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重慶市場體系發展路徑

2022-06-09 02:24李一鳴
海風 2022年4期
關鍵詞:海關重慶體系

在近代中國城市中,重慶具有較大的地位與研究價值。其特殊的發展進程與上海等沿海發展城市對比也顯得極為特殊。位于西南內陸腹地經濟發展潛力卻遠超其他內陸城市,甚至在抗戰時期短短的時間里快速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與合理的城市。重慶所處的川東地區雖自古以來便是西南地區的商業匯聚之地,但其由開埠前的市場體系規劃到陪都時期的合理區域規劃并非一蹴而就,中間隨著外來經濟文化因素與政府政策的因素進行了多次改造。本文首先從現存可靠的歷史文獻與清末民國年間的地圖對重慶各時期的工商業區進行分析,并用按照重慶開埠前后的時間進行思考。在梳理重慶開埠前后市場體系的同時,也對于后續課題深入研究重慶開埠與商品設計的關系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一、開埠前的川東市場體系(1876-1890)

四川盆地地處于我國西南內陸地區,四周被山林圍繞,僅有長江與外部進行溝通。地理區位因素,使得西南川渝市場成為一個較為封閉的自然經濟區。而正是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地處川東,位于長江沿岸的重慶具有優越的地域優勢。而在封建經濟逐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在西方工業文明入侵中國前,重慶就已經將其區位優勢轉化為了經濟推動因素,成為了川東乃至四川地區經濟的窗口。

隨著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大規模入侵,中國部分沿海城市開始了被動的近代化進程,外國資本逐漸叩開中國沿海地區與長江下游地區的通商口岸。而隨著入侵程度的逐步加深,列強由以長江為依托,逐步向西北內陸市場推進。1876年,英國以馬嘉里事件為借口,與清政府簽訂《煙臺條約》。此時的重慶實際上已經“在特殊條件下”開放了,市場體系中的部分環節開始與沿海開埠城市相連接。

(一)輸入與輸出產品結構

在1890年正式開埠前,川東地區便已經形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的市場體系,并且在該市場體系中均存在一定數量的雙向貿易關系。雖然存在著雙向貿易關系,但川東市場的體系與江浙沿海市場體系對比,屬于更為松散的“集散型”,層級市場間更多的是通過農副產品與日用品貿易聯系起來。

通過分析川東市場的流通產品,可以得知,川東具有代表性的輸出產品為:糧食、食鹽、桐油、麻布紡織物以及鴉片。而輸入產品多為:棉花、日用百貨等產品。由此可知,川東市場在開埠前以農副產品為主導,輸入產品也多為工業制成品。在光緒三年(1877年)宜昌開埠后,重慶市場內的“廣貨鋪”數量有顯著增加,沿海開埠城市的產品涌入川東市場。由下圖的“1875-1895年重慶進出口貿易表”可知,在1876年前后,重慶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可以推斷在1890年前,川東市場內部流通的產品與輸出產品就已經與長江下游開埠城市與沿海城市產生了較為密切的聯系。此時川東市場的產品結構正處于轉型階段。

(二)金融組織與商業秩序整頓

隨著川東市場經濟的繁華,眾多金融機構也開始進入到川東市場體系中,此時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地區逐步取代成都成為了新的金融中心。在1890年重慶開埠前,川東市場中就已經存在了近15家山西票號。而通過對于重慶商業史的研究,重慶的票號在經濟運行中主要經營官款,極少加入到民間商品流通過程中。而與眾多商幫,民間經濟產生交集的金融機構,則是錢莊。錢莊與票號等金融機構數量在19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期的顯著增長,可以初步猜測川東市場在此時期內受到了更有活力的外來經濟影響[1]。

而政府用于整頓地方經濟秩序的組織——“公估局”也在1886年建立。其成立的背景并非僅僅是為了打擊假銀在市場上流通的局面,更是為了整頓臨近開埠的川東市場秩序。這也恰好反映了,在1876年到1890年間川東市場體系的變化,眾多金融機構與洋貨輸入沖擊了原本穩定的川東市場。新的市場體系正在金融組織與政府機關的合力下漸漸產生。

二、開埠初期的川東市場體系(1891-1919)

1890年3月21日,隨著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在北京簽字,標志著重慶正式作為開埠城市開放。隨后英國商人開辟了自宜昌到重慶的航運路線,重慶成為了西南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貿易樞紐。川東市場體系也隨著重慶的正式開埠,內部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迅速的變化。隨著重慶的開埠,國內外資本大量涌入川東市場并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工業生產設施與銷售途徑,而政府組織也對此建立了海關等配套機構[2]。

(一)近代工業體系的建成與完善

隨著重慶的開埠,清政府對于重慶的政策也逐步寬松。1891年,黎庶昌任滿回國就任川東道員兼重慶海關都督。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旅日川商盧干成以八萬白銀作為啟動資本,在王家沱創立了森昌泰火柴廠。商人鄧命辰也在巴縣大溪溝創立了森昌正火柴場。并在清政府的專利優勢下,在川東市場形成了壟斷地位,標志著重慶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的正式出現,完善了川東市場體系。

而與此同時,外國資本企業也紛紛在重慶投資設廠。自1890年開始,隨著英國立德樂洋行的建立,到1911年,重慶具有外國資本背景的企業已多達50多家。外國資本進入重慶,推動了川東市場生產環節的近代化進程。但由于與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進入重慶的外國勢力相對較少,加之政府對于華商創辦企業的扶持,由此重慶商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仍為華商所創辦企業[3]。以此,川東市場體系中的工商業環節雖然與開埠前對比已有較大進步,但其發展水平仍低于沿海開埠的幾個城市。

(二)海關的建成與運行

在重慶開埠的同時,清政府也于1891年3月1日建立了重慶海關。海關的行政管理與關稅確定均由霍伯森掌管權力,而漢人官員張華奎則為海關監督。雖然明面上清政府的海關權力運行為稅務司與海關監督共同使用,但海關監督卻并無實際權力。重慶開埠時期的海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由洋稅務司掌權。

在此背景下,《重慶新關試辦章程》《重慶關停泊、理船章程》等法規均出自洋稅務司之手。其實行的法規章程在引入了更多外資進入川東市場體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資本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總結與思考

通過全文的分析,可以發現重慶市場體系中雖然存在有區域位置上的優勢地位,但缺點也同樣明顯。在洋貨輸入的同時,川東市場對外輸出產品仍以土特產品與經濟作物為主導地位,在雙向貿易關系中長期作為商品傾銷市場,難以孕育出完整高效近代的工業體系。因此,在開埠前的川東市場雖有較為先進的經濟因素影響,但從總體而言仍然是具有原始性的封建市場體系。

在重慶開埠后,政府對部分民族資產企業的扶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川東市場體系的近代化進程。但在政府支持下的民間商業壟斷,勢必會打壓其他同時崛起的民間近代企業,不利于川東市場體系的構建。加上在洋稅務司支持下,洋人企業在川東市場同樣具有優勢地位。因此,綜合分析,開埠后川東市場體系在很大的程度上不過是以清政府扶植企業與洋人企業為組成部分,并不能斷言在開埠后的川東市場體系下完成了市場體系的近代化。

而值得細說的一點是,在國內關于重慶開埠的研究當中,大多數資料都忽視了開埠后外來資本對于川東市場體系的改造。雖然外來的資本具有侵略性與掠奪性,但其對于川東市場的積極性影響也同樣是不可否認的。而正是辯證地看待外來因素的積極影響,反思本土因素的消極影響,才能更加清晰客觀地得出接近歷史事實的結論服務于后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睿.重慶近代金融建筑研究重慶大學,2006.

[2]周琳.重慶開埠前川東市場的層級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9(4):136-144.

[3]惠科.近代重慶中英“版權”訴訟案研究:以巴縣檔案為中心[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7-114.

作者簡介:李一鳴,男,漢族,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設計史論。

猜你喜歡
海關重慶體系
重慶客APP
織牢社保網底要不惜“細針密線”——論全球最大社保體系的建立、構成與延展
釋疑解惑
視覺重慶
視覺重慶
視覺重慶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2012年1~12月中國花卉出口省市海關統計
2012年1~12月中國花卉進口省市海關統計
2013年1~12月中國花卉進口省市海關統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