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面裙的歷代形制演變探析

2022-08-25 07:47楊景壹
紡織報告 2022年8期
關鍵詞:鳳尾百褶裙紋樣

楊景壹,張 佩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服裝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中國上衣下裳制歷史悠久,裙又名裳,傳說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為穿裙之始。東末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中記載:“‘裙’,‘群’也,聯接群幅也?!盵1]兩聯裙幅交疊形成的裙門襟即為馬面。馬面裙是我國古代漢族最具特色的服飾之一,自宋代可隱約見其雛形樣式,到明清時期廣為流行,并在民國時期得以延續,馬面裙以自身獨具的形制特點和經典的樣式廣受幾代人的青睞。在色彩上,馬面裙大多使用大面積的正色和小部分的點綴色相互襯托,別具一格;在圖案紋樣上,多用吉祥紋樣,善用“諧音?!?,以刺繡的方式裝飾馬面,形成馬面豐富多樣的形態;在面料上,多用棉、絲綢、錦緞;在結構上,由裙腰、裙門、裙幅構成,裙門之間的結構會增加人體活動量,是馬面裙的標志特征之一。誠然,不同時期的馬面裙在工藝方面有著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圖案樣式也傳遞著不同的文化理念。馬面裙的發展一方面表現了人們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改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會模式、思維模式的改變。本研究以歷朝歷代文化為背景,梳理馬面裙的形制演變規律,試圖找出二者的聯系。

1 宋制旋裙

1.1 文化背景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朝。據說在宋朝建立之初,領地只占據歷史上所說的“中原”地區。此后,隨著帝王征戰、領土擴張,宋代才削平了南方的后蜀、南漢、南唐及北方的北漢等割據政權,結束了唐末五代分裂的混亂局面,基本上實現了國家統一。宋代實質上是一個軍事力量羸弱、經濟文化繁榮的朝代,中國封建社會在宋朝已走向衰敗,在遼、金、夏等游牧民族向宋王朝武力進攻的關鍵時期,宋朝的統治階級則強化思想控制,從各方面灌輸封建倫理思想,在精神上奴化人民。由于宋代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存在矯枉過正的偏向,皇權加強而國勢減弱[2]。在這種封建歷史環境下,出現了以維護封建道德傳統為目的的《三禮圖》(當時朝廷官府禮服制度的藍圖)和程朱理學。但不可否認,即使在宋朝漢族統治地區壓迫婦女的纏足陋習被普遍推廣,宋代紡織業發展依舊繁榮,民間服飾則多以刺繡和手工印染技藝來豐富和美化生活。

1.2 旋裙的形制特征

宋代旋裙上承唐代服飾,下啟元明清,被認為是明清馬面裙的鼻祖。宋代的旋裙裙式為前后開胯,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裙裝。孟暉《開衩之裙》記載:“此類宋裙乃是由兩片面積相等、彼此獨立的裙裾合成,做裙時,兩扇裙片被部分疊合在一起,再縫連到裙腰上?!边@種裙裝在河北宣化下八里出土的遼代壁畫《散樂圖》中得到了證實,如圖1中位于最前方的一名舞女便身著交領綠色縵衫,下穿淺黃旋裙[3]。宋制服飾的紋飾大都以彩繪、印染、刺繡等為主,色彩以郁金香根所染出的黃色為貴,紅色則為歌舞伎樂所穿。其中,以石榴裙最為艷麗,多被大眾廣知、文人稱贊、詩人吟誦。

圖1 遼代壁畫《散樂圖》

宋制旋裙以其獨特的功能特點和優雅大方的審美特征俘獲了萬千少女的芳心,而其前后開胯的形制特點在元、明、清時期也有出現,足見其“生命”之頑強。

1.3 文化影響

宋代旋裙與宋朝文化背景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系。由于唐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裙形似袍形,旋裙的出現足以表明古代日常生活中物質文化的演變具有延續性和普遍性。一方面是延續唐代騎馬的傳統,另一方面是宋以來社會有創新意識,若真的再返古,也不合適。旋裙經后代實物研究之后,證明其是搭配褲褶穿著的,相比唐朝,宋代旋裙可以說為人們的日常行為活動帶來了更大的便利。

2 明制馬面

2.1 文化背景

明代是我國歷史上由漢族地主階級掌握政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明朝統治期間,承有中華千余年歷史的丞相制和700余年歷史的三省制相繼被廢除,專制中央集權制空前強化,皇帝獨攬軍政大權于一身。政治上閉關鎖國,經濟上自給自足,對服裝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明代晚期,政府對民間的管控能力降低,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動了市井文化的興盛,以往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觀念逐漸淡化,百服爭艷,出現了越級用色、僭禮越制的現象,平民也穿起了貴族服飾。在工藝方面,織金技術更是應用廣泛。

2.2 明制馬面的特征

明代看重漢唐文化,朱元璋統一國家后,元代服飾制度已經基本被廢除。明代服飾在形制上沿襲上衣下裳制,馬面裙作為下裳中的典型服飾,有著不同的種類及樣式。陳志華等[4]編著的《中國服飾史》中有提及明代下裳服飾。其中,鳳尾裙、月華裙、合歡裙和百褶裙都是如今所說的馬面裙。鳳尾裙,是將綢緞剪成寬窄不同的條幅并在上面繡花鳥紋,兩邊嵌以金線,下垂纓穗,然后拼合而成,形似風尾。月華裙,裙在一褶裥中五色皆備,也有每褶各一色的,色彩淡雅,輕風拂來,呈皎月般的光華。合歡裙,又稱襕裙,自后腰圍向前腹。百褶裙,前面裙門平展,無褶裥而有彩繡,左右兩旁打褶,有的正好一百褶。仔細分析鳳尾裙的形制和外觀特點發現,其綢緞條幅的裁剪形式并不常見于中原地區,可能是在其他文化的影響下才形成的,但不管其究竟源于何處,都是明朝時期獨特的存在。月華裙,也稱“淺色畫裙”。明代流行淺色,尚淡雅之風,故有月華裙。月華裙裙幅較多,褶子密集,人在行動時,褶隨身體而動,如同水波紋。

2.3 文化影響

明代馬面裙經歷宋朝后近百年時間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通過部分學者對博物館現存馬面裙的考究發現,馬面裙不僅達官貴人愛穿,民間也廣為流行,這與當時并不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密切相關。明代的服飾形制不僅繼承了傳統服飾形制,也開辟了獨一無二的形制特點。無論是鳳尾裙、月華裙還是百褶裙,都展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明代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景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服飾紋樣雖然不如前朝繁華富麗,甚至多為簡樸樣式,卻是人們情感的外在表達,既可以是一種寄托,也可以是一種美好的祝福。明代紋樣會彰顯情感色彩,會賦予事物本身情感價值,更會通過“諧音”的方式,比如將“芙蓉、桂花、萬年青”放在一起象征“富貴萬年”。

3 清朝馬面

3.1 文化背景

滿族征服中原以后,自發吸收漢族文化,并以原始薩滿文化為基礎對自身文化進行整合,創造出新的特殊文化。在服飾文化上,皇太極借鑒明人對服飾的等級劃分制度,在保留滿族傳統的服飾特色、借鑒蒙古族和漢族服飾元素的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等級分明的服飾制度。由此可見,清朝時期的文化是滿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發生沖突與融合之后所產生的具有兩族特色的文化。

3.2 清朝馬面的特征

清朝裙子基本延續了明代樣式,形制無太大變化。清初,在民間依舊可見鳳尾裙和月華裙等,只不過鳳尾裙在清朝審美日趨簡潔的影響下,采用將鳳尾的飄帶直接縫在馬面裙之外的方法,穿著起來更加簡便。當然,清代并不是一直崇尚簡潔之風的。在清中后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貨品多樣奢華,馬面裙再次以繁復的紋樣設計、華麗的色彩登上時代的舞臺。以《圖說清代女子服飾》中所涉及的百褶裙和側褶裙為例,開展清代馬面裙形制特點的論述。百褶裙,顧名思義,細褶滿一百之數的裙子。百褶裙是兩側各有五十褶的裙子,細褶經拉伸后,因其形態神似“魚鱗”,又稱“魚鱗裙”。百褶裙注重外層和內層的色彩搭配,紋樣圖案也極具意義,例如在裙面上繡上“百鳥朝鳳”、蝴蝶和“壽”字圖案,寓意吉祥。側褶裙也叫闌干裙,相比百褶裙的褶子更寬更大,每個褶子都鑲有花邊,形似欄桿。有的側褶裙在裙門、下擺和褶皺處均繡有花邊,在工藝、色彩上極其考究。馬面裙中的“馬面”二字指的是裙正面和背面的長方形,其在紋樣上有如“戟”“罄”“魚”暗指“吉慶有余”的同音祝福圖案,也有青花瓷的刺繡等,圖案之豐富、靈活,為馬面裙增添了不少生氣。到了民國時期,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深,人們所穿服飾逐漸從上衣下裳轉變成更合體、穿脫更方便的服裝,而馬面裙最終因其煩瑣的造型和裝飾逐漸消失于時尚的舞臺。

3.3 文化影響

清朝文化多將滿文化與漢文化結合,因此,馬面裙也被很好地繼承下來。馬面裙從宋代的旋裙,到明清時期的鳳尾裙、月華裙、合歡裙、百褶裙等,再到民國初期的服飾,已歷經了多個朝代的洗禮,再經過清朝人的設計改造,又有了另一番風味。由于滿漢文化融合,原本寬松的服飾變得短而小,女性服飾更是注重服裝外緣邊的裝飾,該現象在馬面裙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經各大博物館考證得知,晚清的馬面裙多增加了包邊與鑲邊工藝,與社會風尚相呼應。此外,馬面裙由原來男女都可穿的衣物變為只有女性可以穿的衣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清朝男尊女卑風俗的盛行導致服裝穿著方式的改變。時代造物,再一次印證了清代馬面裙與當時文化有著緊密聯系。

4 馬面裙的演變

4.1 馬面裙明至清的轉變

明代的馬面裙是將矩形的面料折疊成褶裥,褶大且為活褶,可能是為了擴大下半身的活動空間,這類馬面裙也被稱為褶裥馬面裙。清代時期,人們則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縫制成裙,巧妙地形成了上大下小的空間結構,面料與面料之間配以條狀布料裝飾,進而形成立體效果,這時的褶子細且密,更有甚者多至百褶,裙子也從明代的活褶變為死褶。這兩款裙子都是褶子越多、裙擺越大,下體的活動空間也就越大。

明代的馬面裙大多輕淡素雅,紋飾簡單且褶子大而疏;而在清代,人們則追求華麗富貴的風格,裙子的顏色也變得艷麗多彩,紋樣也愈發豐富,對裙門和裙邊的裝飾也更加追求精致,色彩紋樣皆豐富多彩的月華裙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馬面裙的演變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歷史背景以及審美的影響,裙子的型式、色彩以及紋樣都愈加豐富,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們的審美趨勢和創新意識。

4.2 馬面裙從清至民國初期的轉變

民國初期,清政府的舊勢力猶在,人們的思想還在新舊中磨合和碰撞。這一時期的馬面裙在風格上延續了清代明艷的色彩和復雜的工藝特征,受當時文化背景的影響,西方思想傳入中國,傳統服裝不論是上裝還是下裝的制作方法都被更科學的制板理論、公式逐漸取代,馬面裙已然有從富貴走向衰落的不可扭轉的趨勢。這時的裙子裙長變短、裙擺變小、裙幅減少,腰身提高,裝飾也逐漸縮減,裙門和裙邊的花邊較清代也變得細窄,直至20世紀80年代,裙子的款式由清初的兩片式合并成了一片式,與馬面裙興盛時期繁縟復雜的款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再到后來,裙腰慢慢變窄甚至消失,也沒有了嚴格的形制,裙裝變得更為現代化,也更為簡潔,更符合當時社會的審美意向,傳統繁縟、華麗的“下裳”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的潮流。經歷了傳統與現代兩種不同穿著方式并存的階段后,傳統“褲裙同穿”的穿著方式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5 結語

馬面裙源于宋朝,興于明清,在民國走向衰敗,又在現代被人們重新搬上了舞臺。馬面裙色彩多樣、風格多變,以獨特的結構與功能性適應了幾個朝代的發展,又在現代舞臺重新綻放屬于它的光輝,是博采眾長的文化載體,更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v觀馬面裙的歷史,其繁榮和蕭條與歷史發展的跌宕起伏極為相似。

猜你喜歡
鳳尾百褶裙紋樣
拯救“瀕?!被y
春天百褶裙的3種穿搭,時髦又仙氣
萬變不離“百褶裙”
貝殼百褶裙
鳳尾綠咬鵑
“雞頭”與“鳳尾”
松仁菇香鳳尾蝦
白花瓣,落在我藍色百褶裙上
經典的藝術幾何紋樣
平遙漆器植物紋樣藝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