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推進高職高質量發展
——以紡織服裝專業群為例

2022-09-08 01:26杭彩云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2年4期
關鍵詞:紡織服裝專業

杭彩云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江陰 214405)

“雙高計劃”作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先行者,旨在建設50 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 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1-2]。高水平專業群作為“雙高計劃”兩項建設內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對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整合教學資源、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組建教師團隊,創新教學改革,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能[3],實現人才培養服務面向的產業需求。

1 紡織服裝專業群區域特色

紡織服裝工業作為江陰的傳統支柱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四分之一,是江蘇省著名的“千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首批十大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江陰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列入“中國百佳產業集群”,并被命名為“中國精細紡織產業集群”,現有服裝、化纖、棉紡、棉織、針織、印染、毛紡織、產品用紡織品,從原料加工、面料織造、印染、后整理到服裝成品形成完整產業鏈,涌現出海瀾集團、陽光集團、華西集團、三房巷集團等一批知名的企業。2020 年中國服裝百強企業中,海瀾之家居于“營業收入”榜首,江蘇陽光營業收入位于第十位;2021 年中國上市企業營業收入海瀾之家排名第六位。同時,由江陰輻射的周邊城市,蘇錫常都市經濟圈里紡織服裝龐大的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需求和生產技術服務,迫切需要紡織服裝專業群發揮人才培養和區域產業服務功能。

2 紡織服裝專業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紡織服裝專業群建設面臨著很好的機遇同時也存在挑戰,需要找出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問題中尋找提升建設的方法。

2.1 專業群建設面臨的機遇

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經濟由飛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人口密集、技術落后、設備陳舊、產品低端、環境污染嚴重等是紡織服裝行業的另一個寫照,要緊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節奏,就必須加快智能化、數字化和高端化的改造進程,需要大量專業人才的加入、多方面的技術研究和新產品的開發,紡織服裝專業群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專業群在服務地方產業的過程中,以企業為支撐點,以人才供給和技術服務為重點,加快人才培養的步伐和師資隊伍建設,形成紡織染整、紡織品設計、紡織服裝貿易、服裝工藝、服裝設計、紡織品檢驗為專長的專業群,成為區域紡織服裝行業的高端人才的培養中心和技術研發服務中心。

2.2 專業群建設的挑戰

紡織服裝專業群由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業、現代紡織技術、紡織品檢驗與貿易4 個專業所組成,群里專業邏輯關系需要理順。專業不同,人才培養方案就不相同,尤其是服裝和紡織兩大板塊在人培方案上有較大的區別,如何將兩大區域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到專業群建設中,并滲透到教學內容里,需要跨專業間的整合與優化。同時,4 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也有所不同,現代紡織技術和紡織品檢測的課程大部分相同,而與服裝設計、服裝工藝專業課程上相同的就比較少。此外,4 個專業組合成專業群后,對于專業人才的評價如果用原來單一專業的評價體系顯然不能滿足要求。

3 提升紡織服裝專業群建設的路徑

紡織服裝專業群在跨專業建設過程中,由于各個專業的特點,如何形成內聚力,發揮專業群的組合效應,找到專業群建設的著力點,這是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提升紡織服裝專業群的建設。

3.1 明確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

紡織服裝專業群建設就是本區域及周邊地區的紡織服裝行業培養具有紡織品檢驗、紡織服裝工藝分析與設計、紡織貿易、紡織染工藝、生產管理等所需的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現代班組長”以上潛質、具有較強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2 創新紡織服裝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紡織服裝人才培養模式應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區域經濟發展而進行改革創新,如果還按照原來的紡織服裝行業人才培養模式,明顯不符合現在行業發展的特點。紡織服裝業雖然是傳統產業,但是數字經濟時代傳統產業也在革新,行業需要的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也需要變化。如果還按照原有的模式培養,那么畢業后的學生適應不了現在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需要,勢必會被行業淘汰。正好借助于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契機,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名師工作室以及頂崗實習單位的實踐機會,將行業企業的案例直接引進課堂,由模擬教學變成實戰演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自我拓展理論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在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也是適應社會的能力。

如圖1 所示的“二維互動,雙規并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做到職業教育與專業教學相得益彰,學校與企業相互融合,在學校進行2 年理論學習,在企業進行1年的頂崗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教學內容,不同階段培養人才,采用理論學習為基礎,實操演練為目標的遞進式培養方式,使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行業崗位需求,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方式,更貼近真實崗位,使學生更能勝任畢業后的工作。

圖1 “二維互動,雙軌并行”的人才培養模式

3.3 構建雙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改革“1+X”證書制度不斷深入和推廣,紡織服裝專業群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也要融入行業標準,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使得培養的高職人才不但有一張畢業文憑,而且還有行業職業技能證書,畢業后就能從事相關的工作,適應行業的發展。服裝專業的學生可以獲得服裝定制中級工、服裝定制高級工等職業資格;紡織專業的學生可以獲得面料設計師、紡織纖維物理性能檢驗工等職業資格。

同時針對紡織專業學生實訓時要考化學分析工,在課程設置時可以增加基礎化學內容的講解,雖然在大一時已經開設了紡織化學,但是由于很多學生在高中時選修的不是化學課程,所以化學基礎不扎實,需要進一步加強有機化學內容的學習,因此可以補充基礎化學課程。

3.4 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專業課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行業企業培養可以直接上崗的工作人員,這是與本科教育最本質的區別。高職的學生有理論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動手能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變革課堂教學的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通過線上資料庫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先預習,上課就可以采取翻轉課堂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導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專業知識。

圖3 機織物織造仿真系統

圖4 轉杯紡紗機數字仿真系統

專業課學習還要落實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方法,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邊學邊做”,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如圖2~4 為部分仿真系統。

圖2 織物染色分析仿真系統(全棉)

仿真教學是具有綜合作用的教育手段,學生置身于仿真環境中,可以充分調動感官和思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機會。圖2 為《染色工藝》課程學習過程中使用的仿真系統,學生在進行染料選擇、染色工藝設計時,利用仿真系統比較直觀觀察仿真樣與標樣的顏色和布面效果對比情況,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5 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在紡織服裝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為多渠道全方面地監控質量,對于課堂教學可以采取多元多維的評價系統,如圖5 所示。因材施教,實施雙導師現代學徒制試點,通過作業項目或產出成果,雙導師共同評估學徒水平,如圖6 所示。

圖5 多元多維教學評價

圖6 雙導師共同評估系統

3.6 加強教師教學團隊建設

學生知識結構、能力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團隊,一支強大的富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團隊,不僅會給專業帶來專業輻射的效應,還會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雖然紡織服裝行業最初是為御寒蔽體而誕生的,但如今的紡織服裝已不是單單只有保暖這個功能,眾多的應用需要更深更廣的知識去支撐,單靠紡織服裝的知識結構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功能紡織品,只有紡材、紡紗、織造的知識是很難開發出功能紡織品的。因此,團隊教師需要不斷擴大知識面,接收學習新的內容,原有的知識結構隨著社會發展,很多需要更新,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傳授最新的知識內容給學生,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3.7 深化產教融合

校企深度合作,相互融合,根據崗位技能需求,共同設計教學內容,共同開發教材,共享行業信息資源,比如紡織面料工藝設計可以將企業的工藝設計參數數據庫與學校設計參數數據庫進行共享。當遇到未知面料工藝設計時,可以調取雙方已有的數據庫資料,提高工藝分析的效率。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校內實訓基地是學生在校期間鍛煉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但是由于實驗室資源有限,很多的實訓設備或者實訓流程只適合于學校操作,跟校外企業的真實實訓環境有些差異,所以學生需要在畢業前進行頂崗實習,利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景操作,畢業后就能直接進入工作崗位。

4 結語

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傳統的支柱產業,有著鮮明的區域集中特色,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區域特性,組建紡織服裝專業群,發揮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能力,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紡織服裝專業群通過人才培養、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師資建設、產教融合等方面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專業群的作用。

猜你喜歡
紡織服裝專業
澳洋紡織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紡織屆的“兩優一先”
道具服裝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現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服裝家紡個股表現
服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