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教學指向

2022-07-11 00:49陳建先
江蘇教育 2022年9期
關鍵詞:語言運用

【摘要】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教學不能一味說教而不見語文,而要遵循語文課程之“本”,從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出發,緊緊抓住語言運用這一基礎素養,堅持語言材料積累,堅持語言意義理解,堅持語言文字運用,堅持語言方法遷移,堅持語言個性創生,讓革命文化在兒童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扎根。

【關鍵詞】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語言運用;語文本體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3-0040-04

【作者簡介】陳建先,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蘇州,215001)副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本位語文’的深化研究”(D/2021/02/189)、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本位語文’理念下兒童閱讀力培養的實踐研究”(2019JK13-L159)階段性研究成果。

語文課程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其中,“語言運用”是基礎素養,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之根,是語文教學之“本”。思維能力要在兒童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歷練,審美創造要在兒童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生成,文化自信要在兒童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濡染。

以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教學為例,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既是革命傳統文化的歷史寫實,又是革命傳統文化的藝術凝練和表達。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教學要堅守語文“本體”,讓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過程中走近革命人物,走進革命故事,感受革命情懷。革命文化只有在兒童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生根,才會在兒童的心靈里扎根。

語言材料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基礎,包括文字、詞語、句子以及段落等。課文中的精彩語言材料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積極的價值取向以及獨特的表達方法,是高于學生語言水平和思想水平的“目標語”,是學生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范本,也是獲得人文熏陶、文化浸潤和正確價值觀的最有價值的“營養液”。對學生而言,這些語言材料大多新鮮感十足,文質兼美,堪稱文本語言的亮點。教師就要抓住這些語言,通過各種可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識記、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為語言建構與運用備足“語料”。

積累語言的方法很多,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熟讀積累、復述積累、背誦積累、理解積累、運用積累等達成。這幾種語言積累可以是學生一個人完成,也可以是幾個人或者全班學生相互協作完成,因為說話的人在用語言,聽話的人也同樣在用語言。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下《軍神》,筆者就抓住課文中那些傳神的語言,比如,講到“沃克醫生驚呆了,大聲嚷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病人一聲不吭,他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白床單,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勁,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边@兩句時,引導學生通過熟讀、理解、復述、背誦、運用等方式積累語言。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能感受到軍神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所畏懼、不怕困難的軍人風骨。

語言意義理解是語言建構的基礎,只有對語言材料理解了,兒童的語言建構才會順暢;對語言材料的理解越精準越深刻,兒童的語言建構才會更快捷更成熟。反之,則只能是一知半解、生搬硬套、似是而非,語言建構的質量必然大打折扣。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闡釋了“理解”是“運用”的基礎,把“理解”排在了“運用”的前面。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只有當學習者接觸了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語言材料時,其語言能力才會得到提高。這都凸顯了理解對促進語言建構的基礎意義。

因此,兒童的語言建構與運用首先要建立在對閱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教學時,教師要把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重難點內容做好梳理,并適時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理解方法,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語言材料,為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中的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離當下兒童的生活較為遙遠,學生在理解上必然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在此基礎上的語言建構同樣存在挑戰性。對于文本中較為淺顯的詞語或其他知識性材料,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查閱字典等工具書、聯系上下文或生活經驗去直接理解,對于較難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教師就要引領學生通過比較、類比、聯想、想象、轉換、分析等方法進行間接理解,降低語言理解的難度,幫助學生深入建構語言意義,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從而獲得紅色文化的滋養。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上《七律·長征》,筆者提出了一個轉換性問題:“從這首七言律詩描寫的景物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意境之中。有學生說,從“五嶺逶迤”“千里雪”仿佛看到了無數的紅軍戰士頂風冒雪艱難前行,看不清他們身上穿的是殘破不堪的棉衣還是冰冷如鐵的單衣,他們的精神讓人感動。有學生說,從“五嶺逶迤”“烏蒙磅礴”仿佛看到了登上山頂的戰士們已是精疲力盡,大大小小的傷口都已化膿,嘴唇干裂起皮,全結著血痂,但他們的眼神依舊堅毅。這樣的延伸既助力學生完成了高質量的語言建構,又讓他們沉浸在紅軍戰士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之中。

語言文字運用是對語言材料意義理解、表達方法吸納后的語言輸出,是形成語言能力的主要路徑和方式。語言能力只能在語言實踐中形成,即在語言文字運用中才能學會運用,才能形成真正的語言能力。一個人的語言文字運用水平高,其語文綜合素養一定低不了。從形式上看,語言文字運用傳達的只是一定情境中的語言信息,是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但不僅如此,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體的,無法分離的,沒有單純的“工具性”,也沒有純粹的“人文性”,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正如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語言的所有最為纖細的根莖生長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币虼?,學會語言文字運用,既是學生形成言語經驗、歷練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也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

教學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教師就要立足文本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為學生搭建多元化、多途徑、多層次的語言文字運用平臺,讓學生在吸納建構文本優質語言的同時,不斷積累屬于自己的言語經驗,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中用心體悟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讓革命紅色文化在語言運用中復活。語言文字運用可從文本中的意義“空白點”、情感“撞擊點”入手,通過想象說話、想象寫話等方式進行。統編語文教材六下《金色的魚鉤》一文中,“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這句話既是文本的意義“空白點”,又是學生與文本的情感“撞擊點”,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引領學生在語言運用中體悟情感,感受老班長的人格魅力和偉大的犧牲精神。有學生說,小梁看到老班長艱難地嚼著吃剩的魚骨頭,感覺到自己的心就像被針扎一樣難受,他心疼老班長,老班長就像他的親人。有學生說,小梁心里難過極了,感到萬分心痛,這萬根鋼針扎著小梁的喉管,也扎著他的心。

語言方法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具體地說,是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或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知識、技能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語言方法是人們運用語言材料進行記述事物、抒發情感、闡釋哲思等使用的表達方法或技巧,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結構化和穩定性。它包括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邏輯修辭等表達方法。學會巧妙地遷移利用語言表達方法,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就會事半功倍。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大多從成熟的革命文學作品改編而來,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和較高的藝術性。其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細致感人,語言表達各具特色,是學生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好范本。從遷移方式維度上看,語言方法的遷移可以使用兩種方式:一是同化性遷移,即把需要學習的語言表達方法“消化”吸收,納入學生現有的語言方法圖式中,一切被“我”建構,讓語言方法被學生的現有語言選擇性吸收;二是順應性遷移,即把學生現有的語言方法圖式打破改變,納入正在學習的語言方法圖式之中,“我”被語言方法建構,讓學生的自我語言表達方法被接觸到的語言方法改造和優化。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下《狼牙山五壯士》,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語言方法遷移練習:“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碑敼P者發現學生的表達語言空乏、用詞單調時,沒有急于讓他們一味地說下去,而是將話鋒一轉,讓學生再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從中受到啟發。在學生從“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這句中發現了“帶著……帶著……”這個句式后,筆者再引導他們重新表達,結果學生主動吸納了這個句式,完成了語言方法的“同化性遷移”。五壯士戰斗到底、不怕犧牲的形象也在語言方法的建構中自然聳立在學生眼前。

語言個性是指一個人在撰寫文章或口頭說話時,其語言文字表達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最高境界,莫過于形成一個人的語言個性。語言個性一方面表現為一個人的語言形式的獨特性,另一方面表現為語言內容的獨特性。一個人的語言表達有個性,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一定不低。語言的個性表達往往是在對某個內容的深刻理解之后產生的,也就是說,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語言意義,對語言材料看得通透,才會有獨特的語言表達,理解不透,是難以有鮮明的語言個性的。對語言材料看得通透,一是表現為能體悟到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情感,二是表現為透過現象看本質,能揭示出寓于語言文字之中的哲理。

換句話說就是,個性語言凝結了對文本語言的最高意義的獨特解讀。俄羅斯語言學家波捷博尼亞和庫爾特內把語言個性當作“社會語言形式和集體規范的儲存器”以及“各種社會語言范疇的交匯點”加以研究,并提出了語言與“人的心智”“人的世界觀”等相關聯的重要觀點。

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蘊含了真摯深沉的革命情感、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永不妥協的革命信仰,這些紅色基因在每個學生心底會泛起不同的“文化漣漪”,這些看不見的“文化漣漪”會流露在學生的表情上,顯現在學生的語言表達中。教師就要抓住這些契機,為學生創設語言表達的平臺,讓學生創生出具有自我風格的個性語言表達,讓學生的語言和精神在個性表達中同構共生。支玉恒老師教學《金色的魚鉤》時巧妙設問,讓學生的個性語言自然流淌。

師:看到老班長這樣一個人,他在危難的時候,選擇了犧牲自己,保全別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你想說什么?

生:我為有這樣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驕傲。

生:我看出一個現代的小學生和一位革命戰士是有差別的。這位革命戰士是無私的,而我們有的同學卻為了一點小事而爭吵。

生:我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一定不會辜負了紅軍叔叔的汗水和鮮血,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生:老班長真是好黨員,是黨的好兒子。

生:老班長忠于黨、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生: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還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長這樣的人,我們一定要珍惜黃金時光,認真學習知識,將來為祖國作出貢獻。

生: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綜上,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教學只要從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出發,堅守語文本體,緊緊抓住語言運用這一基礎素養,革命傳統教育類課文的紅色文化就會在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中扎根,就能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得以充分彰顯。也只有堅守語文本體,語文課程才能葆有語文本色,釋放獨特的育人價值。

[1]陳建先.試論“本位語文”的“實踐”特質及指向[J].語文教學通訊,2020(15):73-76.

[2]陳建先.革命傳統類課文“人物形象”教學的三個視角——以《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21(10):16-19.

[3]陳建先.兒童語言習得的教學理解與路徑——基于“語言輸入假說”的視角[J].江蘇教育,2018(41):51-53.

猜你喜歡
語言運用
巧用復述,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2016年高考語文“語言運用”四大特色題評析
淺析威廉?布萊克的《老虎》
淺談《警察與贊美詩》中的幽默藝術
關注句子教學 重視語言運用
基于聯想思維能力培養的高中詞匯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在學生語言運用中發展學生思維
讓 巧婦”不再難為“淘”米之炊
有效提高表達能力,拉近城鄉差距
語用課堂走向歧途的分析及應對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