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熱點與前沿

2022-08-17 07:57邵郭華
華東紙業 2022年1期
關鍵詞:熱點聚類聯網

邵郭華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圖書館,上海 201600)

0 引言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后,智慧概念席卷全球。圖書館行業也迎來了“智慧”研究熱潮,尤其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促進了圖書館行業的轉型和發展。在智慧圖書館中,讀者的體驗感大大加強,與圖書館(包括信息資源,空間和館員)的交互性更密切,讀者更可體驗到技術帶來的精準和個性化的服務內容。理想的智慧圖書館形態不僅給讀者帶來較好的體驗,還在于為館員提供管理和決策的支持,以及在館舍的空間布置中將綠色,低碳,環保等可持續發展理念相結合。智慧圖書館的理想形態是眾人翹首所盼的,其研究過程必將是理論和實踐不斷交替,本文希望借助Citespace軟件將智慧圖書館方面的成果進行可視化研究,并將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為學者展示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

1 數據處理和統計

1.1 數據處理

筆者將研究的文獻類型選為期刊,期刊能夠及時地反映國內外研究新熱點,新動向和新成果,具有較高的時效性。中國知網(以下簡稱“CNKI”)數據庫是國內較權威的數據庫,收錄了大量的核心期刊和論文,選擇CNKI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研究旨在研究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熱點與前沿,在查全率和查準率之間,筆者希望檢索的結果更具有代表性,故以“智慧圖書館”為篇名,文獻類型選擇“期刊”,時間跨度選擇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進行檢索,共檢索到2027條文獻記錄。經過人工閱讀篩選,剔除與研究主題不符的文章,最終得到1089條文獻的數據信息,將其以Refworks文獻格式導出,并在分析之前使用Citespace進行數據格式轉換處理。

1.2 統計

圖1為2010年至2020年CNKI收錄的研究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發文數量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發文數量整體呈現出斜坡向上的趨勢,其中2010年至2015年的發文量是緩慢上升的狀態。自2015年起至2020年,發文量上升的趨勢明顯高于前5年,且到了2020年還未有下降的跡象,這說明近幾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熱度”還在持續上升,學者們的關注度持續增強。

圖1 2010—2020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論文發文量

2 智慧圖書館研究前沿熱點分析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工具,探尋近十年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通過關鍵詞共現,高頻熱點關鍵詞分析,關鍵詞演進分析,突現詞分析和主題分析,盡可能全面展示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動向。

2.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將轉換后的數據導入Citespace,年份選擇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節點類型選擇“Keyword”,選擇標準為“Top N”,N設置為20,表示提取每個時間切片內的排名前20的關鍵詞,點擊“GO”運行Citespace。運算結果如圖2所示,共得到頻次在5以上的關鍵詞標簽76個和146條關鍵詞連線。

通過Citespace軟件繪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2)可以發現近十年我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大數據、物聯網、高校圖書館和圖書館這些較大的聚類。圖中可以看出智慧圖書館的技術發展是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和Rfid等底層技術應用進行不斷延伸,同時,隨著技術的變革,對圖書館內的館員要求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與智慧圖書館相配套的智慧館員這一概念。在服務上,智慧圖書館追求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智慧服務是此領域的一大閃光點。

圖2 2010—2020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Citespace使用中介中心性作為衡量文獻的重要性標準,并用紫色圈(中介性不小于0.1)進行重點標注[1]。表1列出了出現頻次排名前20位的熱點關鍵詞,其中中介性不小于0.1的關鍵詞有智慧圖書館(0.19),智慧服務(0.27),物聯網(0.20),大數據(0.10),高校圖書館(0.21),圖書館(0.25),高校(0.15),智慧館員(0.17),建設(0.17)和智慧城市(0.18)。通過對高中心性的熱點關鍵詞的文獻進行分析發現: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圖書館的技術和服務帶來不小的推動力,技術方面如人工智能,“互聯網+”,5G這些智能技術逐漸融入和滲透到圖書館體系中;服務方面有情境感知,用戶畫像,創新服務等新概念地提出。

表1 2010—2020年智慧圖書館領域高頻熱點關鍵詞

2.2 研究熱點演進分析

Citespace中的Timezone View功能是將相同時間內的節點集合在相同的時區中,其中被列出來的關鍵詞則是對應它們首次出現的時間,并按照時間的遠近,由遠及近進行排列,該可視化結果能清晰地展示時間維度上知識領域的演進過程[2]。通過對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熱點關鍵詞的分布和演變情況進行可視化,結果見圖3??梢钥闯?,2011年之前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熱點關鍵詞分布較為稀少,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以智慧服務概念的提出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為主,從2013年開始,熱點關鍵詞的數量開始增多,“智慧”技術融入到圖書館技術,建設和服務中,如Rfid射頻識別技術,智慧環境的建設和“智慧”館員的依次出現。2013和2015年期間為研究的高峰期,集中了大多數的熱點關鍵詞,且關鍵詞之間連線的關聯強度較高和數量也較多,期間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開始影響圖書館的發展。說明從2013年開始,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研究熱度開始上升,其中2013年主要熱點開始出現智慧類關鍵詞,如智慧城市,智慧圖書館員,智慧環境和智能圖書館等;2014年主要熱點關鍵詞向大數據、圖書館、服務模式、Rfid技術、物聯網技術和移動圖書館等發展;隨著智慧服務概念的研究深入,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加之大數據時代的影響。2016年傳統圖書館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開始出現“互聯網+”相關研究熱點,與技術共同發展的還有圖書館的服務體系與服務創新;2017與2018年是在“互聯網+”影響下的新一輪發展,圖書館開始注重個性化服務與學科服務;2018年和2019年,新的研究熱點“人工智能”開始出現,與之相伴的有智能技術和知識服務等熱點;從圖譜的發展趨勢來看,預計2020年“5g”的出現之后,將會帶來新的一輪研究熱潮。

通過對時區圖的分析,筆者概括近10年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熱點演進可以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智慧概念的傳播”(2010—2012);第二階段,智慧圖書館的初探(2012—2014);第三階段,“大數據”的加入(2014—2016);第四給階段,“互聯網+”下的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2016—2018);第五階段,“人工智能與5g”新概念的出現。

3 研究前沿探析

Citespace中的節點突發性探測,可以研究智慧圖書館領域的新興趨勢。在進行節點突發性探測操作之前,筆者將相似節點“rfid”與“rfid技術”進行合并,得到以下結果,見圖4。本研究所選取的數據集為近10年研究,因此所有節點出現的時間都為2010年。從突現圖可以發現,物聯網的突現的強度最高(13.53)且持續的時間最長(2011—2020年),說明智慧圖書館領域內,與物聯網相關的研究非?;钴S。除此之外,數字圖書館(6.01)、智慧城市(6.24)Rfid技術(5.36)、云計算(4.56)、構建(3.12)、智慧圖書館員(4.52)和圖書館服務(4.56)這些節點突現強度也較高,持續時間較長,說明學者們對于這些方面的研究熱度也較高,研究持續的時間也較長。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3.15)節點也出現在了突現圖中,雖然突現的強度比2016年之前的節點突現強度稍弱,但已經超過了同期的突現詞建設(2.62)和高校(2.69),說明人工智能的出現,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

圖3 2010—2020年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研究關鍵詞演進圖譜

4 研究主題分析

Citespace軟件中的模塊值(簡稱Q值)和平均輪廓值(簡稱S值)根據圖譜網絡結構和聚類清晰度得出,用于評價圖譜的合理性。Q值一般處在[0,1)之間,當Q>0.3說明所得到的的聚類結構是顯著的;當S值大于0.7時,說明聚類結果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一般認為S值在0.5以上的聚類結果是合理的[3]。

圖4 2010—2020年智慧圖書館領域的12個主要突現詞

通過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圖5),得到模塊值(Q值)為0.4479,表明劃分出來的聚類結構是顯著的;根據Citespace中的聚類詳細列表可以看到每個關鍵詞聚類S值的具體數值(見表2),每項關鍵詞聚類的S值均大于0.5,其中,除關鍵詞聚類“高?!钡腟值為0.56外,其余關鍵詞聚類S值均大于0.7。表明關鍵詞聚類整體結果是合理的,部分關鍵詞聚類的結果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

圖5 2010—2020年智慧圖書館領域的關鍵詞圖譜聚類

表2 2010—2020智慧圖書館領域關鍵詞聚類詳細列表

通過對關鍵詞圖譜聚類的文獻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梳理出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關鍵的研究主題為以下4個方面:

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和特征相關理論研究。隨著“智慧地球”,“智慧家園”,“智慧社區”等智慧概念興起之后,圖書館領域也掀起了“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熱潮。對概念和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將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和復合圖書館等概念區別開來,還可為圖書館未來的發展建立體系和模型。在智慧圖書館的概念方面,嚴棟認為,智慧圖書館 = 圖書館 + 物聯網 + 云計算 + 智慧化設備,智慧圖書館通過信息技術改變用戶與圖書館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兩者交互的效率,進而實現服務和管理的“智慧”模式[4]。有其他學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將感知技術與數字圖書館的服務進行智慧結合[5]。有學者提出智慧館員、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和智慧形態是構建智慧圖書館必不可少的四要素,其中智慧館員是核心,智慧管理是前提,智慧服務是目的,智慧形態是物理體現[6]。孫利芳等人認為智慧圖書館是集廣泛資源與智能服務于一體,先進的技術設備為支撐,以智慧館員、用戶、發現和管理為核心要素,可為任何人不受任何限制地獲取信息資源(5A)的共享圖書館[7]。在智慧圖書館的特征方面,王世偉認為智慧圖書館的外在特征是泛在的,即智能技術支持下,人和知識可以達到隨時隨地的數字互聯;其內在特征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讀者的知識需求[8]。嚴棟認為智慧圖書館應具備溝通智慧化,建筑智慧化和服務智慧化[4]。

從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智慧圖書館方面的研究被認為是給現今的圖書館研究注入了新動力,其內在和外在的特征與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和復合圖書館有著諸多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其對網絡和通信技術的要求更高,依賴性更強;注重知識的創造,挖掘和傳遞;從傳統基礎的文獻信息服務到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如從“你需要什么”到“你可能對這也感興趣”);圖書館開始關注館員隊伍的建設,重視對研究型、技術型、嵌入式和服務型館員的培養[7];要求“智慧館員”有信息處理的能力,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服務讀者,同時還提出知識可視化的要求。

智慧服務內容和方式的討論。智慧服務是智慧圖書館中研究的熱點之一。不論是研究智慧圖書館概念、要素還是技術,最終都不能脫離研究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如何與時俱進的為讀者提供精準便捷的服務是圖書館學永恒不變的研究熱點。曾子明和金鵬認為智慧圖書館可以給用戶提供新的知識理念、培養用戶新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創造新的知識服務模式[9]。有學者提出圖書館內的智慧服務是將理念向現實轉變的關鍵[10]。也有學者提出未來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應以讀者需求的精準識別為起點,重視讀者體驗,構建更加以讀者為中心的圖書館[11]。王佳玲[6]對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的智慧服務提出三個要求:(1)服務必須高效且便捷。(2)服務質量必須高,能切實解決讀者的問題。(3)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讀者潛在需求。此外,曾子明和宋揚揚提出了基于SoLoMo(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動化))的智慧圖書館移動視覺搜索服務。該服務模式以社交媒體為服務平臺,將智慧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嵌入到讀者的科學研究、科學考察、在線學習等活動中[12]。

總的來說,智慧服務是對圖書館傳統文獻信息服務的升級,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RFID射頻識別技術和人工智能等諸多技術對圖書館已有的服務進行優化。其次,智慧服務的范圍,已不再局限在圖書館內,突破了原有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服務內容上,智慧服務還注重對用戶信息和使用軌跡的數據進行收集并加以分析,利用推薦算法為讀者進行智能推薦;利用情境感知技術為讀者和學者創造出體驗深刻的學習環境,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圖書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幫助讀者解決一些基礎問題,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服務效率。

物聯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物聯網是智慧圖書館的基層技術之一,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也是始于物聯網的RFID技術[13],因此物聯網也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物聯網技術以其普適性得到了諸多學者的關注,其原理是在任何物體上放置一個智能化芯片(也叫電子標簽),該芯片根據用途可以寫入相應數據并可以發射微波,在一定距離內用一個與網絡連接的微波接收器靠近芯片(因為是無線傳輸,所以不需要接觸),微波接收器即可接收芯片傳來的信息并將信息傳到互聯網上,即形成物聯網[14]。王世偉[15]指出物聯網的本質是信息技術支持下跨時空的物物相聯。有學者認為物聯網的出現使智慧圖書館成為可能,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萬物互聯,讓圖書館可感知每個角落,高速的網絡傳遞保障智能管理和控制功能的實現,奠定了圖書館“智慧化”的基礎[16]。有學者提出通過物聯網實現可以實現用戶、圖書館和信息資源之間的多重聯系。它的最高階段就是各部分都由圖書館智慧化地完成,無需人工干預,達到“智慧”狀態[4]。

總的來看,大多數研究學者都贊成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圖書館研究中的重要性,且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普及,尤其是RFID技術,已然對圖書館的現有的運行、管理和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改變。而之后的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都離不開底層物聯網技術的部署。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替發展,物聯網將圖書館帶入“感知”和“互聯”的時代,同時也促進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的轉變。

大數據技術的理論研究。諸多學者普遍認為大數據技術可以給圖書館帶來從管理、工作以及服務內容和方式等諸多方面的改變,因此大數據技術也是智慧圖書館的研究重點之一。王維秋和劉春麗認為所謂大數據技術就是收集和整理對象的全部數據,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找出產生規律性與共性數據的原因,進而對圖書館智慧管理提供決策依據[17]。陳衛靜認為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可以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工具對圖書館海量的數據資源,進行收集、整理、組織、分析,揭示出隱藏在數據中的知識、趨勢和變化等,及時、有效、精確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或潛在需求[18]。也有學者提出,對大數據的研究可以促進圖書館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傅云霞指出依托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是打開智慧圖書館的唯一的一把“鑰匙”,它的應用無疑成為圖書館打開通往“智慧”服務的橋梁[19]。

總體而言,智慧圖書館內的大數據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①以讀者為中心,提供個性化服務。通過對讀者各方面的數據進收集,利用云計算技術和深度算法技術,為讀者提供精準有差異的個性化服務。②知識發現與創新。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倉儲數據庫,然后利用可視化和關聯等技術,對館藏資源進行多維度的解析,幫助讀者建立知識模型,協助讀者對知識進行發現與創新。③人工智能學習。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大數據的信息搜集為基礎,從目前已有的圖書館實踐發現,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替代一些基礎服務工作,把館員從簡單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5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本文借助可視化工具Citespace對2010年至2020年CNKI數據庫中智慧圖書館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研究,通過對關鍵詞共現,關鍵詞演進,突現詞和關鍵詞聚類進行可視化分析,系統展示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的文獻研究趨勢,發展熱點和演進等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研究有以下幾大特點:(1)研究文獻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在2016年后,發文量開始逐漸增加,研究熱度逐年增強。(2)在研究熱點方面。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物聯網、大數據、高校圖書館、Rfid、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關鍵詞保持較高的熱度;研究熱點開始逐漸向圖書館中的智慧環境,大數據環境下的情境感知,服務創新,“互聯網+”,個性化服務和智慧圖書館建設等方面開始延伸。(3)在研究前沿方面,主要研究的領域有智慧圖書館結合5g技術的開發,高校智慧圖書館,讀者服務,用戶畫像和知識服務等方面的探索。(4)關鍵研究主題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智慧圖書館的概念和特征相關理論研究;智慧服務內容和方式的討論;物聯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大數據技術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

5.2 展望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布局之年?!笆濉逼陂g,五大理念(創新,協調,共享,綠色,開放)為圖書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發展方向。2020年本是繼往開來的一年,卻遭遇了新冠疫情。疫情期間各大行業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創,圖書館行業也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各大小圖書館紛紛關閉線下服務,諸多圖書館的各種服務被迫暫停。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以及智能手機和新媒體等技術的普及,疫情造成的影響因素刺激和推動不少圖書館將傳統的線下服務和活動轉為線上開展。從已發表的文獻來看,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是當下影響圖書館最大的三大技術,諸多學者普遍認識到圖書館正處于轉型期,學者們對圖書館內的空間,服務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轉型的思路和實施方案。從專家,學者們提出的思路和實施的方案來看,以人為本是圖書館發展的核心,這里的“人”包括讀者與圖書館員,兩者相輔相成。技術的革新帶給圖書館員更優化的決策和更高效的管理與服務;技術的革新,讓讀者有了更“智慧”的體驗。物聯網技術讓館內的環境,設施,文獻資源與人進行了有機結合;云計算技術為館員提供了更多的決策支持,所舉辦的活動更加貼近讀者需求;大數據技術,更是可以做到每個讀者“與眾不同”??傮w而言,結合關鍵詞演進圖譜(圖4)預測,新的熱點已出現“萌芽”狀態,如人工智能,5G技術,用戶畫像,知識圖譜等。預計后續的研究將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的實踐和理論基礎上,契合時代發展背景,會有更多深入的探索,智慧圖書館方面的研究還將持續走熱。

猜你喜歡
熱點聚類聯網
“身聯網”等五則
《物聯網技術》簡介
《物聯網技術》簡介
物聯網下的智控萌寵屋
熱點
面向WSN的聚類頭選舉與維護協議的研究綜述
結合熱點做演講
改進K均值聚類算法
基于Spark平臺的K-means聚類算法改進及并行化實現
基于加權模糊聚類的不平衡數據分類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