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前篩查及診斷相關研究進展

2022-06-06 06:32曾祥氨丁小莉
錦州醫科大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產前診斷研究進展

曾祥氨 丁小莉

【關鍵詞】產前篩查;產前診斷;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1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3--01

引言

隨著三孩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高齡孕產婦數量逐漸提升,高危妊娠的出現率越來越增高,染色體異常等出生缺陷發生的風險逐漸增多。當前,我國新生兒出生缺陷占比約5.6%[2]。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是防御出生缺陷、優生優育的主要手段?,F就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的發展過程、檢查渠道與有關檢測技術等表述如下。

一、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的發展過程

1866年,Kohn Langdon Down第一次對患者一類疾病的特殊面容、智力障礙、發育遲緩和肌張力減退等典型特征開展了完整的描述,此種疾病被稱作Down syndrome,又稱唐氏綜合征。新生兒發病率為1/1000-1/600,目前全球有近600萬21三胎綜合征患者[3];于1984年,有相關數據表示,唐氏綜合征胎兒和健康胎兒對比,其母體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偏低,與孕婦的年齡結合在一起,能夠明顯提升唐氏綜合征的檢出率。我國在1998年引入國外數據庫與風險值計算軟件術,于2002年出臺了《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并批準成立產前診斷中心;從此我國逐漸對孕婦進例行產前篩查,篩查高危者進一步產前診斷等一整套標準化管理。

二、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的檢查方法

根據產前篩查原理的不同,可將對常見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的產前篩查分為3類:(1)基于母血清生化指標的產前 篩 查 ,簡 稱 母 血 清 學 篩 查(maternal serum screening,MSS)。(2)以胎盤游離 DNA(cell-free DNA,cfDNA)作為檢測指標的產前篩查方法,即無創產前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3)基于超聲檢查的產前篩查;無創檢查相對安全,在孕婦及其家屬中接受度比較高,但有一定的假陽性及使用局限。

(一)產前篩查

1、母血清學篩查:一般在15-20+6周進行,主要測定孕婦血清AFP、free β-hCG、uE3、InhA、PAPP-A,通過孕婦年齡、孕周、體重等計算胎兒18、21號染色體及神經管缺陷風險值。

2、NIPT:1997 年香港中文大學 Lo 等首次報道在母血中含有胎兒源性的cfDNA片段,隨著二代測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術的迅速進展,針對胎兒 21、18 和 13-三體綜合征的、基于母血漿中胎兒源性cfDNA的NIPT在2013年之后快速整合進入產前篩查體系,成為目前最有效、應用最廣泛的產前篩查方法。根據《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技術規范》,一般12-22+6周,篩查目標疾病13、18、21三體綜合征三種常見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NIPT為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取得胎兒遺傳物質的渠道給予了全新的選擇。

3、超聲、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技術:通過儀器檢測胎兒外觀及內部等解剖結構、NT值、心室內強光斑等軟指標。

(二)侵入性檢測

1、絨毛活組織檢查

絨毛是胎盤的主要成分,與胎兒組織同屬受精卵分裂的產物,可較大程度反映胎兒的遺傳學特征,是孕早期產前診斷的主要取材對象。絨毛活檢(CVS)可在孕9-13+6之間進行,結合多年經驗總結,目前一般選擇11-13周進行。絨毛取材可分為經腹CVS和經宮頸CVS,后者引起宮內感染的風險較高,且陰道出血機會較高,相比較前者較為安全,目前多中心采用經腹CVS。CVS有出現母體細胞污染、嵌合型現象,前者必要時重新取材,后者必須通過復查羊水或臍血來核實胎兒染色體核型。術后有胎兒肢體缺失、感染、陰道出血及流產等,流產率為2.5%-3%。。

2、羊膜腔穿刺檢查

羊膜腔穿刺是目前應用歷史最長和最廣的侵入性產前檢測技術,目前臨床上推薦16-22周進行手術,超過24周后羊水細胞培養較困難,培養失敗風險增加。術后有感染、胎兒損傷、胎盤血腫及胎盤早剝、羊水栓塞、母體垂直傳播及流產等并發癥,胎兒丟失率約0.5%,而在經驗豐富的產前診斷中心風險可進一步降至0.2%-0.3%。

3、臍帶穿刺檢查

臍帶穿刺是獲取胎兒血樣的重要手段,臨床一般選擇臍靜脈,因臍靜脈內壓力較低,穿刺后出血量明顯較臍動脈少。手術一般在妊娠18周后進行,但<21周穿刺難度較大,實際操作中除非一定需要胎兒血樣或宮內治療等,不然24周前還是優先選擇羊膜腔穿刺。術后有胎兒心動過緩、臍帶穿刺點出血、母胎輸血、宮內感染及胎兒丟失,胎兒丟失率約1%-3%,大部分丟失在術后2周內。

4、胎兒鏡下檢查

胎兒鏡的臨床應用按其功能分為診斷性胎兒鏡和手術性胎兒鏡,前者用于診斷胎兒體表畸形,后者用于宮內治療。隨著超市診斷的發展,診斷性胎兒鏡的檢查及活檢功能已被取代。術后有胎膜早破、絨毛膜羊膜分離、穿刺點出血、胎盤早剝、孕婦肺水腫、羊水栓塞及流產或早產等。

5、胎兒組織活檢

在遺傳學上未明確致病基因而需要依靠病理學檢查確診的先天性疾病是目前胎兒活檢的主要指征?;顧z部位包括皮膚、肌肉、肝臟及腎臟,偶用于胎兒腫瘤活檢。術后除侵入性產前診斷操作帶來的母胎并發癥外,應該注意活檢術對胎兒組織的損傷風險。

三、產前診斷有關檢測技術

(一)染色體核型分析

1956年美籍華裔遺傳學家蔣永興(JH Tijo)和A Levan確認人類正常體細胞中含46條染色體,在1969年開始的染色體顯帶技術革命使得診斷染色體結構異變所引起的染色體病成為現實。1976年由J J Yunis研究的高分辨染色體制作技術把染色體顯帶水平提高到800條或更高,從而使原來不能辨認的染色體結構異變得到診斷。胎兒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是判斷胎兒染色體數量與結構異常的方法,是胎兒染色體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染色體核型分析一般只可以檢測出≥5Mb的染色體片段異常,微小片段異常需要利用其他檢測技能,例如FISH、微陣列芯片雜交等技能進一步確診。

(二)FISH

1990年開始的熒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為臨床揭開了分子細胞遺傳學新的一頁,使一批微缺失綜合征得到診斷。當前主要利用13、18、21、X、Y等染色熱體特異性探針,檢測異位性重組、插入性重復以及缺失等染色體異常情況。FISH技術可以避免細胞培養和染色體分析等耗時較長的過程,可以對普遍的多種常染色體三體綜合征與性染色體異常疾病開展迅速判斷,最短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后做出診斷。

(三)微陣列芯片分析

針對每條染色體設計成千上萬條寡核苷酸探針,把探針固定在芯片上,從而集合成全基因組水平的高密度微陣列芯片分析(CMA)。目前CMA技術平臺至少有三種:aCGH、SNP-array、CNV-SNP混合探針微陣列。理論意義上此技術能將任何分辨率覆蓋全基因組領域,CMA用于拷貝數變異和/或倍型分析已經在國內外廣泛應用,甚至作為兒科遺傳病及產前診斷的一線檢測手段。目前國內外均有針對CMA臨床應用的行業規范和專家共識。

(四)高通量測序

基于NGS的高通量測序是相對于Sanger測序而言,目前已有相對成熟的高通量測序可用于特定的臨床檢測,第三代測序技術也已初具規模。NGS在技術細節上差別較大,但共同之處在于通過縮小反應空間實現大規模平行檢測,從而得到大量序列數據。如:基因包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WES)以及全基因組測序(WGS)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的檢查方法和相關技術各有其優勢和缺點,其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差異。染色體核型分析仍是目前產前診斷的“金標準”,而對于胎兒染色體結構異常的情況,則需要在分子水平明確診斷。醫生需要提升自身相關知識水平基礎上結合檢查指標,并且需要對孕產婦做出一系列綜合評價,進一步研究順應我國國情發展的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盡早、盡快、高效地確診胎兒異常并做出選擇或處理,從而降低我國出生缺陷兒童率,提升家庭生活質量,增強我國社會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陸國輝,張學.產前遺傳病診斷(第二版)[M].廣東科技出版社2019,282-296.

[2]陳曉琴.NIPT在產前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產前診斷雜志(電子版),2016,8(3):40-43.

[3] 朱宇寧,陳 雁.血清學產前篩查的現狀與未來展望[J].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9,42(7):493-497.

猜你喜歡
產前診斷研究進展
GNSS-PPP算法與應用的研究進展
銅失衡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
RNA結合蛋白與惡性腫瘤發生發展關系的研究進展
CHI3L1在神經系統相關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中醫外治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進展
近十年國際STEM教育研究進展
超聲在產前診斷胎盤血管前置中的價值分析
孕中期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在減少出生缺陷患兒中的臨床價值
胎兒腹部囊性包塊的產前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