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的療效觀察

2022-05-30 06:31楊錦
健康之家 2022年12期

楊錦

摘要:目的 分析對肩關節脫位患者分別實施手牽足蹬法以及外旋復位法進行治療后的效果。方法 將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30例肩關節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各15例。參照組選擇手牽足蹬法進行治療,實驗組選擇外旋復位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復位情況、并發癥和復發情況、治療時間和VAS評分,同時比較復位后的肩關節功能。結果 參照組復位成功率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參照組的并發癥以及復發率均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參照組治療時間明顯長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參照組的VAS評分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復位后,參照組肩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結論 手牽足蹬法和外旋復位法是臨床肩關節脫位的兩種復位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相較于手牽足蹬法,外旋復位法更能提升患者的復位成功率,同時還能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以及復發的情況,縮短治療時間,減輕了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疼痛感,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在復位后有良好的改善,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 :手牽足蹬法;肩關節脫位;外旋復位法;復位

肩關節是成人最容易出現脫位的關節之一,約占各個關節脫位的50%左右[1]。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創傷性前脫位。發生肩關節脫位后,應盡快通過手法復位進行治療,這樣才能降低患者肱骨頭缺血壞死的概率。臨床常用的手法復位方法有很多,包括手牽足蹬法、懸垂復位法、牽引回旋法等,但這些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復位成功率較低。臨床理想的復位手法應有效、快速、簡單,且能減少患者疼痛感[2]。而自外旋復位法被臨床用于肩關節脫位以來,有部分文獻已經證實了此手法的應用價值。因此,本文對比研究了對肩關節脫位患者分別實施手牽足蹬法以及外旋復位法進行治療后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30例肩關節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各15例。參照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齡27~63歲,平均年齡為(42.74±3.65)歲;受傷時間0.5~5h,平均受傷時間為(1.54±2.15)h。實驗組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齡28~64歲,平均年齡為(42.54±3.81)歲;受傷時間0.5~6h,平均受傷時間為(1.89±2.07)h。兩組患者一般病例信息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遵循自愿原則,經詳細了解后均簽署相關文件并參與研究,并審批通過;(2)24h內就診者;(3)確診為肩關節脫位者。

排除標準:(1)重要器官受損嚴重者;(2)精神意識障礙,交流不暢;(3)合并多發傷、骨折者;(4)就診前服用過鎮痛藥物者。

1.2 方法

參照組選擇手牽足蹬法進行治療。讓患者呈仰臥位,由醫生通過雙手將患者患側的腕部握住,并稍外展;然后通過同側足跟蹬至患側腋窩內,并將脫位的肱骨頭抵住;讓患者放松后,醫生持續用力進行牽引,同時通過足跟進行對抗牽引,利用足跟的杠桿力量來復位肱骨頭。

實驗組選擇外旋復位法進行治療。讓患者呈仰臥位,醫生站在患者的患側,通過對側的手將患者患肢的腕部握住,另一只手則扶在患者患肢的肘部,讓患肘屈曲90°,并讓患者放松;之后,將患者的患肢稍內收,直至貼近患側胸壁,同時前屈約20°;逐漸將患肩外旋,并稍內收患肩,直到有明顯的復位感后,再將患肩進行內旋。

所有患者復位成功后,實施X線片復查并證實,等固定3周后,逐漸開始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復位情況。

(2)觀察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和復發情況,包括合并外科頸骨折、肱骨解剖頸骨折、腋動脈損傷以及脫位復發等。

(3)觀察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時間以VAS評分。復位成功后,由患者通過VAS(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對復位期間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10分為劇烈疼痛,0分為不痛。

(4)觀察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復位后的肩關節功能。通過NEER評分標準對患者復位后的肩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包括功能30分、解剖10分、運動范圍25分,以及疼痛35分,最高分100分。70分以下為差,70~79分為可,80~89分為良,90~100分為優。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全部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復位情況

參照組復位成功率明顯低于實驗組,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見表1。

2.2 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和復發情況

參照組并發癥以及復發率均明顯高于實驗組,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見表2。

2.3 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時間以VAS評分

參照組治療時間明顯長于實驗組,且VAS評分明顯高于實驗組,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見表3。

2.4 比較參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復位后的肩關節功能

復位后,參照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低于實驗組,組間比較有較大的差別(P<0.05)。見表4。

3討論

肩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是依賴于關節囊附著的肌肉組織、韌帶組織以及周圍軟組織,因此有著偏高的肩關節脫位風險[3]。而肩關節的穩定主要是由靜態穩定結構和動態穩定結構一起維持。其中,靜態穩定結構會在人的運動末期,起到穩定肩關節的作用,從而保持肩關節的協調性;動態穩定結構則是在肩關節運動期間,起到調節神經肌肉系統的作用,從而維持動態的穩定性。肩部的靜態約束結構有盂肱韌帶、關節盂唇、喙肩弓、關節囊以及關節窩等;肩部的動態約束結構有肩胛周圍肌肉、肱二頭肌腱長頭腱、肩袖以及三角肌等[4]。所以,由于肩部關節面的接觸少,也缺少骨性結構的約束,卻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滑膜關節,使得脫位風險較高。

臨床對于肩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有很多,包括手牽足蹬法、零度位牽引法、牽引回旋法等,但最為常用的還是手牽足蹬法[5]。手牽足蹬法是通過醫生的持續牽引力,以及足部在患者腋下對肱骨頭的杠桿力來達到和肌肉力量對抗的目的,從而起到讓脫位的肱骨頭復位的作用。但對于肌肉非常發達的年輕患者,此復位方法會造成因肌肉痙攣不由自主地產生對抗醫生的復位力,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感,嚴重時還會造成復位失敗,必要時還需要通過麻醉進行聯合治療,不僅增加了麻醉相關的風險,還額外增加了患者的治療費用[6]。另外,若沒有正確使用此手法,會使患者出現一些并發癥。而外旋復位法是通過外旋、內收以及適當前屈的方式,讓關節盂前下方和肱骨解剖頸后方的溝之間的卡壓接觸被解除,在進行較大的外旋時,是讓關節盂前下緣和大結節近端后上方的隆起部互相接觸,從而使兩個部位不能卡在一起,進而打破局部的穩定;同時,由于外旋后,胸大肌和肩胛下肌被緊繃拉長,肌肉張力增大,產生讓肱骨頭復位的牽引趨勢。加上關節盂和肱骨頭之間解除卡死狀態,和拉長的肌肉力共同作用,從而讓脫落的肱骨頭進行自動復位。本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復位成功率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參照組的并發癥以及復發率均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參照組治療時間明顯長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參照組的VAS評分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復位后,參照組肩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較大(P<0.05)。以上數據說明,外旋復位法整體效果優于手牽足蹬法。

綜上所述,手牽足蹬法以及外旋復位法均是臨床肩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且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相較于手牽足蹬法,外旋復位法更能提升患者的復位成功率,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以及復發的情況,縮短治療時間,減輕了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疼痛感,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在復位后有良好改善,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黎慶標,劉雄,黃潔梅,等.兩種單人徒手復位治療急性肩關節前脫位的臨床療效對比[J].廣西醫學,2021,43(14):1661-1663.

[2] 陳儉波,張曦,翟羽,等.零度位牽引法治療手牽足蹬法復位失敗的肩關節前脫位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7,25(1):42-43,46.

[3] 歐陽崇志,鄭曉輝,楊達文,等.外展外旋自主復位法與手牽足蹬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療效比較[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7(9):1716-1719.

[4] 曹楊波.手法復位治療肩關節脫位的療效觀察[J].當代臨床醫刊,2017,30(1):2862,2860.

[5] 鄭玉石,黃志儉.側臥位手法與手牽足蹬法治療不同肩關節前脫位的效果對比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20,18(21):158-160.

[6] 許爭光,楊浩,李曉松,等.牽腕蹬肩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166例[J]. 光明中醫,2019,34(7):988-99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