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022-07-04 06:57姚苗苗
高考·上 2022年12期
關鍵詞:高中歷史

姚苗苗

摘 要:圖像史料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具有適切性、情境性、真實性特征。運用圖像史料展開高中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知識記憶的深化,以及學生形象思維的塑造?;诖?,本文以優化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圖像史料為創新教學切入點,從多元化圖像史料教學角度出發,探究分析多元化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旨在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充分發揮圖像史料的教學優勢。

關鍵詞:圖像史料;高中;歷史

圖像史料可以解釋為“可視史料”,泛指應用于歷史教學或歷史探究的圖像工具。地圖、碑刻、壁畫、繪畫作品、攝影照片、紀實片、影視片等均可作為圖像史料的類型與載體。圖像史料是史料的常見類型之一,具體可分為靜態、動態兩種類型。圖像史料對歷史真相的挖掘工作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圖像史料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能從多元角度予以探究者觀點層面的啟示。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圖像史料作為創新教學的切入點,以多元圖像史料輔助課堂教學,助力學生歷史核心素養、認知能力與思維品質的發展。

一、圖像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史料實證”歸入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育目標中?!笆妨蠈嵶C”素養旨在引領學生對史料進行辨析,借助史料重現真實歷史,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助力學生收獲學習啟示。圖像史料是史料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以圖像史料展開高中歷史教學,有助于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深化學生知識記憶

圖像史料具有豐富的視覺信息,能調動學生視覺體驗,促使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建立深刻的學習印象。多元圖像史料在形式、造型方面存在差異,對學生學習印象的塑造方式也略有不同。學生能在多元圖像史料的幫助下關聯圖像與歷史知識,構建關聯性歷史知識系統。

(三)延伸學生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體現形式為:學生能結合相關史料,對真實歷史產生形象化、模型化的解讀或想象。圖像史料具有真實性特征,能直觀滲透歷史信息,為學生歷史想象補充細節,促使學生有效延伸形象思維,深度理解知識內容,建立正確唯物史觀。

二、圖像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特征

(一)適切性特征

適切性特征體現在圖像史料選擇與課堂教學側重的適切性、圖像史料內容與教學主題的適切性等。圖像史料內容存在差異性,而歷史知識的探究方向具備多元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結合教育目標選擇最能凸顯相關知識內容,佐證教學觀點的圖像史料。如此,方能提升圖像史料教學的育人價值。

(二)真實性特征

真實性特征是圖像史料最為基本的特征。缺乏真實性的歷史圖像不屬于史料的范疇,易對學生產生認知誤導。為規避此類現象,提升史料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備課環節需重視圖像史料的真實性,采取有效手段甄別史料真偽,將圖像史料資源導入課堂。如此,能培養學生去偽存真、嚴謹務實的理性精神與歷史品格,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發展。

(三)情境性特征

圖像史料是創設教學情境的有效工具,其圖像蘊含的歷史信息能有效幫助學生構建歷史情境,延伸情境想象。因此,情境性特征是圖像史料教學必備的特征。教師可以結合此特征展開情境教學,以情境深化學生學習體驗,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三、多元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地圖類圖像史料,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地圖史料指以地圖為主要載體的圖像史料。地圖蘊含著豐富的時空信息,是特定時空背景下歷史地理人文環境的重現。地圖史料適用于時空歷史條件的對比或用以展現歷史事件的變化發展歷程。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地圖類圖像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同一時空下疆域、人口物種遷徙等歷史事物的演變,促使學生立足宏觀視角感知歷史的腳步;教師還可以借助地圖史料向學生集中展示同一時間節點不同地理位置的歷史故事、要素發展對比水平,啟發學生整體性學科思想,促使學生樹立整體性學習思維,綜合多元歷史時空知識看待局部歷史問題。師生能從地圖類史料中獲得文本類、統計類信息,建立立體的歷史時空觀念,最終落實時空觀念教育[1]。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教學活動中,本單元教學旨在向學生闡明中華文明起源至東漢時期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歷程。這一過程中,中華民族由部落發展為諸侯國,再實現大統一,歷經多種權力的演變。教師可以借助地圖史料向學生清晰展現這一演化過程。首先,建各級中華民族起源模塊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分布圖”“三皇五帝時期部落分布圖”,幫助學生感知古代先民人口遷徙、建立部落聯盟的過程;在講解西周分封制度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西周諸侯分封示意圖”,學生能從分封位置和分封思路中感知西周時期統治者的政治智慧;在講解秦統一六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七國封地分布圖”和秦統一六國后最終確立的“秦國地圖”,同一片土地上政權的變化,能展現出中華多民族由獨立走向統一的變化發展歷程。在地圖史料的輔助作用下,學生能對該單元知識點建立深刻的學習印象,學生時空觀念素養得以初步培養。

(二)繪畫類圖像史料,展現文化發展水平

繪畫類圖像史料包含歷史知名美術作品、展現特定歷史信息或背景的漫畫作品等。該史料通常帶有明確的創作意圖或作者的主觀色彩,適用于體現特定歷史背景下人類的文化發展水平或通過識讀漫畫信息提煉作品中心思想,以此輔助學生深度解讀個別歷史史實。教師可以在文化發展專題課程中向學生列舉歷朝歷代繪畫意識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美術作品,以此使學生對相關文化歷史發展特征產生直觀、形象的解讀;教師還可以在講解個別歷史信息時應用反映歷史觀點、包含歷史信息的漫畫、廣告圖或海報,以此為教學內容提供有力佐證,助力學生深度解析歷史內容,豐富歷史認知[2]。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內容集中探析三國至隋唐時期科技、宗教、藝術文化的發展。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繪畫類圖像史料,幫助學生切實體會三國至隋唐時期中華民族的審美發展歷程。教師找到《步輦圖》《簪花仕女圖》《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劉尊者像》等具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作品中對唐代人的藝術審美、形象審美、生活形式等進行生動描繪。學生能聯系教材中的知識,對繪畫作品中蘊含的審美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產生更深層次的解讀。在課堂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布置綜合實踐作業,請學生在課后自主查閱資料,尋找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繪畫類圖像史料進行深度探究。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分析繪畫作品中蘊含的歷史信息,進一步對本課中心教學內容產生個性化觀點。學生能在自主查閱、探究過程中深化圖像史料應用理解能力,對本課知識教學建立深刻的學習印象。

(三)實物類圖像史料,培養學生傳承精神

實物類圖像史料包括歷史工藝美術作品(文物、壁畫、雕塑、建筑、器具中蘊含的圖像)等。教師可以借助此類史料引領學生追溯歷史信息,還原真實的歷史風貌。學生能從歷史遺留的寶貴史料資源中感知到先民的智慧和生活觀念,從中培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民族精神的自豪感,進而增強傳承意識、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3]。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古代非洲與美洲》教學活動中,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立足世界角度認識美洲、非洲地區的社會歷史發展情境,認識到世界文明發展多元化特征。古代非洲與美洲距今生活年代較遠,遺留的實物類圖像資料多為文物、建筑與雕塑圖像史料。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實物類圖像史料培育學生傳承精神。在講解“古津巴布韋國家”歷史時,教師為學生找到“大津巴布韋”都城的遺址照片,學生能在殘破的遺址圖像中感知津巴布韋國家的生存方式以及精神文明;在講解古代美洲文明時,教師為學生找到能代表瑪雅文明的“瑪雅波南帕克神廟壁畫”,壁畫中艷麗明快,飽和度高的色彩展現了瑪雅文化的宗教審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太陽金字塔”照片,以此作為講解阿茲特克人16世紀初的發展盛況。實物類圖像史料將各地遺址以圖像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對歷史的發展、史料的消失產生深刻的認知印象。學生能從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發展與消亡的過程中汲取經驗教訓,進而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產生保護意識,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產生責任感與使命感。

(四)攝影類圖像史料,更新學生認知觀念

攝影類圖像史料的應用旨在通過對反映真實歷史的攝影作品的深度探究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攝影類圖像史料反映的歷史背景以清朝晚期、近現代時期為主,內容多為人物類、事件類信息。教師可以在此部分教學活動中向學生展示攝影作品,引領學生探究歷史信息,感知特定歷史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史料查閱任務,請學生在課后自主查閱攝像類史料,經歷史料搜集、求證、分析的過程,鍛煉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學生對歷史的解讀往往以想象為留白的補充方式。真實的攝影史料能為學生更新歷史認知觀念,替換想象模型中不符合歷史史情的部分,促使學生歷史認知更準確,更形象[4]。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我國經濟建設、國際影響力發展方面的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攝影技術已趨向發達,相關攝影類圖像史料內容豐富。在經濟改革教學模塊,教師為凸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建設的重大變化,為學生播放多組對比圖,如:改革前深圳城市俯瞰圖和改革開放后深圳地王大廈俯瞰圖。以新舊歷史時期生產、出行、生活工具的重大變革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教師還可以找到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發表重要講話的紀念照與現代化深圳蓮花山廣場的“鄧小平雕像”攝影作品進行對比教學,促使學生從攝影類圖像史料中感知到鄧小平同志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歷史功績。豐富的攝影類圖像史料能向學生展示生動而真實的歷史場景,促使學生在古今對比中更新歷史認知,對特定歷史文化產生正確概念。

(五)視頻類圖像史料,營造濃厚探究氛圍

視頻類史料以紀錄片形式為主,其功能在于記錄真實歷史事件。視頻類史料具有寫實性特征,能借助動態畫面向學生清晰展現真實歷史背景,感知歷史事件中人物的情感與構成歷史事件的細節信息。學生能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拉近生活與歷史學科的距離,認識到歷史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如此,學生能立足宏觀角度看待歷史,通過挖掘細節信息探究歷史,站在歷史締造者、傳承者角度解讀歷史,樹立正確歷史觀念。視頻類圖像史料能營造濃厚的課堂探究氛圍,助力學生學科觀念、學科情感的培養[5]。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重點是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人民政權的發展歷程,在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知識模塊時,教師為學生播放微課視頻《重溫歷史的偉大時刻——新中國的誕生》,以攝影角度為學生重現開國大典上人民歡呼雀躍的場面。熱烈的視頻情境能感染學生學習情感,促使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產生探究興趣。教師借此機會導入教學內容,展開新中國成立后土地制度改革、和平外交等重點教學內容。在講解“和平外交”模塊時,教師為學生播放紀錄攝影作品片段《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視頻詳細記錄了飛機下落后周恩來總理與日內瓦外交官親切握手的場面,以特寫鏡頭記錄周恩來總理與日內瓦人民打招呼的形象,促使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我國對外交流實況產生初步認知。教師為學生反復播放,學生能在攝像作品中挖掘細節信息,提出歷史問題,“當時的飛機規模較小”“新聞的主要傳播形式仍是報紙”,教師結合個人知識儲備與學生探究視頻中細節信息所代表的含義。在“土地改革”教學模塊,教師為學生播放紀實類攝影作品《建國初期,農民興高采烈地劃分土地》。該珍貴影像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民生產應用的工具和農民丈量土地、記錄分割線時高興的笑容。學生從真實的攝影記錄中深切認識到土地改革對農民生活的積極影響,進而對該政策產生認同感。在視頻類圖像史料的積極作用下,學生能自主展開交流討論,從動態圖像中提煉視覺信息,分析歷史元素。圖像史料的靈活應用有助于課堂探究氛圍的營造。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圖像史料因其存在形式、內容的差異,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發揮著不同的教育功能。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要選擇適合的圖像史料助學形式,以此提升圖像史料與課堂教學目標的適切性,助力學生學科能力獲得發展。教師可以借助地圖類史料為學生培養時空觀念;借助繪畫類圖像史料展現特定時空情境下文化的歷史發展水平;借助實物類圖像史料培育學生傳承精神;借助攝影類史料更新學生的認知觀念;借助視頻類史料營造濃厚的歷史探究氛圍。如此,能發揮多元圖像史料的教學價值,提升圖像史料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旻.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2(30):97-99.

[2]葉健飛.淺談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高考,2022(5):78-80.

[3]蔡瑛.淺談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高考,2021(36):25-27.

[4]張健花.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J].求學,2021(48):47-48.

[5]姜磊.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22):73-74.

猜你喜歡
高中歷史
新歷史
高中文言文實詞教學研究
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中政治課中的分層導學探討
理順高中政治課堂問題教學流程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