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類型公共藝術在老舊社區空間中的應用研究

2022-06-11 17:37孫磊范曉莉
工業設計 2022年5期
關鍵詞:空間應用

孫磊 范曉莉

關鍵詞:新類型公共藝術;老舊社區;空間;應用

2020 年7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意味著中國更多的老舊社區將要通過改造和治理達到空間環境的提升[1]。公共藝術成為老舊社區景觀提升的手段之一,在應用于老舊社區更新時為其注入了活力,推進社區物質提升的同時也挖掘了內在的精神文化,在社區傳承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 新類型公共藝術與老舊社區的定義

1.1 新類型公共藝術

新類型公共藝術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在美國的公共藝術運動,但“新類型公共藝術”這個名詞概念則是由1991 年美國藝術家蘇珊· 蕾西(Suzanne Lacy)首次提出的,她認為新類型公共藝術不是傳統陳列在公共空間的雕塑,而是以公共議題為導向,讓民眾介入、參與、互動,并形成的藝術創作,其也許是有形的,如壁畫、裝置等;也許是無形的,例如行動、表演等。有的長期存在,有的短暫停留,但都以公共利益為依據[2]。隨著近幾年的實踐發展,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設置空間由城市街區逐漸轉移到社區空間,創作主體由藝術家轉為社區居民,因此新類型公共藝術也被稱為“社區藝術”。

1.2 老舊社區

老舊小區一般是指城市或縣城中建成于二十一世紀以前的社區,同時社區內的公共設施落后會影響到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這類基礎設施落后年代久遠的老舊社區,長年缺乏更新與改造,影響著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區內部的管理與維護。因此,老舊社區的發展與改造仍是我國各個城市乃至世界各個城市共同面臨的問題,當今老舊社區的更新需結合當地具體的人文背景和社區的特殊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更新改造,使老舊社區更加適應城市的發展,讓居民的社區生活更加舒適美好。

2 新類型公共藝術在老舊社區空間中的應用意義

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效地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傳遞著城市的文化魅力。在當今城市發展存量更新的背景下,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設置空間逐漸由城市街區轉移到社區空間,創作主體由藝術家轉為社區居民,重視人與人、人與作品之間的關系。并應用在 “人本主義”理念下的老舊社區更新實踐中得到有效的驗證,以一種平易近人、貼近大眾生活的藝術形式,改善社區原有單調乏味的視覺空間,提高了社區整體環境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創造出高品質的社區空間,為居民的交流、活動提供了場所[3]。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應用對老舊社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展開創作時能使社區文化建設變得更加多元化,通過豐富的藝術形式吸引公眾參與,從而增強公眾的自身利益,并凝聚著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除此之外新類型公共藝術應用于社區是以公眾利益為基礎,為居民打造出公共參與的包容性友好空間,并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培養居民的公民意識,提高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使社區中的人際關系更具自主性和創造性[4]。新類型公共藝術應用于老舊社區強調的是解決問題而不只關注美學問題,其創作目的是為民生而發言,其以藝術為工具試圖解決著老舊社區待解決的問題,在老舊社區的微更新和激發公眾參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意義。

3 新類型公共藝術在老舊社區空間中的應用形式

新類型公共藝術應用在老舊社區不只是為了美化社區,更重要的是其凝聚著社區力量,是解決老舊社區現存問題的重要媒介,將不同的材料和不同形式的新型公共藝術應用于社區更有著不同的效果,能提高社群的整體品質,為公眾創造不同的交流與活動平臺,在社區中常見的公共藝術類型大致可歸納為六類:以藝術創意為主導的空間改造類、以立體造型為主導的雕塑裝置類、以平面視覺為主導的墻繪壁畫類、以社區服務為主導的公共設施類、以科技交互為主導的數字媒體類、以公共參與為主導的藝術活動類。

3.1 空間改造類

新類型公共藝術下的空間改造通常與場所營造相結合,通過有創意的藝術空間改造,在滿足居民功能需求的同時營造社區的場所感,通過參與式改造滿足居民的自身利益,設計出更加和諧便捷的社區公共空間。新類型公共藝術以空間改造的形式開展時,需針對社區空間形態及其現存問題進行調研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區別于建筑設計,新類型公共藝術下的空間改造提倡從微小尺度介入,不包括社區內大范圍的徹底更新,而是強調在現有空間形態的基礎上進行合理且低成本的微改造。此外,還應著重考慮社區利益相關方,如社區民眾、政府機構、合作組織等,提倡維護多方利益,鼓勵公眾參與協同進行空間改造。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周子書的地瓜社區案例。其項目背景源于北京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受到限制,很多人關注到地下空間的使用,但由于缺乏管理,社區地下空間也出現了各種安全隱患。2010 年北京政府開始對地下空間的利用方式進行探討,當時就讀于英國圣馬丁藝術學院的研究生周子書在畢業設計中,通過藝術化的空間改造,將北京市朝陽區安苑北里社區閑置的地下空間改造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共享客廳。他通過扎根于社區,不斷地調研并與居民進行深度交流,最終將一個破舊陰暗的地下室改造成一個藝術氛圍濃厚且溫馨的地下公共空間,其中設有免費提供給居民會客、閱讀、休息的“共享客廳”“臺燈書房”“圖書館”“社動健身”“共享玩具”“私人影院”“鄰里茶吧”“創享教室”等功能性空間。營造出了平等、溫暖、趣味的社區共享文化,在改造老舊社區空間環境的同時,也極大地整合了內部的資源,通過藝術的介入為居民創造了互相交流和技能分享的空間,不僅使空間舊貌換新顏,還成為街道社區居民互相交流、增進友誼的平臺(如圖1)。

3.2 墻繪壁畫類

墻繪壁畫類是最易應用在社區的藝術形式之一。首先,在應用于社區時有著易操作、低成本的特點,其材料簡易,公眾參與度高,能將居民聚在一起共同創作,且對空間的硬性條件要求較低,不占據公共空間。其次,主題靈活多樣化,內容和主題易表現出社區居民整體的精神面貌,更貼近居民生活。此外維護和更新的方式便捷,可以直接覆蓋保持壁畫作品的新鮮與活力。新類型公共藝術以墻繪壁畫的形式展開時,主要探討作品的內在含義、圖案構成,以及色彩搭配帶給公眾的視覺感受,在應用時要注意從單一的裝飾畫和圖案的立場轉向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內容對社區歷史文脈的傳承,圖案對社區精神面貌的反映程度,色彩與社區環境的融合度等多方面、多維度的整體思考。例如,埃及開羅的社區壁畫作品《洞察力》(PERCEPTION)(如圖2)。這是埃及開羅的一個老舊社區,他們通過回收85% 城市垃圾的模式建立了一個自我消化且利潤豐厚的環?;厥障到y。藝術家在加入社區后將阿拉伯語“看到陽光顯然需要先擦拭眼睛” 轉換成墻繪壁畫的語言,邀請當地居民和藝術家團隊共同完成繪制。當居民登上社區對面的山頂時就能看到自己的社區和完整的阿拉伯字體的圖案壁畫,通過作品對社區產生了自豪感,并體會了作品深刻的含義。

3.3 雕塑裝置類

雕塑裝置是傳統社區公共藝術的形式之一,美化社區環境的同時提升了社區的整體品質。新類型公共藝術下的雕塑裝置體現出居民的參與度與作品主題的公共性,而不是設置在任何空間的萬能裝置作品。在以往的案例中,基于公眾參與的社區雕塑與裝置作品較少,相比于繪畫和攝影等,雕塑與裝置對專業要求較高,操作更復雜,需要藝術家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帶領居民參與創作。在老舊社區展開創作時,需針對作品的題材、造型、尺度、材料、顏色,以及可操作性進行分析研究,并與架上雕塑相區分。因為社區內的雕塑裝置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能夠促進社區居民交流互動的媒介,居民能夠自由地與作品發生互動,通過觸摸感受作品,甚至能夠通過居民的二次創作延續更多故事,使其成為社區有溫度的作品。例如,以色列的《The Tent》社區藝術裝置作品,藝術家通過收集舊織物碎屑、水管、繩索,邀請居民共同參與編制并將其懸掛在樹上,制作成一個帳篷形狀的藝術裝置作品,從而通過共同創作在社區中形成了一個對手工感興趣的社群(如圖3)。以雕塑裝置類公共藝術應用于老舊社區的形式將回收材料進行再利用,使用簡單的方法構造了社區互動裝置作品,不但能激活社區公共空間,還能促進和諧社區的形成,更為居民們樹立了節約資源和綠色生態的社區生活觀念。

3.4 公共設施類

社區公共設施可被稱為社區家具,是居民的公共財產,其使用權是社區共同享有的,有普遍的公共精神,能反映出社區居民的美好意志和精神理想。在老舊社區激發公眾參與時,加強了居民建設社區的自我意識,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務,更增強了場所的認同感與社群的凝聚力。新類型公共藝術中的公共設施更強調對作品的功能性、實用性、服務性和藝術性的探索,其本質是為服務于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質存在,并且屬于與居民交互程度最高的一類形式。除上述性質之外,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設施設計更注重材料選擇上的可持續,通常用社區現有的材料代替現成品,對現有設施進行藝術化的提升,并且要在設計中考慮并妥善解決更多的材料、工藝和安全性問題,以在展現美觀的同時實現可靠性與安全性[5]。例如,用廢舊輪胎做的種植花壇,磚頭改造成的藝術公共休息座椅。從而提升居民節約社區資源的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例如,印度女藝術家Navjot Altaf 在Kondagaon 社區設計的取水臺社區公共設施(如圖4)。藝術家在進入社區后通過觀察發現,該社區最重要的元素水井是社區居民飲用、洗滌、沐浴、烹飪、清潔都需要用到的,但由于社區垃圾的堆積和家禽的行走,使該社區的水井變成了孕育瘧疾的沃土。藝術家還在設計圍墻的時候融入了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圖案,通過藝術化的改造讓女性在抽水過程中看到藝術圖案時能在視覺上得到放松。并且在公共設施中設計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緩沖結構,讓女性更容易將取水容器放到頭頂完成運輸取水的過程。公共設施類公共藝術作品應用于老舊社區時,不但能夠滿足居民的公共需求,更能展現社區獨特的精神面貌。

3.5 數字媒體類

隨著數字技術的成熟,數字化新類型公共藝術成為了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應用于社區,并為其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它有著較強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通過多感官數字技術的表現形式能吸引更多的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拉近了作品與居民之間的距離,并能收集社區不易計算和發現的基礎數據,使作品與社區發生聯系,建立社區集體意識。新類型公共藝術應用于社區時以數字媒體形式展開,需依托計算機技術為平臺與居民交互從而產出數據,并將科技與藝術結合形成多元化、多感官的藝術形態。應用時應注意新型技術與老舊社區的融合,人與機器、空間的合理交互。在以往實踐案例中,基于線下單個社區的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案例較少,大多數是對線上社區的應用,其主要原因是線上虛擬社區的靈活性較高,并且不受空間場域的限制。因此,現有社區數字媒體公共藝術案例不限于單個社區,而是更多以社群的形式收集著多個社區的信息。盡管以單個社區空間為載體的案例和研究較少,但其依托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會變得越來越多,并且是目前公共藝術發展的大趨勢,因此將其單獨分為一類。再例如,美國藝術家亞倫· 科布林(Aaron Koblin)和丹尼爾· 梅西(DanielMassey)基于線上社區創作了作品《為兩千人建造的自行車》,該作品通過亞馬遜的 Mechanical Turk 網絡服務收集的兩千多條錄音組成(如圖5)。參與的工作人員通過使用 Processing 創建的自定義錄音工具在 Web 瀏覽器中完成了他們的任務,社群個體在不知道最終任務的情況下模仿他們聽到的內容記錄自己的聲音,完成了歌曲 Daisy Bell 的重建版本。這類新類型公共藝術作品通過數字化技術有效地反映了社區的基本情況,激發了居民的情感共鳴,在未來的實踐中數字媒體類新類型公共藝術作品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老舊社區。

3.6 藝術活動類

藝術活動是應用于社區營造最常見的手段之一,通常以社區工作坊的形式展開。通過策劃與組織藝術活動,吸引居民的關注和參與,從而增強居民之間的交流和聯系,進而促進友好社區的形成。在豐富居民日?;顒拥耐瑫r將藝術傳遞給居民,從而在藝術活動中無形的提高居民的審美認知和創造美的能力。藝術類活動是促進居民與居民、居民與藝術家之間有效交流的橋梁,使彼此建立信任感的同時,還能有效收集到社區內存在的問題與意見,甚至能在活動中解決一些社區問題。在應用前需做好充分的社區調研,了解社區居民的喜好和愿景,制定合理周全的活動策劃,在活動后還需做細致的復盤,保存好各項記錄,為后續工作做好充足準備,最大力度的發揮藝術活動應用在老舊社區的作用。例如,美國圣保羅的《社區膳食》(The Community Meal)藝術活動(如圖6)。其項目背景源于藝術家經??吹骄用駨闹苓呅〕匈I來并不是很新鮮的食物,決定通過公共藝術方式的應用在該社區中,與居民進行有關選擇健康食品的多層討論。藝術家在社區策劃了一場公共藝術活動。并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當天居民圍聚在一張延伸了半英里長的桌子上聚會吃飯,并談論他們社區內“食物正義”的問題,通過志愿者向居民們分享餐桌上食物,并教給居民們如何獲取健康食物的方法。在藝術活動的新類型公共藝術項目的舉行下,使社區居民正確認識了食物的選擇,更加關注飲食的健康,同樣也促進了老舊社區之間的和諧。

4 結語

將新類型公共藝術應用于老舊社區改善空間環境的同時,能挖掘社區內在的文化與特色。通過多元化的藝術形式介入,豐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加強了社區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的緊密聯系,更好地推進了老舊社區空間的改造與更新。此外,應用時不要一味追求規模的巨大和物質上的炫耀,而更應該用心地體驗和思考,合理利用手工創意的公眾參與的生產方式,在不斷溝通和互動中為民眾提供符合當地記憶和文化色彩的作品[6],為老舊社區空間環境的改造帶來更加新穎且更有特色的藝術形態。

猜你喜歡
空間應用
創享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創享空間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分析膜技術及其在電廠水處理中的應用
GM(1,1)白化微分優化方程預測模型建模過程應用分析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會計與統計的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