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谷穴治療牙痛的古代文獻研究

2022-07-05 03:41張欣宇肖雯婧王佳莉朱書秀
關鍵詞:腧穴條文合谷

張 磊,張欣宇,肖雯婧,袁 璐,王佳莉,朱書秀

(江漢大學 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牙痛是常見的口腔疾病癥狀之一,指牙齒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具有發病急驟的特點,疼痛劇烈時可極大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晉代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提及“齒齲痛,合谷主之,又云少海主之?!?,說明古代醫家早已運用合谷穴來治療牙痛?,F代研究指出,合谷穴可用于治療牙痛、頭痛、周圍性面癱和鼻炎等疾?。?]。但目前對于古代文獻中合谷穴治療牙痛的選穴規律及其治療方法的選用并未做進一步的探討,因此,本研究以《中華醫典》[2]第5 版為檢索藍本,擬通過對古代醫籍中合谷穴主治病癥的相關文獻進行全面收集,從中篩選出與治療牙痛相關的文獻條文,并對其選穴規律及治療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以期為臨床運用合谷穴治療牙痛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檢索工具

《中華醫典》第5 版是由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中醫類電子叢書,收錄中國歷代醫學古籍1 156 部,共4 億多字,匯集了新中國成立前的歷代主要中醫著作,可以較為系統全面地對文獻進行整理。近年來學者多用其進行中醫古代文獻研究[3-5]。因此本研究運用《中華醫典》第5 版作為檢索工具來檢索我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合谷穴相關條文,從而達到此次文獻研究的目的。

1.2 檢索方法

在《中華醫典》第5 版中選擇“正文”為檢索范圍,以“合谷”為檢索詞,檢索出與合谷主治病癥相關的文獻條文,隨后錄入至名稱為“合谷穴治療牙痛的古代文獻數據庫”的Excel 數據庫中,再結合下文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從數據庫中篩選出與治療牙痛相關的文獻條文。

1.3 文獻納入標準

納入條文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古代醫籍中使用合谷穴治療牙痛的單穴及配穴;②合谷穴主治病癥涉及到牙痛、齒痛、齲齒、齲齒痛等條文,如在《針灸逢源》提到“齒齲,齒腐也內經注,齒痛也?!?;③合谷穴主治齲齒、牙疼、牙痛、齒痛、齲齒痛等條文涉及用穴規律和刺灸方法的條文。

1.4 文獻排除標準

符合下列任意一項即排除納入范圍:①古代醫籍中涉及合谷穴別名、定位、經絡循行的條文;②涉及合谷穴治療其他疾病的醫案及針藥合用的相關條文;③涉及到合谷穴在治療中注意事項的條文;④涉及合谷穴作為病變部位的條文;④所涉條文出處的成書年代為民國(1912 年)及以后。

1.5 文獻數據處理

①對牙痛病名進行統一規范,如將“下牙痛”“上牙痛”規范為“牙痛”,“上牙疼”“下牙疼”規范為“牙疼”等;②腧穴名稱根據《腧穴名稱與定位》[6]中的標準進行統一規范,如將“呂細”規范為“太溪”,“下三里”規范為“足三里”等。

1.6 統計學方法

將納入的文獻按照分類、朝代、病名、出處、主治條文、治療方式等進行存儲管理,如表1 所示;使用Excel 2016 建立名為“合谷穴治療牙痛”的文獻數據庫,利用Excel 2016 對納入條文的病名、穴位、歸經、治療方法等進行描述性統計。

表1 合谷穴治療牙痛病癥古代文獻采集表Tab.1 Collec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toothache conditions at the Hegu point

2 結果

2.1 文獻篩選結果

本研究初步檢索后發現包含合谷穴相關條文共涉及1 707 條,經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后,最終明確合谷穴主治牙痛的條文共93 條,涉及44 本書籍。

2.2 牙痛病名頻次統計

將數據庫中合谷穴治療牙痛的主治條文,根據病名的歸類來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出現頻次前5 位的病名依次為齒齲、牙疼、牙痛、齒痛和齒齲痛;其中齒齲病名出現的頻率最高,為26 次,頻率高達27.96%,其次為牙疼(25 次,26.89%)、牙痛(13 次,13.98%)、齒痛(12 次,12.90%)和齒齲痛(7 次,7.40%)。

表2 牙痛病名統計及出處Tab.2 Statistics on the names and provenance of toothache

2.3 各朝代處方量統計

2.3.1 單配穴使用情況 將數據庫中合谷穴治療牙痛的條文進行各朝代及單穴和配穴的處方量統計。結果顯示,晉唐時期單穴出現3 次,配穴1 次,占總頻次的4.3%;宋金元時期單穴出現7 次,配穴2 次,占比9.7%;明清時期單穴出現37 次,配穴43 次,占比86.0%;由此可知,明清之前單穴和配穴使用頻率均比較低,至明清之后,單穴及配穴的處方量明顯增大,且配穴略高于單穴,見表3。

表3 各朝代針灸處方統計Tab.3 Statistics on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s by dynasty

2.3.2 腧穴使用情況 將數據庫中合谷穴治療牙痛的條文,根據各朝代處方的分布情況,依次對其腧穴的使用頻次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4。晉唐、宋金元時期,腧穴使用數目較少,主要以四肢部位的穴位為主,多為遠道取穴,經脈多選擇大腸經和胃經。到明清時期,腧穴使用情況明顯增多,以四肢部位的腧穴及遠道取穴為主;明清時期且擴大了選經范圍,十四經脈除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以外均有腧穴分布,使用頻次前3 位的經脈依次是手陽明大腸經(65 次)、足陽明胃經(39 次)和足少陰腎經(15 次)。

表4 各朝代治療牙痛處方腧穴使用情況統計表Tab.4 Statistics on the use of allotment 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oothache by dynasty

2.4 刺灸方法分析

將數據庫中合谷穴治療牙痛的條文進行治療方法分析;其中《針灸則》:“牙疼或出血屬熱。胃中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實熱腫痛也。針,曲池,合谷,三里,出血,合谷”,治療方法有針刺與刺血,故統計刺灸方法總數為94 個。刺灸方法有針刺、艾灸、針灸、刺血及其他治療(未明確相關治療手段);在單配穴的治療方法方面,針刺和針灸多選用單穴,其他療法、艾灸及刺血多選用配穴,見表5。前8 個常用穴位共使用了127 穴次,有54 穴次描述了具體的刺灸方法,其中13 穴次針灸聯用,36 穴次單用了灸法,5 穴次單獨使用了針刺法,具體進針深度、行針時間、灸量見表6。

表5 合谷穴針灸方法統計Tab.5 Statistics on acupuncture methods at Hegu point

表6 常用穴位刺灸法特征Tab.6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 used acupuncture points for acupuncture

3 討論

3.1 合谷穴治療牙痛的文獻依據

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具有通調大腸經氣、疏通氣血、清熱邪等功效[7],可用于治療牙痛、頭痛、周圍性面癱和鼻炎等疾?。?];本研究發現齒齲、齲齒、齒齲痛和齲齒痛占牙痛病名出現總頻率的38.71%,表明齒齲牙痛是牙痛的主要病因之一,如早在《陰陽十一脈灸經》便記載有:“齒痛,[出頁]腫,是齒脈主治?!?,齒脈即為手陽明大腸經;清代黃元御在《四圣心源》提及“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清代吳儀絡云:“少陰不足,陽明有余至牙痛失宣”;《外科通論》曰:“齲齒者,乃風熱相搏,忿怒勞頓,牙根腫痛,是手陽明、足太陽之脈,系于齒名齲齒?!庇纱丝梢?,古代醫家多選擇從手足陽明經、足少陰經來取穴進行治療。中醫學認為,手陽明大腸經“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胃經“下循鼻外,入上齒中”,腎在體和骨,“齒為骨之余”,齒與骨關系密切;因此,在治療牙痛時多選擇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上的腧穴。李寶巖等[8]利用《中華醫典》第3 版進行合谷穴治療痛癥的文獻研究,發現合谷穴是治療痛癥的要穴,可以用于治療牙痛、頭痛和眼痛等病證;張晶等[9]對《針灸大成》中出現的合谷穴主治條文進行整理分析,發現針刺合谷穴可用于治療齒痛、頭痛和鼻衄等疾??;因此,可以明確合谷穴具有治療牙痛的作用。

3.2 合谷穴治療牙痛的特點

3.2.1 組穴特點 本研究發現,歷代醫家對于牙痛的病因病機、辨證方法和治療方法等認識隨著時間延長而提高,至明清時期合谷穴治療牙痛得到許多醫家的認可。如表3 所示,明清時期運用合谷穴治療牙痛的頻次達到最高峰,頻率達到86.0%;也表明了治療牙痛的針灸處方是以從單穴到配穴處方為主的變化,其變化規律有從辨病施治到辨證施治相結合[10]。在選穴處方中,合谷配合其他穴位治療牙痛略高于單獨使用,在配穴的統計中,明清時期用于配伍治療牙痛的腧穴有37 個,其中經穴36 個,使用頻次前7 位的是合谷、三間、太溪、頰車、足三里、內庭和承漿,經外奇穴1 個,為龍玄穴,以四肢部位的腧穴及遠道取穴為主;從腧穴的歸經來看,治療牙痛腧穴出現在手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的頻次最多,明清時期其使用總頻率高達66.11%。同時,合谷穴單獨運用治療牙痛的文獻也較多;如宋代《圣濟總錄》記載有“齒齲痛,合谷主之”,明代《普濟方·針灸》提及“治牙疼,穴合谷?!钡取,F在的針灸臨床過程中,存在著模糊辨證審病、一味靠增加穴位數目來治療疾病的現狀;由此可知,古代醫家對于針灸治療牙痛的認識要更為明確,更為熟悉穴位的功能。腧穴選擇與配伍是針灸處方治療的基本手段,選穴配伍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臨床療效的好壞[10];腧穴間的協同作用是進行組穴治療疾病的初衷,但是腧穴間依舊存在有拮抗效應,這就意味著在腧穴配伍的過程中應對拮抗效應引起足夠的重視[11]。因此,在診療牙痛等疾病的過程中,應加深對穴位功能特異性、組穴間協同與拮抗效應的認識;這樣有利于繼承中國傳統針灸理論的精髓,提高臨床診療效果。

3.2.2 刺灸方法選擇 古代醫家治療牙痛的方法有針刺、艾灸、針灸、刺血和其他方法,如表5 所示。古代醫家認為牙痛多歸因于熱,如《醫說》記載有“牙疼有四一曰熱二曰冷三曰風四曰蚛”,將牙痛的病因歸于熱、冷、風和蟲?!夺樉膭t》提及“牙疼或出血屬熱。胃中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實熱腫痛也”?,F代中醫根據其病因病機及辨證,大致可將牙痛分為實火牙痛和虛火牙痛,而究其病因可分為風火牙痛、胃火牙痛、虛火牙痛和齲齒牙痛[12]。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牙痛以實證居多,故多采用針刺方法來治療。此外,牙痛可因感染所致,而艾灸可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以抗感染[13],因此,可運用艾灸來治療牙痛。如劉婕等[14]對古籍中艾灸治療牙痛條文進行分析時發現常用穴位有合谷、太溪等,其中大腸經是治療牙痛時最常用于艾灸的經脈。古人運用刺灸方法時常聯合運用,本研究發現在古籍中記載有合谷穴運用艾灸和針灸療法治療牙痛的處方頻次占34.0%,其中艾灸療法為22.3%,針灸療法為11.7%;現階段,臨床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針輕灸的現象,然而針與灸均為中醫的外治方法,各有其獨特的臨床療效。古籍中對于針刺深度和灸法亦有多種描述,進針深度淺至二分深至五分,這可能與患者的個體因素不同(肌肉肥厚、年齡等)所致;灸量低至三壯多至七壯,如《勉學堂針灸集成》提及“合谷:治鼻衄,目痛不明,牙疼,喉痹,疥瘡,可灸三壯至七壯”等。這提示我們合谷穴運用艾灸治療牙痛時,灸量多少應當與患者病情輕重、體質等因素相聯系,使施灸足量而不過量。同時,也有研究表明艾灸對寒熱虛實不同病證,可分溫涼補瀉[15];古籍中亦有相關文獻記載,如《神灸經綸》記載有“腎虛牙痛出血不止,頰車,合谷,足三里,太溪”;《針灸大成》中提及“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北闶前难a瀉手法的文獻闡釋。

綜上,合谷穴具有明確治療牙痛的作用,使用頻率隨朝代逐漸增高,單穴略高于配穴,在明確的治療方法上以針刺和艾灸為主;在牙痛的診療過程中,應加深對穴位功能特異性、組穴間協同與拮抗效應的認識,亦應根據疾病證型選擇合適的刺灸方法,以便提高臨床療效。此外,本次研究僅以《中華醫典》第5 版內古籍來檢索合谷穴治療牙痛的相關文獻,對其數據進行整理時不可避免存在有挖掘廣度與深度的不足;同時也尚未與現代文獻中合谷穴治療牙痛進行對比,這方面需要在下一步進行研究,挖掘出合谷穴治療牙痛更加優化的治療方案,以期更好地運用在針灸治療牙痛的臨床實踐中。

猜你喜歡
腧穴條文合谷
論債法在民法典中的編寫體例
旅途止瀉按脾腧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一則考義
腧穴解剖學之教學設計
法國擬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條文現象的思考與研究
合谷三陰交合用心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