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的喀喀湖漂浮島上的奇跡生活

2022-08-06 09:24袁莘捷沈海濱saiko3pEnricoPescantinivitmarkAleksandarTodorovicKseniyaRagozinaflicker
環球人文地理 2022年6期
關鍵詞:斯人島民卡卡

文 袁莘捷 圖 沈海濱 saiko3p EnricoPescantini vitmark Aleksandar Todorovic Kseniya Ragozina flicker

在地球最長的山脈,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科亞奧高原上,有一顆“明珠”——跨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的的的喀喀湖。這個巨大的湖泊不咸不凍,景色秀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被印第安人稱為“圣湖”。

幾百年前的某一天,一群人走進的的喀喀湖,他們就地取材,憑借一雙巧手,建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小世界。他們用湖邊生長茂盛的草本植物——香蒲來建造一切:小島、房屋、小船、床……他們的香蒲草世界漂浮在湖上,他們的生活也一直在這個圣湖上漂浮著。

美麗傳說與殘忍現實 因躲避戰亂而來的烏魯斯人

的的喀喀湖是一個奇跡之湖。

它是南美洲地勢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也被認為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泊。它海拔3812 米,面積超過8330 平方公里,位于地球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之中。它像是一顆被科亞奧高原高高托起的巨大藍寶石,所以又被稱為“高原明珠”。地球上最偉大的食物——土豆,正是從的的喀喀湖畔出發,“征服”全球的。

的的喀喀湖區被認為是南美洲印第安人主要的文明之一——印加文明的發源地,是印加人心目中的圣湖。它極為獨特的名字,來源于古老的神話故事。和地球上其他高原湖泊的來源神話一樣,這些故事的主題總是離不開愛情和死亡。

有些人說,湖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份人與神之間的愛情。的的喀喀湖距離太平洋只有200多公里。和中國人暢想龍宮中居住著龍女一樣,當地人相信太平洋深處的海底宮殿中,住著水神的女兒伊卡卡。傳說中,伊卡卡在一次風暴中“女英雄救美男”,搭救了俊朗的青年蒂托。兩人一見鐘情,便生活在了一起。然而水神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和一個凡人共同生活,便在風神的協助下,將年輕的情侶暴烈地拋向空中。蒂托和伊卡卡從太平洋上空,一直飛越過安第斯山脈才摔落下來。蒂托是個凡人,從高空墜落就失去了性命,伊卡卡因為是神而安然無恙。但所愛之人逝去,使得伊卡卡痛苦不已,最終她將蒂托變成了一片山丘,自己化成一片浩瀚的湖依偎其側。人們為了紀念蒂托(Tito)和伊卡卡(Icaca),將兩人名字合并,給女神幻化的這個湖取名“的的喀喀湖”(Titikaka)。

另一個故事也非常經典,關于神之子的死亡。印加文明信奉的主神是太陽神。傳說太陽神的兒子有一次在的的喀喀湖區游玩的時候,遭遇美洲豹的襲擊后身亡。為了向信奉的神表達自己的同情,當地人獵殺了豹子,在湖畔建造了太陽神廟,并將一塊很像豹子的石頭放在廟中作為祭祀。而“石豹”在當地語言中發音就類似“的的喀喀”,湖因此而得名。

今天人們來到這個大湖,沒有看到傳說中的女神或者神子的痕跡,卻看到了活生生的傳奇存在——烏魯斯人建立的漂浮群島。

烏魯斯人是為躲避戰爭而來到湖上的。

的的喀喀湖區在很長一段時間由印加帝國統治,湖周邊也同時生活著另一些部族的印第安人,其中包括好戰的考雅人。他們多次和印加人發生沖突。當時,在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弱小的烏魯斯人部落,這個部落夾在交戰雙方之間,十分被動。為了躲避戰亂,免遭兩個強大力量的掠奪,大約在公元1200年左右,烏魯斯人背井離鄉,躲進了煙波浩渺的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自然環境絕佳,風景秀美,雖地勢極高,但卻不咸不凍,很適宜人類生存。如果湖畔的土地容不下愛好和平的小部落,那么湖里呢?天才般的烏魯斯人,產生了搭建漂流島的想法。沒有填海造地的能力,那就發揮自己的編制特長吧!香蒲編織的地面、船、屋頂、墻壁、瞭望塔……萬物從烏魯斯人的手里一寸一寸地誕生,一個漂浮的小世界由此而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烏魯斯人就是他們自己的造物主。

全身是寶的香蒲 不僅能建島筑屋,還能當水果吃

香蒲是一種類似蘆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修長,內里中空,外殼堅硬。生長在的的喀喀湖畔的香蒲,最高可達三四米,一片連成一片,蔚為壯觀。烏魯斯人將香蒲嚴密捆扎,再一層層疊起來鋪在一起,一塊可以漂浮的“土地”隨之產生。

在這樣一塊“土地”上,烏魯斯人想要長久地生活下去,還得建造房屋。和搭建腳下的“土地”一樣,他們用香蒲筑起房屋。一座島嶼上一般有3~10 所房屋,這種房屋的墻壁和屋頂,是用一張張香蒲編好的席子連結而成的。房屋渾然一體,沒有窗戶,只有一個用于進出的門。屋內沒有廚房和廁所,一般只有用來睡覺的床和一些衣物。烏魯斯人還用石頭堆砌了灶臺,只是在做飯之前,需要把四周的蒲草弄濕,以免引發火災。如果要上廁所,則需要花二三十分鐘去固定并且遠離起居點的地方。

為了讓漂浮島更加穩固,烏魯斯人想了許多辦法。他們用香蒲編織成一條條的繩子,將小島與湖底固定的物體扎在一起。水底的植物纏繞著繩子開始生長,在漂浮島和湖底之間不斷地纏繞交織,形成一個一兩米厚的天然底座,支撐住整個島嶼。但漂浮島的建造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其底部在湖水的長期浸泡之下,會漸漸腐爛下沉,所以漂浮島居民們往往是赤腳在島上走動。腳底的皮膚可以隨時感知腳下香蒲的干濕程度,如果有些濕潤,就需要重新鋪上香蒲,以保證“地面”的干凈清潔。一般每隔幾周,烏魯斯人就需要在小島上鋪設新的“地面”,不斷加固他們的家園。在部落中也有專人負責加固管理,保證家園的平安。

烏魯斯人建成的漂浮島面積,一般為60~100平方米。建造一座新的漂浮島,通常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這樣一座漂浮島嶼的壽命往往只有十幾年,最長也不超過三十年。一旦島嶼的底部完全接觸到了湖底,整座島嶼都會因此而被舍棄,所以他們需要不斷地去建造新的島嶼,以保證族群的生存。

香蒲是烏魯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他們生活的一切都離不開香蒲。當地,還用香蒲編成了出行所用的船只——托托拉。這種黃色的小船兩頭高高翹起,中間稍扁,看上去活像一只香蕉。在一邊的尖頭,心思靈巧的當地人通常還會塑造美洲豹等動物的形象,十分獨特。捕魚為生的烏魯斯人,食用香蒲的嫩芽來補充維生素;香蒲白色的根部,則富含人體所需的碘元素,是烏魯人的“水果”;當有人發燒生病時,家人就把香蒲草葉從中間破開攤成薄片,放在病人額頭上來降溫;島上小孩子的玩具,是由香蒲草編織的娃娃和小船;香蒲根部曬干研磨成粉后,還被烏魯斯人當做小零食,甚至用來釀酒。

對于最早從陸地到湖上的烏魯斯人來說,建造漂浮島其實是走投無路的抉擇,當有入侵者來犯時,他們可以借助人造島快速疏散撤離。所以在最初這些“島嶼”確實是可以四處漂浮的。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部落之間的沖突漸漸平息下來,居民生活穩定了,浮島便被錨定停留在某一地方,變成了一塊塊小陸地。

漂浮小島上 古老又現代的生活方式

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不知今是何世”。那同樣因戰亂而避世的烏魯斯人,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嗎?

如今的漂浮島,更像是烏魯斯人的大社區,每個人都在為這個社區而努力。漂浮島社區的進步節奏和湖外的世界是同步的。如今,在比較大的浮島上建立起了供小朋友念書的學校,烏魯斯人的小孩們可以在這里念到十來歲,才需要到島外去繼續念書。這里有供島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還有可以處理簡單疾病和意外的小醫院。因為很多烏魯斯人信奉天主教,所以島上還有供人們做禮拜的教堂。到今天,漂浮島上又出現了太陽能設備,于是島民們用上了手機和電視機。

烏魯斯人以捕魚為業,同時收集野鴨蛋,或者捕捉一些像海鷗一樣常見的鳥類。接觸湖水較多的香蒲地面會慢慢腐敗,形成的腐殖土被島民用來種植土豆。而在每周一次的陸地集會時,很多島民會帶上魚、鴨蛋等去市場中,與陸地上的居民進行交易,換取其他生活必需品。

十分有趣的是,烏魯斯人所生活的浮島數量是不斷變化的,至于如何變化,還得看他們的心情!如果有兩座浮島上的居民關系很好,他們就可以把兩座島連起來,變成一個島;而如果一座島上的人們吵架鬧矛盾了,就可以將島拆成兩半,各自生活;家里的孩子成年結婚以后,父母就會把家里的浮島割出一部分來,分給新的小家庭,讓他們獨立生活。

到今天,的的喀喀湖上依然還有四十多個漂浮小島,上面依然有島民在辛勤勞作。隨著漂浮島這種奇異的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許多會講西班牙語的島民通過外面的旅行社,開始從事旅游業并獲得收入。如今的漂浮島上有了烏魯斯導游,他們熱情地與游客交流,講解建造漂浮島家園的方法,同時販賣自制的手工藝品。傍晚,在只有幾盞燈的禮堂里,由居民組成的樂隊會舉行小小的演奏會。他們會邀請游客穿上烏魯斯族的傳統衣物:帶有刺繡花紋的上衣、泡泡裙,搭配漂亮的腰帶。穿戴好之后,客人與主人一起,隨著音樂共舞,這舞姿不一定優美,卻是游客最獨特的記憶。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發達,也有一些浮島居民選擇了岸上的生活,但更多的烏魯斯人依然“故土難離”。小島飄飄蕩蕩,生活卻安穩平靜。世界很大,可以大膽選擇,只要心靈手巧,就可以編織一座獨屬自己的小島,做自己的島主。

猜你喜歡
斯人島民卡卡
卡卡的條紋丟了
我在街上走
小說《去某一個地方》
乍然
劉紹民:電氣奇緣牽引下的兩岸“島民”
爆笑卡卡
笑爆卡卡
我在街上走
糊涂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