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交互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設計

2022-06-11 17:37葉燊廖仲文
工業設計 2022年5期
關鍵詞:首義墻面乘客

葉燊 廖仲文

關鍵詞:地鐵站站廳層;交互空間;城市文化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軌道交通系統已經貫穿整個城市,然而部分線路地鐵站點由于建設較早,站點內部空間規劃存在設計不合理的現象,空間裝飾與現代審美需求存在差異,部分設備也存在老化現象。地鐵站內傳統的公共藝術空間,由于年久失修,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界面裝飾手法單一,且缺乏維護,墻面浮雕上積存大量灰塵,還有許多空間閑置,造成空間浪費。文章將交互性藝術設計運用于地鐵站內公共空間中,進行跨學科融合,研究新媒體、數字化在地鐵公共空間中的運用,結合空間環境、地域文化和人的行為模式相關特征,使人們在地鐵使用過程中,擁有不同的空間體驗感及新的視聽感受。

1 交互性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是能夠面向全體大眾人民開放的公共場所,也是傳播藝術的一種手段。公共藝術的存在體現了人們對藝術生活的向往,也印證了城市的經濟發展,促使著城市文化空間的不斷壯大[1]。

交互性公共藝術主要是由新媒體藝術和互動裝置藝術兩個部分構成。新媒體藝術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性藝術,與時代發展相關聯,是科技和藝術的結合體,也是信息時代的產物。藝術家“融入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利用聲、電、光、色、 動等媒介創作,促成了具有視、聽、觸、味、嗅等多重感官體驗的作品”[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在特定的空間環境中,將實體物質進行藝術性地利用、改造、組合,將其賦予符合當前空間環境所需的展示性藝術[3]?;友b置藝術作為裝置藝術的一種,更要注重人們的參與性,提升觀眾的感受。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藝術多樣性成為藝術家的創作追求,也是大眾對新時代藝術的期盼,交互性公共藝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交互性公共藝術形式,將社會熱點、精神文明、城市文化、地域特色等多方面融入公共藝術空間中,利用空間的形態、改造、組合等形式延伸出更多藝術形態樣式,力求呈現出一種空間的藝術性,讓大眾真切地感受到交互空間藝術性的魅力,進一步促進人與空間環境的融合發展。

2 地鐵站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現狀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地鐵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地鐵空間也逐步成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然而在如今的地鐵站內空間中,其作為一個封閉、單一的空間和個體對待,單調、雷同、藝術手法單一化,缺乏藝術氛圍和空間靈氣[4]。由于早期地鐵規范布局的不全面性,導致如今很多地鐵站內空間規劃雜亂、布局不合理,售票機、飲料販賣機、自助圖書機等分布零散,空間缺乏整體性。此外,站廳層室內空間界面造型手法單一,傳統的公共藝術形式單調且缺乏維護,難以吸引路人的注意,使文化傳播載體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的呈現。

如今現代化技術和數字媒體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單一雷同的公共藝術形式,無法滿足現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需求,將交互性公共藝術引入地鐵公共藝術中,多元的表現形態為人和地鐵空間創造了新的對話方式,這種全新的體驗方式,將科學性、時代性、動態化、影像化、多維感官體驗融為一體,讓人、藝術作品、城市文化與地鐵空間呈現出動態積極的狀態[5]。

3 交互性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設計的思路

3.1 改善地鐵站內入口區域的乘客體驗

地鐵站內入口區往往通過手扶電梯及人行步梯進入地下空間,乘客從開敞的地面層進入到封閉的地下空間,乘客的心理也處于轉化過程,在通過手扶電梯或人行步梯的過程中,乘客在空間的狀態往往是平視前方左右環顧,因此可在樓梯側墻、對面墻面、地面臺階及頂面空間等進行創意設計,加入紅外感溫系統和體感重力設施融入界面設計,通過人流量、人的步行頻率變化促進了人與界面的互動,讓原本沉悶的空間變得生動有趣。例如,斯德哥爾摩奧登普蘭站的鋼琴樓梯,樓梯外貌酷似鋼琴,乘客踏上樓梯會發出鋼琴彈奏的聲音,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同時對手扶電梯人群進行分流,增加步行樓梯的使用頻率。

3.2 改善地鐵站內通道空間的乏味壓抑感

地鐵通道空間狹長單調,特別是在兩條線路換乘時,會出現極為漫長的一段通道空間,乘客在漫長的通道空間中,行動自主性較強,稍有滯留行為,乘客通過眼睛搜索車站空間信息,并根據目標作出信息選擇和方向判斷等行為,其視線集中在墻面及頂面區域。因此,在通道內空間內可將地域文化轉化成不同的空間表現形式,以文字、圖片、聲音或裝置等形式烘托空間主題,從而緩解乘客在通行此類空間時產生的乏味和壓抑感,并增加了空間的主題感。

3.3 增加站廳層公共空間的豐富性與互動性

地鐵站廳層空間較為廣闊復雜,人流量大,是各出入口人流的聚集處,承擔售票、進站、問詢等多元功能,同時也與站臺層空間緊密相連,在此空間中通常會以傳統式公共藝術形式存在,僅依靠傳統公共藝術形式來建立地下與地面空間的聯系性是不夠的,往往由于更新較慢、年久失修、甚至空間浪費等原因被忽視,人們需要更為感性、直觀的整體空間引導方式??蛇\用站廳區閑置空間開展公共藝術展覽及活動,豐富地鐵空間的人文藝術,并將地域文化通過重組、疊加、陳述的方式來詮釋延伸到地鐵站內空間,利用動畫、燈光、影像等多種現代交互性設計形式,讓乘客走入地域文化之中,引導乘客參與,與藝術作品直接接觸,豐富乘客在地鐵站內公共藝術空間中的情緒與情境化體驗,并激發人與城市的互動性[6]。

4 交互公共藝術介入首義路地鐵站站廳層的設計分析

4.1 項目位置

該站點位于武漢市首義廣場旁,站點周邊旅游景區有首義廣場、首義公園、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黃鶴樓等景區。大中小學、居民樓和小型商圈在四周分布,人流量大,地鐵在不同時間段內使用較為頻繁。

4.2 空間分布和方案平面圖

針對站廳層原有的功能空間和相應的職能空間,保留了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融入了藝術化的設計手法和交互空間的設計形式,在E 出口處休息空間設置展示區,在休息區與大廳之間的通道空間設置了文字彈幕區,在大廳設置光影交互區和名人穹頂區,在C 出口側通道區設置了聲音影像交互區。

4.3 交通流線

該站點整體結構簡單,交通流線清晰明確,基本保留了原有的交通流線。E 出口作為首義廣場、黃鶴樓等旅游景點的主要出入口,為了與地面層首義文化有明顯的延續性,故該段站內空間的設計也最為豐富。

4.4 站廳層各功能空間設計的思路

4.4.1 站廳層通道空間

作為地鐵站廳層通道類空間,人流量大,并且人在空間的狀態是步行或偶作停留,人群的自主行動性較強,視線以平視前方為主,主要視線范圍是墻面、天花及地面,此交互性藝術空間的重點是在保證通道流通性的前提下,讓乘客能夠與空間和文化進行一定的交流,讓乘客融于首義文化中。在空間中采用文字、光影、影像、裝飾等形式融入設計界面,搭配交互性體感影像設備,作用于站廳層墻面設計上,讓乘客在經過的同時通過設備能進行短暫的交互,同時了解首義文化的具體內容。

1) 聲音影像交互區。該區位于在C 出口側通道(如圖1、圖2),以黑色的鋼鐵金屬為材料,墻面上以首義辛亥革命時間軸為設計概念,時間軸在運動方向上連綿不斷,寓意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延續,造型上高低曲折的抽象線條比文字更能讓人感受到辛亥革命歷史的跌宕起伏,同時造型在高低曲折中形成了一只只抽象的白鴿,象征著中華民族是渴望并愛好和平的民族。在造型的轉折點設有重要歷史事件的呈現,用電子屏幕和老式的電話筒展現歷史事件影像資料,并配有名家講解,設備設施最高點1.7 米,最低點1.1 米,便于各年齡段人群使用,通過話筒錄制的形式既不會影響地鐵站內的整體環境,還能給乘客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2) 文字彈幕區。在休息區與大廳之間的通道空間設置文字彈幕區(如圖3),進入該區將紅色黨旗映入眼簾,黨旗是辛亥革命時期標志性紋飾,由雙旗紋簡化而來分布在兩側墻面,圖案最高點2.8 米,最低點0.8 米。旗桿有引導向作用,旗子向內凹陷輔以暖色低照度射燈,在空間中尤為突出,雙旗紋飾打破了黑白灰的主基調,避免了空間的沉重感。在紋樣四周加入辛亥革命時期重要的人物和事跡的詩句,并設置了交互彈幕,乘客經過時可通過手機將敬仰的偉人姓名或詩句投射到墻面上,抒發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獨到見解。

4.4.2 站廳層大廳區

作為地鐵站廳層的大廳空間,人流聚集處,人在空間中步行或偶作停留,視線較開闊,視線集中在墻面、頂面區域,在此區域采用投影、光影等方式,搭配體感、紅外影像等設備進行空間交互,在大廳閑置區域進行展覽和活動,豐富站內閑置空間,讓乘客在經過的同時可停留觀看或參與交互,體驗不同的首義文化,展現不同的人文藝術。此區域交互性藝術空間均設置在走道周邊區域,避免影響交通,交互程度相對通道內空間更加靈活豐富,讓乘客有更好的沉浸感受。

1) 名人穹頂。站廳層大廳空間的收費區,由于手機地鐵APP的便利和普及,在售票處的乘客大多為游客及老年人,在該區域設置了交互性公共藝術,能更好地為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做進一步宣傳。在該區域把偉人頭像及個人事跡以名人穹頂的形式設置于此(如圖4、圖5),方中帶圓的穹頂形式,模擬浩瀚夜空的電子屏幕,偉人事跡在其中緩慢移動,穹頂半籠罩的形式,讓參觀者沉浸于浩瀚星空與先賢對話,感受前人的智慧,讓人們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

2) 光影交互區。光影交互區設置在大廳非收費區,此處為站廳層的必經之處,人流量較大,人行速度較快,此處設置交互性公共藝術以不影響交通為前提,同時打破了傳統公共藝術單一靜態的藝術形式。利用光影投像原理,將革命時期的街景與路過的乘客,同時投射于墻面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使乘客路過時自然融入光影畫卷,猶如穿越到革命年代,與前人對話,感受時間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如圖6)。該區域預留大于2.4 米寬度的雙向通道,墻內設置四個嵌入式展柜,分別展示辛亥革命時期的報紙和書刊,讓乘客了解這個時期的文化、歷史,以及前人對民主和平生活的向往。

4.4.3 站廳層休息區

在原地鐵E 出口處有較大面積的閑置空間,沒有特定使用功能,在此區域融入首義文化展覽和活動,豐富了地鐵站內的人文藝術,同時與地面層首義廣場自然過渡銜接。此區域采用多維度的空間展示,通過傳統展示與多媒體相結合的形式,分別設置墻面嵌入式展柜、地面沉入式展柜,液晶顯示器及全息投影展柜等多種展示形式,讓乘客能全方位沉浸在辛亥革命的歷史文化之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與城市的文化(如圖7、圖8)。展示以辛亥革命時期的重點建筑及文物為主,如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起義門、清末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駐地舊址等建筑模型,以及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漢陽造全息投影和下沉式展柜里的大炮模型,讓人們沉浸于那個時代。

5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美”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單一的藝術表現形式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日常審美需求。地鐵站作為人流量巨大的公共交通空間,同時也是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重要載體。在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數字藝術層出不窮,交互性公共藝術以其獨有的體驗感契合了公共藝術的本質。文章試圖將交互性公共藝術形式運用于地鐵站內站廳層,探索地鐵公共藝術新的發展思路和方向,促進人與城市的溝通與交流,以期打造和諧城市和智慧型城市。

猜你喜歡
首義墻面乘客
武昌起義后有關“首義”的歷史記憶
辛亥“首義”與環衛工人
嫦娥五號帶回的“乘客”
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冷暖——老舊小區改造,改變的不止是墻面
最牛乘客
開關的美麗衣裳
車上的乘客
高鐵丟票乘客索退款被駁回
手工字母花卉讓墻面與眾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