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名的自然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2022-06-27 10:00谷雙喜李偉濤楊海燕劉玉嬋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滁州市自然村水文

谷雙喜,李偉濤,楊海燕,劉玉嬋

(1.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實景地理環境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 滁州 239000;3.安徽省地理信息智能感知與服務工程實驗室,安徽 滁州 239000)

地名是人們賦予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的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1]。作為一種地理稱謂,反映了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特征的認識,也反映了不同時期區域文化的變遷[2]。地名學較為復雜,其研究有語言分析法、歷史比較法等多種方法,且與歷史地理學、地理學等學科密切關聯[3]。傳統的地名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通過描述或記錄來研究地名的起源、演變、詞源、類型劃分、地名群以及地名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現象。

現代地名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4],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褚亞平等從不同時空角度分析了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命名等[5-9]。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地名學研究的進步,尤其是基于GIS技術的地名類相關研究[10-14]。文朋陵[15]、孫東虎[16]、闞耀平[17]、王彬[18]、王榮[19]、陳晨[20]等學者利用GIS技術對地名與地理、地貌環境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張鵬麗等[21]基于數字高程模型,研究了蘭州市地貌與地名的相關性。段晨曦等[22]以我國西北地區為研究對象,對行政村分布與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孫美麗等[23]對濟南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布特征及成因進行了分析。

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8個區縣的19 603個自然村聚落地名為基礎,基于GIS中核密度分析函數和多距離空間分析函數,對地名蘊含的自然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挖掘與分析,著重探討滁州市自然村地名分布特征與自然環境變化的關系。

1 研究區概況

滁州市地處安徽省最東部,下轄瑯琊區、南譙區、來安縣、全椒縣、定遠縣、鳳陽縣、天長市、明光市,共二區四縣和兩個直屬縣級市。滁州市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市區與來安縣、全椒縣以及天長部分地區同屬于長江流域,與明光市、鳳陽縣等同屬于淮河流域,地貌整體呈西高東低,主要有丘陵、崗地和平原三大類型。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以滁州市(包含2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和4個縣)下轄的自然村地名為研究對象,以《安徽省滁州市地名錄》為主,通過搜集、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中國地名大辭典》等文獻,配合使用天地圖、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網絡地圖,地名網站等網絡資源,通過人工校對、實地調查獲取了共19 603個自然村地名。以自然村為離散點,使用Python編碼獲取相應自然村的地理坐標,部分識別不出的人機交互補足,生成滁州市自然村地名空間分布圖。

2.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GIS的核密度分析(KDE)與多距離空間分析功能,以滁州市8個(區)縣的19 603個自然村地名為離散點,探討本區域內自然村地名的空間分布特征。

3 結果與分析

3.1 自然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

滁州市的自然村核密度分析結果顯示,以12.318 km作為帶寬,既直觀地顯示出了自然村聚落的中心趨勢和方向趨勢,也較為明顯地體現了自然村聚落核密度的等級差異。區域內自然村地名密度分布不夠均衡,呈現出東南多西北少的態勢。為了進一步研究滁州市自然村聚落分布的方向性,生成滁州市自然村分布的一級標準差橢圓分布圖(圖1),由圖可知,滁州市自然村分布存在明顯的方向性特征,總體分布格局以“東密西疏”為特征,呈“東北—西南”走向,整體上集中分布在東北和東南部,全椒縣、來安縣以及東北部的天長市核密度值最高,自然村聚落最明顯,核密度為其他地區的5~9倍。

圖1 滁州市自然村一級標準差橢圓分布圖

研究區內地形要素對自然村聚落分布的影響較為突出。自然村聚落密集區主要集中在海拔較低、地形較為平坦的區域。研究區東南部自然村的核密度最大,向西北逐漸減少,這也與滁州市地形西高東低的趨勢相符合;此外,自然村聚落分布也受到水文及水資源條件的約束。滁州市地處江淮分水嶺,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分淮河干流(流經鳳陽縣、明光市、定遠縣)、滁河(流經滁州市區、來安縣、全椒縣)及高郵湖(流經天長市)三大水系。盡管滁州市境內利用外水資源條件較好,然而,由于淮河流域作為我國洪澇災害頻發的區域,其水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這也是導致滁州市西北部鳳陽、明光以及定遠自然村聚落密度較低的原因。

基于滁州市的自然村多距離聚合分析設計了10個距離段,置信區間設置為99%,應用GIS空間統計中的K函數工具進行計算,將K(d)轉化為平方根的形式L(d),可以更加清晰地表達出L(d)與d之間的線性關系。通過模擬法進行檢驗,如果L(d)值小于隨機分布預期值,則認為自然村地名與該距離的隨機分布相比,具有離散性。相反,L(d)值大于預期值,則具有集聚性。由圖2可知,在10~65 km空間尺度下,函數值超出置信區間上限并且大于預期值,說明在此區間內自然村集聚程度較高。當空間距離為45 km時,函數值與預期值差值最大,說明該距離下自然地名點聚集程度最高,進一步說明該距離宜居程度最高。當空間尺度大于65 km時,函數值小于預期值,說明自然村聚落分布趨于穩定,較為分散??傮w上滁州市自然村分布呈現顯著的集聚分布,且當空間距離為50 km時,地名點聚集程度最高。

圖2 滁州市自然村K函數空間離散度圖

3.2 自然村地名語義分析

滁州市自然村地名的空間分布主要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本研究中19 603個自然村地名中有4 175個與自然地理要素相關,占總自然村地名數的21.30%,其中地貌和水文影響最大,水文類命名的自然村居多(表1),共出現2 561次,占自然地理要素相關地名的61.34%,占所有自然村地名的13.06%。地名中有13個的水文要素,主要用字為“塘”、“圩”、“洼”、“灣”、“河”、“湖”、“江”、“澗”、“水”、“池”、“溪”、“泉”、“潭”。其中,含“塘”字的自然村地名最多,為781個,占水文類地名的30.50%,含“圩”字的有512個,占19.99%,含“洼”字的有341個,占13.32%,含“灣”字的有293個,占11.44%,含“河”字的有246個,占9.61%。上述統計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滁州市作為江淮分水嶺重要組成區域的水文與水資源分布特征,即該區域內存在大量基于天然地勢或人工修建的以收集雨水及灌溉為主要功能的塘壩或洼地,同時“圩”字也特指我國江淮地勢低洼地區所修建的防洪堤壩。

表1 地名分類表

與地貌有關的自然村地名數量為1 614個,占自然地理要素相關地名的38.66%,占所有自然村地名比例的8.23%。地名中有10個地貌要素,主要用字為“崗”、“山”、“臺”、“溝”、“嶺”、“灘”、“峰”、“坪”、“畈”、“巖”。其中,含“崗”字的自然村地名最多,為729個,占地貌類地名的45.17%,含“山”字的有664個,占41.14%,含“臺”字的有82個,占5.08%,含“溝”字的有64個,占3.97%,含“嶺”字的有42個,占2.60%。地貌類的地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滁州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即滁州市地處江淮丘陵地區,境內大量存在崗地、臺地等地貌形態。

3.3 自然村地名地形特征指示分析

含有上述10個地貌要素的地名事實上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地貌類型,如“坪”和“臺”指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山”和“嶺”則代表地勢較為險峻的地方。為了探究自然村地貌類地名與區域地形地貌的關系,在GIS中利用自然裂點法將滁州市高程劃分為5類,分別是0~28 m,28~54 m,54~89 m,89~147 m,147~395 m,并統計主要含地貌類自然村地名在各個高程面上的分布情況。

表2 滁州地貌類自然村地名用字在各個高程面上的分布

經分析比對,滁州市自然村地貌類地名的分布隨高程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在海拔147~395 m 的高度區間,地名中“崗”和“山”較多,在總共636個地貌類地名中,崗占該海拔總地名的46.38%,山占該海拔總地名的51.89%。海拔為89~147 m的地區,地名中仍以“崗”和“山”為主,分別占57.04%和36.20%。54~89 m的地區,地名用字除“崗”和“山”仍占多數以外,“臺”和“溝”也分別占到11.03%和10.00%。在28~54 m的高程面中,“臺”和“溝”占總地貌類地名的多數,分別占到30.39%和27.45%。而在0~28 m的高程面上,“崗”占38.46%。從總體上看,包含“崗”和“山”的自然村地名在海拔較高的高程面上分布較多,而“臺”及“溝”則較多分布于低海拔高程面上。此外,“崗”的分布較多且在各個高程區間分布數量相差不大,可能與“崗”本身涵義較廣有關。因此,從地貌看地名的分布變化規律,可知地名的命名規律除與該地區所在的自然地貌有很大關系外,也有地名自身涵義的影響。

3.4 自然村地名水文水資源特征指示分析

以5 km為緩沖區半徑,對全國1∶400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中的水系矢量數據進行緩沖區分析(圖3),共有889個水文類自然村地名點落入緩沖區內,約占總水文類地名的34.71%,其余水文類自然村聚落則較為分散地分布于整個研究區內。推測這與滁州市水文及水資源分布狀況有關。雖然滁州市域范圍內歷年平均降雨量在900~1 200 mm之間,然而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崗沖交錯,河流發育不佳,導致地表徑流難以蓄用,干旱災害頻繁發生。為了應對干旱,人們修筑了大量的塘壩用以蓄水灌溉,這些塘壩大量分散于整個研究區內,且僅通過降水補充蓄水,并不與其他水系相連接。因此,人們在對自然村進行命名時,除自然水系外,人工修筑的塘壩、圩塘等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圖3 滁州市水文類地名自然村與水系關系

進一步統計滁州市不同行政區水文類地名自然村分布密度,其中以定遠縣水文類地名分布密度最高,達到0.035 24 個/km2,滁州城區(瑯琊,南譙)分布密度最低,為0.005 23 個/km2。參考2018年滁州市水資源公報關于滁州市行政分區地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值數據[24],可以發現,定遠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在滁州市所有行政區中最高,為7.031億立方米,瑯琊及南譙最低,為4.145億立方米。這與水文類地名自然村分布密度有較好的對應關系,指示著水文類地名的數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區域的水資源狀況。

4 結論

滁州市自然村地名的空間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和聚集性。(1)滁州市自然村地名的分布呈東南多、西北少的規律,以研究區東南部(全椒縣、來安縣)聚落密度最高。(2)滁州市自然村分布整體上呈集聚分布,在有限的環境宜居區域較為集中,當空間距離為45 km時,聚集程度最高。

滁州市自然村命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與自然地理要素有關的地名占21.30%。其中以水文類要素命名的地名最多,占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關地名的61.34%。自然村聚落分布對水源的依賴關系突出。

滁州市自然村地名的命名受自然地貌的影響較大,隨著地勢高低的變化,自然村地名的命名分布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地名的命名及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區域的地形地貌。同時,水文類地名也反映了該位置的水文及水資源狀況。

猜你喜歡
滁州市自然村水文
山東:2025年底硬化路鋪到每個自然村
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銅礦床成礦模式研究
2025年山西垃圾收運覆蓋90%以上自然村
繼往開來 守正創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資源管理
習作點評
Mother's hands
習作點評
河南所有貧困自然村 實現4G網絡全覆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