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縣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2022-06-14 00:50王春苗
安徽農學通報 2022年9期
關鍵詞:壽縣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王春苗

摘 要: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是水稻能否取得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該文介紹了壽縣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技術,以期為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壽縣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09-0121-03

壽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行政隸屬于淮南市,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壽縣是一個人口較多的縣區,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83多萬,也是安徽省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1月最冷,7月最熱,平均氣溫14.8~14.9℃,氣候特點呈現單峰性,無霜期較長(213d),降水量900~950mm。地勢上呈現出東南高、西北低的趨勢,地貌上從北向南為山地、平原和丘崗區等。壽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油菜和其他經濟作物等。水稻是壽縣主要農作物之一,品種主要為雜交水稻,每年種植面積12萬~13萬hm2,產量7.5~8.5t/hm2。種植模式主要為一稻一麥或一稻一油,雜交品種主要有隆兩優華占、徽兩優898、兩優688等,常規品種為鎮稻11、鎮稻14、皖稻92和皖稻86等。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草害防治是保證水稻高產高質的關鍵措施之一,需要結合當地水稻生產過程中病蟲草害的發病種類和特點,采取綜合防治措施,落實各項技術要點,使病蟲草害對水稻的危害降到最低,盡量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創造出水稻生產綠色生態環境,使水稻產量和品質顯著增加。

1 水稻病蟲害發生原因

1.1 未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 目前,大多數農業經營主體雇用當地農民務工。這些人員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經營主體負責人也沒有時間進行指導,導致其無法有效掌握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發生特點,更談不上對病蟲害進行研究和認知。由于前期沒有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從而導致后期病蟲害發生時防治效果不好或錯過最佳防治時間,特別是水稻病害,重點是做好預防工作,防治效果不理想將會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1.2 病蟲害種類較多,分布范圍廣泛 在皖西北地區,水稻主要病害有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稻曲病和惡苗病等,蟲害有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等。特別是2006—2008年,遷飛性害蟲飛虱類害蟲嚴重發生,防治難度加大,給這個地區乃至安徽、江蘇部分地區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而且這類害蟲生長周期長,分布范圍較廣,其中有些害蟲一年內多次反復發生,給水稻生產遭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而大量施藥給其他生物和周圍環境又造成了一定的污染,進一步影響了水稻品質。

1.3 防治技術落后 水稻病蟲防治技術是一種綜合的技術服務體系,不僅要求人員素質高、農機機械先進,還需要對癥下藥,否則達不上較為理想的防治效果。壽縣地區大多仍采用傳統的噴霧方式-手動噴霧器,沒有采取小飛機噴霧或大型噴霧器。手動噴霧機噴霧效果較差,覆蓋面小,大大影響了防治效果。務工人員多數為當地農民,甚至都不識字,無法識別病蟲害類型,憑著老經驗、老辦法去開展防治,無法做到對癥下藥。

2 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

針對水稻病蟲害發生特點,全面了解病蟲害發生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動態發展因素,加強信息化的監測力度,提前做好預測和預報工作,在病蟲害發生前制定好應對措施,使預防工作針對性更強。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多方籌集資金,加大預報和預測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提高預測和預報工作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另外,應用和推廣多種類型的農業技術,比如對水稻大戶進行一對一指導等,特別是在水稻主產區,水稻種植主體主要是大農戶或新型經營主體,要使其深入了解水稻病蟲害防治和預防知識,使病蟲害預防工作取得較好效果。

2.1 農業防治 根據水稻生產實際情況,選擇一些優良、抗病蟲害、高質量的水稻品種,提高水稻產品品質,如抗裸飛虱品種、抗稻瘟病品種等,從源頭上降低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幾率。另外,對水稻種子進行各種消毒處理或使用種子包衣劑等,如使用咪鮮胺或惡苗靈消毒和浸種,在15℃水中浸泡6~7d,或用水稻種子包衣劑做好水稻種子包衣處理,可大大減少水稻紋枯病及惡苗病的發生[1]。做好稻田的水肥管理工作,測土配方,確保土壤中營養均衡,從而提高田間土壤肥力,提升水稻品質及產量。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量不同,尤其是后期要做到干干濕濕交替進行,有效改善田間環境小氣候,增強水稻抵抗病蟲草害的能力。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針對大田具體情況,借助于物理機械和設施對害蟲進行消毒或驅趕,以使水稻免受蟲害威脅。雖然物理防治方法不一定能達到滿意的防治效果,但其防治優勢明顯,不僅可以殺滅病蟲害,而且不會對水稻遭成威脅,滿足綠色環保要求,促進了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是一種未來大力提倡和推廣的防治措施[2]。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良好的生態環保性,安全,操作方便,效果明顯,對水稻的影響小,是未來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手段。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利用自然天敵對蟲害進行防治。一是以蟲治蟲,如寄生蜂、寄生蠅、蟾蜍、青蛙和益鳥,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而且可以將害蟲繁殖能力降到最低;另一種是以菌治蟲治病,利用有益微生物來防治水稻病蟲害,有益微生物如真菌、細菌和病毒等,利用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利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等。稻瘟病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發病初期使用4%春雷霉素WP防治,用量為50~80g/hm2[3]。生物防治的有效應用在確保水稻保質保量的基礎上,呈現出了良好的種植效益,同時符合生態環保的理念。

2.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通過噴灑針對性化學藥劑,從而達到預防和殺滅病蟲害的目的,是目前水稻病蟲害防治中最為有效的防治方法,但它對環境的影響最為明顯,不僅對土壤產生污染,還會對水體也產生污染。壽縣水稻種植農戶或經營主體大多數還是選擇這種防治方法。在具體防治過程中,要結合防治目標來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殘留藥劑。如水稻生長后期出現稻瘟病,可選擇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進行有效防治;壽縣地區螟蟲類危害較大,特別是二化螟害蟲,可以用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或4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00g/L,用量75~150mL/hm2。

化學防治重點是科學合理使用農藥[4]。農戶在選擇藥劑時要選用適宜的農藥類別,與自己種植的水稻品種相對應;使用低容量的噴霧器,盡量對水充足,有利于藥與水充分融合;對準位置噴藥,對于鉆心蟲類害蟲,噴霧器機頭對準水稻中下部,確保良好的藥效;對于防治效果不好的田塊要進行補噴,特別是蟲害;水稻收獲前15d不可使用農藥,不可使用劇毒性或不宜噴施的農藥。

3 水稻草害防治措施

水稻草害防治本著“綠色環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理念,遵循安全、有效、經濟和簡便的原則,采取生物、物理、農業等方法,把草害控制在允許范圍內。

3.1 深翻灌水 水稻冬閑田翻耕后長時間灌深水,不僅可以有效減少水稻螟蟲的蟲口基數,還可以降低第二年水稻雜草的發生率[5]。

3.2 化學除草 水稻田翻耕前15d左右,使用滅生性除草劑對水稻田間雜草進行清理,使用20%草銨膦200mL或41%草甘膦異丙胺鹽(農達)200mL對水噴霧,或利用74.7%草銨膦粉劑對水噴霧。水稻直播田除草采用“兩封一補殺”等措施。隨著近年來工廠化育秧項目的實施,壽縣一部分水稻田采用機械插秧的方式,水稻草害相對直播田發生量有所減少,防治難度也相應降低。一封:播種后1~3d使用含有丙草胺的封閉除草劑,丙草胺除草劑可以殺死未出土的雜草,30%丙草胺1500~2250mL/hm2+芐磺隆300g/hm2均勻噴霧,噴施后廂面保持濕潤7d左右,廂溝內保留少量明水,以免影響除草劑的除草效果。二封:當水稻長到2葉1心時,根據氣溫高低,選擇對路除草劑對雜草進行撲殺,可以選用50%二氯喹酸可濕性粉劑750g/hm2+10%芐磺隆300g/hm2,另外添加20%氰氟草酯1875mL/hm2;也可選用稻杰(或稻禾夫)1500mL/hm2+20%氰氟草酯1500mL/hm2。三補殺:若經過2輪封閉除草后仍有一些雜草,則可選擇針對性除草劑進行補殺。當水稻生長到4~5葉期時,對于田間沒有殺死的雜草如千金子、稗草,可選用氰氟草酯1500mL/hm2+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750g/hm2+20%雙草醚900g/hm2對水噴霧。

對于水稻直播田,千金子和稗草都是重點防治對象。由于抗藥性原因,部分田塊防治不理想,有的雜草看似死亡了,一旦灌水后又復活了;一部分雜草死亡后,后期又長出一批新的千金子和稗草。因此,對于水稻直播田雜草,藥劑防治應用新的藥劑組合,或者搭配和交替使用不同的藥劑,配合良好的水肥管理,提高稻田雜草防治效果,從而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水稻3~4葉期時方可使用雙草醚,施藥溫度20~30℃,低溫易產生藥害;施藥后7~10d不能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否則易產生藥害。使用敵稗除草后7~10d不能使用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水稻進入拔節期、孕穗期不能使用化學除草劑。

采用機械插秧,推行“育-插一體化專業合作化”模式,一方面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狀[6],另一方面可以解決育秧和插秧后抗性雜草和田間草荒的問題。一般在冬閑田雜草開始生長時,特別在2月以后生長旺盛時,利用15d左右,在整田前用20%草胺膦1500mL/hm2,再添加10.8%高效氟吡甲禾靈450~750mL/hm2,混合后全部噴霧。殺滅雜草后再開始整田,并加強機插后期管理。一是合理施足底肥。用51%水稻專用復合肥深施大田,7~10d后追施尿素,20d后再施1次尿素和氯化鉀或51%專用復合肥等,針對水稻苗情施孕穗肥,墑情和長勢較好少施,水稻長勢不好的田塊要多施,肥料種類用尿素,用量45~60kg/hm2。二是合理化學調控和使用化學除草劑。機插秧田返青后,用國光15%多效唑和野老牌芐·乙除草劑與尿素混合后拌勻施用,并將大田保水5~7d。三是科學管水?;羁梅登嗥谔镩g保持一定的水量;分蘗期保持淺水濕潤狀態;幼苗期多曬田,有水孕穗;抽穗揚花期灌深水;收獲前10~15d斷水。

參考文獻

[1]張靜華.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與探討[J].現代農業研究,2021(3):131-132.

[2]閆紅.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分析[J].新農業,2021(6):75-76.

[3]熊戰之.有機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8(5):32-33.

[4]于巾博,王淳浩,劉文鈺.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0(3):121-122.

[5]錢逢和.水稻直播除草技術[J].新農業,2021(1):36-37.

[6]田強.肖廷彪.機械插秧田雜草的防治方法[J].湖北植保,2020(1):51-53. (責編:徐世紅)

猜你喜歡
壽縣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巧用構造法求解一類抽象函數問題
壽縣朱家集楚銅器“前”字補說
淺談作物病蟲草害的農業防治
2017年浙江省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藥劑推薦名單
商洛核桃舉肢娥防治技術
煤礦煤與瓦斯突出防治技術分析
對問題代表說“不”——安徽省壽縣人大常委會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機制
歡迎郵購《茭白病蟲草害識別與生態控制》
北方有機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
探析安徽壽縣蒼陵城遺址始建年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