不足。二是救援隊伍缺少訓練。目前針對地震救援行動所需的技能訓練和相關考核都比較匱乏,用于救援訓練的設備不足,多數救援人員都未經歷足夠強度的救援訓練,造成他們的救援能力和實操技術的專業度低,各人的救援水準差異較大,救援隊伍的集體救援力量較為薄弱。

2.應急救援器械設施不齊備

應急救援器械設施是開展救援行動的物資保障,缺少了它們,隊伍的救援能力將大大降低。但我國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設施仍不完善。一是這些器械設施的構成不夠合理,多數為救火消防設備,地震救災設備以及通信、醫療設施都較為短缺,且質量水平較低,難以應對地震救援行動。二是一線救援人員的救援設備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各地消防地震救援隊伍中救援設備的種類、質量參差不齊,某些救援隊的通信、醫療設備尤為短缺。還由于地震救援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救援設備,所以會導致設備數量不足。三是中國制造的設備較少。包括生命探測儀在內的多種重要搜救裝備都購自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自主研發水平較為落后。而破拆器械中雖有一半產自中國,但其安全性能仍比進口工具低[1]。

(二)相應措施

1.完善各項規范,增進隊伍建設的專業化程度

一是制定出健全消防地震救援隊伍體系的各項規范,明確規定救援隊伍的作用、成員數量、崗位職責和救援設備的配備要求,建立一個完善科學的團隊體系。二是學習西方國家的經驗,編定消防地震救援隊伍各崗位的認證標準,明晰劃分眾多救援崗位的等級分類、職能和具體技能要求,對這些崗位進行上崗資格考試并對在崗人員定期展開培訓考核。三是按照明確的標準區分各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救援能力等級并定期檢測。根據對各等級救援隊伍能力的要求,逐漸推進隊伍能力檢測進程。四是形成一套全面的地震救援行動流程,健全上下聯動的四級地震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優化對消防救援人員的分配過程[2]。

2.增加救援實戰演練,強化團隊的實際救援能力

一是建設更多的地震救援訓練設施和場館,增強國家級搜救基地的影響力,其中尤其注意建設綜合性的地震廢墟訓練場館、體能鍛煉場館,盡量在各救援總隊普及地震救援訓練館。二是掌握科學正確的地震救援理論,吸取以往地震的經驗,立足于當前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建設要求,編定高水平的地震救援培訓教材。三是強化地震救援技戰術專業訓練,加大在模擬訓練設施方面的投入,加快地震救援訓練向模擬化、實戰化轉變。利用定期的實戰演練機會,鍛煉救援隊伍的默契程度、執行救援工作的行動力,強化他們的實際救援能力[3]。

3.提高救援設備研發水平,提供高端先進設備

一是制定客觀科學、細致全面的消防地震救援設備完整目錄,通過明確設備的配備數量和構成比例,促使救援設備更為齊全。要注意例如生命探測儀、頂撐桿、救援工具車等重要器械的配置是否到位,增強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事故處理能力。二是團結各類自然災害有關部門的專家,利用現代社會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種高科技手段,加大對地震救援設備的開發力度,最終為地震救援行動提供質量輕薄便于攜帶、智能操作的高端設備。三是吸引更多的民間組織加入地震救災裝備的開發過程,借助高新技術及制造企業的平臺,利用國家優秀的生產能力,開發并制造各種適合中國地震災情的救援器械裝備,改變進口產品主導地震救援先進設備市場的現狀。

四、結語

我國的災害應急救援機制正在持續改革,要求拓展應急救援的災害種類,整合救援隊伍和應急資源,提高救援效率。由此,消防地震救援隊伍在地震救援中的價值將日益凸顯。但當下的消防地震救援隊伍仍有人員結構單一,知識、技能薄弱,救援設施不足等問題,難以應對多發的災害事故。所以,應完善各項建設規范,強化救援訓練,加大設備開發力度,促使消防地震救援隊伍的建設更為完善,救援裝備更加先進,進而推動中國消防地震救援體制的不斷進步,增強我國對地震災害的搶險救援能力。

參考文獻:

[1]于建.消防地震救援隊伍建設發展初探[J].中國應急救援,2020(05):28-32.

[2]王萍,胡成,姚新強.我國地震災害消防救援隊伍建設現狀[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1,40(05):750-753.

[3]田景濤.消防部隊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初探[J].中國應急救援,2014(03):18-20.

猜你喜歡
隊伍建設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探究如何加強項目政工干部隊伍的建設
做好四個結合強化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研究
論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攜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