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方法的“抒情”

2022-07-06 05:00陸麗霞
當代文壇 2022年4期
關鍵詞:抒情

陸麗霞

摘要: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始于19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60多年來,大致經歷了文本細讀、文學闡釋、文學文化史三個發展階段。在其發展譜系中,“抒情”是文學史家的重要方法。文學史家通過挖掘“抒情”的不同面向,完成對文學歷史的建構;試圖在啟蒙與革命之外尋找另一種闡釋中國現代文學的路徑,并讓中國文學跨越“邊界”、抵達更為廣闊的全球性的文學世界。

關鍵詞: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抒情;敘史策略

文學史研究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文學史既包括文學通史,也包括專題史、文類史、時段史、問題史、思潮與流派史及帶有文學史性質的重要作家傳記等。①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發軔于19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至今已有60年歷史。這些文學史作為現代文學歷史的文本,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寫作范式的更新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們也是海外學者想象或構建中國形象、以學術介入現實的重要方式,促進了海外對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了解,推動了中國文學“走出去”。近年來,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蓬勃發展,海內外中國文學研究者互動與合作日益頻繁,系統研究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既是中國現代文學學術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又為強化中國文學的主體地位及其在世界文學中的價值提供借鑒。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家從一開始就具有雙重視角,即在世界文學的坐標系中審視中國文學和從中國文學脈絡中審視中國現代文學。在雙重視野下,文學史家試圖尋找對話的“紐帶”,以聯結中西古今?!笆闱椤弊鳛橐粋€無限增益的話語空間,成為文學史家的重要方法。本文試圖梳理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審視其如何解讀“抒情”并以之為方法形塑中國現代文學圖景,為中國現代文學在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脈絡中錨定一個位置。

一? 文學史的譜系

自1961年至今,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寫作主要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61-1970年代,文學史家主要是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審視文本的內在形式、重視文學審美性,試圖在文本中確立超越現實的、更為宏觀的道德理想與價值取向;第二階段是1980年到20世紀初,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宏大歷史敘事逐漸瓦解,文學史家主要是借鑒各種理論闡釋文本的意義,而這些意義往往脫離了作者真實的意圖,此時的文學史逐漸成為文學史家理論操演的場域;第三階段,近年來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通史蓬勃興起,文學史不再囿于單一文學評價標準,內部往往出現多聲部對話局面,同時注重文學與文學經典話語生成的語境,注重主體、歷史與文本的相互敞開,文學史呈現出文學文化史的面貌。

19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向美國乃至西方世界介紹中國現代小說。他以文學革命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以文本細讀的方式發現和闡釋作品。在夏志清之后,部分學者沿著他的路徑深入研究某一個或一類作家,形成了“以作家為中心”的傳記史書寫熱潮②,如研究沈從文、錢鐘書、張愛玲、蕭紅的傳記等。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金介甫1972年開始研究沈從文、1979年完成博士論文《沈從文筆下的中國》、1980年出版《沈從文傳》;胡志德1972年開始研究錢鐘書、1977年完成博士論文《傳統的革新:錢鐘書與現代中國文學》、1982年出版傳記《錢鐘書》;以及1979年出版的葛浩文的《蕭紅評傳》、1977年出版的喬志高的《老舍在美國》等。而另一部分學者雖然研究“五四”新文學與革命文學,但是與社會反映論不同,他們更注重作家的主體性,尤其是作家身份與作品情感之間的裂縫與疏離。如1967年奧爾格·朗的《巴金及其作品:兩次革命之間的中國青年》、1978年內森·K·茅的《巴金》、1982年梅儀慈的《丁玲的小說》、1968年夏濟安的《黑暗的閘門》、1976年威廉·萊爾在其博士論文《魯迅短篇小說的藝術效果》基礎上形成的《魯迅的現實觀》、1976年約翰·伯寧豪森、特德·赫特斯編著的《中國革命文學》、1977年梅爾·戈德曼編著的《五四時期的中國現代文學》等。

1980年代以來,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出現了理論轉向與文化轉向,不少文學史家由本質主義文學史觀轉向建構主義文學史觀。他們紛紛突破純文學疆域,將以文字為中心的文學擴展到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等更廣闊的領域,借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等理論來闡釋文本,熱衷于以邊緣解構中心。這一時期,文學通史出現危機,但各類中國現代文學史仍不斷出現,其中代表性的有時段史,如王斑的二十世紀文學與文化研究;文學流派史,如王德威、安敏成的現實主義研究,劉劍梅、周蕾、李海燕的女性與情感文學研究,帕里·林克的鴛鴦蝴蝶派研究;文類史,如奚密的詩歌研究等等。③

近年來,美國的中國文學通史開始興盛,宇文所安等學者提出了“文學文化史”觀④,更注重文本及其語境的整體性與歷史性,從長時段審視中國文學。如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⑤、宇文所安和孫康宜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⑥、桑稟華著的《中國文學》⑦、羅鵬和白安卓等編著的《牛津中國文學手冊》⑧、齊邦媛和王德威主編的《21世紀下半葉中國文學》⑨、張英進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指南》⑩、鄧騰克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指南》11、王德威主編的《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2、顧明棟主編的《盧特利奇中國現代文學指南》13等。這些文學史家將“文學”拓寬至“文”的范疇,更注重回到中國傳統語境,追溯“文”的起源:一是從中國漢字“文”的形成與演變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國文學,回到言文合一、文史哲不分時期;二是注重中國“文”的宗教祭祀與神話想象價值,審視文學的文化記憶功能及其在身份認同上的價值;三是注重文學及文學經典形成的過程,將可讀性文本轉向可寫性文本,重視讀者對文學經典的構建意義。具體到“現代文學”,文學史家則紛紛將目光轉向中西意義上的“文”的交融與碰撞,由此關注文人朝向現代的文學變革、身體實踐與情感轉向。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總體是從個人撰著到集體編著、由評判式的獨奏體轉為相互協商與對話的眾聲喧嘩模式、由文學文本內部研究向文學外部世界突圍。不同時期的文學史雖呈現不同的面貌,但其內核均試圖重新定義中國現代文學。夏志清的研究形成了一個傳統,后來的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往往離不開與他跨時空的對話。14這些文學史家的對話主要在兩個方面延展:一是中國現代文學與現實、文學與歷史、個人性與公共性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現代轉折過程中作家們如何與現實發生聯結,如何尋找身份認同且將這種私人化的表達轉化為具有公共意義的文本;二是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的關系,即現代中國被納入世界體系后,中國現代文學在其中呈現怎樣的面貌?!笆闱椤弊鳛橐粋€無限增益的話語空間,不僅是一種文類特征、主體想象、審美理想,更是一種價值和認識論體系。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家關注“抒情”的不同面向,讓“抒情”成為審視文學的重要方法,從而也讓這些分散的文學史文本之間形成連綿的文學史序列,在文學與歷史、文學與現實、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尋找契合點。E0DB8472-9D99-425D-A44F-BFD1BB5DEA8C

二? “抒情”的多重面向

目前學界較多關注域外“中國抒情傳統”的發現,學者們往往試圖梳理出一條較為清晰的學術史脈絡:陳世驤、唐君毅、高友工、宇文所安、普實克、王德威、陳國球等學者提出“抒情傳統”并將其納入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框架。15而與“抒情傳統”同等重要的是,文學史家以其所理解的“抒情”來審視中國文學,并以文學史作為中介,形成自己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的想象與建構。

文學史家大多在文類范疇中把握“抒情”。文類歷來是文學批評、文學理論與文學史的重要議題。韋勒克、沃倫認為“文學藝術的中心顯然是在抒情詩、史詩和戲劇等傳統的文學類型上”16。諾思羅普·弗萊認為“抒情詩則與夢境或幻覺相關聯,也即個人與自己的交流”17。抒情詩與個人情感緊密關聯,新批評就主要以抒情詩作為研究對象。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雖未專門研究抒情詩,但是他借鑒了新批評的方法來評判中國現代小說。他強調的“文學性”并非濟慈所說的“明顯的圖式”(palpable design),而是“無個人目的的道德探索”(disinterested moral exploration),認為文學“不僅要探索社會問題,而且要探索政治和形而上的問題;不僅要關心社會公正,而且要關心人的終極命運之公正”18。伊格爾頓在《文學事件》中認為以新批評為主的批評家所謂的“道德”就是“指代人類關于意義、價值和品質的領域,而不是義務論以及后康德主義意義上貧血虛弱的責任、法律、義務、職責”19。夏志清正是通過強調抒情性修辭精髓來評價文學,如沈從文的文體和他的“田園視景”20,以追求通往更高意義的道德與價值。

文學史家強調作為文化形式與審美志趣的“抒情”,主要從“抒”(表達)與“情”(情感)兩個方面重新定義中國現代文學。首先,他們關注現代“自我”的生成,而這個“自我”是從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結構”21即具有等級秩序的人倫結構中的人轉入現代意義以權力和義務為基礎的個體。如李歐梵審視現代作家,認為林紓、蘇曼殊、郁達夫、徐志摩、郭沫若、蔣光慈、蕭軍等作家是“浪漫的一代”,并且關注作家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他從文人身份談文學風格,認為“文人在現代中國社會中,成為新社會有地位的一群,以闊氣的生活方式和美化的道德觀念來維持他們在大城市中心疏離的存在”22。而所謂的“現代自我”并非是“絕對自我”。王德威在論及“抒情傳統”時引用鄧騰克的觀點,即“盡管現代中國人志在打破舊習、反抗傳統,但對西方浪漫主義的‘絕對自我——以無神、無群、無國族為極端表現——卻不無保留。他們更傾向于將浪漫主義引進的資源嫁接到家國社會情境,強調個人對公共領域的重新投入?!?3王德威認為浪漫主義“不僅為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資源,也為內在于抒情傳統的某些元素‘重新編碼。其結果是本土與海外的語言和觀念發生強烈碰撞——與結合。在這一交接點,中國抒情論述的再生尤其撼人心魄”?!艾F代中國文學界重新‘發現了古代文學史上的三個時刻,即六朝、晚唐、晚明,就很能說明問題”。24王德威認為這三派雖看似復古,實則“通過借助漢魏六朝、晚唐、宋等不同時期的古老典范來復蘇真正的詩歌,已經顯示了傳統的必然崩潰”。25他進一步認為,“這些文人和知識分子理解‘現代未必是萬靈丹,而有了別求新聲的迫切感,吊詭的是,他們竟在重新檢視傳統的過程里,發現了激進的寄托。這與其說是對傳統的誤讀,不如說是刻意為之的‘時間錯置(anachronism)。當過去與當下被置于共時性的平臺上,起承轉合的線性時間解構,傳統重新洗牌,‘現代的能量因而被釋出”。26

其次,現代“自我”意味著對日常生活的肯定,意味著現代抒情主體從私人場域走向公共場域,傳統的私人文本逐漸成為社會公共文本。如李歐梵借鑒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理論與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理論,關注咖啡廳、舞廳、公園、跑馬場、文學期刊等公共空間,研究“摩登上?!钡穆?、影、光等對作家的現代性感受與想象的影響,并且強調這種私人的情感落實在文字里成為新的話語模式,塑造著一批批新的讀者、形成新的審美形態。27再者,現代性轉型時期,抒情“自我”在審美上往往呈現出“頹廢”感。馬泰·卡林內斯庫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認為“進步即頹廢,反之,頹廢即進步”28。李歐梵研究中國現代作家中的浪漫個人主義與現代文學中的“頹廢”29。王德威延續并發展了這種學術理路,有意識地反撥直線的歷史觀,強調矛盾性與混雜性。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王德威認為“清末民初文學的現代性表現出了自我矛盾的現象,它并非僅出于嚴復、梁啟超所想象的維新形式,也出于這些人所期期以為不可的墮落形式,這兩者糾纏迂回,無時或以。所謂的‘頹廢雖有貶義,但不為其所限。頹廢代表著一個文明熟極而腐的現象,以及對腐朽和崩頹所做出的虛假甚至是病態的回應。頹廢也是一種‘去其節奏,是既有秩序的墮落,有意無意的錯置,以及在文化巔峰過后,觀念和形式的分崩離析。在其第二種含義上,頹廢是正常秩序的異?;?,它也成為現代性生成的預設”。30在論述中國晚清至現代的文學與學術風格時,他抓住革命和回旋、頹廢與“去其節奏”共存共生的抒情美學風格,強調“現代性”與“歷史性”的并立,認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在力求改革、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并非完全拋棄過去,而是在重建歷史中完成對現代的思考;他們通過零星片爪來把握世界,以感性彌合碎片的世界,呈現出“世紀末”的蒼涼。這種既朝前又回望的形式顯現出“歷史的天使”的面容,試圖落實“招魂”與“祛魅”的辯證,掙脫歷史理性的牢籠。

另一批研究者從“情”的角度開拓新的研究領地,聚焦于探究情感與性別、革命、民族話語建構之間的關系。不同學者基于對“情” 的不同理解,呈現出不同路徑:一、將情愛看作有別于理性的激情,聚焦于討論革命與情愛之間的關系,如劉劍梅在《革命與情愛》中,將革命與情愛之間的關系看作是不斷流動的、多變的,現代文學實踐被這兩者不斷變化的復雜的互動關系所改變。31二、從性別情感差異的角度審視權力差異,如周蕾在《婦女與中國現代性》中認為,鴛鴦蝴蝶派文學一方面使女性的情感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甚至將這些情感放在與英雄人物和愛國人士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讓這種釋放以大眾傳播的方式在現代城市中流傳;另一方面,它們在是否將婦女作為可變革人物的態度上曖昧不清。其中的保守主義不過是對歷史一廂情愿的重新建構,與其說是回歸過去,不如說其實質是指向傳統的消失。她據此重新審視鴛鴦蝴蝶派文學的地位,認為它們實際參與著解構傳統。32周蕾以“女性”作為戀物的對象,透視現代中國受到西方影響后的情感結構;她通過分析中國現代文學文本中女性的情感、身體、細節等是如何被宏大主題所征用,從邊緣重新反思男性社會下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將情感看作不斷流變與重塑的話語體系,如李海燕在《心靈革命》中認為“情感話語不僅是內心情緒的表達與表現,同時也參與了社會秩序(再)定義和自我與社會形式(再)生產的發聲實踐”33。她運用譜系學與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化用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結構”概念,把流動的“感覺”與相對穩定的“結構”組合起來,將中國現代社會分為三種感覺結構:儒家的感覺結構、啟蒙的感覺結構、革命的感覺結構34。還有一些學者分析社會變革時期的混雜、多義與不確定性的情感。如在《現代漢詩》中,奚密從現代漢詩內在的情感結構、形式等角度去探索新詩特征。她提出現代漢詩中的寂寞之感源自“傳統-現代”的斷裂;與這種“感性”相對應的是意象、主題的選擇以及詩歌成規乃至文學觀念的變化。35她還為抗戰時期的愛情小說在文學史上爭得了一席位置,認為“抗戰期間,愛情小說依然廣受讀者歡迎,并在新興作家的筆下呈現變化。有趣的是,此現象恰恰發生在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張恨水(1895—1967)不再寫愛情轉而創作二十多部社會政治小說之際。新的愛情小說可以徐訏(1908—1980)和無名氏(1917—1986)為代表”。36她打破西方敘事學意義上的想象讀者即隱含讀者的限制,將閱讀史視野中的讀者即真實讀者納入文學史,關注徐訏與無名氏等的愛情小說在不同地區與時期的閱讀接受狀況,尤其談到即使無名氏身陷囹圄,“他寫于抗戰時期的愛情小說仍以手抄本的形式得以暗中流轉”37。奚密由此將真實讀者要素引入文學史,呈現文學現場的抒情面向。E0DB8472-9D99-425D-A44F-BFD1BB5DEA8C

“抒情”暗含著文學、主體與歷史的相互敞開,文史互證或者詩心蘊史,以及文學史家的由文及史、由文到人。在歷史轉折時期,個體或是采取直接迎向現實的積極行動,或是保持沉默、歸隱、自絕等姿態。同時,在現代中國被納入世界體系的過程中,個體的本土性情感方式也朝向世界發生流變。在《劍橋中國文學史》中,王德威注意到晚清文人在面對社會大變時,力求重釋“情”。如他認為“龔自珍的詩作,最明顯的特征在于一種主觀情感的傾向,一種對歷史活力的想象,以及一種潛藏在末世視野中的政治能動性”;“龔自珍更視‘情為一種持續的政治和文化動力,他希望在這樣的語境中重新理解歷史。在他看來,歷史并非一種規定人類活動的超自然力量,歷史顯示出一種變化的復雜性,只有個體參與和成為體制形態時方才具有意義。他認為,只有那些具備俠骨之人,能夠干預歷史的進程;只有那些擁有柔腸之人,能夠觸碰歷史的憂郁核心”。38龔自珍將“情”與“史”放在并重的位置,并以“有情”的眼光注視歷史與當下,正是“抒情”重要面向。在該書的“西方文學和話語之翻譯”部分,石靜遠梳理了嚴復、林紓、周氏兄弟等的文學翻譯,認為知識分子通過翻譯異域文化展現出新“世界”中復雜多樣的關系與社會的多種層面,并借此重新想象世界。39在《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文學史家關注到容閎等知識分子接受西方教育后,轉換視角,運用新意象、新形式去書寫感情,重新審視與想象中國。40

三? 作為紐帶的“抒情”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作為域外審視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文本,以“抒情”作為紐帶,打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新視界,聯結起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家以“抒情”作為方法,試圖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研究的“同時性”序列。早期的文學史大多以文類作為基礎,而文類之間是存在等級秩序的,這為進化論的文學史提供了結構性的依據。沃倫與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認為文學進化論的觀點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把“文學的發展和從生到死的封閉進化過程之間做生物學的類比”,即文學類型會經歷發展\極致、枯萎、凋謝、消失的過程;另一種認為文學的發展不僅有一系列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還朝向一定的目的。41長期以來,歐美的文學研究與北美的中國文學研究都受到這兩種進化論的影響。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以“抒情”作為解碼符號重新解釋中國現代文學,尋找中西文學可比之處,試圖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性文學研究場域。在夏氏小說史出版十年后,1971年陳世驤在《論中國抒情傳統》中提出了“中國抒情傳統”,認為“與歐洲文學傳統——我稱之為史詩的及戲劇的傳統——并列時,中國的抒情傳統卓然顯現”42。這一提法從某種程度上可謂與夏志清的旨趣遙相呼應。

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家視“抒情”為一種“參數”,將原有的二元論述三角化,亦即關注“革命”“啟蒙”“抒情”三者的互動關系43。他們通過重新建構抒情審美話語體系、解讀現代文學生成與流通中“情”的要素,試圖恢復宏大歷史敘事之外失散的話語。正如王德威認為“革命的能量既源于電光火石的政治行動,也來自動人心魄的詩性號召;而啟蒙雖然意指知識的推陳出新,但若無靈光一現的創造性情懷則難以成其大”,由此他“視抒情為批判的界面,用以呈現中國后革命、后啟蒙時代里,另一思辨現代性的方法”44。

“抒情”穿梭在文本之間,它試圖聯結歷史的偶然與必然、記憶與歷史、主體與世界。當下世界已由認知-工具理性轉入社會交往,主體間的“關系”成為重要議題?!笆澜缰小钡奈膶W正是處于這種動態的、持續的互動之中?!笆闱椤弊鳛橐环N聯結人與世界的中介,它表現為人如何面對自我、他人與世界,尤其是所謂的“幽暗意識”即“發自對人性中與宇宙中與始俱來的種種黑暗勢力的正視與省悟”45。文學史家重視“人”的位置與知識分子的“心跡”,注視他們在世界與文本之間的游走及其所形成的一個個靈動而充滿生命氣息的場域。對于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家而言,無論是晚清以來文學中的“烏托邦”想象,還是王國維、陳寅恪、龔自珍等人在歷史中不斷回返內心、回返傳統,亦或是當代中國韓松、劉慈欣等通過科幻文學構造想象的世界,都是個體對世界的回應。他們所認為的“情”不僅僅是民族-國家框架下的“情”,更是一種主體實踐,即知識分子通過構建抒情詩學或者以具有詩性的身體實踐來表達對世界的認知。

結? 語

中國現代文學史作為一種專門史,它集歷史性、現代性與當下性于一體,不斷地回應著世界的變化。自1961年以來,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編撰經歷了從“他者”眼光審視中國文學到“在世界中”研究中國文學的轉變??梢哉f“抒情”貫穿了美國中國現代文學史發展的始終,成為跨文化、跨語境、跨時空的存在;文學史家試圖通過挖掘抒情性文類的特征、描摹轉折時期個人與世界之間的新型關系,來重勘中國現代文學的起源與重繪文學史版圖;同時,他們將抒情主體融入公共領域,關注主體的行動,觸及“情”與“史”、“小我”與“大我”的碰撞,叩問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與回旋,從而突破直線的、進步的歷史觀念,描述多元的歷史。近年來,文學史家力圖打破以事件史等為主的短時段敘史方法,強調以心態史等為主的長時段歷史研究,在漫長的歷史延長線上審視中國文學,關注文學的整體性、中西文化的同一性與差異性,讓中國文學跨越“邊界”,抵達更為廣闊的文學世界。

注釋:

①參閱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4頁。

②參閱〔美〕張英進:《五十年來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的英文研究》,《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4期。

③參閱〔美〕王德威:《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海外中國現代文學譯叢”總序》,《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4期。

④〔美〕孫康宜、宇文所安:《在文本生成的歷史語境中書寫“文學文化史”》,《東方早報》2013年7月20日。

⑤Victor H.Maired,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E0DB8472-9D99-425D-A44F-BFD1BB5DEA8C

⑥Kang-i Sun Chang、Stephen Owen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⑦Sabina Knight,Chinese Literatur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⑧Carlos Rojas and Andrea Bachner.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teratur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

⑨Pang-Yuan Chi、David Der-Wei Wang eds,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 : A Critical Surve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

⑩YingjinZhang,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ondon:Wiley-Blackwell,2016.

11Kirk Denton ed,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6.

12David Der-wei Wanged,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

13Mingdong.G.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2019.

14正如王德威所言“在《中國現代小說史》初版問世近40年后的今天,此書仍與當代的批評議題息息相關。世紀末的學者治現代中國文學時,也許碰觸許多夏當年無從預見的理論及材料,但少有人能在另起爐灶前,不參照、辯難或反思夏著的觀點”?!裁馈惩醯峦骸吨刈x夏志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見〔美〕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3頁。

15參閱〔美〕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見陳國球、〔美〕王德威編 :《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749頁。

1641〔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頁,第255頁。

17〔加拿大〕 諾思羅普·弗萊:《批評的剖析》,陳慧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342頁。

18〔美〕夏志清:《中國文學縱橫》,萬芷均等譯,劉紹銘校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2-53頁。

19〔英〕特里·伊格爾頓:《文學事件》,陰志科譯,陳曉菲校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頁。

20〔美〕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劉紹銘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2頁。

21〔美〕費孝通:《鄉土社會》,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26頁。

22〔美〕李歐梵:《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譯,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頁。

23Kirk A. Denton.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104-105.轉引自〔美〕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涂航等譯,麥田出版2017年版,第117頁。

24264344〔美〕王德威:《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涂航等譯,麥田出版2017年版,第117頁,第118-119頁,引言第4頁,引言第5-6頁。

253036373839〔美〕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卷),劉倩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470頁,第508頁,第626頁,第628頁,第466頁,第595頁。

27〔美〕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毛尖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28〔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66頁。

29參見〔美〕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31〔美〕劉劍梅:《革命與情愛: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郭冰茹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3頁。

32參閱〔美〕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 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蔡青松譯,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81-87頁。

33〔美〕 李海燕:《心靈革命:現代中國的愛情譜系》,修佳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8頁。

34李海燕認為,“儒家的感覺結構”主要側重于將倫理準則轉化為主觀性的有意義的經驗,并用對國家與家庭的興趣給黑格爾所謂的“愛的沖突”賦予了戲劇化的色彩;“啟蒙的感覺結構”則追求與儒家結構在認識論上的徹底決裂,拒斥儒家的價值觀,而青睞以表現主義(expressivist)或物理主義的方式對情緒加以理解,并推崇其他一些啟蒙式人道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普世性的模式;“革命的感覺結構”則否定了啟蒙結構中激進的成分,并恢復了儒家結構中的一些要素,它既是主體性的“補充”,又響應著嚴厲的號召而“抹去其補充性的角色”?!裁馈忱詈Q啵骸缎撵`革命: 現代中國的愛情譜系》,修佳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6-17頁。

35參閱〔美〕奚密:《現代漢詩: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宋炳輝譯,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1-10頁。

40〔美〕王德威主編:《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王珂等譯,麥田出版2021年版,第107-112頁。

42〔美〕陳世驤:《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張暉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4頁。

45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頁。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趙雷E0DB8472-9D99-425D-A44F-BFD1BB5DEA8C

猜你喜歡
抒情
在文字中注入真摯情感
會抒情的灰綠
學詩1
學會抒情
約會
人教版七下第二單元寫作·選擇恰當的抒情方式
談談作文中的抒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