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安徽北部“三點+三核”城市組團發展構想

2022-07-18 05:14孟祥林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分區

[摘 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為安徽省省域城市體系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平臺。外部經濟理論、產業區位理論、交易費用理論,以及“合淮同城化”、合肥都市圈、皖北發展速度提升等分別為安徽北部城市團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安徽北部城市團需要按照“三點+三核”發展構架得到完善,“三點”即鳳陽縣、定遠縣、明光市三個縣(市)級中心地,“三核”即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三個區域中心城市?!叭c+三核”在整個區域內形成“半月+V”的發展構架,為形成定遠縣子城市團、鳳陽縣子城市團、明光市子城市團創造條件。每個子城市團要基于鄉鎮中心地按照“分區+分步”發展秩序構建起次級城市團,為加速縣級中心地融入合肥城市圈拓展發展空間。定遠縣在“三點”中的區位非常重要,既連接“三點”與“三核”,也作為聯系合肥市的便捷通道?!叭c”通過“鳳明定”三角形整合在一起,需要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提升互動質量。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三點+三核”城市組團;子城市團;“分區+分步”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2)02-0009-08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points +three cores” urban group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NG Xiang-Li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provides a perfect platform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provincial city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 External economic theory,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integration of Hefei-Huainan”, Hefei metropolitan circl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northern Anhui have lai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ern Anhui urban group respectively. The urban group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need to be improv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three points + three cores”, namely Fengyang county, Dingyuan county and Mingguang city, plus Huainan city, Bengbu city, and Chuzhou city. “Three points +three cores” form a “half moon + V”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 whole region which creates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Dingyuan county sub-city group, Fengyang county sub-city group, Mingguang city sub-city group.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county-level centers into Hefei city circle, each sub-city group should build a sub-city group based on township cent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zoning +step” development order. The location of Dingyuan county in the “three points” is very important. It not only connects the “three points” with the “three cores”, but also serves as a convenient channel to Hefei city.

Key words:the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three points+ three cores” urban group; sub-city group; “zoning +step”

一、引言

安徽省全域在納入長三角城市群后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在此過程中南京市和上海市將成為安徽省城市團融入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域的重要節點。為了更快地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安徽省在前瞻性地規劃與相鄰省外行政單元間聯系的同時,也需要理順省內各中心城市間的關系。安徽省因其行政單元南北狹長,而合肥市位于省域中心,利于對腹地均勻輻射影響力,所以在建構城市團的過程中,需要在南北方向上沿省域行政腹地中心線進一步完善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銅陵市—池州市—黃山市城市鏈(“淮黃鏈”),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整體提升拓展空間。在“淮黃鏈”上,淮北市和銅陵市分別成為合肥市北側和南側的兩個重要支撐點。安徽省在以合肥市為核心構建城市體系的同時,需要按照“分區+分步”發展秩序,充分利用不同區域內中心地的發展優勢。從中心地的空間聯系層面看,淮南市是連接合肥市與阜陽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的節點,淮南市的發展質量將會影響合肥市與其他設區市間進行聯系的質量?;茨鲜性诎l展中不但需要處理好與合肥市的關系,也要處理好與六安市、滁州市的關系。目前六安市與合肥市已經進入融合發展階段。六安市“十四五”規劃指出,六安市城市團在建構策略上要推進六安—合肥協同發展進程,盡快完善建設六合經濟走廊。六安市的發展新舉措對作為合肥市向北擴展的增長點的淮南市提出了挑戰。為了把握更多發展機會,淮南市需要提升與蚌埠市、滁州市的協同發展程度,增強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

目前有關安徽省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研究文獻大多從產業布局[1]以及文化融合[2]等角度展開,以城市體系的空間格局為切入點的探索相對較弱,尤其針對安徽省北部地區基于縣級中心地構建城市團的研究更少,而城市空間布局是產業布局的基礎,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對于進一步優化安徽省區域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擬通過分析安徽北部以縣級中心地和鄉鎮中心地為支撐的城市團的構建方法,探索基于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等區域中心城市協同縣級中心地發展多層次中心地體系的思路,旨在安徽省北部區域盡快形成區域經濟增長點,從而提升安徽省的全域城市化水平,為安徽省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安徽北部城市組團發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

(一)安徽北部城市組團發展的理論基礎

1. 外部經濟理論

產業經濟理論認為,產業聚集是特定區域內具有互補性特征的、存在產業關聯而能夠相互支撐的產業謀求資源邊際生產力提升的過程[3]。聚集在一起的產業存在競爭與合作關系,在發展中呈現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的專業化分工格局。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首次提出空間外部經濟的概念,深入闡述了“外部經濟和規模經濟是產業集聚的外部動因”的思想。馬歇爾認為,產業聚集的主要原因在于聚集區域內經濟主體的專業化投入水平較高且具有發達的勞動力市場[4]。產業聚集能夠產生溢出效應,溢出效應可以通過聚集經濟主體的生產函數表現出來,聚集在一起的經濟主體能夠在技術、信息以及公共資源等方面受益。資源在既定區域內的聚集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生產要素集中,進而在既定區域內誘發循環累進效應??臻g經濟發展進程中生產要素供給越多,越有利于降低整個產業的平均成本,這會更加有利于提升區域內投入的專業化程度。既定空間內聚集的經濟主體都成為其他經濟主體發展的前提條件,每個經濟主體在拓展發展空間的同時,客觀上為其他經濟主體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發展空間。經濟主體基于經濟聯系,融合為相互聯系的整體,每個經濟主體都成為產生聚集經濟效應的貢獻者。經濟主體在聚集過程中創造的正外部效應在循環累進中不斷放大,經濟主體的生產函數不斷得到優化,區域經濟的發展質量因而可以得到持續提升。

2. 產業區位理論

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韋伯(Alfred Weber)、勒施(August Losch)和佩魯(Francois Perroux)等從區位角度對聚集問題進行了論述。杜能從多種要素間的關系角度對聚集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名的杜能環[5],認為距離城市中心區不同杜能環上的農業的經營狀態及既定區位上的要素聚集能力與區位地租緊密相關,支付地租能力相對較低的經濟要素會布局在距離城市中心區較遠的區位上。韋伯從工業區位角度出發,認為費用最低的區位是最優的區位[6]。成本節約是聚集發生的根本原因,空間內的經濟主體能否相互靠近,取決于收益與成本的對比。韋伯將區位因素區分為區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兩個層面,前者即與經濟主體通過自身規模擴大而產生聚集效應相關的因素,后者即與經濟主體通過相互聯合而促進區域工業化相關的因素。韋伯認為這兩個層面因素分別關聯聚集的初級階段和聚集的高級階段。聚集的初級階段由單個經濟主體規模擴展產生的外部經濟效應引起,聚集的高級階段產生于相互聯系的經濟主體具有合作的愿望。勒施從聚集與城市發展的關系角度對聚集問題進行了論證,認為城市化是產業聚集的重要原因[7],將聚集分為自由聚集和約束聚集兩個層面,自由聚集是任何情況下都能發生的聚集,而約束聚集則是受場所即區位條件約束的聚集,這與區域經濟的發育狀況相關。佩魯從產業關聯和外部性角度對聚集進行了分析[8],認為聚集會造成區域非均衡發展,不同區位的經濟發展樣態存在較大差別,具有較強的資源聚集力和經濟成長力的區位能夠發展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3. 交易費用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的相關學者通過交易費用理論對聚集問題進行了研究??扑梗≧onald Harry Coase)認為,在市場和企業兩種資源配置方式中,前者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9],經濟主體在建立聯系過程中會發生較多的交易費用,后者的資源配置過程在企業內部進行,交易被取消,資源配置通過管理者的調控得以實現,交易費用大為減少。諾斯(Douglass Cecil North)認為,經濟主體需要通過成立一個組織對經濟資源進行管理[10],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省市場運行成本,組織作為參與市場交換的單位,其作用在于將經濟主體作為一個單位參與市場交換,從而降低了參與市場交換的經濟主體的數量,進而能夠盡量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為,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在于環境的不確定性、經濟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以及交易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11]。楊小凱認為,企業在運行中以勞動力市場替代中間產品市場,聚集效應的水平取決于勞動力的交易效率與中間產品交易效率的比較[12],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時聚集才會發生。根據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認為,市場和企業是兩種形式上存在差異的交易形式或者組織形式,二者在本質上并無差別,產業聚集是存在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一種中間形式。新制度經濟學學者通過交易費用研究聚集問題時,充分肯定社會關系的重要性,認為無論是在企業內部還是在企業之間,社會關系一方面可以降低管理費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

4. 聚集經濟理論

產業聚集能夠放大外部效應,經濟主體具有降低交易費用進而謀求在優勢區位上布局的愿望,但資源能否在預期的區位上聚集,取決于資源在聚集過程中達到的交易費用降低的可能性,以及基于聚集獲得的收益提升的程度。當大多數資源向優勢區位布局以期謀求更高的聚集效用時,聚集效應的水平開始降低,進而由聚集經濟轉而成為聚集不經濟。在此過程中,由于既定物理空間內的可變資源密度在不斷增加,區位地租也在不斷攀高,只有贏利能力較強從而能夠對沖相對較高的區位地租的可變資源才具有在既定區位上布局的能力,贏利能力較低的可變資源會逐漸從距離城市中心區較近的區位上退出,可變資源從城市中心區遷移到距離城市中心區較遠的區位上布局,促進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資源于是在城市腹地內合適的區位上開始重新聚集,城市腹地內開始產生新的增長點。但是不同規模和不同影響力的中心地對腹地的影響力存在差異,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與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區域相伴存在,城市腹地呈現斑塊發展格局。由于行政邊界的影響,行政區劃邊界一側的中心地的強輻射力不能轉化為行政區劃另一側腹地的城市發展紅利。只有打破行政區劃約束,在行政區劃邊界處創新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經濟運行機制,聚集效應才能在行政區劃邊界處通過跨行政區劃的中心地組合得到放大。在行政力量干預下,中心地空間布局在不背離城市形成的自然法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合理,區域經濟能更好地趨于均衡發展。

(二)安徽北部城市組團發展的實踐基礎

1. 淮南市正在融入合肥都市圈并推進“合淮”同城化

淮南市“十四五”規劃提出,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將合淮同城化作為城市化主導戰略,盡快形成“合肥研發、淮南轉化”和“合肥孵化、淮南產業化”的創新發展格局,積極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和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互聯互通,推動裝備制造、醫藥制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在融入合肥市城市圈過程中,淮南市不僅需要完善行政腹地內縣級中心地之間的關系,也需要通過提升與蚌埠市、滁州市間的產業耦合程度,提升城市體系的協同發展質量。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合肥市鄰近的其他設區市都先后提出與合肥市同城化的發展設計,這一方面可以優化合肥市周邊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也對淮南市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茨鲜兄挥谢诩扔邪l展基礎和充分借助與合肥市鄰近的區位優勢,在產業轉化、產業孵化和創業創新方面做文章,在產業布局與城市布局方面進行前瞻性設計,才能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抓住更多發展機會。合淮同城化的發展基礎和發展趨勢均為進一步提升安徽北部城市化水平創造了條件。

2. 合肥市正在完善“一核+六子”格局的都市圈

安徽省“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推進合肥—六安、合肥—淮南、蕪湖—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淮南—蚌埠、淮北—宿州等城市鏈的建設;依法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有序推進縣改區和縣改市,加快構建多中心的城市發展格局;將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六安市、蕪湖市和馬鞍山市等逐步劃入合肥都市圈,構建“一核+六子”的城市體系,將淮南市打造成為全國重要能源基地、煤基產業生態示范基地、全省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中小城市發展,堅持把縣城打造成為承接農業轉移人口和就近市民化的主載體。如上發展規劃為加快淮南市與合肥市的整合程度,進而加快淮南市與蚌埠市的協同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合肥市在向北拓展城市影響力的過程中,淮南+蚌埠成為重要節點。安徽省在城市化進程中會進一步加強設區市與縣級市,以及縣級市與鄉鎮中心地間的聯系,省域腹地內的交通通達程度也會得到提升。

3. 安徽省北部正在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活躍增長極

安徽省在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要通過打造皖北產業轉移集聚區,形成高水平區域經濟增長極,并盡快形成“6+2+N”產業承接平臺。安徽省“十四五”規劃提出,將亳州、阜陽、淮北、宿州、蚌埠、六安、淮南、滁州分別打造成為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相互補充和協調發展的產業聚集試驗區,在淮南試驗區重點發展大數據產業集群,延伸培育新型顯示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在滁州市大力發展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延伸培育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鏈條,在蚌埠市大力發展硅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延伸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等產業鏈條,與淮北的鋁基高端金屬材料產業集群、亳州的現代中藥產業集群、阜陽的先進交通裝備為主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及六安的鐵基新材料產業集群等呼應,推進皖北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以產業集群空間布局推進城市體系空間布局建設。安徽省產業空間布局的前瞻性設計,為省域腹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推動皖北地區盡快形成“多點互動”格局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活躍增長極。

4. 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快速發生轉變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后,安徽省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快速發生轉變,不僅表現在通過積極對接蘇南和浙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從而優化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方面,也表現在不斷挖掘區域經濟發展潛力和優化產業布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現在通過整合區域經濟發展優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方面。安徽省城市群在進一步完善空間結構過程中,不斷積極探索完善行政區劃的策略,通過“弱+弱→強”“強+弱→強”和“強+強→更強”的方式提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質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安徽省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機會,但省域腹地承接疏解大都市職能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不但需要安徽省具有承載的空間,也需要具有承載的能力,這需要以提升城市鏈、子城市團以及次級城市團[13-14]的發展質量為前提。安徽省腹地內的交通網絡的通達程度相對較高,為以合肥市為核心構建核心城市環奠定了基礎。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滁州市城市環為整合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陽市、六安市、安慶市+池州市、黃山市創造了條件,也為以合肥市為核心構建具有更高全域城市化水平的城市體系拓展了空間。

三、安徽北部城市組團發展的“三點+三核”發展構架

(一)“三點+三核”城市體系:與合肥市主城區聯系的“半月+V”構架

根據上文的經濟理論和安徽省發展現狀,在進一步完善安徽省城市團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省域行政單元南北狹長的特點,按照“分區+分步”發展秩序,以合肥市為核心在省域腹地內構建起多層次中心地體系。在安徽省城市體系中,淮南市位于主軸城市鏈上,與合肥市南側的銅陵市分別成為合肥市向北、向南拓展影響力的節點。在“分區+分步”構建城市體系的發展思路下,淮南市通過與蚌埠市、滁州市整合構建起具有更大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城市組團,能夠更好地承接合肥市向北發展的拓展力,為以淮南市為核心在合肥市北側基于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構建起“三點+三核”發展格局(見圖1)奠定較好的實踐基礎。

“三點”即鳳陽縣、定遠縣、明光市等三個縣(市)中心地?!叭c”將淮南市、蚌埠市和滁州市(“三核”)的主城區連接在一起,沿淮南市主城區—蚌埠市主城區—明光市—滁州市形成的“C”形城市鏈,與沿淮南市主城區—定遠縣—滁州市主城區形成的“—”形城市鏈構成半月形的閉合城市環,此城市環加強了“三核”間的聯系,為構建協同發展的城市體系奠定了基礎。定遠縣位于“—”形鏈的中點上,在連接“三核”并將半月形區域與合肥市主城區相聯系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定遠縣中心地通過定遠縣主城區—鳳陽縣主城區—蚌埠市主城區城市鏈(“定蚌鏈”)與蚌埠市主城區連接,通過定遠縣主城區—明光市主城區城市鏈(“定明鏈”)與明光市主城區建立聯系,在半月形閉環內構成“V”形構架,使得半月形城市環圍成的區域成為三個曲邊三角形,即淮南市主城區—蚌埠市主城區—定遠縣三角形、蚌埠市主城區—定遠縣—明光市三角形、定遠縣—明光市—滁州市主城區三角形。這三個三角形分別基于各自的頂點,即淮南市主城區、定遠縣主城區、滁州市主城區,通過建構三條城市鏈與合肥市主城區建立聯系。三條城市鏈分別是:淮南市主城區—合肥市主城區城市鏈(“淮合鏈”)、定遠縣—合肥市主城區城市鏈(“定合鏈”)、滁州市主城區—合肥市主城區城市鏈(“滁合鏈”)?!啊毙捂溑c“淮合鏈”“滁合鏈”進一步完善了淮南市主城區、滁州市主城區、合肥市主城區三者的鼎足發展格局。在如上發展格局中,鳳陽縣+明光市+定遠縣整合的區域是將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與合肥市主城區連接在一起的節點,定遠縣主城區處于“V”字形頂點與“定合鏈”的連接點上,也是將淮南市主城區與滁州市主城區連接在一起的節點。定遠縣在連接淮南市主城區、蚌埠市主城區、滁州市主城區并與合肥市主城區建立聯系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對定遠縣城市團的發展構架進行前瞻性思考。

(二)定遠縣子城市團:“口”“Y”構架下的“一主+三次”發展格局

子城市團是以縣級中心地為核心構建的城市團。在完善定遠縣子城市團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行政區劃內鄉鎮中心地的空間布局狀態,按照“一主+三次”的格局重構定遠縣的鄉鎮中心地間的關系,以及鄉鎮中心地與縣級中心地的關系,在定遠縣腹地內架構“口”字形格局,通過“Y”字形構架與鳳陽縣、明光市建立聯系(見圖2)?!癥”字形構架由三條城市鏈構成:其一是鳳陽縣主城區—殷澗鎮—定遠縣主城區城市鏈(“鳳定鏈”);其二是明光市主城區—紅心鎮—范崗鄉—定遠縣主城區城市鏈(“明定鏈”);其三是定遠縣主城區—嚴橋鄉—張橋鎮—連江鎮城市鏈(“定連鏈”)。定遠縣主城區處于“鳳定鏈”“明定鏈”與“定連鏈”的連接點上,同時也是定遠縣子城市團的核心,成為連接“Y”字構架與“口”字構架的節點。由圖2可見,“口”字構架由直線鏈和曲線鏈構成,直線鏈即永康鎮—定遠縣主城區—池河鎮城市鏈(“永池直鏈”),曲線鏈即永康鎮—吳圩鎮—張橋鎮—藕塘鎮—池河鎮城市鏈(“永池曲鏈”)?!翱凇弊謽嫾芤远ㄟh縣主城區為核心將以永康鎮、張橋鎮和池河鎮為次級核心的三個次級城市團連接在一起。永康鎮次級城市團以永康鎮為核心,通過整合能仁鄉+西卅店鎮+朱灣鎮+七里塘鄉+爐橋鎮形成;張橋鎮次級城市團以張橋鎮為核心,通過整合嚴橋鄉+倉鎮鎮+大橋鎮+二龍鎮+連江鎮+蔣集鎮+吳圩鎮形成;池河鎮次級城市團以池河鎮為核心,通過整合三合集鎮+拂曉鄉+藕塘鎮+桑澗鎮形成。三個次級城市團通過定遠縣主城區+范崗鄉整合在一起。在“明定鏈”上,范崗鄉+紅心鎮成為連接定遠縣主城區與明光市主城區的節點;在“鳳定鏈”上,殷澗鎮+總鋪鎮成為連接定遠縣主城區與鳳陽縣主城的節點。根據如上發展設計,次級城市團的發展方式能夠讓定遠縣腹地內的鄉鎮中心地再次區分為兩個發展層次:一是普通的鄉鎮中心地,二是在縣級中心地間扮演節點角色的中心地。后者需要優先得到發展,從而能夠在縣級腹地內通過整合其他鄉鎮中心地形成次級城市團,更好地呼應縣級中心地發展,并逐漸成為縣級中心地的副中心。在如上論及的“一主+三次”的發展格局中,“一主”對“三次”發揮核心引領作用,“三次”更好地呼應“一主”,推動定遠縣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三)鳳陽縣子城市團:“鳳明定”三角形主導下的次級城市團的構建

鳳陽縣主城區是連接蚌埠市與定遠縣的節點。完善鳳陽縣子城市團需要依托既有交通干線進一步完善蚌埠市主城區—鳳陽縣主城區—總鋪鎮—范崗鎮—定遠縣主城區城市鏈(“蚌定鏈”),在此基礎上完善鳳陽縣主城區—殷澗鎮—定遠縣主城區城市鏈,與鳳陽縣主城區—小溪河鎮—明光市主城區城市鏈及明光市主城區—紅心鎮—范崗鄉—定遠縣主城區城市鏈形成鼎足發展格局?!鞍龆ㄦ湣?“鳳明定”三角形(鳳陽縣主城區—明光市主城區—定遠縣主城區三角形)為鳳陽縣子城市團的基本格局,鳳陽縣要在這個基本格局的基礎上構建三個次級城市團,以進一步完善縣級中心地與腹地內鄉鎮中心地間的聯系(見圖3)。三個次級城市團分別是:以大廟鎮為核心整合劉府鎮+西泉鎮+武店鎮+官堂鎮形成的大廟鎮次級城市團;以總鋪鎮為核心整合殷澗鎮+紅心鎮+小溪河鎮形成的總鋪鎮次級城市團;以板橋鎮為核心整合臨淮關鎮+黃灣鄉+棗巷鎮+大溪河鎮形成的板橋鎮次級城市團。如上三個次級城市團的核心通過大廟鎮—總鋪鎮—板橋鎮城市鏈串聯在一起,形成以鳳陽縣主城區為核心的城市環,成為連接蚌埠市主城區與“三點”的節點,其發展質量直接影響鳳陽縣主城區在行政腹地內的聚合效應。由圖3可見,以鳳陽縣主城區為核心在“蚌定鏈”東西兩側形成兩個“拓展鏈”:其一是西泉鎮—大廟鎮—鳳陽縣主城區(“西鳳鏈”);其二是鳳陽縣主城區—板橋鎮—大溪河鎮—棗巷鎮城市鏈(“鳳棗鏈”)?!拔鼬P鏈”與“鳳棗鏈”和“蚌定鏈”的鳳陽縣主城區—定遠縣主城區段,以鳳陽縣主城區為核心形成放射狀發展構架。在如上發展構架中,首先需要進一步強化以鳳陽縣主城區為核心和以大廟鎮、總鋪鎮和棗巷鎮為次級核心的“一主+三次”總體框架,其次需要加強三個次級核心與次級城市團內鄉鎮中心地間的聯系。在以“蚌定鏈”為主完善城市鏈發展和盡快加強“西鳳鏈”“鳳棗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鳳明定”三角形三邊上的殷澗鎮、紅心鎮和小溪河鎮等均位于總鋪鎮次級城市團,要處理好總鋪鎮次級城市團與大廟鎮次級城市團、板橋鎮次級城市團間的關系,理順鳳陽縣行政腹地內鄉鎮中心地間的關系,同時也要理順“三點”間的關系,以更有利于“鳳明定”三角形三邊的發展。

(四)明光市子城市團:以“一主+四次”格局為基礎構建縱貫南北的城市鏈

明光市子城市團需要在“鳳明定”三角形基礎上構建。前文有述,明光市主城區通過“鳳明鏈”和“定明鏈”分別與鳳陽縣主城區、定遠縣主城區連接在一起。根據圖4,“鳳明鏈”“明定鏈”繼續向前延伸,分別連接石壩鎮—自來橋鎮、蘇巷鎮—女山湖鎮形成明光市主城區—蘇巷鎮—女山湖鎮城市鏈(“明女鏈”)、明光市主城區—石壩鎮—自來橋鎮城市鏈(“明自鏈”),成為連接明光市主城區與明光市腹地的兩條重要通道。為了進一步加強明光市主城區與腹地的聯系,需要在明光市腹地內構建四個次級城市團,形成縱貫南北的兩條城市鏈,再通過次級城市團整合腹地內更多的鄉鎮中心地,這樣縱貫南北的城市鏈成為提升腹地內鄉鎮中心地協同發展程度的通道。從圖4可以看出,明光市腹地內要形成四個次級城市團的核心,分別是古沛鎮、女山湖鎮、澗溪鎮和官店鎮。以古沛鎮為核心將橋頭鎮整合在一起;以女山湖鎮為核心將蘇巷鎮+潘村鎮+柳巷鎮+泊崗鄉整合在一起;以澗溪鎮為核心將石壩鎮+自來橋鎮整合在一起;以官店鎮為核心將三界鎮+張八嶺鎮整合在一起。古沛鎮—女山湖鎮—澗溪鎮—官店鎮圍繞明光市主城區形成C形城市鏈,以明光市主城區為核心構建起“一主+四次”的發展格局??v貫南北的兩條城市鏈分別是:泊崗鄉—柳巷鎮—古沛鎮—橋頭鎮—明西街道—明光市主城區—明光街道—明南街道—官店鎮—三界鎮—張八嶺鎮城市鏈(“泊張西鏈”);泊崗鄉—潘村鎮—女山湖鎮—澗溪鎮—自來橋鎮—張八嶺鎮城市鏈(“泊張東鏈”)?!安磸埼麈湣钡拿鞴馐兄鞒菂^—古沛鎮段、明光市主城區—張八嶺鎮段與“明女鏈”“明自鏈”以明光市主城區為核心形成放射狀構架,成為明光市主城區與腹地內其他鄉鎮中心地建立聯系的基礎,為提升明光市全域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支撐。從圖4可以看出,四個次級城市團的核心與明光市主城區之間,通過蘇巷鎮+澗溪鎮+石壩鎮連接在一起,隨著蘇巷鎮+澗溪鎮+石壩鎮發展水平提高,逐漸并入明光市主城區,明光市主城區于是將與四個次級城市團的核心連接在一起,明光市主城區得以拓展,主城區對行政腹地的影響力得到提升。

四、結語

安徽省為進一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需要在省域城市體系的建構方面進行前瞻性考慮?;茨鲜性诎不帐”辈繀^域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開始凸顯?;茨鲜凶鳛榻徍戏适械脑O區市,需要通過創造與合肥市同城化的發展環境融入合肥城市圈。安徽省在構建省域城市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將淮南市打造成為合肥市向皖北地區施加城市輻射力的節點,在以合肥市為中心構建縱貫南北的城市鏈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按照“分區+分步”發展秩序,淮南市需要與蚌埠市、滁州市整合在一起,通過構建“三點+三核”的城市組團,在合肥市北側創造區域經濟增長點?!叭c”即鳳陽縣、定遠縣、明光市等三個縣(市)級中心地,“三核”即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定遠縣子城市團要基于“口”字形+“Y”字形的發展構架,將腹地內的鄉鎮中心地整合成為“一主+三次”的發展構架;鳳陽縣子城市團需要在“鳳明定”三角形主導下完善三個次級城市團;明光市子城市團需要以“一主+四次”格局為基礎構建縱貫南北的城市鏈。在“三點+三核”構架中,定遠縣在“三點”中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通過定遠縣中心地可以將淮南市主城區、蚌埠市主城區、滁州市主城區、明光市主城區、鳳陽縣主城區以及合肥市主城區連接在一起,因此定遠縣是重要節點。在建構“三點+三核”發展格局過程中,需要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構建起以中心地為中心的城市體系。在對縣(市)域城市團進行前瞻性思考的同時,要依托鄉鎮中心地在縣域腹地內構建次級城市團,發揮鄉鎮中心地對“三點+三核”的底層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姚玫玫. 安徽與長三角城市群耦合機制研究[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58-65.

劉士林,王曉靜. 長三角城市群空間演化與安徽城市文化戰略規劃[J]. 中國名城,2018(1):44-47.

王歡. 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政策促進了城市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嗎?[J]. 現代經濟探討,2022(4):94-104.

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M]. 廉運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287-293.

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M]. 吳衡康,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6:50-53.

韋伯. 工業區位論[M]. 李剛劍,陳志人,張英保,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50-51.

勒施. 經濟空間秩序:經濟財貨與地理間的關系[M]. 王守禮,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55-60.

佩魯. 新發展觀[M]. 張寧,豐子義,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2-34.

科斯.企業的性質[M]//威廉姆森,溫特. 企業的性質:起源、演變與發展. 姚海鑫,邢源源,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2-41.

諾斯. 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 劉守英,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37-38.

威廉姆森,馬斯滕. 交易成本經濟學[M]. 李自杰,蔡銘,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30.

楊小凱,張永生. 新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14-116.

孟祥林.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石保廊城市鏈的構建[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8.

孟祥林.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雄安新區—滄州市城市鏈的構建[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7.

猜你喜歡
長三角一體化分區
貴州省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圖
上海實施“分區封控”
另辟蹊徑使用Linux備份和還原Windows系統
長三角一體化下蘇州市城市候機樓發展研究
重議城市邊界的空間屬性及其變遷
長三角一體化:省界毗鄰基層政區治理的發展路徑
上海青浦:依托“長三角一體化”開展未成年人考察幫教
“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的盛澤思考
關于長三角地區吸引人才聚集的關鍵因素研究
安裝Windows 10時創建分區錯誤該怎么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