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圖騰柱

2022-07-09 03:31
藝術品鑒 2022年16期
關鍵詞:雙面石雕壁畫

從嚴格意義上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是出現城市國家,并且有文字實時記錄。

石峁遺址被稱為“中國文明的前夜”,位于陜西北部榆林市神木縣,地處黃河中游、秦晉蒙三省接壤地帶。這座古城當初被發現時,真的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

1976 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者注:后更名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根據當地群眾提供的線索來到石峁考察,這里從此進入了考古學家的視野。20 世紀80 年代,西安半坡博物館等機構也先后對其開展了調查及小面積發掘。只不過,在早期的考古發掘中,這里一直被認為是秦代古長城的遺存。直到2012 年,考古工作者來到這里,重新開展科學細致的勘查,才正式確認其為龍山時代古城,屬于夏商之前西北地區最大的古城遺址。同年,石峁遺址入選了“2012 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中國史前古城多以土城為主,而石峁古城是用石塊砌成的石城,它也是中國上古時代最大的石城。在傳統認知中,龍山時代陜北一帶一般不會有大城市的,之前在內蒙陰山附近發現的石城面積也不大,但是這座古城的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震驚了全國。

本頁內、外城墻呈半圓狀守護著以“皇城臺”為核心的石峁古城。

在隨后的考古發掘中,這里出土了玉器、壁畫及大量龍山晚期至夏朝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脊殴ぷ髡哌€清理出一些層位關系明確的遺跡和一批年代特征明顯的陶器及玉器,為確認石峁城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證據。結合地層關系及出土遺物,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皇城臺)當修建于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于龍山晚期,夏朝時期毀棄,屬于我國北方地區的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

這一發現證明,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史前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的古人都創造了特色鮮明的輝煌文化,文明恰如“滿天星斗”。它的價值正如牛津大學中國藝術和考古學教授杰西卡·羅森所言,“石峁和其他許多遺址一起,表明中國的文明有許多根基,并不只限于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p>

后來的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確認,石峁城址初建時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 年,廢棄于公元前1800 年前后。這座有著4300 多年歷史的史前石砌古城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獨立建筑組成,總面積高達425 萬平方米,這相當于6 個北京故宮的大小,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遠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 多萬平方米)和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遺址有外城和內城,內城墻體殘長2000 米,外城墻體殘長2840 米。

所謂的史前,也就是文明出現、國家建立之前的時代,換言之就是原始社會或者石器時代。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社會逐漸從氏族部落過渡到國家,文明的曙光已經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了一些早期的城市,人們將這些城市稱為“史前城市”。

石峁遺址建造大約是在黃帝時期,這片城邦有可能是黃帝部族的遺孤,是黃帝后裔支部的城邦,也有可能是有石筑傳統的草原文化。也有人認為,這是禹在治水時期建立的,是先王堯曾經的王都。從地域上觀察,石峁遺址位于黃土高坡之上,坐落在沙漠以南,離明長城又近,基本可以確定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點。

皇城臺臺頂如今是一座面積巨大的“廣場”。然而經過調查勘探顯示,這里其實有成組分布的宮殿建筑基址,面積不小于1 萬平方米,北側還有池苑遺址。周邊石墻上,可以看到偶有石雕裝飾。2018 年,考古人員在清理這片護墻時一共發現了70 多件石雕,大部分出土于倒塌的墻體石塊內,但仍有部分鑲嵌于墻面之上?,F場可以看到,這些石雕既有菱形的眼狀裝飾,也有神人面、動物等形象,呈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本頁上圖:石峁遺址的神面紋石立柱發掘現場

下圖:石峁古城遺址

對頁左圖:神面立柱石雕 龍山文化至夏代早期 2019 年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

據考古發掘,在石峁遺址中出土的帶有人面的石柱可能就是當時的圖騰柱。圖騰,意思是神的靈魂的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自然或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象征的徽號。

在中國古代,“雙面神崇拜”誕生的時間很早。部分學者推測有可能是石家河人將雙面神形象和崇拜文化發揚壯大,為后世雙面神崇拜樹立了典范。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頂部出土的70 件石雕當中,就有兩件圓柱形雙面神石雕,風格與石家河雙面神相似,有著獨特的造型魅力。這個神面立柱石雕半人高,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石柱在正反各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一個神面,正反神面在眼型、嘴型和齒形上都有區別,不過都沒有明確的獠牙??脊艑W家認為石峁雙面石柱應該是屬于雙面神崇拜的另一種藝術造型。通過雙面神形象反映出石峁先民對前與后、善與惡、陰與陽、天與地的精神寄托。在墻體上看到的這些石雕,分布在皇城臺頂的“大臺基”周圍。

在出土的石雕中還有一件人射馬石雕。這一件是圓雕作品,高62 厘米,可能是石峁“祭司”的形象,神態威嚴,發飾、五官、胡子一應俱全,周身雕刻精美。這件“人射馬”石雕原本鑲在墻體上,刻畫了一幅生動的狩獵場景。場景表現了兩個主體,左邊是一個馬首,右邊是一個彎弓搭箭的人,他的箭頭正向馬首迎面射去,這是一幅逆射圖。雖然馬沒有雕刻出四肢與軀體,但馬首的特征還是很明確的。那個射箭的人形已經不甚清晰,但弓箭卻很明確,弓、弦、箭一樣不少。

陜西考古博物藏 (圖:漢唐三三)右圖:在石峁遺址發現的石雕。(新華社記者 楊一苗攝)

本頁石峁壁畫

除此之外,自2012 年開始考古發掘至今,石峁遺址還陸續發現了近200 塊壁畫殘塊,主要是白灰面為底,以鐵紅、鐵黃、炭黑以及綠土四種顏料繪制出各種幾何圖案,這一塊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石峁壁畫殘片,約有四十平方厘米,刷色條紋的粗塊約有十厘米之寬。這樣的圖案繪制不可能是用樹枝或竹片,當是軟筆一類,故有觀點認為,通過石峁壁畫的發現可以把中國人使用毛筆的歷史從戰國時期提前到夏代。另一方面,經過這些年的考古實驗、分析,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認為,這批壁畫無論在制作工藝還是繪制技法上均與漢代及其以后的壁畫較為相似,其中包括朱砂色等,這或許也意味著中國早期壁畫的基本制作工藝及繪制技法早在4000 多年前或者更早的時期便已基本確立。此外,所有出土的石峁壁畫都是房屋建筑的裝飾,并非于墓葬中發現。目前可見的最早期墓葬壁畫在西周之后才出現,故也可以認為,中國壁畫最早其實是應用于世俗生活的裝飾,而非用于祭禮與墓葬。也就是說,這方壁畫殘片至少揭示了三項關乎我國美術史的重要信息。所以石峁遺址的重要性從一方壁畫殘片就可窺見一二。

石峁遺址只存在了三百年的時間,也許是因為戰爭,也許是這里的人們遷居到了更加適合生存的中原地區,石峁遺址從此荒廢,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之謎。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對新石器時代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認識,引起了學術界關于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的反思,為理解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資料,也為正在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輸入了新鮮血液。

猜你喜歡
雙面石雕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三觀壁畫
雙面人生
“飛蛾”修復壁畫忙
丁當黑天鵝華麗變身雙面女神
一只雙面貓老死了
天涯海角壁畫
會跳舞的雙面小丑
曲陽石雕作品選
方興未艾的曲陽石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