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進共同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理

2022-07-08 09:59王傳發毛國旭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王傳發 毛國旭

摘要:“共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和本質內涵。增進共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目標和內在要求。中華民族共同性是各民族在長期交融匯聚中所體現出來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屬性等方面的有機聯系與聚合,“四個共同”從共同疆域、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和共同精神等四個方面真實呈現和高度凝練了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歷史淵源與基本特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立在對中華民族“共同性”認同基礎上的鑄牢過程,增進共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導向與方向指引。要在正確把握“四個關系”的基礎上不斷增進共同性,指引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共同體理念,進而提升中華民族的認同度、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性;四個共同;四個關系;鑄牢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22)04-0034-08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原創性重大命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新性發展,并指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要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這些重大論斷無疑為新時代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增進共同性的前進方向。在中華民族演進的歷史過程中,56個民族通過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不斷“分”與“合”以及“合之又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在此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得到不斷凝聚和增強,中華民族也逐漸從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上升為自覺的民族實體,共同性是其價值內蘊,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形成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條件,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取得國家形態民族實體的邏輯必然。新時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的戰略重點持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進共同性則是現實要求、指導原則和根本指向。因此,需要對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內涵和新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按照增進共同性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相關問題進行探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學理支撐。

一、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內涵和主要內容

1.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性是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屬性等方面的有機聯系與聚合,且這種有機聯系與聚合能夠通過全體成員的情感認同表現出來,“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則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認同最集中的凝練和最真實的表達。

首先,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中華民族共同性產生和增進的重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經過長期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最終匯聚為多元一體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共同性是在各民族長期交往互動歷史中逐漸產生和不斷增加的,各民族“分”與“合”以及“分”“合”之上的“合之又合”的長期歷史過程實質上正是中華民族共同性不斷增加凝聚的過程。在長期的互動交融過程中,各民族不斷超越差異性,使各民族有機聯系不斷增加,這種聯系既表現為物質方面的,也表現為精神方面的,且這些有機聯系并非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一個有機嵌入的聚合過程,最終通過各民族人民的內心認同表現出來。正如麻國慶指出:“民族歷史上的遷移、分化、融合所造就的各種關聯性,共同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面貌”。由此可見,各民族之間持續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與實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形成的基本條件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中華民族共同性在各民族長期交流交往交融中得到凝聚和增強。

其次,中華民族共同性具有歷史文化和政治屬性的雙重特質。一方面,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長期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緊密聯系、相互依存,共同在華夏大地上開疆辟土,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持續交流互動、融合借鑒、吸收創新,在你來我往的頻繁交往過程中有機聯系不斷增加。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各民族的這種有機聯系不斷聚合、增加,最終由多元匯聚為一體的過程,體現了中華民族歷史觀。另一方面,在近代抵御外辱、救亡圖存過程中,中國也逐漸開始了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這一過程推動了中華民族實現由自在實體向自覺實體的發展躍升,“中華民族在構建為現代民族的過程中,實現了與國家(state) 內在而有機的結合”。中華民族這一民族實體開始與現代國家結合在一起,具有了現代國家形式和極為突出的政治屬性,逐漸取得了民族國家的形式,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民族最終演變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國族”,成為具有現代民族國家政治意義的民族共同體。隨著王朝國家向現代國家的轉型,特別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導的政治力量在領導各民族進行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使國家主權得到實現,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存提供了共同的政治地理空間,人民性也得以真正實現,并通過憲法規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各項政治制度,為保障少數民族政治權利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斷建構起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規范、政治制度與政治秩序,并始終堅定不移的把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貫徹到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國家通過推行通用語言文字,加強各民族的政治溝通,通過確定國旗國徽國歌等政治符號進一步增強各民族政治認同。自此以來,作為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整合得到進一步強化,共同性得以進一步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政治實體的政治屬性進一步凸顯。

再次,各族人民作為共同體成員對中華民族內心的情感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突出表征,是影響共同性進一步凝聚和上升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中華民族共同性既有物質層面現實存在的共同性,也有精神情感層面的共同性,而且精神層面的共同性具有支撐、強化物質共同性的作用。在民族交流互動過程中,共同性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感知和認可,內化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對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情感認同,各民族差異性進一步消融,共同性進一步展現、彰顯和凝聚,各民族成員團結一心、相互信任、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自覺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利益和培養中華民族精神。各民族把現實存在的共同性內化為情感認同,同時又把內在精神依歸和情感認同轉化為自身動力,始終推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地發展。對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情感認同之最高凝練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2.中華民族共同性的主要內容

“四個共同”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各民族在歷史長河的交融匯聚中共同締造的,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歷史文化根基,深刻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內在特質,凝練概括了中華民族共同性的主要內容。

第一,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民族在共同開創的遼闊疆域內由多元匯聚為一體而逐漸形成的。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各民族頻繁交流交往,相互融合,共同開發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廣袤疆域,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打造了共同的生存家園。古代中央王朝和各少數民族政權都為開拓和鞏固疆域作出過重要貢獻,秦代在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比齻€郡,推動了嶺南地區的開發;漢代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作為管轄機構,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理,促進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的交流;唐宋時期為加強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管理,實行了羈縻府州制度;元朝在西藏設置宣政院,加強了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實施改土歸流,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推動了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疆域開拓與鞏固起到重要作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辱,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國家主權遭受破壞,領土遭受侵蝕,為救亡圖存,各民族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用鮮血和生命筑成抵御西方列強的血肉長城,共同捍衛腳下的土地,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各族中華兒女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維護了領土完整和贏得民族獨立,1949年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在現代主權國家時代,領土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國家領土不僅是國家及其人民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也是國家行使主權的空間,是一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政治基礎。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疆域,共同保衛了領土,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基本的物質載體。疆域空間到領土主權的轉化進一步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使各民族有了共同的政治地理空間。

第二,各民族共同書寫悠久歷史?!爸袊臍v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就是“多元”匯聚為“一體”的歷史過程。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各民族交融互動,都積極地、能動地參與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設中,為中華民族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自秦漢以來,我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六王畢,四海一”,秦朝通過建立一套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加強了各民族的統一認同。漢代通過“獨尊儒術”,推行“春秋大一統”思想,“大一統”理念不斷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并一以貫之地延續,成為中華民族共同追求的政治價值,從此“百代皆行秦政制”,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注重維護“大一統”,崇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通過各民族交融互動,推動了中國歷史綿延千年,長盛不衰,共同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由此可見,各民族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歷史敘事。

第三,各民族共同創造燦爛文化?!爸腥A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兼收并蓄是中華文化的一大鮮明特點。中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在長期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并非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相反卻秉承“協和萬邦”的精神,不斷吸收彼此優秀文化,在交融互鑒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最終形成精彩紛呈、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赝麣v史,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提倡“著胡服”“習騎射”,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與漢人通婚,用漢姓、著漢服,唐詩描寫的“洛陽家家學胡樂”“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宋代描繪的“萬里羌人盡漢歌”等都生動展現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情景。由此可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華文化不能等同于漢文化,各民族精彩紛呈的文化涓涓細流共同匯聚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大江大海,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相互補充,交融共促,中華文化才能夠根深葉茂、生生不息。歷史與實踐證明,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時空界度,不僅體現著各民族共同文化活動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特質,而且鮮明表征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文化元素、文化基脈,共同奏響中華文化大樂章。

第四,各民族共同培育了偉大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在長期歷史積淀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狀態,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支柱。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積淀而逐漸內化,共同培育發展起來的。數千年來,各民族在逐夢過程中不斷注入民族特質和稟賦,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始終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指引著中華兒女團結奮進,匯聚出磅礴力量,使中華民族面臨各類外部挑戰和內部考驗始終能夠持續奮勇前進,最終能夠屹立千年不倒,成為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和中華民族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各族人民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為格言,勇于創新、勇于創造,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重大成就和貢獻偉大力量。各民族人民始終堅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姿態,不畏艱難建設祖國大好河山。各民族人民始終把團結統一作為價值理念,團結一心,共同造就了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各民族人民總是懷揣夢想,不斷戰勝困難,奮勇前行。愛國主義則是貫穿四種偉大精神的主線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涼州會盟、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等是各民族歷史上堅持愛國主義的生動體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愛國主義進一步凸顯,成為各民族共御外侮、共赴國難的堅實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以涓涓細流共同匯聚培育形成的汪洋大海,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使中華民族精神得到進一步繼承、發展、深化、凝練和升華,民族自信心進一步增強,為中華民族不斷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創造新的歷史偉業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始終能夠屹立不倒,從根本上講,正是由于各民族擁有共同精神紐帶和共同精神力量的強勁支撐。

二、增進共同性支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增進共同性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基礎

“共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盡管“中華民族”這一詞語作為政治概念,是梁啟超于1902年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才首次提出,但作為民族實體的中華民族已然存在了數千年?!伴L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生活在中國領土上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都有著各自所獨有的鮮明的民族特點與特長,同時又有著許多民族所共有的共同之點,即中華民族的共同性”。自秦漢以來我國就已經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數千年來“大一統”思想不斷延續和發展,歷朝歷代都把實現“大一統”作為政治理想,把維護多民族“大一統”作為施政理念,在漫長的歲月中,各民族持續不斷地在華夏大地上進行交流交往,在不斷的“分”與“合”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性不斷得到凝聚與增強,最終形成了彼此緊密聯系、相互交融的“一體多元”格局?!八膫€共同”就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生動呈現和集中表現。

“增進共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在中華民族作為自在民族實體的階段,各民族通過長期交流交融,共同性不斷增多,就已經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觀念,各民族在經濟、政治上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在文化上相互吸收、互鑒融通,在情感上相互親近,相互依賴已經自然地萌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邁向自覺的民族實體,在共同應對外部危機過程中,各民族共同性進一步增進,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上升,各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真正凝聚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聯系更加緊密。進入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礎更加牢固,各民族共同性進一步提升,各民族守望相助、攜手并進,一道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華章,共繪實現偉大夢想的同心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前所未有地激發與提升。歷史充分證明,只有不斷增強各民族共同性,才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磅礴力量。

2.增進共同性指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方向

增進共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向指引和重要抓手。只有進一步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工作不斷進步提升。新時代中華民族面貌得到前所未有的改變,中華民族凝聚力持續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持續牢固。與此同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然面臨來自國內外的嚴峻風險和挑戰。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風險急劇上升,與此同時,國際反華勢力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挑戰不斷增加,為了遏制中國發展,一些西方國家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千方百計制造民族矛盾,離間民族關系,傷害民族感情,企圖以各種卑劣手段或明或暗地制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阻礙,妄圖消解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從國內來看,我國國內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成為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都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增進民族地區民生福祉,更好地實現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增進共同性為指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已然成為應對內外風險的現實需要。

增進共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導向。以“四個與共”引導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的是促使各族人民深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換言之,就是要通過引領各民族人民堅定“五個認同”來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通過強化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增進“政治—國家”層面的共同性;通過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進“民族—身份”層面的共同性認同;通過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進“文化—歷史”層面的共同性認同;通過強化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增進“政黨—道路”層面的共同性認同。認同是民族團結的基礎,要充分發揮好“五個認同”對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性”認同和共識的“粘合劑”功能。

三、增進共同性要正確把握“四個關系”

1.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這內在的包含著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共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56個民族為基本要素組成的有機民族實體。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處理好民族關系,要始終正視中華民族歷史演進過程和現實狀況,順應時代的變化,一方面既要強調共性,增進共同性體認,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不能顧此失彼,必須堅持歷史分析,體現二者的辯證統一,實現二者和諧發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由共同性和差異性構成的矛盾體,共同性是這一矛盾體中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決定著這一矛盾體的性質和方向,差異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增進共同性為主要方向,要把增進共同性放到第一位,差異性不應該妨礙共同性,要把凝聚共同性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和主要抓手,通過強化制度堅持、機制完善、政策設計,以及開展各項具體的民族工作來增加各族人民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共同性,更要建立情感認同的“軟鏈接”,使各族人民進一步增強“五個認同”,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尋找情感的共鳴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從歷史和現實來看,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廣袤遼闊的土地上,56個民族共同形成“多元一體”格局,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大家庭里的各民族差異性普遍而長期的存在,這種存在是客觀而又現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不應該也不能忽視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增進共同性,并非抹殺差異性和消除多樣性,也不是片面強調各民族純粹的整齊劃一,剝離各民族特性,追求單一的純粹與簡單的共同,這樣會導致共同體的土崩瓦解和共同體成員的離心離德。承認現實存在的差異性和尊重多樣性,樹立“求同存異”開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價值理念。同時更應該認識到,沒有差異性就無所謂共同性,增進共同性是以承認差異性為基礎和前提,要以包容性來強化共同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抹殺差異性,而是要在尊重差異性的過程中贏得人心,凝聚最大公約數,匯聚力量,促進各民族大團結,增進共同性。

在民族工作具體實踐中增進共同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是要通過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為增進共同性搭建有效的政治框架。不斷順應時代變化和形式發展需要,不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調整相關的體制機制,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堅持各族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增進共同性構建政治和法律框架。二是要為各民族廣泛交流交融進一步創制條件,為增進共同性提供便利。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發揮新媒體育人優勢,拓寬各民族交流互動平臺,以及從就學、就業、安居等方面入手,科學合理引導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三是要注重公民教育,打造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為增進共同性提供精神支撐。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各民族價值共識,要加強中華民族大歷史觀教育,注重發揮國歌、國旗、國徽等國家符號的引領和教育作用,結合民族地區實際,探索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方法,培育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平等公民觀,強化中國公民的身份認同,以愛國主義激發各民族共同理想信念。

2.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是整體和部分的辯證統一關系。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影響整體,整體對部分具有決定性作用。在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時,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整體觀念,從全局出發,堅持各民族意識不能損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局。同時,部分也會制約整體的功能和狀態,這就要求必須傾聽各民族的訴求,維護好各民族利益,把56個民族的積極性有機調動起來,整體功能才能夠達到最大程度地發揮,才能夠更好地推動中華民族整體和全局的發展。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有機整體,一方面,多元的客觀存在使各民族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和民族意識,另一方面,56個民族緊密聯系形成一體,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二者關系的科學理解和正確把握,必須突出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先性、統領性和主導地位,要把各民族的利益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聯系在一起,要把各民族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關聯起來。就其根本來講,二者利益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體現構筑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之大局,必須從整體著眼,把維護整體利益作為處理二者關系的立足點,才能實現和發展各民族的具體利益;只有各民族意識統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下,才能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為此,我們一方面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大漢族主義”兩種錯誤觀念,既要面向少數民族,也要面向漢族,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先地位。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積極引導各族人民增強“五個認同”,強化中華民族一家親、各民族是一家等理念,使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積極、自覺地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大家庭的整體利益。

3.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民族的魂,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在增進共同性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存續和發展的精神根源,是民族團結之魂。在歷史長河中,各民族文化共同構筑了繁榮興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紐帶。注重培育和強化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心理認同是當前做好民族工作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正確把握對本民族文化認同與對中華文化認同二者關系的根本準則。推動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優秀文化相輔相成、并行不悖,惟此才能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更好地促進各民族文化共同繁榮,并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注入強大的靈魂力量,提供持續的動力支撐。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交流交融共同創造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實踐中,對各民族優秀文化進行兼收并蓄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地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要素,正是在各民族文化交融激蕩匯通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二者共生共融、互促共進。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把漢族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或者把本民族文化對立于中華文化都是極端錯誤的,或者是別有用心的,要旗幟鮮明地予以抵制。

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是主干與枝葉的關系?!爸腥A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在認識中華文化多樣性和共同性的基礎上,深刻把握主干與枝葉的關系。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本著包容和開放的原則,促進各民族文化“枝葉”的繁茂,更要突出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強調共同性才是各民族文化的主流和方向,引導各民族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價值追求,壯大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生態。

構筑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強化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要積極搭建各民族文化溝通的橋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著重在各民族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重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包容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鼓勵少數民族文化與新時代實踐結合,不斷創新,唱響時代主旋律。要通過合理利用各類平臺,進一步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鑒,在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和大力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文化實踐中塑造共同精神家園的語言匯通體,不斷增強各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強化對中華文化的共同性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堅實的文化基礎。

4.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

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客觀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和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實踐中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不斷推進新時代的民族工作向前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民族工作要依靠兩種力量,一種是物質力量,一種是精神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然突出“意識”二字,但并不僅僅局限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研究和解決問題,在構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同時,必須把精神建設置于經濟基礎之上,注重物質條件的改善,努力提升物質基礎。民族問題要用發展的方式和在加快各民族發展中解決,要始終把經濟社會發展放到首位。各民族在共同發展中增進共同性,各民族在共同發展中實現共同繁榮,各民族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民族地區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民族地區如期實現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民族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共同性進一步增強。盡管如此,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較,民族地區發展仍然存在差距。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各民族共同奮進的現代化,在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上,離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每一個民族都是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各民族共同實現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推動56個民族走向共同富裕,事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能否得到夯實,也事關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指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始終堅持黨對民族事業的領導,不斷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發揮民族地區資源稟賦等優勢,不斷激發民族地區發展潛力,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加快提升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水平,努力增進民族地區民生福祉,不斷提高各族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通過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來捍衛民族團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打造一個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2]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2).

[3]麻國慶.費孝通民族研究理論與“合之又合”的中華民族共同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3-23.

[4]周平.我們是誰:對中華民族的再認識[J].探索,2021(3):26-36+2.

[5]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

[6]谷苞.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J].新疆社會科學,1985(3):1-10.

[7]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0.

(責任編輯:王勤美)

Enhancing Commonality: the Doctrine of 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WANG Chuanfa,MAO Guoxu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Yunnan,China 650224)

Abstract:Commonality is the core and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Enhancing commonality is the value goal and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community.The common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organic connection and aggregation of historical,cultural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reflected in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The “four commons”,including commonalities in territory,history,culture and spirit,truly presents and highly condens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forg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mmonal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enhancing commonality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guide of forg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We should continuously enhance commonality on the basis of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four relationships”,guide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thus to enhance the identity,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m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onality; four commons; four relationships; forging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淺析民族地區德育資源的開發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當代價值
精準扶貧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關系分析
深化“五個認同”教育 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探索
從郭嵩燾的資本主義觀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自在到自覺的轉變
正確認識“多元一體”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
1912至1949年期間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形塑與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