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的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2022-09-09 07:53黃兆曦曾煒林海寧吳迪方如務
中外醫學研究 2022年23期
關鍵詞:髖部內科骨質

黃兆曦 曾煒 林海寧 吳迪 方如務

髖部骨折是老年骨科常見病,含股骨轉子間骨折和股骨頸骨折,發病原因與骨質變脆、旋轉外力等因素有關,經影像學檢查可確診,臨床表現多以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為主,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生活質量[1-2]。目前,手術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骨折恢復,但有關研究指出,部分患者經髖部骨折術治療后因長期臥床、骨質疏松及其他內科基礎疾病等,可出現對側髖部再骨折,進而嚴重影響患者預后[3]。因此,有效分析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的影響因素,對臨床醫生采用積極有效治療及干預措施,并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4]?;诖?,本研究回顧性選取200例于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做進一步研究,旨在分析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的影響因素,現將具體整理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00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文獻[5]《外科學》中關于老年髖部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為單側骨折;年齡≥60歲;均經影像學檢查證實;臨床表現為疼痛及關節活動明顯受限等。排除標準:術前行其他外科重大手術;術后切口脂肪液化及骨折部位伴感染;伴有嚴重骨腫瘤;有凝血時間延長及傳染病病史;伴有肝功能、腎功能嚴重損害等。根據隨訪1年后患者是否出現對側髖部再骨折將其分為研究組(n=18)與對照組(n=182)。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方法

根據本院電子病歷系統統計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發生率,并收集兩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術前體重指數(BMI)、臥床時間、每周鍛煉次數、日照時間、有無骨質疏松、有無內科疾病、依從性、有無規律服用抗骨質疏松藥、出院時髖關節評分(Harris)。術后從掌握鍛煉方法、了解康復知識、足趾/足背運動及下肢關節運動等方面評估患者依從性,總分為25分,其中5~14分為差,15~25分為好[6]。Harris 髖關節評分共有4 個領域15 個條目,總分為100 分。從4 個領域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關節活動度4個方面,其分數分配比例44∶47∶4∶5。Harris評分值越高說明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7]。

1.3 觀察指標

計算對側髖部再骨折發生率,比較兩組臨床資料,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出現對側髖部再骨折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側髖部再骨折發生率

20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的發生率為9.00%(18/200)。

2.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研究組年齡、術前 BMI<18.50 kg/m2、鍛煉<2次/周、日照時間<30 min/次、有骨質疏松、有內科疾病、依從性差、無規律服用抗骨質疏松藥占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出院時Harri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1(續)

表1(續)

2.3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Logistic分析

Logistic結果顯示,年齡高、鍛煉次數<2次/周、日照時間<30 min/次、有骨質疏松、有內科疾病、依從性差、出院時Harris評分低均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 2。

表2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Logistic分析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老年患者基礎疾病的增加,導致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生率日趨增加,且由于絕經后女性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導致女性發病率較男性升高,髖部骨折可使患者行動困難,生活質量下降,并使家庭經濟負擔加重[8-9]。目前,臨床采用髖部骨折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雖可明顯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減輕患者痛苦,但少數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可出現對側髖部再骨折,進一步延長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而增加醫療費用,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0-11]。因此,分析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的相關影響因素,對臨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關鍵。本研究探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的影響因素,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成果。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年齡,術前BMI<18.50 kg/m2、鍛煉<2次/周、日照時間<30 min/次、有骨質疏松、有內科疾病、依從性差、無規律服用抗骨質疏松藥占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出院時Harri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高、鍛煉次數<2次/周、日照時間<30 min/次、有骨質疏松、有內科疾病、依從性差、出院時Harris評分低均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隨著老年患者年齡升高,其運動功能明顯下降、肌力明顯降低,可導致機體平衡能力降低,當受到輕微外力時,即可出現髖部骨折,進而易增加患者對側髖部再骨折風險[12]。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適當進行日照、功能鍛煉可提高患者機體骨密度水平及運動功能,日光照射有助于機體維生素D的合成,進而有助于骨骼對鈣質的吸收,當日照時間<30 min/次時,可能導致鈣的吸收受到限制,導致骨質疏松的風險,而鍛煉次數<2次/周時,患者運動功能及關節功能未得到有效康復鍛煉,使運動功能受限,從而增加患者對側髖部再骨折風險[13-14]。老年髖部骨折發病過程與骨質疏松癥關系密切,其可使患者骨量減少、骨強度明顯降低和骨脆性明顯增加,受到輕微外力便可骨折,從而可增加患者出現對側髖部再骨折風險。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內科疾病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多需長期服用降壓及降糖藥物控制疾病,但其藥物中鈣通道阻滯劑及利尿劑等可降低機體骨密度,且長期受基礎疾病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隨之下降,進而易增加患者對側髖部再骨折風險[15-16]。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需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適當運動鍛煉,提高骨折后愈合能力,部分患者由于依從性較差,對疼痛敏感,導致運動鍛煉減少,可使骨折愈合緩慢,進而加重對側髖部再骨折風險。Harris評分可反映機體髖關節恢復程度,分數越低提示機體髖關節恢復越差,因此出院時Harris評分低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更易發生對側髖部再骨折[17-18]。故臨床針對伴有以上情況的患者需給予針對性治療及干預,對于有基礎疾病患者,應積極治療基礎病,給予口服降壓、降脂及降糖藥物治療,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對于日照時間及運動鍛煉次數不足的患者,應囑其積極進行功能鍛煉,適當日光照射,以提高患者骨密度,促進骨折愈合,進而預防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發生對側髖部再骨折。

綜上,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對側髖部再骨折發生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高、鍛煉次數<2次/周、日照時間<30 min/次、有骨質疏松、有內科疾病、依從性差、出院時Harris評分低,臨床可據此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及干預措施,以避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發生對側髖部再骨折。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如樣本量過少、單中心研究等,建議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

猜你喜歡
髖部內科骨質
預防骨質疏松,運動提高骨密度
內轉科型
中醫內科治療偏頭痛臨床體會
營養支持下加速康復外科護理(ERAS)在老年髖部骨折中的應用效果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護理觀察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高級篇)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初級篇)
居家運動——髖部練習(中級篇)
關注健康 遠離骨質疏松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