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林州方言陽聲韻的讀音及其歷史層次

2022-07-29 14:07谷少華
現代語文 2022年7期
關鍵詞:林州鼻音讀音

中古陽聲韻主要有三類韻尾,其中,咸深攝收[-m]尾,山臻攝收[-n]尾,宕江曾梗通攝收[-?]尾。但在林州方言中,陽聲韻只保留一個[-?]韻尾,咸山攝鼻音韻尾完全脫落,深臻曾梗通五攝和宕江二攝讀[-?]韻尾。關于林州方言陽聲韻的形成,學界曾進行了深入探討。陳鵬飛認為,林州方言陽聲韻鼻音韻尾消變是因為咸山攝-a 失去[-n]韻尾,推動了原屬于假攝的*-a 發生向? 后高化的一個推鏈式的音變過程

。史艷鋒聯系林州周邊臨漳、邯鄲方言,認為假攝韻母-a 發生向?/o 后高化應先于咸山攝韻母an-a的音變,也就是說,假攝字主元音a 后高化為?/o 后,留下了空檔,吸引了咸山攝韻母的變化,因此,林州方言陽聲韻韻尾消變是拉鏈式音變

。不過,無論是推鏈式音變還是拉鏈式音變,似乎都并沒有真正觸及到林州方言陽聲韻變化的真正動因,也就是為什么會發生推鏈式音變或者是拉鏈式音變。Thomason 認為,任何語言都不可能孤立于其他語言而獨立發展

。李如龍認為,研究方言語音特征的差異,“必須要聯系語言外部的社會因素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愛德華?薩丕爾也說:“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或文化上占優勢的語言的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p>

蘇聯語言學家茲維金采夫更是指出:“無論接觸的類型是哪一種,實際上發生接觸的都不是語言本身,因為語言接觸是通過操這些語言的人來實現的?!?/p>

下面,我們結合外部社會歷史因素,嘗試從接觸語言學的視角,重新對林州方言陽聲韻讀音的歷史成因作出解釋。

一、林州方言陽聲韻的讀音

林州方言中的陽聲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具體如表1 所示:

結合表1,可以發現,在林州方言中,咸山攝合流,鼻音尾完全消失,讀[a ia ua ya]四韻;宕江攝保留鼻音尾[-?],讀[a? ia? ua?];深臻攝同曾梗通三攝合流,讀[?? i?? u? y?]四韻。

相關分析是度量兩個連續變量之間相關程度的統計分析方法,其相關系數是用于度量兩個變量之間線性相關程度和相關方向的指標[11]。筆者認為,在統計元素(指標)相關系數過程中,以相關系數0.5為閥值,較為直觀地反映元素(指標)之間相關性的顯著程度,以至進一步了解元素(指標)之間的親疏關系。

張琨曾指出,在漢語方言中的鼻音韻尾中,“最保存的一組韻母是后高(圓唇)元音后附舌根鼻音韻尾(*o?),其次是前高(不圓唇)元音后附舌根鼻音韻尾(*e?),最前進的一組韻母是低元音后附舌頭鼻音韻尾(*a/an)”

。將張琨先生關于漢語鼻音韻尾消失規律的觀點用簡明規則表示出來的話,應該是:an/ɑn >en >a?/ɑ? >e? >o?

。結 合 表1,可以發現,林州方言基本符合漢語方言鼻音韻尾的消失規律,但我們仍有一點疑惑,那就是為什么僅次于an/ɑn 韻母的en 韻母鼻音韻尾沒有消失,卻讀作了帶有舌根韻尾的韻母。也就是說,本來應讀[en in un yn]的深臻攝為什么會同曾梗通攝合流?

3.1.3 落后對手分數較多時。會出現兩種現象:第一種是氣憤。感覺對手的實力和自己不相伯仲,自己不應該輸成這樣,對自己進攻的技術、戰術及時進行調整,最后取得勝利。第二種抗壓能力太差。自己輸的越多,反而越急躁,然而乒乓球不是急躁就會贏的,越急失誤也就越多,在一直不能讓自己內心穩定的情況下,最終會輸了這場比賽。

二、林州歷史上的移民

近年來,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以及全國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部門已經聯合或單獨制定發布了一系列促進校園足球發展的相關政策。2009年全國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首選了44個城市作為足球布局城市,在資金、政策方面予以了大力的支持。而教育部于2015年通過了《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在全國確定了10個縣和6 000個學校作為優先發展校園足球的試點。

相關史料顯示,林州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大致發生于兩個時期:一是宋元時期,由于戰亂而導致的避亂移民;一是明代洪武年間,為發展生產而進行的人口調配移民?!杜f唐書?郭子儀傳》所載子儀論奏云:“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p>

這里的“相土”即相州,今安陽市一帶,林州屬之。在經歷過五代十國宋遼金戰亂之后,林州人口數量耗減嚴重。至元代,相州人口又“人煙尤勝”。據相關資料記載,“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當時有任氏兄弟從河北邯鄲遷到此地(林州任村鎮)落戶,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設立集鎮”

。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曾有邯鄲移民遷至林州。

林州移民的第二個階段應是明代洪武年間的人口調配移民。林州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至洪武初年,“土著之民,流離軍伍,不存什一”

。據《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記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边@里的“澤、潞二州”,屬于今山西晉城澤州、長治一帶;“彰德”,屬于今安陽一帶?!读挚h志》亦記載:“洪武二十一年,山西澤州、潞安等地大批向林縣移民”

。由此可以確定,元末明初之際,由于林州人口驟減,官府曾實施了移民政策?!读挚h志?大事記》洪武二十一年(1388):“林民先世多籍晉,其來也皆在明初……舊志云,永樂十年歸并縣屬為二十五里,后相繼遷民,加以軍屯,增為三十三里。知在洪、永兩朝,蓋繼續行之,不止一次也?!眱H就縣屬而言,即由二十五里增至三十三里

,所增加人口就約占當時人口的30%左右??梢钥闯?,明代洪武、永樂年間,澤、潞二州向林州移民數量巨大。

從接觸前的語音結構來看,雖然林州方言深臻攝與曾梗通攝分流,但就聽感而言,[?n in u?n yn]同[?? i? u? y?]的音值差異較小,林州新的“土著”在與澤、潞二州移民接觸交融時,容易接受這些移民的方言特征,從而發生合流。咸山與宕江攝的情況則有所不同,由于咸山攝讀[a ia ua ya]與宕江攝讀[ɑ? iɑ? uɑ?]的音值差異較大,林州新的“土著”在與澤、潞二州移民接觸交融時,會對這些移民已經合流的方言特征產生強烈抗拒力,而最終選擇了林州當地的分流的語音結構,并未與澤、潞二州移民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河南林州方言陽聲韻的讀音與歷史移民密切相關,同時,在具體語言轉換的過程中,亦存在著結構的匹配和選擇。就此而言,語言選擇不僅要考慮到移民因素,而且還要考慮到層疊前的具體語言結構。

沈鐘偉認為,語音系統往往顯示出高度的穩定性,它并不經常無故而變,那么,語音中出現變化的原因如果單從其內部原因來解釋,就無法解釋現代實際語音中所觀察到的現象

。而探討語言接觸,實際上是探討人群之間的接觸,要探討人群之間的接觸,首先就要研究當地人的歷史。因為任何語言的接觸都是通過操這些語言的人來實現的

。那么,林州方言陽聲韻讀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下面,就我們結合林州移民的歷史,來探究林州方言陽聲韻變化的成因。

三、林州方言陽聲韻的歷史層次

通過對林州歷史上移民來源的分析,可以看出,林州方言的形成與林州歷史移民密切相關。參照相關移民史,其移民的來源可以基本“鎖定”在河北邯鄲、山西澤潞二州

。下面,我們采用“參照析層法”

,選取河北邯鄲、山西長治作為參照點,來離析林州方言陽聲韻的歷史層次。具體如表2 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兩次主要移民,其時間相差約50年,這一間隔實際上并不太長。這樣的話,操兩種語言的人們在進行接觸時,為了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語言應會發生進一步的接觸演化。也就是說,會在原方言的基礎上發生系統重構,從而產生新的語音系統,構成新的方言。沈鐘偉指出,漢語方言形成的主要機制是不完善語言轉換,也就是說,哪些特質會被保留,哪些會被丟失,和兩個語言的具體結構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將林州移民歷史與兩種層疊方言的具體結構相結合,便可剝離出融合層疊型方言的歷史層次。

林州(原林縣)地處太行山南段東麓,境內多山,交通不便。在某種程度上講,林州比較閉塞,與外界接觸不多。不過,因戰亂、天災等人為或自然性災害而造成林州人口驟減時,緊隨其后的便是大量移民的遷入,這為林州方言的歷史接觸創造了條件。

麥耘指出,要從普適性的自然演化角度去觀察語言關系和語言變遷

。我們發現,如果單純地從自然音法演化角度去解釋漢語方言的演變,對林州方言陽聲韻的成因問題似乎并不十分適用。如果說林州方言咸山與宕江攝讀音演變正好契合了漢語鼻音韻尾消失演化規則(an/ɑn >en >a?/ɑ? >e? >o?)的話,那么,林州方言深臻攝與曾梗通攝合流似乎并不契合。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就不能再依靠音法演化,而是需要結合語言選擇的外部環境。

從表2 可以看出,邯鄲咸山攝鼻音韻尾[-n]脫落讀鼻化韻,與林州咸山攝鼻音完全脫落略有不同。除此之外,林州方言以a/ɑ 為主要元音的咸山宕江四攝陽聲韻讀音,實際上同邯鄲方言并無太大差異,宕江攝同收舌根韻尾[-?];但深臻曾梗通五攝卻具有較大差異。與之相反,林州方言同長治方言在咸山宕江四攝上不同,卻在深臻曾梗通五攝上相同,一律帶舌根韻尾[-?]。歸結起來說,林州方言咸山宕江四攝陽聲韻讀音與邯鄲方言相近,深臻曾梗通攝五攝陽聲韻讀音同長治方言相同。

綜合上文移民史所述,林州的歷史移民應主要包括河北邯鄲移民(林州早期“土著”)、山西澤潞二州移民。

先從歷史移民角度來說。林州土著在同邯鄲移民長達半個世紀的接觸融合中,咸山攝讀音可能首先發生了變化,鼻音韻尾[-n]脫落,其他不變。到明代洪武移民時期,邯鄲移民與林州的原來土著可能已經成為新的“土著”,他們在同大規模的澤、潞二州移民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林州新的“土著”可能會再次進行語言的系統重構,從而使陽聲韻又發生“洗牌”。結合表2,可以發現,在深臻曾梗通的讀音上,林州新的“土著”選擇了長治讀音,帶后鼻韻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林州新的“土著”在深臻攝讀音上選擇了澤、潞二州讀音,而在咸山宕江上仍保留原來讀音呢?這就需要觀察接觸前兩種語言的具體結構。

我們發現,林州方言陽聲韻讀音的形成原因與其歷史上的兩個移民層密切相關。本文參照移民來源,離析出林州方言陽聲韻讀音的歷史層次,并對其先后層次作出定位。具體可如表3 所示:

1.2.1 細胞培養 MDA-MB-231細胞所用培養基為含10%新生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和100 μg/ml鏈霉素的DMEM培養基,37 ℃ CO2培養箱中培養傳代。

表3 說明,林州方言陽聲韻中,咸山攝鼻音[-n]失落、宕江攝收舌根鼻韻尾[-?]的語音特征,與晉語邯新片的方言性質相同,屬于元代至正時期的移民層,主要是受到了河北邯鄲移民的影響;而深臻曾梗通五攝合流、收舌根鼻韻尾[-?]的語音特征,與晉語上黨片的方言性質相同,屬于明代洪武時期的移民層,主要是受到了山西澤、潞二州移民的影響。

SBS改性瀝青混合料的碾壓需遵循“緊跟、慢壓、高頻、低幅”的施工原則,對于本項目中的AC—16型上面層瀝青混合料,適宜的碾壓溫度為130~150℃,碾壓速度宜控制在4~5km/h,在碾壓時需要注意,混合料的碾壓速度應控制均勻。碾壓完畢后及時對其壓實度進行檢測,對于不合格區域及時進行補壓處理。

綜上所述,在兩種乃至多種語言(方言)接觸交融的過程中,人們為達到交流的目的,勢必會有一方選擇接受另一方的語言特征,從而發生語言轉換。不過,在進行語言轉換時,往往會受到雙方語言結構、社會因素的制約,而并不是一方完全學習另一方的語言,他們之間也會產生演化與競爭。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不同音系接觸、融合、疊置的過程中,演化部分的音值差異較小,變化前后的兩種形式具有繼承關系,與自然演變一致,由此就會構成隱性的語音層次,產生語音替換;而競爭部分的音值差異較大,由此就會構成毫無關聯的顯性語音層次,這種顯性語音層次往往以文白異讀形式而存在

。顯性的文白異讀,參照權威方言與移民方言,即可析出語音層次。而隱形的語音替換,則需要通過參照周邊區域方言與移民源方言而得出;如果有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同一音類不同音值的文白異讀,也能提供相關線索,可以作為輔證。就此來說,林州方言陽聲韻咸山宕江攝的讀音與邯鄲相同、深臻曾梗通攝的讀音與長治相同,實際上是由不同移民層與“土著”融合后產生不完善語言轉換的結果。同時,林州方言陽聲韻讀音的形成,并不是語言自發性演變所致,而是在兩次移民方言與林州“土著”方言接觸之后,導致林州方言出現了邯鄲方言層同長治方言層接觸融合的語音層疊現象。

[1]陳鵬飛.林州方言陽聲韻鼻尾消變及其連動作用[J].殷都學刊,2006,(2).

[2]史艷鋒.豫北晉語單字音與變音現象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3][ 美 ]Thomason,S.G.Language Contact :An 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4]李如龍.漢語方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美]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6][蘇]茲維金采夫.普通語言學綱要[M].伍鐵平,馬福聚,湯庭國,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張琨.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A].“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四本第一分)[C].1983.

[8]段亞廣.中原官話音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9]沈鐘偉.語言轉換和方言底層[A].丁邦新主編.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第二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1]鄭東軍,趙凱,張峰.紅旗渠畔古村落——林州任村[J].尋根,2006,(3).

[12]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3]林縣志編纂委員會.林縣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4]郭沈青.方言接觸的層疊機制研究——以陜南方言為個案[D].澳門:澳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5]郭沈青,劉夏君.方言接觸與融合型層疊——以鎮安城關話為個案[A].中國語言學會《中國語言學報》編委會.中國語言學報(第十七期)[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6]麥耘.從普適性自然演化的角度觀察語言關系和語言變遷[A].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中國方言學報》編委會.中國方言學報(第六期)[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7]Shen,Z-W.Horizontal transmission and dialect formation[A].In Eom,I-s & Zhang,W-J.(eds.).Language Evolution and Changes in Chinese[C].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no. 26),2016.

[18]喬全生,谷少華.再論語言接觸視域下晉方言語音的幾點變化[J].漢語學報,2022,(1).

[19]谷少華,喬全生.語音層次理論的中國化述論[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

猜你喜歡
林州鼻音讀音
到底誰是老師???
字詞篇
淺談普通話中的邊鼻音教學
迷情大麗花
繪畫與分享
24小時便利店已打烊
播音學習札記——鼻音過重
迷情大麗花
我是小字典
挑戰主持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