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景名勝區對中國世界遺產的價值貢獻

2022-07-06 08:04孫艷芝張同升何紫云
安徽農業科學 2022年12期
關鍵詞:保護管理天人合一世界遺產

孫艷芝 張同升 何紫云

摘要 基于Arcgis空間分析與數理統計,探究了我國世界遺產數量與分布特征,并從資源儲備、價值彰顯、管理保障3方面闡述了風景名勝區對世界遺產的貢獻。結果表明:我國世界遺產數量穩定增加,文化、自然和雙遺產比例分別是67.9%、25.0%和7.1%,未來我國仍以文化遺產申報為主。文化、自然遺產方向分布趨勢空間差異性顯著,文化遺產呈現東北—西南方向分布,集中在黃河流域,自然遺產呈西北—東南方向分布,集中在長江流域;世界遺產空間分布與自然、人文景觀型的風景名勝分布一致,兩流域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特征影響著遺產類型的分布。風景名勝區作為世界遺產的主要來源,貢獻了近61%的項目資源,以100%的數量優勢充分展示其是世界遺產中文化與自然高度融合的代表,彰顯中國“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未來自然遺產、雙遺產、文化景觀的申報來源主體仍為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應加強專門的法律法規制定,加強水域型遺產的申報,并應充分依托西南歷史文化風景資源優勢,以加強西部地區文化景觀的申報。

關鍵詞 世界遺產;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 TU 984.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12-010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2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ntribution of the Scenic Areas to Chinas World Heritage

SUN Yan-zhi1, ZHANG Tong-sheng2, HE Zi-yun1

(1. 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0120;2.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Based on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World Heritage, and expounds the contribution of scenic areas to the World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resource reserve, value display and management guarante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World Heritage in China has steadily increas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cultural, natural and dual heritage being 67.9%, 25.0% and 7.1%, respectively. In the future,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ll be mainly declared in Chin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rend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s is significant. Cultural heritag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southwest direction, concentr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Natural heritag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concent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rld heritag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istic scenic areas.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heritage types. As the main source of world heritage, scenic areas have contributed nearly 61% of project resources. Scenic areas fully demonstrate their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nature in world heritage with 100% quantitative advantage,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f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ity” in China. The main body of declaring sources of future natural heritage, du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will still be scenic areas. In the future, the formulation of special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declaration of water-based heritage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declar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be enhanced by fully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 southwest China.7C29C5CC-E5E4-4148-94D9-BE3637004D4E

Key words World Heritage;Scenic areas;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ity

世界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不可估價且目前無法替代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或自然景觀[1-4]。為保護世界遺產,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公約》);在此后的發展中,該公約不斷深化對遺產價值的認識,啟動遺產的全球性戰略,同時對遺產的申報方法進行了調整[5]。

我國于1985年加入《公約》,并從1986 年開始進行世界遺產項目的申報工作[6]。1987年中國產生第一批世界遺產6項,截至2021年7月,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6處,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自然景觀,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56處世界遺產中34處為風景名勝區,風景名勝區是以具有美學、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觀為基礎,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主要滿足人對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動需求的地域空間綜合體。1982年至今,國務院共批準成立9批24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承載著重要的自然和人文資源要素的風景名勝區也成為中國世界遺產名錄的重要組成部分[7]。關于世界遺產與風景名勝區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但由于世界遺產與風景名勝區均為政府主導的公益事業,屬于公共性資源[8-9],共性較多,在數量供給、空間選擇、價值彰顯、保護管理等多方面,風景名勝區均可為世界遺產提供基礎保障條件。該研究從資源儲備、價值彰顯與保護管理3方面重點闡述了風景名勝區在世界遺產項目中的重要作用與貢獻。

1 數據來源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我國56處世界遺產名錄,通過百度地圖坐標拾取工具,繪制世界遺產空間分布圖,分為文化遺產(包含文化景觀)、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24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等數據來自2000—2019年《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根據修編的風景名勝區分類標準,可將我國風景名勝區分為10類,自然景觀型有山地型、河流型、湖泊型、海濱型、其他自然景觀型,人文景觀型有文化勝跡型、歷史古跡型、歷史城鎮型、田園鄉村型、其他人文景觀型。以此為依據,我國山地型、河流型、湖泊型、海濱型、文化勝跡型、歷史古跡型、歷史城鎮型、田園鄉村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分別占37.2%、16.0%、12.8%、3.6%、11.6%、8.0%、6.8%、4.0%。

2 我國世界遺產概況

2.1 我國世界遺產數量及分布

1987年,我國第一批世界遺產為6項,此后每年以平均1.6個的數量增加;截至 2021 年7月,我國共有56項世界遺產。從遺產數量變化趨勢看,主要分為3個階段:①1995年之前,起步發展階段,申報數量多且不穩定,基本2~3年申報一批;②1996—2000年,趨于每年申報一批,數量增加較快,為我國遺產集中申報階段;③2000年至今,基本每年2項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量穩步增加(圖1)。

2.2 遺產類型

我國擁有《公約》所規定的所有世界遺產類型,

是世界遺產類型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以文化遺產為主。56項世界遺產中,文化遺產有38項(包括5項文化景觀遺產),占總數量的67.9%;自然遺產14項,占25.0%;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項4項目,占7.1%。國際范圍看,世界遺產數量已達到1 122處,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文化、自然和雙遺產數量占比分別是77.52%、19.00%和3.50%[10],我國世界遺產類型比例與國際遺產類型比例基本一致。此外,中國也是世界上擁有雙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4項雙遺產,分別為泰山、黃山、武夷山和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2000年以前文化遺產數量較多,之后基本每年有1項文化和1項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于申報世界遺產的國家和所報的項目越來越多,為了更多地照顧尚無世界遺產的國家,2002年4月28日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6屆會議決定,審批世界遺產的條件將更加嚴格,一個國家一次最多申報2處遺產,故2000年后,我國每年有1~2項遺產項目被列入《名錄》(圖2)。

總體來看,除1990、1992、2003和2018年,其余年份均有文化遺產(圖2)。2013年10月29日,國家住建部發布《中國國家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包含28處自然遺產,18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發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包含54項文化遺產,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數量遠遠大于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由于《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是世界遺產的來源,因此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國的世界遺產仍以文化遺產為主[10]。

3 風景名勝區對世界遺產的數量貢獻

3.1 世界遺產的主體是風景名勝區

在國家住建部發布的《中國國家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中,預備名錄共46項,其中風景名勝區數量為35處,占76.1%;尤其是雙遺產18項預備名錄中,僅2項不是風景名勝區。由于世界遺產將在預備名錄中產生,因此,風景名勝區仍是世界自然、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申報的主要來源,充分體現了風景名勝區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以及人文歷史底蘊。

隨著我國在1985年加入《公約》和我國世界遺產項目逐年增加,世界遺產的風景名勝區作為一個群體已經形成并不斷擴大。56項世界遺產中,34項包含風景名勝區,占世界遺產總數的61%,覆蓋了42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1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涉及21個省市區;61%的比例表明我國風景名勝區已成為世界遺產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時間上看,風景名勝區審批時間均早于世界遺產列入時間,表明風景名勝區的批準在前,是對世界遺產價值認定的保障,為世界遺產的選擇奠定基礎。7C29C5CC-E5E4-4148-94D9-BE3637004D4E

3.2 世界遺產與風景名勝區空間分布的一致性

3.2.1 區域分布特征。

我國東、中、西部區域所占國土面積比例分別為11.8%、17.5%、70.7%,承載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比例分別為34.2%、32.5%和33.3%;對于世界遺產,東、中、西部數量比例分別為34.0%、29.7%和36.3%,其數量比例與風景名勝區基本一致。西部地區以七成廣袤的國土面積,僅承載三成的遺產數量,比較稀少,世界遺產和風景名勝區均呈現西疏東密的空間分布特征。

3.2.2 省市分布特征。

56處世界遺產分布于30個?。ㄊ?、區)內,北京世界遺產數量最多,有7項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城市;其次是河南(6項文化遺產);云南、福建和四川均有5項,最少的寧夏、西藏、黑龍江和澳門,均為1項(圖3)。

自然景觀型的風景名勝區是我國風景名勝區的主體,數量與空間范圍均大于人文景觀型(圖4),多位于浙江、湖南、福建、江西以及四川等西南、南部地區。人文景觀型風景名勝區主要分布在山西、陜西、安徽、山東等歷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省區,這些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人類活動頻繁,宗教祭祀、帝王封禪等歷史文化影響較大,留下大量人文古遺,形成較多的文化勝跡型風景名勝區。從省域空間分布上看,文化、自然遺產的分布分別與人文、自然景觀型風景名勝區的省區分布高度吻合,可見,風景名勝區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為世界遺產項目的申報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儲備。

世界遺產中覆蓋的風景名勝區65%以上為山岳型,河流湖泊型的風景區名勝很少,海濱型、歷史城鎮型、田園鄉村型等類型的風景區更少,未來應加強多元類型風景區的申報。

4 風景名勝區對世界遺產的價值貢獻

風景名勝區的性質定位決定其具有較高的人文、自然屬性,彰顯了我國“天人合一”價值觀念。文化與自然的融合是國際社會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國風景名勝區對世界遺產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大貢獻[11-13]。

4.1 符合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OUV)標準

《世界遺產公約》中世界遺產OUV標準有10個(ⅰ~ⅹ),可分為3類:自然價值、文化價值、自然與文化融合價值。對于我國風景名勝區,種類眾多,一般具有美學、科學、文化和生態價值,相對其他保護地類型,價值類型更多,全面覆蓋了世界遺產價值標準,對于每項世界遺產價值標準,我國風景名勝區均存在與之對應的價值體現[14](表1)。

4.2 文化與自然價值的高度融合

在我國56項世界遺產中,符合OUV標準 ⅱ、ⅲ、ⅳ 的數量較多,遺產總數比重分別為500%、58.9%和58.9%(表2)。OUV標準 ⅱ、ⅲ、ⅳ 集中體現了文化與自然相互作用影響過程,是文化與自然高度融合的表現。在符合 ⅱ、ⅲ、ⅳ 標準的世界遺產中,50%以上為風景名勝區,可見,在彰顯世界遺產自然與文化價值融合上風景名勝區具有典型代表性。對于世界遺產而言,風景名勝區的特殊價值貢獻在于文化與審美的融合,以自然為基底的風景名勝區反映了文化與自然之間長期而深刻的雙向建構關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完美實踐典范[15-16]。

4.3 風景名勝區對世界遺產的管理貢獻

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分為國家和地方2個層面,有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遺產地專項法規[17-18]四大類(表3)。

在國家層面,目前尚未出臺世界遺產地專項法律,其保護須根據所依托的國家級保護地的相關法律規定,如《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條例》《風景名勝區建設管理規定》等[19]。在地方法規方面,四川、重慶等少數地區有關于自然遺產的立法,大部分地方尚未出臺專門性立法。由于我國自然遺產兼具風景名勝區等內容,在專門性立法缺位的情況下,相關的風景名勝區法規可適用于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20-21]。在遺產地專項法規中,也多是依據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進行遺產地的保護規劃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對世界遺產的保護是將其作為文物和風景名勝加以保護,風景名勝區的相關法律法規可為其穩定發展管理提供堅實保障[22]。

我國世界遺產中多是風景名勝區,目前風景名勝區類型的世界遺產地均有相應的管理規劃,并全部劃定了核心區,同時還有其他規劃文件(如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各類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等)共同指導遺產地的管理,為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礎。

5 結論

從數量、價值以及管理保障等方面闡明了風景名勝區對世界遺產的貢獻,并對未來世界遺產申報提出相關建議。其結論及相關建議如下:

(1)我國世界遺產數量穩定增加,以文化遺產為主。

56項世界遺產中,文化遺產占67.9%,自然遺產比例為250%,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占比最小,為7.1%。我國東、中、西部3區域世界遺產數量相差不大,比例分別為34.0%、29.7%和36.3%;北部地區以文化遺產為主,南部地區自然、文化遺產對半分。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世界遺產預備名錄,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將仍以文化遺產為主。

(2)風景名勝區為世界遺產提供大量資源儲備,應充分挖掘風景名勝區資源優勢,加強遺產均衡布局。

在數量上,世界自然與雙遺產預備名錄中近74%為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名錄中62%為風景名勝區。從區域分布上看,東、中、西部區域承載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比例分別為34.2%、32.5%和33.3%,世界遺產數量比例分別為34.0%、29.7%和36.3%,兩者數量比例較為接近。省區層面上,文化、自然遺產的分布與文化勝跡型、自然景觀型風景名勝區的省區分布高度吻合。數量、空間分布及資源類型3方面反映了風景名勝區是我國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遺產項目申報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資源。7C29C5CC-E5E4-4148-94D9-BE3637004D4E

新時代背景下,面臨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構,應充分挖掘并發揮各類及各地區的風景名勝區資源價值優勢,實現“天人合一”的我國傳統哲學觀及其指導下的“人與自然和諧為本”的發展思想,以促進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水域型、海濱型風景名勝區資源相當豐富,且我國世界遺產中水域型的遺產較少,應加強水域型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的申報。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璀璨的文明和建筑,歷史文化資源眾多,因此,未來應依托歷史城鎮型、田園鄉村型等風景名勝區加強西部地區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

(3)風景名勝區實現了世界遺產文化與自然高度融合的突出普遍價值。

風景名勝區以其突出的文化與自然景觀資源,符合《世界遺產公約》中所強調的罕見的、超越國家界限的、對全人類的現在和未來均具有重要意義的普遍突出價值;同時也以其高度融合性展示了我國“天人合一”價值觀念,對我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文化景觀遺產的申報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未來自然遺產、雙遺產以及文化景觀登錄將持續以風景名勝區為主。

OUV是世界遺產的核心概念,目前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仍是基于原有的風景名勝區等保護地,缺乏實質針對OUV的保護管理體系建設,應加強建設以 OUV為核心的保護管理體系,包括法律法規、調研評估、管理體系、管理規劃、科研監測、可持續利用等方面。

(4)風景名勝區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目前,我國缺乏國家層面的世界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多是依托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其管理模式是將其當作文物和風景名勝來加以保護的。同時,對于風景名勝區類型的世界遺產地均依照風景區完善的管理規劃和總體規劃、各類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等文件進行指導管理工作,為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董仲奎.面向文物的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D].北京:清華大學,2004:4.

[2] 王昕,韋杰,胡傳東.中國世界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0,29(11):2080-2088.

[3] 李震,李仁斌.2005—2014年《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演變與發展趨勢[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30(2):49-53.

[4] 余正軍,田祥利,陳婭玲.我國世界遺產特征分析及空間分布原因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5,30(10):1762-1773.

[5] 曹佩菊,吳立.中國世界遺產的空間觀察與特征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32(5):546-549,566.

[6] 曹南燕.風景名勝區與世界遺產申報管理[J].建設科技,2010(3):61-63.

[7] 石春暉,代瑩,宋峰.世界遺產保護制度與中國本土化保護體系關系:基于風景名勝區制度的探討[J].中國園林,2016,32(3):75-79.

[8] 宋峰,鄧浩.世界遺產分類體系背景下的中國風景名勝區[J].中國園林,2009,25(12):1-6.

[9] 梁明珠,鮑春曉,徐曉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的世界遺產項目開發保護與國際經驗借鑒[J].經濟地理,2009,29(1):141-146.

[10] 蔡禮彬,王瓊,張鴻雁.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現狀與策略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2):26-30,40.

[11] 趙智聰,劉雪華,楊銳.作為文化景觀的風景名勝區認知與保護問題識別[J].中國園林,2013,29(11):30-33.

[12] 張楊,嚴國泰.新疆風景名勝區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及其類型研究[J].中國園林,2017,33(9):115-119.

[13] 韓鋒.世界遺產“文化自然之旅”與中國文化景觀之貢獻[J].中國園林,2019,35(4):47-51.

[14] 李曉黎,韓鋒.中國風景名勝之潛在世界遺產文化景觀價值貢獻[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8):118-124.

[15] 韓鋒.世界遺產文化景觀及其國際新動向[J].中國園林,2007,23(11):18-21.

[16] 韓鋒.亞洲文化景觀在世界遺產中的崛起及中國對策[J].中國園林,2013,29(11):5-8.

[17] 劉強.文化景觀視角下的中國名山風景區價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5):8630-8631,8679.

[18] 楊銳,王應臨,莊優波.中國的世界自然與混合遺產保護管理之回顧和展望[J].中國園林,2012,28(8):55-62.

[19] 李如生.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城市規劃,2011,35(5):38-44.

[20] 陳潤根.我國民族地區世界自然遺產法律保護的不足及完善:以貴州荔波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8):18-21.

[21] 王元.“活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模式的實證分析:以都江堰為例兼論對中國大運河遺產的啟示[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11):24-32.

[22] 劉霞,占佳.我國世界遺產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萍鄉高等??茖W校學報,2006(5):32-34.7C29C5CC-E5E4-4148-94D9-BE3637004D4E

猜你喜歡
保護管理天人合一世界遺產
中國的“世界遺產”
跟淘氣章魚巡游世界遺產
徐州市濕地資源現狀及保護策略
自然保護區風景資源保護初探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從絲綢之路到世界遺產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