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施肥技術要點及“一噴三防”技術改進

2022-07-15 15:36崔鐵肖
新農民 2022年17期
關鍵詞:施肥小麥病蟲害

崔鐵肖

摘要:肥料是保證糧食安全之根本,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受到施肥技術不合理施用的因素影響,導致肥料的施用不僅達不到其預期效果,反而會因不規范、不合理的使用引發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探討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施肥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了預防病蟲害對小麥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做好以“一噴三防”技術為重點的田間管理工作亦尤其重要。

關鍵詞:小麥;施肥;病蟲害;一噴三防

在我國人口數量大幅增長,人們生活水平愈漸提高的當下,人類面臨的環境災害、氣候異常等問題也隨之增多,此時,糧食作物的生產、糧食安全問題也更為受到關注?;趯ξ覈斍靶蝿菹峦寥蕾Y源利用率現狀的認識,認為通過增多農作物栽種面積的途徑來提高作物產量已經不太可能,是以,提高糧食的單產水平才是解決糧食問題的關鍵。肥料作為極其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既是提高我國糧食產量的主要措施,也是導致我國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關鍵因素。怎樣才能做好糧食、肥料、環境三者之間的平衡性,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要著重考量的內容。通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探討了小麥的施肥技術要點以及“一噴三防”技術的改進,旨在通過探討施肥管理、推進施肥科學發展,指導我國小麥的高效生產。

1 小麥施肥技術要點

1.1 大配方、小調整的區域配肥技術

大配方、小調整的區域配肥技術是指:以區域作物生產體系、種植制度特點、土壤養分供應特點等的歸納為基礎前提,結合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有關技術原理,對區域氮、磷、鉀等適宜用量進行相應比例調配[1]。該技術強調在區域大配方的基礎上,針對部分區域或田塊,結合產量水平、氣候條件、土壤條件、植物營養診斷以及作物長勢等調整用量或是配施一定的單質肥料,也就是進行小調整,由此來實現精準的養分管理。

1.1.1 結合不同養分資源特征制定施肥技術

氮素資源既對小麥產量品質產生影響、又同時存在著環境危害性的特點,因此應堅持“總量控制、分期調控”的氮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區域范圍內的田間試驗,通過肥料效應模型來明確最佳的施氮量;結合局部變異性,應基于合理范圍前提,考量小麥的氮素吸收規律,相應分配不同生育期氮肥使用量;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壤情況、植物營養診斷等微調氮肥的基礎用量和追用量。

磷鉀相較于氮素而言更易于在土壤中保持與固定,當土壤有效磷養分水平在極高或較高水平時,宜堅持控制管理,施肥量應較作物帶走量小;而當土壤有效磷養分是正適宜的狀態時,則堅持維持管理,施肥量等于作物帶走量;當土壤中的有效磷成分降低,則進行提高,即施肥量要大于帶走量。鉀肥的施用策略則與磷肥相似,推薦使用“鉀肥肥效反應”的施肥技術模式[2],在以田間試驗結果為前提的基礎上,聯合施肥量、作物產量所反應的數據關系來明確經濟肥的最佳使用量,既可節肥、又可穩產。

1.1.2 小調整予以補充

區域大配方技術針對區域間不合理的問題進行解決后,針對實際生產中的氣候、土壤以及產量水平等差異,采取進一步微調,即通過小調整來控制肥料的最佳使用量,達到養分的供、需一致[3]?!靶≌{整”的原則一般是:(1)根據產量水平調整總用量、追肥使用鉀肥的用量以及一次性施肥下緩控釋碳素的使用比例;(2)加強小麥生育中后期階段的鉀肥供應,以此來提高小麥對抗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能力,如倒伏與病蟲害等,同時促進光合產物的轉移;(3)結合氣候條件、土壤的性質、小麥長勢以及植株營養評估等相應調整氮肥的追肥使用量,應重視氮素管理作為小麥施肥的管理重點,著重進行把控;(4)根據土壤測試結果相應的對鉀肥、磷肥使用量進行調整,如結果提示土壤中含磷素、鉀素比較缺乏,便可在基肥中予以配施,或是在種肥中適當補充鉀肥與磷肥;(5)根據土壤測試結果與小麥營養診斷結果等,相應補充微量元素。

1.2 基于GIS技術小麥施肥決策系統

該系統的應用優勢及特點在于:(1)以多年、多點的小麥田間肥料效應試驗數據為基礎,對養分平衡施肥中的基本參數進行了研究和明確;(2)(2)結合諸多試驗點所得數據,計算土壤有效養分的校正系數結果以及肥料當季利用率的數據結果;(3)考量土壤中原本所含的磷、鉀等營養成分,溫度因子等構建土壤有效養分的校正系數模型;(4)基于小麥養分平衡的模型構建,輸入項設定為目標產量,常數的設定是單位產量小麥養分吸收量,再通過和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肥料當季利用率兩個模型的結合,對養分平衡施肥模型進行整合;(5)在GIS平臺上,進行小麥施肥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其中包括了空間數據的管理內容和屬性數據的圖層化管理內容,作為系統背景輸入項,在上述模型構建下、得到小麥施肥技術采取的推薦[4]。

一般系統中包括如下幾個模塊功能:(1)數據查詢子系統:以地圖為前提進行動態的地圖定位;(2)數據管理子系統:負責對空間數據的管理與維護;(3)精準施肥模型子系統:負責精準施肥模型的管理以及模型參數的調整;(4)施肥決策子系統:又囊括了對施肥量的計算和做出施肥決策兩個環節,對各個監測點的數據完成動態決策和計算,可供農戶下載、打印,系統中有開放性的服務接口,一方面能結合當前數據明確施肥決策,另一方面也可根據數據的輸入變化調整決策,給出施肥量、施肥技術方面的建議;(5)精準施肥處方圖子系統:其中充分采用了空間插值技術,在GIS平臺的支持下,制作小麥精準施肥處方圖并進行發布,提供給精準施肥機械使用;(6)精準施肥系統共享子系統:在元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共享并發布精準施肥數據;(7)信息發布子系統:通過放大、縮小等操作可瀏覽地圖,也可進行地圖的操作,例如地圖識別和地圖量算等。

2 小麥“一噴三防”技術的改進

小麥“一噴三防”技術是針對小麥病蟲害而采取的一種管控技術,目的在于保證小麥正常的灌漿,實現小麥的穩產、優產。使用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的防治成本,最大程度上挽回小麥的產量損失[5]。在長時間的“一噴三防”技術使用上,經過不斷完善,也從以下各個方面總結了對該技術的改進措施。

2.1 施藥時間的改進

針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不同施藥時間對小麥后期病蟲害防治也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小麥條銹病,藥物噴施時間較早、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就越好,而噴施時間晚,則會降低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特別是在小麥抽穗前噴藥,可獲得更顯著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這些均是由條銹病存在循環性特征決定的,會受到氣候因素方面的影響,所以將噴藥時間選擇在早期,才能抑制病株現象、防止新的病株發生。而就小麥赤霉病來說,其噴藥時間則應符合小麥的花期程度,反觀在抽穗之前噴藥并不能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在小麥花期旺盛時噴藥則能獲得好的防治效果,后期時噴藥雖然有一定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但與在花期旺盛時用藥效果相比卻相對較弱。蚜蟲的繁殖生長速度比較快,特別是在高溫環境下,不可能實現一次施藥便解決蚜蟲危害的目的,所以在施藥時間的改進上,除了要在小麥抽穗之前噴藥來有效控制前期的蚜蟲生長之外,也要在蚜蟲繁殖后期不斷噴藥防治。應對小麥吸漿蟲時,則應將噴藥時間設定在小麥抽穗期內,特別是在小麥抽穗20%~70%時進行噴藥,更能獲得顯著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這也是考慮到了小麥吸漿蟲會有固定的繁殖期與生長期,所以借此來明確噴藥時間,既能有效防治病蟲害、又能保證小麥的良好生長[6]。

2.2 施用葉面肥的改進

一直以來,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的“一噴三防”技術都在要求用藥方案在科學性、合理性上的改變。但仍然有一些農民或是合作組織并未結合實際的農業生產情況來改變藥劑品種和數量,依然連年在使用同一種藥劑和施藥方案,而這種不科學、不合理的用藥方案不僅無法有效防治病蟲害,甚至還會加劇病蟲害的發生,導致“一噴三防”技術達不到預期使用效果。

例如:殺菌劑可以使用苯醚甲環唑、氟環唑、三唑酮等其中的任意一種;殺蟲劑可使用聯苯菊酯、氟氯氰菊酯等其中的任意一種;葉面肥可以使用氨基酸、磷酸二氫鉀等其中的任意一種;將上述三種進行混合配比施用,另也可加入蕓苔素等激素的使用。

蘭紅禮等人的試驗研究報道中[7],為了證實小麥“一噴三防”葉面肥在低御寒、抗低溫、御冷凍等惡劣天氣中的作用,以及是否有改善小麥生產品質、增高單位產量的作用,試驗展開了大田試驗,根據結果的分析:于小麥返青期時噴施:寶葉面肥600ml/hm2+水1800kg/hm2、天達植物營養液600ml/hm2+水450 kg/hm2、易普朗葉面肥 600ml/hm2+ 水450 kg/hm2,于小麥灌漿早期時噴施:寶葉面肥 600 ml/hm2+水 1 800kg/hm2+1.8%阿維菌素殺蟲劑750g/hm2+4%多菌靈殺菌劑 1.5kg/hm2,天達植物營養液600ml/hm2+水450kg/hm2+1.8%阿維菌素750 g/hm2+4%多菌靈1.5kg/hm2、易普朗葉面肥

600 ml/hm2+水450kg/hm2+1.8%阿維菌素750g/hm2+4%多菌靈1.5kg/hm2,均能加大小麥莖粗、提高小麥株高與穗長,可強化冬小麥抵御嚴寒、干旱以及冷凍等惡劣天氣的能力,在此情況下小麥的增產率分別是18.32%、12.69%和 10.88%。從上可見,上述幾種肥料組合方案在小麥“一噴三防”技術中的應用值得推廣。

2.3 “一噴多防”的改進

一噴三防特指防蟲、防病、防御干熱風,而目前,很多病蟲害的抗藥性都在不斷上升,同時,預防藥劑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從而保證更安全、更高效?;谟衩捉斩掃€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不斷提高,雖然有益于促進小麥增產,但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病菌的積累——赤霉病、根腐病以及紋枯病等病害更見加重,噴藥噴肥更是要一噴十防甚至是更多防。

小麥干熱風屬于氣候性災害,是指小麥在生育后期遇到干旱高溫伴有大風,或雨后驟晴伴高溫,導致小麥無法正常發育成熟的這類氣象災害,會導致小麥青枯、炸芒、逼屬,最終影響到小麥產量和品質的災害。針對性強化小麥的后期管理、有效預防干熱風。選擇葉面噴施99%的高純磷酸二氫鉀是防御小麥干熱風的最有效手段。

小麥“一噴多防”的主要時間節點還是三次,分別是在小麥的拔節期、孕穗期和穗期,另再根據各地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相應增多次數,如果在用藥后3~6h內下雨,還應予以補施。

3 結論

施肥是小麥生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隨著目前在農業領域中各種先進性手段的應用,大配方、小調整的區域配肥技術以及基于GIS技術小麥施肥決策系統等施肥技術都得到了愈漸廣泛的應用,并突出其應用優勢;上文主要就對這兩種施肥技術要點進行分析,認為,大配方、小調整的區域配肥技術能夠實現精準的養分管理,基于GIS技術小麥施肥決策系統的構建可以實現小麥的精準施肥,并實現施肥技術的自動化作業。另外,小麥進入到灌漿期后,溫度、濕度條件均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適宜條件,此時“一噴三防”工作的采取對于防治病蟲害具有重要意義,且隨著“一噴三防”技術的改進,更有利于降低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對于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蘇舜.不同施肥方式對小麥產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2(1):12-14.

[2] 陳智坤,郝雅珺,任英英,等.長期定位施肥對兩種小麥耕作系統土壤肥力的影響[J].土壤,2021,53(1):105-111.

[3] 曲曉蓮,李耕,仲錦維,等.尿素類型與施肥深度對冬小麥花后旗葉光合特性與產量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21,53(12):88-95.

[4] 張曉琳,翟鵬輝,趙祥,等.增水和施肥對苜?!←溳喿飨到y冬小麥生物量的影響[J].草地學報,2020,28(3):828-834.

[5] 賈育恒,鄭峰,張亞素,等.“一噴三防”施藥時間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效果[J].西北農業學報,2015,24(7):131-135.

[6] 范俊珺,梁興格,趙大媛,等.云南文山州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與"一噴三防"技術應用實踐[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7):61-64.

[7] 蘭紅禮,侯愛民,劉書軍,等.小麥"一噴三防"施用不同葉面肥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8(12):11-12.

猜你喜歡
施肥小麥病蟲害
淺析小麥的收獲與貯藏技術
豌豆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
探析森林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策略
小麥,你好
南方甘藍主要病蟲害防治安全用藥表
防止小麥倒伏和增加穗數及穗重的措施
滴灌棉田氮鉀后移和磷肥減半化肥減量增效試驗
渭北旱塬玉米施肥現狀及對策
我的英國朋友小麥
梨病蟲害防治時間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