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入孩子心中的一條大河

2022-07-04 07:31田辰
幼兒教育·教育教學版 2022年10期
關鍵詞:大河黃河繪本

田辰

文化的傳承需要依托教育的力量。幼兒園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啟蒙陣地,是孕育幼兒文化認同感的搖籃。我園專注于早期閱讀研究30余載,自2017年起,將“通過多種閱讀途徑,讓幼兒浸潤在中華文化的沃土中,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懷”明確列入園所課程目標。這不僅為我園早期閱讀課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我園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202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讀了著名畫家于大武先生創作的繪本《一條大河》,立刻被其豐富深刻的內涵、恢宏大氣的畫面和優美生動的語言所震撼。這是一本為孩子們創作的關于黃河的繪本,黃河作為主角,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從高原到大海一路奔流而去的所見所思。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于大武先生年逾古稀,對黃河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創作這一繪本,他多次去黃河流域采風,收集了豐富的資料,將自己的親眼所見與腦海中的場景融為一體,形成了這一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黃河“肖像畫”。繪本不僅展現了黃河的壯美,也刻畫了黃河沿岸的人文歷史和現代社會風貌,將黃河流域的文明濃縮于其中。我們認為,這一繪本有著深厚的底蘊,是不可多得的閱讀材料,有助于幼兒了解中國文化,走近華夏文明,因此值得幼兒精讀。于是,我們用了近一個學期的時間,與5個園區的所有幼兒一起走進《一條大河》的世界,經歷了一次有趣的探究之旅。

與“黃河”的初次相遇

《一條大河》的畫面和語言優美生動、藝術性強,內涵也非常豐富,閱讀后讓人不禁感嘆祖國河山之美、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這與我們想要傳遞給幼兒的價值觀是非常契合的。然而,這一繪本蘊含很多人文和科學知識,幼兒要理解這些內容是有難度的。況且,幼兒生活在上海,對黃河是不熟悉的。因此,閱讀這一繪本對幼兒來說挑戰非常大。我們前期通過課程審議將該繪本閱讀活動的目標主要定位在走近中國文化、萌發愛國情感上,并強調在活動中要淡化知識的學習,不可給幼兒增加太多認知上的負擔。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有些擔心,繪本中那些令幼兒感到陌生的事物會不會影響幼兒閱讀的興趣?幼兒能理解繪本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嗎?我們非常好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閱讀《一條大河》時會有怎樣的感受?于是,各班教師將《一條大河》投放到班級閱讀角,鼓勵幼兒先自由翻閱,希望能從中觀察幼兒在閱讀時的反應,為接下來的活動設計指引方向。

幼兒的反應令教師們感到欣喜。自從該繪本進入班級,幼兒經常去閱讀角翻閱,有時獨自閱讀,有時與同伴共讀。該繪本中描繪了黃河沿岸的很多風景名勝,如內蒙古大草原、沙坡頭、龍門石窟、壺口瀑布、嵩山少林寺、鸛雀樓、華山、泰山……不少幼兒曾經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這些地方旅行。翻閱著繪本,那些關于旅行的記憶點點滴滴地浮現在幼兒的腦海中,他們指著書上的畫面互相介紹著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扒?,這里是少林寺,在嵩山上,我去的時候那里沒有下雪?!薄拔胰ミ^草原,那里和書上畫的不太一樣,草是黃色的?!薄吧称骂^可好玩了,可以騎駱駝、滑沙,從沙坡上滑下來就到了黃河邊。這種船叫羊皮筏子,我坐過?!本瓦@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繞自己所知道的黃河開啟了對該繪本內容的討論。在這樣的氛圍中,更多幼兒對該繪本產生了興趣,大家談論的話題也越來越多。

幼兒在翻閱繪本時也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問題?!按蠛佑卸啻??”“河水為什么是黃色的?”小班幼兒提出的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可以看出他們能感知黃河最鮮明的特征。此外,小班幼兒問得最多的還是“這是什么”,比如,問草原上的蒙古包,問鸛雀樓等古建筑,問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等等。中大班幼兒則關注到了畫面中更多的細節,他們有許多個“為什么”,比如,為什么黃河是彎彎曲曲的?它的名字叫黃河,為什么有的地方河水不是黃色的?為什么黃河的水在前幾頁還是藍色的,但到了炳靈寺那頁就變成了黃色?黃河流入大海,大海為什么沒有變成黃色?賀蘭山為什么是紫色的?沙漠里為什么有那么多方格?黃河上為什么要有這個東西(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為什么每一頁都有一只鷹在天上飛……《一條大河》就像有磁力一般吸引著幼兒的注意。

觀察到那么多幼兒都對閱讀該繪本感興趣,教師就在班級活動室投放了更多數量的繪本,讓幼兒可以隨時翻閱。在幼兒自主翻閱的同時,教師也會在閱讀角與幼兒共讀。另外,教師會就多數幼兒感興趣的問題組織集體活動進行討論。比如,有個班的幼兒對草原上的蒙古包非常好奇:這些像帳篷一樣的是什么?它們有什么用途?為什么草原上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蒙古包?于是,教師在集體活動中通過相關的視頻、圖片及模型等,讓幼兒了解蒙古包的特點和功能,并由此切入幫助幼兒走近草原人民的生活。又如,很多幼兒在閱讀黃河流經騰格爾沙漠的頁面時都關注到了沙漠上的一個個方格。為什么沙漠上會有方格?這些方格是做什么用的?當時恰好植樹節即將到來,教師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于是鼓勵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一查資料,然后回到班級進行集體分享和交流。通過觀看相關的科普視頻等,幼兒了解到,原來這些方格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做成的“草方格沙障”,它們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沙漠魔方”。它們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減小風力,積蓄水分,是中國人防治“沙漠化”的一項重要技術。

教師還鼓勵幼兒回家后與家長共讀。家長們也非常喜歡這一繪本,親子共讀的熱情被帶動起來。親子共讀能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家長們所擁有的不同閱歷與經驗也成為班級重要的教育資源。

在感知和體驗中走近“黃河”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黃河離幼兒的生活有點遠,怎樣才能更多地為幼兒創造感知和體驗的機會,以促進幼兒對繪本中內容的理解呢?教師們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利用身邊的資源,聯合家庭的力量,做了積極的嘗試。

1.創設豐富的環境,給予浸潤式體驗

教師們努力營造環境,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感知黃河的風貌及黃河流域的文化。

■利用大型噴繪作品,再現繪本中的恢宏場景

多個園區均在門廳處布置了大型噴繪作品,以引導幼兒體會“大河”之“大”。雄渾壯觀的壺口瀑布,雄偉巍峨的泰山,廣袤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教師們將繪本中這些有名的場景展現在高達兩米的噴繪作品上,帶給幼兒視覺上的沖擊,令他們獲得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幼兒抬頭仰望,張開雙臂“丈量”,在“哇,怎么會那么高、那么寬”的感慨中刷新了對黃河的認知。

■利用地圖和沙盤,展示黃河全貌

如果說利用噴繪作品是為了放大細節,那么利用地圖和沙盤則是為了微縮景觀,幫助幼兒感知長達5464千米的黃河的整體面貌。教師或是在一張大大的中國地圖上用鮮明的色彩將黃河勾勒出來,或是將“幾”字形的黃河呈現在主題墻上,或是利用超輕黏土等材料制作表現整個黃河流域地形地貌的沙盤。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幼兒將黃河的蜿蜒曲折盡收眼底。教師發現,幼兒常常在地圖前駐足,用手指沿著“黃河”,從“青藏高原”一直畫到渤海之濱,感知黃河的形狀,數數黃河轉了幾個彎。教師還將繪本中提到的黃河流域的蘭州、銀川、西安、洛陽、鄭州、開封、濟南等重要城市,以及青海湖、炳靈寺、賀蘭山、鄂爾多斯草原、壺口瀑布、龍門石窟、少林寺、泰山、孔廟等名勝與古跡,做成圖文并茂的、可反復粘貼的卡片,讓幼兒在地圖上找一找這些城市和景點在哪個位置,找到后再把卡片貼到相應的位置,并和同伴聊一聊自己去過的那些地方。

■創建黃河博物館,匯聚特色文化

經歷了一段時間圍繞黃河的探究,每個班的幼兒都收集了不少關于黃河的資料、物品,有關于黃河的圖片、畫冊、民間故事、詩詞等,有自己或親朋好友去黃河沿岸旅行時拍的照片、帶回的有特色的旅行紀念品,還有蒙古族的服裝、蒙古包、陜北的腰鼓、西安的兵馬俑、山西的剪紙等能反映黃河流域文化的有典型意義的物品。此時,大班、中班的幼兒提出要在班級里創辦“黃河博物館”。各班教師引導幼兒共同討論,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班級里的資源確定一個主題,打造具有班級特色的“黃河博物館”。

有個班有不少幼兒到過陜西旅行,于是他們創辦了“陜西民間藝術博物館”;有個班的幼兒對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各種有趣的事物情有獨鐘,于是他們創辦了“草原文化博物館”;有個班的幼兒對龍門石窟與嵩山少林寺非常感興趣,于是他們創辦了“河南文化博物館”;有個班的幼兒特別喜歡鸛雀樓,于是他們創辦了“鸛雀樓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中不僅展示了很多有特色的展品、幼兒的相關作品,也設計了一些可以動手操作的活動。比如,在“草原文化博物館”,教師將繪本中鄂爾多斯草原的畫面制成噴繪作品,作為該博物館的背景墻,以打造草原的場景;該博物館分多個板塊展示草原文化,如蒙古包、蒙古族服飾、蒙古族美食、蒙古舞、蒙古博克(蒙古族特有的一種類似于摔跤的特色運動項目)、草原上常見的動物等,這些內容都是幼兒在調查中收集到的;該博物館還設有多個體驗項目,幼兒可以在此做一做蒙古包,畫一畫蒙古族服飾,學一學蒙古舞的經典動作。

教師在班級里組織開展了博物館宣講活動,鼓勵幼兒輪流做小主播,介紹博物館中展示的內容。這些博物館大多設在走廊等公共區域,其他班級的幼兒也可以來欣賞、學習,共享資源。比如,小班幼兒沒有在班里創辦自己的博物館,但在每天中午的自主活動時間里,他們可以結伴去中班、大班的哥哥姐姐們創辦的博物館參觀,聽哥哥姐姐們為他們做介紹。

博物館的創辦將幼兒的探究引向深入,隨著活動的推進,博物館的規模越來越大,展示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許多家長也被孩子們的熱情所感染,加入到建設博物館的行列中。

2.開展多彩的活動,增進認識和理解

《一條大河》內涵豐富,承載著厚重的華夏文明。對于幼兒來說,閱讀這樣的繪本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而需要通過多種感官通道來學習,以增進對繪本內容的認識和理解。由此,各班根據幼兒不同的興趣和需求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活動。

中班教師將該繪本投放到班級的藝術創造區,以激發幼兒在感知黃河特點的基礎上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現黃河。幼兒大膽地用丙烯顏料、畫筆畫了一條長長的、彎彎曲曲的、色彩豐富的大河,用超輕黏土等材料塑造黃河沿岸的山林、沙坡、牛羊等。幼兒一邊用自己喜歡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創作,一邊感受著黃河沿岸風景的壯美多姿。

在大班建構區,教師與幼兒一同利用樂高積木、雪花片等材料搭建黃河沿岸的古建筑,幼兒發現,這些建筑的風格與之前搭建的現代建筑很不一樣,建構活動的開展促使他們仔細觀察古建筑的色彩、結構、造型等特點,并努力將這些特點表現出來。

有的班級的幼兒關注到了黃河流域的民間故事,如“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等,教師便鼓勵他們來講述、表演。比如,有個班級有很多幼兒喜歡“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他們在教師的鼓勵下組成了一個15人的探究小組,有的負責資料收集,有的負責道具制作,有的負責舞臺表演設計,他們的父母也一起參與進來,協助他們做表演的準備。最終,他們排演了一出舞臺劇。在此過程中,他們不僅熟悉了這個民間故事,也對黃河流域的文化、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

有的幼兒閱讀時非常仔細,他們甚至能關注到一些成人未必會關注的細節。比如,有個班的一名幼兒在閱讀繪本時發現黃河上有很多橋。他把自己的這個發現與班里的同伴分享之后,這個班的幼兒都去留意觀察《一條大河》中的橋了,結果發現該繪本幾乎每一頁上都有一座橋,在有的頁面上甚至還不止一座。這些橋大小、形態各異,有鐵橋,有拱橋,有懸索橋,有斜拉橋,還有鐵路和公路兩用橋……幼兒非常好奇:為什么黃河上要造那么多橋?問題引發他們去探究黃河及黃河上的橋與黃河沿岸人們的生活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黃河為什么是黃色的?為什么在黃河的下游會出現“地上懸河”的景觀?黃河為什么會轉那么多彎?小浪底工程到底有什么用?這些問題背后有很多科學方面的知識,很難向幼兒解釋清楚。我園的幼兒家長中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于是,我們召集爸爸們組成“爸爸科學團”,鼓勵他們通過一些小實驗幫助孩子理解這些現象背后的原理。有個幼兒的爸爸是中學物理老師,他在家中和孩子一起探究小浪底工程到底有什么用。他發現其中的工程原理其實很簡單,于是巧妙地和孩子一起借助一個塑料瓶開啟了泥沙沉淀實驗。在班級的集體交流活動中,該幼兒繪聲繪色地與大家分享了家中做過的實驗,教師便和全體幼兒一起做了這個實驗,并將實驗裝置投放到科學區,讓幼兒在個別化學習時自主操作。此外,教師、家長還帶著幼兒一起利用沙池里的沙子等做了水土流失實驗,從而幫助幼兒了解泥沙是怎么到黃河里的以及黃河的水是如何變成黃色的。

在閱讀節的交流、分享中親近“黃河”

經過近兩個月的學習與探究,幼兒大大增進了對黃河的了解,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此時,我園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為期一個月的閱讀節,我們考慮通過閱讀節的系列活動促進幼兒跨班、跨年齡段的交流與分享,幫助幼兒拓展和梳理經驗,深化幼兒對黃河的情感、對華夏文明的熱愛。我們根據對幼兒在之前兩個月關注的問題和探究興趣的觀察,梳理出了三條探究線索——唱黃河經典、賞黃河瑰寶、探黃河奧秘。

1.圍繞三條線索展開的探究活動

■唱黃河經典

從古到今,很多人通過詩詞贊美黃河。在前期的探索中,個別班級的幼兒已自發地搜尋并欣賞了一些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我們的閱讀節選擇了“唱黃河經典”這一主線,就是想引導更多幼兒通過欣賞這些優秀的作品,豐富對黃河的認知和情感。

很多幼兒都讀過關于黃河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有的幼兒甚至一提詩名就能背誦出來?!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薄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薄熬徘S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薄包S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薄鋵嵵八麄冎胁]有多少人理解這些詩句寫的是什么。然而,在讀了《一條大河》之后,我們觀察到幼兒自發地開始思考這些詩句了,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讀到這些詩句時產生了很多之前不曾有過的疑問:“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的起源究竟是哪里,真的是天上嗎?“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里真的有那么多沙嗎?“黃河遠上白云間”——黃河不是會流向大海嗎,怎么會到云里去呢?這些問題充滿童真,也體現了幼兒的好奇心。面對幼兒提出的這些疑問,教師并沒有一個字一個字地去解釋詩句,而是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答案。比如,對于“黃河之水天上來”,有幼兒認為:“因為青藏高原很高很高,所以黃河的水就像是從天上流下來的?!币灿杏變赫J為:“黃河的水是天上的雨滴落下來聚集起來的,所以說它是天上來的?!薄變旱慕忉尭饔星?,教師并不評判誰對誰錯,這也激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們認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引發幼兒探索和思考,而答案有時并不那么重要。

在幼兒理解這些詩句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幼兒有感情地吟誦這些詩句。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感受到了詩人對黃河真摯的贊美。

■賞黃河瑰寶

黃河的精神不僅體現在詩詞等文學作品中,還體現在藝術創作者的筆觸和指尖跳動的音符中。因此,我們也引導幼兒通過藝術作品來認識黃河、欣賞黃河。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黃河大合唱》《黃河鋼琴協奏曲》,感受其中的激情澎湃。在音樂聲中,中班、大班幼兒打起腰鼓,扭起秧歌,小班幼兒也隨著音樂的節奏揮舞起黃色絲帶,以表現黃河的奔騰激越。

鸛雀樓被譽為中國四大名樓之首,其樓體外形壯觀而不失奇巧。幼兒因會背誦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作《登鸛雀樓》而對它倍加青睞。在收集并欣賞了有關鸛雀樓的各種攝影和繪畫作品后,教師引導幼兒自己來畫一畫鸛雀樓。有的幼兒喜歡用鮮明的色彩表現落日余暉中的鸛雀樓,有的幼兒則更愛用淡雅的水墨畫來表現。有個幼兒這樣說:“用水墨畫來畫,讓它看起來非常寧靜?!边@就是藝術的魅力。幼兒的作品正體現出他在藝術表現過程中對事物的理解。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最高峰”。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幼兒嘗試用泥塑的方式來模仿石刻作品,向這門古老的藝術致敬。

我們還策劃組織了幼兒繪黃河長卷的活動,全年級100余名幼兒一起行動,在一幅長達50米的白布上共同作畫?;顒右婚_始,教師先在長卷的各處擠上黃色、棕色、褐色的顏料,拿一把平板拖把當畫筆,貫通長卷以表現黃河。然后,幼兒每個人負責一塊區域的創作,他們用海綿甚至手掌蘸顏料,在畫布上拍拍、擦擦,草原、沙漠、黃土高原便有了模樣;再用畫筆添畫上田野、山丘、建筑、景點、人物……幼兒把自己對黃河的認識融入了創作中。這種自由的藝術表現形式很好地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并且不論哪個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參與。

■探黃河奧秘

前期探索活動中的一些小實驗激發了幼兒對黃河奧秘的探索,我們選擇了幾個有趣的實驗幫助幼兒鞏固經驗。比如,嘗試在沙池中用稻草做“草方格”,通過實驗觀察其怎樣起到固沙的作用,以體會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研究黃河里的船,通過沉浮實驗尋找合適的制船材料;制作泥沙過濾裝置,尋找有助于沉淀泥沙的方法,為讓黃河水變得清澈而積極地出謀劃策。

黃河一直如母親般溫柔嗎?從書本上,幼兒知道了黃河也有“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引導幼兒探究古人是如何治理黃河的。幼兒和家長一起做了調查,了解了筑壩防洪的方法。教師鼓勵幼兒在沙盤上做實驗。幼兒在沙盤上挖溝以模擬黃河,而后用樂高積木等材料在溝的兩側搭建防洪大壩,最后引入水流來檢驗大壩能否阻隔洪水,并比較怎樣的大壩阻隔洪水的效果更好??茖W實驗中有了情感的投入,幼兒更加積極專注了。

2.與繪本作家于大武先生的“云”會面

這次閱讀節期間還有一項特別令人驚喜的活動。依托網絡平臺,我們邀請《一條大河》的作者于大武先生與我園教師、幼兒、家長進行了一次長達一個多小時的“云”會面。得以聆聽作家親自為我們講述《一條大河》創作背后的故事,我們感到無比幸運。談及《一條大河》的創作靈感,于大武先生表示,希望用繪畫來表現心中的黃河,與讀者分享自己對黃河的理解。為了創作《一條大河》,于大武先生歷時三年用心描繪每一個細節,展現出這條壯美、厚重、富有民族情感的母親河——黃河,為孩子們獻上了一份文化大禮。通過“云”會面,幼兒感受到了于大武先生對黃河的熱愛,也感受到了他創作《一條大河》背后的用心與艱辛。面對幼兒提出的一些閱讀中產生的疑問,于大武先生一一做了解答。他睿智的語言深深吸引了在場的每一位參與者。最后,他還祝愿大家常以書為伴,享受閱讀之樂。

余音不絕

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持續探究,幼兒積累了大量關于黃河的經驗,對《一條大河》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從情感上來說,他們非常向往一睹黃河的風采。于是,在學期結束之時,許多家庭開始籌劃暑期的黃河之旅,希望孩子帶著這一繪本去看看真正的黃河。

比如,有個班的孩子深深地喜歡上了沙坡頭這個地方,紙面上的學習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了,因此他們提出了去沙坡頭旅行的愿望。從幼兒的言行中,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他們對黃河的喜愛。亮亮是其中的一員,他的暑假計劃就是在沙坡頭插上一面班旗,留下自己的足跡??梢钥闯?,熱愛祖國文化的種子已在孩子們的心中萌芽。

“在我心中也有一條大河——蘇州河?!币粋€孩子這樣說道。沒錯,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有一條河流滋養著我們成長,在上海人的心中,蘇州河也是如此??梢钥吹?,孩子已經遷移從繪本閱讀中獲得的經驗,這也是《一條大河》魅力的體現。

《一條大河》的閱讀活動已告一段落,但是這一繪本及由此開展的活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發。我們將繼續尋找更多有價值的讀物,讓閱讀真正成為一件有趣又有意義的事。

猜你喜歡
大河黃河繪本
繪本
繪本
大河奔騰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繪本
『黃河』
大河奔流
大河中的搖籃(上)
大河無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