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研究

2022-09-08 01:26張文珺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2年4期
關鍵詞:手工藝文創技藝

張文珺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作為地域和民族悠久歷史與社會文化的承載物,傳統手工藝類產品集無形的技藝和有形的物質于一體,融匯生活習俗、造物哲學、審美情感等豐富內涵,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其加工技藝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機構。作為地域文化的窗口和傳播者,博物館開發傳統手工藝類文創產品,既是順應時代和人民的需求,也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推動自身與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動力所在。

1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藝

手工藝是借助手工形式的制作工藝及其創造的相關產品。中國傳統手工藝是各族先民適應生存環境和生活需要,運用各種材料進行手工制作的工藝活動及制品,種類豐富,技藝精湛,體現出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是中國乃至世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知名非遺學者苑利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那些人類特別是那些具有特殊知識、技藝與技能的人們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與科學價值,足以代表一方地域文化并為當地民眾、社會所認可,且具普世價值的知識類、技術類與技能類傳統文化事象[1]。傳統手工藝是人類長久以來所積累的手工創造的智慧結晶,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類別中占有重要位置。至2021 年底,在國務院公布的五批2161 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含擴展項目)中,傳統手工藝626 項,占據總數近30%,涉及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以及民俗類的民族服飾等。目前,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共42 項(42 項中包括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4 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 項;優秀實踐名冊1 項),含傳統手工藝14 項,包括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剪紙、南京云錦織造技藝等。其中,中國皮影戲,是一門集造型、表演和音響于一體的綜合藝術,體現出民間工藝與戲曲藝術的巧妙結合。皮影戲不可缺少的表演道具——皮影,工藝復雜,構思巧妙,造型逼真,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作為獨特的造型藝術和民俗藝術,皮影扎根民間,服務于民眾生活,將豐富的社會文化內容注入到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中,伴隨著民間習俗生活的動態過程,滿足民眾各種文化需求和精神信仰。如同皮影,諸多傳統手工藝始終是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有機結合的產物,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工藝大國。從原始社會到今天,一代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水平,不斷積淀,創造了無比豐厚的工藝文化。傳統手工藝的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是人們生活方式和文明進化的歷史。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文化環境下,傳統手工藝呈現出不同面貌和特色,顯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流變性。產生于農耕社會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手工藝,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作為“活的”文化遺產,與時俱進,生生不息。這一本質特征賦予其傳承發展以經久的內生性需求和創新、振興的現實可能性[2]。

2 傳統手工藝與博物館文創產品

博物館是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及其環境見證物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在博物館紛繁的藏品類型中,傳統手工藝一直占有重要的席位。其繽紛的造型、獨特的創作思維和工藝以及豐富的內涵,給參觀者帶來愉悅的視覺和精神享受,成為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作為重要的文博資源,其突出地集合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特質的特性,對博物館功能與職能的定位、實施具有重要影響。而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記憶、教育和傳承的重要陣地,承擔著保護、弘揚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職責。

自2007 年國際博協修訂博物館定義后,以服務“人”為第一要求,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為第一要求[3]的工作理念更加明確。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對博物館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對展品展覽的短暫瀏覽上,而是希望通過更多的形式深入了解展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將“博物館”帶回家。隨著近年來一系列政策與指導意見的出臺,博物館依托自身優勢,充分運用創意和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各類文創產品,已成為其整體工作的一部分,這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履行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所在。

文創產品是以文化為創意源泉,以人的創新思維和智慧創造為手段,以現代科技為支撐而開發生產的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是一種表達創意思想、符號和生活方式的消費型產品[4]。其不僅具有商品屬性,還具有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所具有的活態流變的靈活性,促發其在切合現實、應對問題、滿足需要的生產實踐中,往往能自然而漸進地實現著技藝的改良、提高或革新。作為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工藝造物,傳統手工藝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實用性和審美價值,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也是進行文創開發的巨大寶庫。

博物館是文化和藝術的殿堂,匯集眾多優秀傳統手工藝,展示著人類悠久的造物歷史和文明,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保護和弘揚地域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來學習、休閑和娛樂,接受文化教育和藝術熏陶。在日益旺盛的“博物館熱”下,博物館憑借豐富的工藝藏品資源、專業的科研隊伍以及精彩的歷史展覽和社教活動等優勢,成為開展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文創開發的重要平臺。

3 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策略

3.1 從地域文化中提取元素讓產品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顯示出與生活與生俱來的緊密聯系,是長期以來人類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正因此,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傳統手工藝由于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逐漸衰落。文創產品是一種服務于公眾的文化藝術產品。社會公眾需求是文創產品開發的指導理念。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質、趣味和個性化。因此,傳統手工藝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應當牢牢把握其與時代、生活的關系,創新設計思維,運用多元化的現代表達方式,將美好生活元素注入產品功能和實用性中,使之真正融入生活,貼近群眾。

傳統手工藝技藝類產品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融造型、色彩、裝飾于一體,以有形的工藝形象承載豐富的文化意義。其文創產品的開發應當同時注重工藝藝術性和文化性的表達,深入挖掘隱藏其中的傳統文化符號,一方面通過巧妙的構思、設計和轉化,對產品的形制進行開發,另一方面以手工藝及相關資料研究為基礎,挖掘其獨特價值,充分展現這一人類造物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倫理道德,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例如浙江省博物館推出的十里紅妝系列婚慶文創產品(圖1),包含首飾包、絲巾、床上用品等諸多家居服飾品,其靈感來源于浙博的“十里紅妝”陳列和鎮館文物——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寧波花轎(又名“萬工轎”)。十里紅妝是浙東地區特有的傳統婚妝系列及相關民俗。萬工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匯集朱金木雕、金銀彩繡、泥金彩漆和玻璃畫等地方特色手工藝,是浙東地區民俗藝術的代表。該系列文創重點提取了“萬工轎”中象征吉祥的紋飾元素,圍繞“喜”的主題,不僅設計了傳統大紅色系列,還設計了年輕人喜歡的桃紅、玫紅色系列。作品將明艷的色彩與傳統的元素相結合,有時尚潮流與文化傳承的碰撞,充滿喜氣又不乏現代感。

圖1 十里紅妝系列婚慶文創產品

傳統手工藝的博物館文創開發還必須堅持地域性的原則,聯系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地域審美等元素,研發出有情懷、講好故事,并真正展現一方水土的溫度和味道,且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文創產品。如安徽博物院開發的“包公墨”徽墨套裝?;漳俏覈芯?,其制墨技藝獨特,工序繁復,品質上乘,裝飾精美,集書法、繪畫和雕刻等多種藝術于一身,是徽州地區文化和歷史的見證。這款文創產品以安徽歷史名人包拯為題材,以聞名于世的包拯家訓為設計元素,以徽墨為載體,正反兩面分別刻有包拯家訓和淺浮雕赤面包公像,以弘揚包公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精神品質。該手工制墨墨色黝黑,墨彩亮艷,采用木盒收納,簡潔大方,充滿著徽州氣韻與風格。

3.2 注入手作體驗激發大眾傳承工藝的興趣

傳統手工藝以手為靈魂。手作是傳統手工藝最根本的特征。其工藝制品因凝結著往昔生活方式和人們的真摯情感,帶著手作溫度,格外親切。在機械化、工業化的今天,面對千篇一律、批量生產的機器產品,熔鑄了個體性情、創造力與生活情感的傳統手工藝越發顯得彌足珍貴,引起人們對回歸自然、回歸鄉土的向往。

我國傳統手工藝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因材施藝,巧手匠心,天人合一的工藝魅力為其文創開發別開思路:挖掘傳統工藝特色,融合知識性、趣味性,注入實踐體驗元素,讓人們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如蘇州博物館開發的“蘇繡DIY 套組”(圖2),以館藏繪畫和瓷器紋飾為底稿,搭配刺繡工具和操作指南。通過教材示范,人們上手實踐,體驗上繃、辟線、穿線和打結以及具體針法運用的刺繡工藝,在一針一線中體會江南水鄉細膩綿長的文化內涵。完成的刺繡品還可制作成雅致的裝飾畫或團扇。這一以非遺蘇繡為創意的手工藝文創品,滿足了人們對手作的興趣,陶冶身心,將傳承千年的技藝帶入尋常生活,無形中又傳播了地域工藝文化。

圖2 蘇州博物館開發的“蘇繡DIY 套組”

開發手作體驗型文創產品還應當特別關注兒童青少年群體。手工藝是手腦心的整合協調運動。博物館結合地方非遺手工藝開發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的文創產品,不僅能鍛煉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創造力,還能增強他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和自豪感。比如流傳于我國沿海和水鄉地區的傳統木船制造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水上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制造工藝,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工藝價值。以其為素材開發設計一種兒童木船拼裝玩具,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們的思維和動手能力,還在娛樂的過程中讓他們了解傳統木船相關知識,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參與感,讓非遺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3.3 以豐富的數字文創助力非遺傳播

實體產品之外,博物館文創的另一種形式是新媒體和數字化的運用建設。進入21 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層出不窮,給博物館工作帶來了新局面。當前,博物館依托自身優勢,運用科技手段,對其資源和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開發,豐富和完善社會服務功能,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5],已成為提升其發展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目標。

運用先進科技手段,開發手工藝數字文創產品,突破了一般文創產品的存在形態和傳播方式,更深入、細致、全面地詮釋工藝知識和文化內涵,使得用戶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手工藝非遺技藝的面貌和魅力。南京云錦素有“東方瑰寶”的美譽,其織造技藝堪稱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每一位到南京云錦博物館參觀的游客,都會為其所展示的大花樓木織機操作生產的現場而驚嘆:巨大的木織機,上下兩人默契配合,手工操作織造,方能織出絢麗多彩的云錦。整個工藝妙不可言,充滿神奇色彩。博物館可以依托其豐富的藏品資源和專業團隊,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對云錦的材料、工藝、藝術以及相關文化事項進行采錄、整合,開發專屬APP、小程序和電子書等數字文創,變枯燥的文字、數據為鮮活的圖象、影像。借助高精度的三維數據、流暢的觸控體驗,使觀眾零距離360 度“觸摸”云錦,不僅可以更加清晰立體地欣賞云錦藝術的每個細節,還能隨時隨地觀賞其獨特的制作過程和工藝,更加直觀地了解云錦背后豐厚的科技和文化內涵,成為人們“口袋里的博物館”。

區別于實物性的文創產品多停留在視覺層面的單向信息傳遞而缺乏互動性,數字化技術和平臺的運用能夠為傳統手工藝文創注入更多豐富的感官體驗和交互體驗元素,拉近人們與傳統手工藝的距離,助力手工藝非遺技藝的傳播和傳承。以非遺藍印花布為例,除了建立包含其生成環境、藝術特色、工藝流程、民俗文化和傳承發展等內容的全面、多維的動態數字信息庫外,還可以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娛樂等技術,開發藍印花布工藝展示與互動體驗的數字產品。具體來說,通過多媒體虛擬場景建模技術,混合文字、音頻、視頻和圖象等內容,將藍印花布制作過程一步步展現在觀眾面前,每一個環節讓體驗者自己手動操作完成,如“制作”染料、“印制”花版(花版既可從建立的博物館藏藍印花布的紋樣圖庫中選擇組合,也可以由體驗者發揮才智設計)、“刮”防染漿、“染色”和“晾曬”等。其間通過小關卡、游戲的設置,能夠增加交互體驗和DIY 的樂趣?!爸谱鳌蓖瓿闪说乃{印花布數字樣品還可在線訂制圍巾、包袋和靠墊等實體產品。這樣的數字文創產品給人們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為傳統手工藝非遺技藝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4 結語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不僅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積淀,還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方式,蘊含著民族特有的文化記憶和情感價值。新時代博物館研發傳統手工藝類文創產品架起了傳統文化與人民大眾的“橋梁”。而在這其中,激發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向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生活的現實關聯,延續其與人們的共生關系,不僅是文博單位也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手工藝文創技藝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金屬抬鑿和鏨刻技藝綻放蘇州
陶溪川文創街區
傳統手工藝與博物館
琉璃燈工技藝的魅力與傳承
《歲寒三友文創海報》
“不落灰”的文創
鄭慶章 把“弄虎”技藝傳回大陸
鏵芯文創
淳度:泉州鹵煮的“匠”技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