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組的拾音要點

2022-08-11 12:43顏子力
演藝科技 2022年2期
關鍵詞:底鼓泛音傳聲器

雷 劍,顏子力,鄧 楠

(1.湖南廣播電視臺,湖南 長沙 410023;2.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3.蘇州舒爾貿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004)

錄鼓似乎是一個陳舊甚至過時的老話題?,F在的音樂錄制中,的確比從前少見到實錄鼓的情況。實錄鼓固然沒有使用軟音源來得方便、經濟,并且實錄鼓若操作不當且暫不說質感與音樂性的問題,或許會將底噪、不需要的嘈雜空間聲一并帶入音軌,導致錄制的效果還不如軟音源。既然如此,為何還要進行實錄呢?首先,有不少追求品質的音樂人、制作人等,仍然堅持實錄;其次,在技術操控得當的前提下,實錄的音色多樣性遠超軟音源(這里并不是指不同品牌型號的鼓,而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收錄的獨特聲音);最重要的是,實錄的鼓聲更加自然,不會出現任何“機械”的聲音。錄鼓的技術有多種,因此,筆者著重在實際應用方面,根據鼓組、演奏者、音樂風格及錄制環境等因素,闡述鼓組拾音技巧及要點。

1 關于Overhead與Room傳聲器的拾音

Overhead(吊頂傳聲器)的作用是什么,即為什么要用Overhead?學術書[1]中的闡述是Overhead拾取整套鼓七八成的音色,這一說法被大眾所認可。又一些錄音師認為,在為獲得某些風格中干凈的聲音,Overhead主要負責镲片的拾取,同樣適用這一理論。那么究竟為什么使用Overhead?

試想一下,一套鼓的聲音中,假如沒有Overhead,會出現各鼓獨立的音色,且很可能沒有镲片聲。所以,收取镲片聲音,是Overhead一大重要作用。然而除了拾取镲片的聲音,Overhead還有更重要的作用:拾取整體的聲音。因為鼓組是一個整體,這就是為什么把鼓組叫做“一套鼓”而不是“1支底鼓4支嗵鼓2支軍鼓幾張镲片”,失去了Overhead,會使這組樂器一個個分離。Overhead與Room(房間傳聲器)作用相似,都起到提供“整體”聲音的作用,但拾取對象不同,Overhead使每個單件樂器組合成整體,Room則使鼓與整個房間形成一個整體。因此,當對Overhead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則對鼓頂部的拾音就會有相應處理。

接下來,Overhead的擺設方式,用什么傳聲器,一直是一個爭論的話題。關于怎么擺,從傳統的各XY、AB、ORTF,到Glynn Johns、Recorder Man,甚至還有小眾的Jojo Mayer(見著名鼓手Jojo的影像,傳聲器擺在鼓手背后)等。筆者認為,沒必要完全照搬任何一種“標準”的擺法。用一對全指向傳聲器以XY方式擺放在正上方,聲音有問題嗎?相信大部分情況下可以滿足基本要求,但符合作品風格嗎?有特點嗎?不一定。舉個例子,類似Dream Theater(夢劇場)前鼓手Mike Portnoy這樣的超級龐大鼓組(見圖1),由兩套鼓組成大半圓的規模,筆者用2支心形電容傳聲器擺成AB制式,音色整體上可以滿足要求,但其中最有趣的堆疊镲(stack)的密集演奏,以及橫跨左右2張吊镲(crash)的立體聲豐滿感可能就不那么令人滿意。

圖1 Mike Portnoy的龐大鼓組

筆者認為,Overhead可靈活多變。再列舉一個自己實踐的實例,有一首融合爵士樂的鼓組錄音,鼓組較大:2支軍鼓,3張節奏镲(Ride)以及極左極右2張crash(見圖2),為了能獲得強烈的立體聲效果,將偏Floor tom(地嗵鼓)的一支略降低,并使其更朝向右手邊的2張Ride和2支Floor tom,且與另一支傳聲器距離軍鼓的距離一致;整體高度適中,使鼓組聽感上距離更近(見圖3)。至于傳聲器的選擇同樣需要靈活設置,也與鼓組的擺放、鼓手、音樂風格息息相關,如鼓件不多,但希望獲得寬聲場的效果,可以選擇超心形的傳聲器;如果錄制傳統爵士樂,選擇全指向的傳聲器(如DPA 4006或者Shure KSM141)會與音樂風格更加融洽。

圖2 一首Fusion風格的作品鼓組擺放

圖3 該鼓組中Overhead的“一高一低”擺位

為全方位認知鼓組的聲音,除需要站在鼓的面前聽到整套鼓的聲音狀態,還需要站在鼓手的身邊,甚至像鼓手一樣踩一踩底鼓踩錘、打一打軍鼓镲片,因為鼓手在為鼓調音時,總是基于鼓手自己的位置而非鼓組的正前方。因此,錄音師在正前方所聽到的鼓組聲音可能并不是鼓手所調整出來的。當然,有一個小的技巧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即在靠近鼓手雙耳處(以不影響鼓手演奏為原則)擺放一對頻響相對平直的傳聲器當作第二Overhead,可以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如圖4所示。

圖4 鼓手雙耳上方的DPA 4011作為第二Overhead

Room傳聲器的擺位同樣靈活多變,不僅與鼓、鼓手、音樂風格相關,更與錄制場地的環境:房間的大小、墻面類型、混響時間等有關。當鼓手在試演奏的時候,可以繞著房間走動,仔細聽每個位置鼓聲的不同。比如一首Hard Rock(硬搖滾),可能需要找硬墻面、低頻更厚實的環境,用有指向性傳聲器指向地面;一首Soul(靈魂樂曲)可能需要找各方面均衡的環境,使用全指向傳聲器指向鼓組等。關于Room傳聲器可以嘗試一些非常創意的擺放,以獲得一些特殊的效果,如用高頻相應平滑的傳聲器放置離鼓組較遠的位置,如圖5所示,并將話放增益開到較大,在使用非常強的壓縮制造抽吸感或失真感,使鼓組的聲音更加硬朗;或是將傳聲器放在墻角拾取特殊的效果聲音等。

圖5 獲取特殊效果的Room傳聲器擺位

2 點傳聲器的近距離拾音

前面所述,Overhead與Room傳聲器用于制造鼓組的整體感,那么或多或少的點傳聲器則用于補充鼓組的細節聲音。

作為錄音師,即便有很好的審美取向,也未必就能錄出滿意的聲音,尤其是底鼓。底鼓的拾取中,同樣可以有各種變化(在不同風格的作品中不應出現完全一樣的底鼓聲)。需要關注的重要一點是音樂類型,在傳統三重奏爵士樂中出現一個顆粒分明而又帶有明顯punch感(槌頭打擊鼓面的硬朗感)的底鼓聲是很難讓人接受的,而金屬音樂中也不希望底鼓只剩下低頻而被失真吉他和貝斯掩蔽。另一個要關注的點是,底鼓共鳴面有沒有開孔?鼓皮是磨砂皮還是透明皮?里面是否填充鼓枕?這些細節都會影響拾取的聲音效果。對于底鼓,有一些特殊的嘗試供大家參考:使用鋁帶傳聲器(比如Shure KSM313,Royer 121等)略偏離中心的位置,可以拾取到豐富的共鳴,以及非?!澳绢^味”的質感,如圖6所示;用頻響平直的廣播類動圈傳聲器(例如EV RE20,Shure SM7B,sE Dynacaster等)擺在底鼓中心或打擊點偏下的位置或者開孔處,可以拾取非常中性的聲音,并且可以很好地隔離其他鼓的串聲;用電容傳聲器拾取打擊面甚至打擊處可以得到偏薄、punch樣的聲音;另外,拆掉外鼓皮,將傳聲器深入鼓內可以得到一種類似老搖滾的“籃球彈起”一樣的聲音。

圖6 使用Shure KSM313鋁帶傳聲器拾取底鼓“共鳴聲”

軍鼓與嗵鼓的拾音會有些困擾,一是串進太多其他鼓和镲片的聲音,二是軍鼓或地嗵鼓出現不需要的泛音,不堪其擾。關于串聲問題,錄制中在不影響整體聲音的前提下,以音色細節為主,不要一味地追求不串聲。筆者認為,適度的串聲是必要的,但以不影響該聲源的后期處理為原則,若每個傳聲器收取的聲音都過分干凈,就會感覺如同假的鼓聲,極度不自然。當然,盡量將傳聲器的指向位置遠離镲片和其他鼓,或者使用超心形的傳聲器以減少形成干擾的串聲。在軍鼓和地嗵鼓的拾取中,若無特殊需求,筆者認為不需要做過多的制音。只要鼓面調整得當,其泛音、延音都是它本身就有的,也是必要的,且大部分情況下,這些泛音會非常自然地融入鼓組和音樂中。若泛音確實過度,可以通過將傳聲器放平指向軍鼓中心或略提高擺位并有一定傾斜指向鼓面中心來解決。過度地“貼膠布”會讓鼓聲單調且發悶,特別是當混音師想要多一些泛音的時候,拾取中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當然,如果需要制作一些The Beatles、Bruno Mars的那種“悶”聲(在鼓上放置毛巾),需要轉換思路及做法。

其他點傳聲器,如拾取踩镲、Ride等,在整體混音中所占比例不是太大,視情況而定。

3 鼓組拾音的幾個要點

(1)Overhead與點傳聲器的平衡

鼓組的拾音需要非常清晰的思路,需要做“減法”,不可一上來把點傳聲器作為重點,給每個鼓擺上一支傳聲器,底鼓擺上三四支,這就本末倒置了;能用Overhead拾取清晰的聲音,就無須過多使用點傳聲器。如為一首傳統的三重奏原聲爵士樂拾音,筆者僅使用了2支Overhead、1支底鼓和1支軍鼓傳聲器(最后混音時沒有使用),試想再增加嗵鼓和踩镲、ride的拾音點傳聲器,反而會影響融合度,因為這類音樂更注重整體感,而不是每個鼓都有深邃的低頻、明亮的打擊感和優美的泛音。如果Overhead里節奏镲的stick definition已經足夠好,踩镲已經足夠清晰,就不要給它們再多加點傳聲器;軍鼓如果足夠明亮飽滿,細節豐富,那么就不要在底部加一支傳聲器拾取響弦的聲音。當然,現在越來越多錄音師喜歡同時錄下Midi信號,以便后期套用其他的音色(類似吉他的ReAmp),這樣的方式比多擺幾支不必要的傳聲器更加實用。

(2)掌握拾取樂器的發聲特點

充分了解樂器的發聲特點,不可“想當然”。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通??吹紺hina镲片,會認為音量很大,就會加大傳聲器的拾音距離,然而還有一種叫做Swish的镲片,與傳統意義的China外觀非常相似,而鼓手是當作Ride來使用,其音量并不大,并且還相當重要,如果不了解這些就會忽略它。為避免這類情況發生,需要與鼓手多交流,當然,自己嘗試演奏鼓組是了解樂器最好不過的方法。

(3)了解錄制音樂風格的鼓組 “驅動”元素

對于鼓組錄音,需要非常了解不同音樂風格下,鼓組節奏的“驅動”元素,這是鼓的整體音色正確與否的必要條件。大部分流行歌、搖滾樂,“驅動”元素主要是底鼓和軍鼓,這兩者要較大的張力和硬度,才能在音樂中突顯出來。傳統爵士樂的主要“驅動”元素是Ride和踩镲,需要保證這兩者的清晰度。至于是多加點傳聲器來突出它們,還是減少其他部件的點傳聲器,這就因人因曲而不同了。

4 總結

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簡單明了的結論:能在前期拾音解決的問題,不要交給后期的EQ壓縮。這里其實有兩種觀點:一是錄下與音樂風格非常貼近的聲音,使原始的錄音素材就已經有足夠的風格特點;一是錄得非常中性,并且拾取到所有的細節,混音環節再來調整和取舍。筆者非常贊成前一種觀點,過度的EQ會干擾相位,帶來不自然的聲音,混音的主要目的不是用來解決錄音的問題,是用來美化錄音的,讓聲音更融合,風格感更強,但也絕不意味著前期錄音可以完全不理會風格與音色。

以上筆者拙見,敬請業界同仁指正。

猜你喜歡
底鼓泛音傳聲器
正確選擇傳聲器的響應類型
小提琴泛音演奏的原理與實踐
表面傳聲器校準技術研究
談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超千米深井高地應力軟巖巷道底鼓機理及支護技術研究
西川煤礦回采巷道底鼓機理及其控制技術研究
平煤六礦北二軟巖巷道底鼓控制技術研究
回采動壓影響巷道底鼓防治
談談笛子的泛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