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科技提升對于當代藝術的認知
——上海RONG·源空間藝術展

2022-06-24 09:16馬克路佛張海若
上海工藝美術 2022年2期
關鍵詞:冰柱茶館雕塑

文馬克·路佛 譯張海若

已成立三年的寶龍美術館(Powerlong Museum)舉辦了一場概念性裝置作品“空間藝術”展覽,由玻璃藝術家秦嶺、白水與珠寶藝術家龔世俊帶領手工藝藝術家團隊協作參展。此次“Rong·源”展覽由七個主題空間組成,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所處時代的一個寓言故事,或說隱喻——即使目前處于挑戰之中,也暗藏著一條前進的道路。

隨著觀眾進入名為“迷霧森林”的1號空間。黑色空間中的鏡像墻內含三束光線,將針葉樹圓錐體形狀的光線投射到觀眾身上。該空間在視覺上呈現出了我們在當前全球流行病、環境危機期間所經歷的混亂和迷霧。

光之茶館1

光之茶館2

通過“迷霧森林”進入2號空間,空間內立一根冰柱高180厘米,寬45厘米,其大小與普通成年人差不多。冰柱緩慢融化,它的背景是原始的瑪旁雍錯,岡仁波齊峰以及喜馬拉雅山全景。這是成吉思汗的故鄉。冰柱由湖水凍結而成。當冰柱融化時,融水會被收集起來并重新進行冷凍,便于每三天更換一次冰柱,以重復循環使用?,斉杂哄e是長江的源頭,它橫穿整個中國,最終到達上?!囆g家們生活以及工作的地方。為了與展覽主題“Rong·源”保持一致,藝術家們從上海的長江入??谑占?50加侖(2 839升)水,并將其運回瑪旁雍錯附近的地區。白水帶領藝術家們用Britta過濾器對上海的河水進行了凈化處理。只有在河水達到飲用標準以后,藝術家們才能合法地將其運輸回西藏地區——長江的發源地。這又使得藝術家們想到從清澈的瑪旁雍錯收集750加侖的天然飲用水,這就是遠在上海寶龍美術館的2號空間內進行凍結并融化的水。長江從原始而無瑕的曠野慢慢流淌至上海,逐漸地成為了一條被嚴重污染的河,這一富有詩意的過程在2號空間的裝置中達到高潮,將觀眾與長江的源頭聯系起來。這條河也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上海的命脈。

在3號空間里,觀眾們會看到一個由金屬和二向色玻璃制成的動態雕塑“風之翼”。它的靈感來源于藏民們懸掛祝語橫幅的民俗,祝福被風吹到了地球的各個角落。玻璃雕塑旋轉的速度與瑪旁雍錯的風速一致,由測量瑪旁雍錯風速的計算器監測儀所決定。展覽的每個角落都有著西藏旗幟在風中飄揚的視頻和劇照。珠寶藝術家龔世俊與導演劉飛芳同他的電影攝影組的15名成員,在整個西藏項目的這一部分內容作出了很多貢獻。隨著“風之翼”緩慢轉動,二向色玻璃也在不斷變化——周圍的物體(包括觀眾和雕塑的其他部分)決定了二向色棱鏡所產生的彩虹顏色。棱形雕塑的動態色彩所產生的緩慢節奏使人沉迷,并自然地將人們引入4號空間。

4號空間內陳列著秦嶺創作的玻璃雕塑與龔世俊創作的懸掛式移動裝置,這些裝置是描繪抽象的西藏風光的絲綢。整個空間的中心部分是玻璃制成的光之茶館。茶館由一千個小玻璃茶杯建構而成,里面擺放著藝術家設計的金屬雕塑茶幾。觀眾們可以邊喝茶,邊坐在藝術家們設計的透明有機玻璃椅子上沉思。如果抬頭看頂上的“天窗”,觀眾可以從投影視頻中欣賞瑪旁雍錯上的天空。

離開茶館,觀眾將進入5號空間,“雨滴”。這個最大的展廳對墻上有降雨的投影視頻——上海長江流域和瑪旁雍錯的雨。投影之間有9個大型二向色玻璃雕塑,其參照了雨滴的下落——為風力所傾斜。這些雨滴的表現形式極為夸張,以讓人類去感受更微小、力量更弱的生靈如何感知雨水。館長張子康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即用投影來增強大型雨滴雕塑的表現效果并將其情景化。

6號空間名為“算力光影”??臻g內部是一個由觀眾所激活的通過人工智能方式生成的視頻,視頻展現了尚未被人類染指過的瑪旁雍錯與岡仁波齊峰的旖旎風光。觀眾進入即產生噪聲,投影也同時不停地發生改變,轉而顯示上海市區里不和諧的視覺、音頻效果。隨著觀眾的數量和影響減小,自然風光與寧靜也得以恢復。這件高科技藝術品在人工智能專家兼程序員David Keohane的協助下創作而成。

7號空間是最后一個展示空間。藝術家們利用彩色燈光和織物創作了光之溶洞,空間里充滿了發光的鐘乳石、石筍狀形體的紡織品,觀眾可以通過7號空間走出展覽。

光之茶館3

草葉集

風之翼

展覽中的七個空間可謂一次象征性的旅行,是對我們時代的隱喻。1號空間的迷霧森林展現了人類的困惑和迷失。作為回應,人類有機會在2號空間重新審視大自然的源頭,在這里的表現也就是冰柱和瑪旁雍錯。進入3號空間,雕塑《風之翼》借鑒了瑪旁雍錯的民俗,可以在觀者接受的情況下提高我們對于祝福、大自然饋贈或上帝賜予的認知。觀眾們可以在4號空間的透明玻璃茶館里冥想。在5號空間里,觀眾則可以從另一種更富尊重意識的角度去體驗雨水和自然——也就是從較弱小的生物視角出發。6號空間里,通過人工智能手段,人類可以隱喻性地衡量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在洞穴一樣的7號空間中,我們受邀觀察整個空間,就像冰河世紀挑戰下的幸存者一樣去觀察我們的時代,也許,我們能夠在這個人為時代中幸存下來。

從纖維、玻璃、金屬再到交互式視頻和混合媒體,展覽有力地將這些獨特的組合融合在了一起。這次項目嘗試性地將手工藝從家庭實用領域(玻璃茶杯制成的茶館)引入考慮更大的實用性范疇——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與角色?;蛟S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即是自然?!叭祟悺焙汀白匀弧边@兩個獨立的名詞分別闡釋了為什么我們所在的環境正在發生改變,以至我們可能無法輕松地生活在其中。藝術家們在試圖提高觀眾的覺悟,也許這有助于我們及時領悟或者至少能夠確定當下我們需要憂慮的點。

藝術家們通力合作。白水、秦嶺及龔世俊三位主導藝術家攜其他藝術家、匠人和相關的專業人士創作了一套多媒體概念性的體驗裝置。有六家位于上海的工廠進行部件生產。電影制片人劉飛芳同他的工作人員拍攝了視頻組件。1號空間的激光效果和6號空間的交互視頻由David Keohan提供技術支持。寶龍美術館館長,其中包括首席館長張子康以及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們協助搭建,實現將1 000平方米的空曠空間向多維理念之旅的轉變,成百上千的人參與并實現了這次的項目。

4號空間中的一件“次要”藝術品“光之茶館“富有表現力地論述了藝術家的意圖以及當今工藝品兼容并蓄原則與全球化的日益發展。藝術家們采集水草、青草和細枝,并稱之為“草葉集”,而后在其上進行熔融玻璃澆筑。這就出現了一系列的玻璃墊,透明的玻璃中幾乎看不到任何細微的自然形態效果和影子。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寫下《草葉集》,帶領讀者探索大自然和人類的力量與威嚴,探究人類在這個世界里扮演的角色,他受到了先驗論者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贊賞。與此相似的是,Rong·源的藝術家用一系列空間替代詩歌,讓觀眾收獲與我們的時代相關的感悟。作為美國人,作者遠在擁有5 000年文化歷史遺產的中國看到了尚且年輕的美國文化所做嘗試的回聲。無論是通過惠特曼、戰后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是技術都可以看到,盡管美國文化尚未完全成熟,但其是富影響力并能讓他人產生共鳴的。此外,作者期待除了展示纖維、金屬和玻璃材料外,本次展覽的未來迭代計劃進行中也許可以采用木頭和陶瓷,尤其是陶瓷,畢竟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從詞源上引用陶瓷藝術的國家。

雨滴

光之溶洞

迷霧森林

光之柱·冰柱

算力光影

猜你喜歡
冰柱茶館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爛雕塑
《成都老茶館》
寫實雕塑
冰柱兒
達洋和時間魔法
冷暖之爭
自然雕塑
北京的茶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