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居視角下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

2022-06-01 01:56吳琤珞單煒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老舊小區公共空間

吳琤珞 單煒

摘 要:隨著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湖州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成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中老舊小區的數量日益增多,為了提升湖州市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質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活居住空間,以實際調研走訪為基礎,以湖州市華豐南區為研究對象,探索在宜居視角下湖州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

關鍵詞:宜居視角;老舊小區;公共空間

一、湖州市老舊小區概況

湖州市中心城區的老舊小區地段環境都很好,交通方便,但是因為大多數的社區建成于20世紀末,房屋老舊,配套設施相對落后。這些老舊小區大多是被遺忘的角落,社區內的公共基礎設施、公共空間環境也較差,臟、亂、差成為通病,并且這樣的公共環境影響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為了保障老舊小區運行的基本需要,維護居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秩序,改造老舊小區整體設計、營造宜居環境十分重要。

二、老舊小區更新設計相關理論基礎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自1987年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理論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全球各行各業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對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社會中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簡單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而且有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發展的能力。社區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同時也是人們生活的地方,應該成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倡導者、實踐者。

(二)宜居社區理論

社區規劃建設實踐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友善、設施使用功能的融合、社區活力的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這也已經成為宜居社區規劃建設的主要內容。

人們所提倡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規劃,主要是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性和生態環境上的可持續性發展,強調公平性,提倡高效、節能和環境保護,用歸屬和團結的氛圍強調社區的創造,注意資源的合理分配,注重整體調整,最大化地消除隔離與歧視,推進整座城市和社區整體有序發展。

(三)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特征

《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指出,良好的室外空間應該具有舒適宜人的氣候與環境、優美的綠化空間、理想的視野、完善的戶外活動設施、較好的地段位置、適合交談的低噪音環境等。因此,影響老舊小區公共空間環境品質的因素包括空間環境的衛生狀況、空間的功能與尺度、植被與基礎設施狀況、空間的舒適度、空間的氛圍等。這些因素也不斷地影響著居民的感知、健康、情感與安全需求。同時,環境質量的好壞和居民的出行意愿、自發性活動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湖州市華豐南區公共空間現存的問題

華豐南區位于湖州市吳興區高富路與華豐二路交叉口,小區建設于20世紀90年代。小區的布局形式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社區的入口由住宅建筑圍合而成,小區每幢住宅建筑之間僅僅留有道路和綠化空間(圖1)。

由于建造年代久遠,小區在開發設計建設時,規劃較為簡單,小區的硬件設施不充足,并且在之后缺乏管理和維護。小區公共空間中的植被、鋪裝、健身器材、照明、休憩座椅等出現長期破損或雜物堆放、違建、占道等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因為社區內缺乏監督、管理與維護。因此,小區公共空間的更新需求極為迫切。

(一)景觀綠化問題

華豐南區景觀綠化帶的覆蓋率和綠化植被的生物多樣性較差,植被的習性退化,綠植景觀的層次較為單一,綠化景觀效果缺乏層次性和視覺觀賞性。整個社區內的綠化管理并沒有得到物業、居委會的重視,導致植物常年處于放任生長的狀態,有的草坪則因為居民踐踏、堆放建筑垃圾而發生退化,土地裸露,且小區有部分綠化空間被居民改為菜園。此外,小區的綠化還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種植形式單一、植物沒有隨著時間的推演而發生季節性改變等問題。

(二)公共活動場地問題

公共活動場地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活動場所的空間不足。很多公共活動場地被社區居民占據,而且活動場地的利用率較低。由于缺乏有效的社區管理,社區的公共活動空間被閑置了很長時間。由于公共活動場地周圍的綠化長期沒人打理,綠化雜亂,因被踩踏而出現的土地裸露情況嚴重。

(三)基礎服務設施問題

小區的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普遍陳舊,數量不夠,分布不均。小區只配備了一些基本的綠化、交通等服務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小區單元缺少門禁設施,信箱老化、破損率高,適合老年人和兒童的服務設施普遍較為缺乏,夜間照明設施老化且亮度不足,活動中心也普遍缺乏。小區也缺少無障礙輔助設施,由于老舊小區的老年人較多,配備無障礙輔助設施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小孩來說非常重要。

(四)道路交通問題

由于小區的建設年代較早,如今小區的道路都出現了程度不一的問題。第一,小區的道路僅僅存在一個等級,只能滿足居民基本的日常出行需求,且道路老舊、坑洼處較多、凹凸不平的現象嚴重,使得小區道路的外觀美觀度較差,并且使小孩和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第二,在社區建設之初,由于汽車和各種機動車普及度不高,在建設道路的時候并沒有考慮汽車的通行,小區的道路較為狹小。如今,由于小區內的汽車保有量迅速上升,在上下班高峰期,常常會出現人車混行的亂象和交通擁堵的問題。

第三,現階段小區內的停車位數目已經不能夠滿足居民汽車停泊的需求。大多數的私家車只能沿著道路停放或者停放在已經被破壞的綠化帶處,這也給小區的消防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很多汽車的停放使原本就狹窄的道路變得更窄,若發生火災,消防車等大型車輛將很難通行,很難及時進入小區內部進行救援。

在現當代的城市生活下,人們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不斷上升也不斷有所提高,提升的方面是多層次的。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后,開始追求精神文化層次的需要,這就跟老舊小區產生了矛盾,住戶們的需求與老舊小區設施功能的不完善、不充分產生了矛盾。這就要求老舊小區積極進行更新改造,以擁有更加完善、合理的功能。868FA8B7-2AC0-41DD-BE0C-24BC647134E2

四、宜居視角下的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

宜居住區理念是宜居城市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對于居住空間的“再認識”,認為居住空間不僅是物質環境的組成,而且是人的社會交往活動與物質空間相整合的社會與空間的統一體,人與空間是相互依存、雙向互動的關系。宜居住區理念提倡社區的整體營造,包括空間、人文、生態等各個層面。宜居住區的營造是基于人文關懷和住區可持續理念的一種動態的、持續的社區營造活動。

(一)基本原則

1.多元主體參與原則

在進行老舊小區更新改造時,為了更好地了解以及更好地滿足住戶的需求,需要主動讓社區的居民積極參與進來。在設計之初就需要去多多了解,多聽住戶的聲音,這樣才能使設計更新后的社區能夠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更好地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確保在改造和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滿足多方面需求。改造項目要以服務住戶為基礎,能夠使老舊小區現存問題得到一定緩解。

2.適用性原則

在設計和更新公共空間時,既要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的住戶的生活需求,還需要從各個角度進行規劃設計,并考慮特殊人群的需求。

3.公平性原則

社區居民共同享受社區的各種公共資源,擁有相同的權力和條件,以滿足不同特征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

4.延續性原則

湖州市的老舊小區大部分建設時間都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小區的空間格局規劃、設計風格都是當時那個時代所留下的歷史記憶,同時也能體現出城市的不斷更新進步,老舊小區的鄰里關系也經由這幾十年的相處而變得十分融洽。因此,在更新設計規劃時應該注意,過程中不宜大拆大建,不宜全部拆除,而應在更新設計中維持現有的基本形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格局,重視湖州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策略

1.景觀綠化更新策略

住宅小區綠化是營造宜居環境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構成居住區環境景觀的主體。在進行住宅小區綠地植物種植時,應以植物群落多樣性特征為重要的科學依據,對綠化植被進行合適的挑選與配置,讓生態更好地融入住戶的居住生活空間,為住戶打造可持續的宜居生活生態環境。

在綠化設計改造的時候,可以適當對過高的喬木進行修剪,努力打造豐富的植物種類和整體景觀的層次性,整合社區的綠地系統,引進適宜在社區內種植的綠植,對綠化空間和整體環境進行整體的統籌考慮。在最大限度地活用老舊社區綠化環境景觀的同時,改善老舊社區的綠化空間環境,加強社區交互性景觀的構筑,合理選擇植物種類,科學地設置植物群落。要注意豐富社區的綠化空間,整合人們的五官體驗,提高人、植物、景觀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促進社區綠化環境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公共活動場地更新策略

提升空間活力是更新老舊小區公共活動場地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設計師要提升更新老舊小區公共活動場地的活力,使其能夠為住戶提供更加富有吸引力的空間和場所。

首先需要從基礎設施上做好完全的配備,再加以改造。設計師可以通過布置活動空間的景觀小品,將一些具有功能性且觀賞性高的景觀小品與公共活動場地相結合,提升空間的吸引力。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還可以改變公共活動場地的地面鋪裝。老舊小區的地面鋪裝大多是水泥地或者磚地,缺乏空間界限。設計師可以通過改變公共活動場地的地面鋪裝,明確空間范圍,增強空間的美觀性和多樣性,提升空間活力。

3.基礎服務設施更新策略

老舊社區的基礎服務設施在建設之初就沒有受到重視,導致今天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更新老舊社區的基礎服務設施,首先是更新公共空間的休息設施,其中座椅的設置非常重要。布局應符合人體工程學,并根據公共空間的具體功能和形式,選擇合適的位置,配合周邊綠化,形成獨立的小環境。其次是標志系統的更新。使用不同的顏色和紋理創建可識別度較高的標志,以方便人們的識別。最后是配套服務設施的更新。如信報箱的更新、路燈設置與更換、增加社區單元的門禁裝置等,提升社區安全性,提高住戶居住舒適性。

4.道路交通更新策略

交通空間在老舊小區中占的比例較大,并且交通道路關乎著老舊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出行,聯系著各個活動空間。老舊小區的道路結構和布局大多已確定,很難大規模進行改動,所以老舊小區的道路交通更新應該根據不同的社區情況進行相適應的改造。首先,優化當前的交通道路形態,將道路空間進行適當的道路分級,拓寬人行道,盡量做到人車分離。完善交通流線后,重新鋪設瀝青路面,盡量不要出現地面凹凸不平的情況,以提升整個道路的安全性。

在完善各種停車基礎設施方面,可以將社區內利用率低的空間轉換成停車空間,可以將機動車、非機動車按類型分類,使居民有秩序地停車。隨著電動汽車數量的增加,可以增加車輛的充電樁和相關設備。

五、結語

在城市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老舊小區的提升更新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大趨勢,應不斷促進老舊小區公共空間提升,激發老舊小區的活力,使老舊小區的公共空間環境得到改善和提升。對于老舊小區的公共空間進行更新改造,需要盡量使其達到宜居的效果,適應居民的生活需要,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時滿足人們對人文精神的內在延續。

參考文獻:

[1]任光培,王樣.基于可持續設計理論的老年綠色社區研究[J].包裝工程,2016(8):122-125.

[2]周楠星.基于可持續發展和合作治理理論的智慧社區發展研究[J].價值工程,2020(6):104-106.

[3]葉原源.城市發展理念演進中的綜合性宜居社區規劃[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作者簡介:

吳琤珞,湖州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

單煒,湖州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868FA8B7-2AC0-41DD-BE0C-24BC647134E2

猜你喜歡
老舊小區公共空間
河北省老舊小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與建議
老舊小區有機更新權責劃分和資金籌措機制
沈陽市老舊小區物業服務現狀調查研究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