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Heckman兩階段模型的分析

2022-09-19 04:29李琳遲名佳張濤
山東農業科學 2022年8期
關鍵詞:生態旅游意愿收益

李琳,遲名佳,張濤

(1.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2.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傳統旅游業的發展模式產生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及自然資源的浪費,阻礙了旅游業綠色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1]。為此,中央多次發文強調“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以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目標”。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旅游”已成為學術界與國際旅游市場上倍受關注的熱門詞匯[2-4]。所謂生態旅游是指以生態資源為基礎,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會給旅游景區帶來巨大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效益的旅游模式,同時也能傳承傳統生態知識和文化、吸引公眾對旅游景區生態環境關心的旅游活動[5-7]。北方草原一直以來是我國傳統的畜牧業基地,也是我國的綠色生態屏障,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功能,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鞏固糧食安全、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物質基礎[8-10]。額爾古納市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蒙古族的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當地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大,草原資源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9倍,但近年來受“全面禁牧”政策的影響,加之干旱、雪災等極端天氣頻發,牧戶的脫貧致富任務重,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極為突出。因此,生態保護和牧戶脫貧致富成為額爾古納市當前的首要任務。生態旅游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且被認為是有助于當地原住居民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途徑。由此,生態旅游成為當地牧戶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作為生態旅游發展的直接利益者和踐行者,牧戶的參與意愿直接影響著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認知個體層面的差異對于社會科學的研究設計具有重要意義[11,12]。目前,關于生態旅游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中,有學者認為經濟利益是影響當地居民發展生態旅游信心和參與態度的關鍵影響因素[13,14]。也有學者提出,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關鍵在于合作與參與。合作的意義在于參與各方基于公認的準則基礎解決共同問題[15],通過合作提高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積極性,有效避免利益相關方的利益沖突[16]。當地居民是生態旅游發展利益相關者中的關鍵角色,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7]。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居民的支持和參與程度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和保障[18]。當地居民參與不僅有助于提升生態旅游管理質量,且持有積極參與意愿的經營者行為還會大幅度提高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19]。參與生態旅游經營使當地居民有機會享受旅游發展的成果,切實保障經營者的旅游參與權,為經營者參與生態旅游創造條件更利于當地民俗文化傳播和經濟社會發展[20]。居民的積極感知對其參與生態旅游經營具有顯著影響,增加地方文化的合理嵌入是有效增加居民參與的關鍵[21]。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居民生態旅游認知會直接影響生態旅游的參與意向,參與意向會進一步影響居民的參與行為,因此生態旅游認知對于增加居民參與行為至關重要,其中生態旅游認知包括經濟影響感知、社會感知、文化感知和環境感知等方面[22-24]。

國內外關于生態旅游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益借鑒,然而已有研究不具備普遍適用性,無法為內蒙古草原牧區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可靠的理論指導。因此,本研究利用來自內蒙古額爾古納市9個村落及生產隊的500份調查問卷,構建Heckman兩階段模型,對影響牧戶參與意愿及預期收益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以期為額爾古納市發展草原生態旅游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以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中國最佳生態旅游城市”榮譽稱號的額爾古納市為研究區域,探索當地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的意愿及影響因素。在設計好問卷后,團隊先進行了小規模預調研,對調研問卷進行完善后,于2019年5—11月,先后前往額爾古納市梁東村、梁西村、白樺林村等9個村落及生產隊進行問卷調研,共收集有效樣本問卷500份。

1.2 研究方法

在探討影響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活動意愿的因素后,本研究還將繼續探討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預期收益水平,但這一過程僅適用于那些愿意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牧戶。顯然,搜集到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預期收益的信息并非來自全體樣本的隨機選擇,而是在第一階段中具有參與意愿的牧戶。此時,簡單地選擇線性回歸進行分析,會導致選擇偏差問題的存在,違反了隨機抽樣的假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選擇Heckman兩階段模型分析以上因素對牧戶參與意愿及期望收益水平的影響,其模型構建步驟[25,26]如下:

第一階段,構建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意愿模型,即假設樣本不存在選擇性偏差,僅以“是否愿意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作為因變量,利用Probit模型分析影響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意愿的因素,模型可以設置為:

在第二階段利用選擇樣本進行回歸,需將從第一階段為每個樣本計算得到的逆米爾斯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IMR)λi加入第二階段,以修正第二階段的選擇性偏誤問題??梢缘玫皆敢鈪⑴c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牧戶預期收益水平的影響因素回歸方程:

其中,incomei表示受訪者預期收益水平,Xi為影響預期收益水平的因素,λi為公式(3)計算得出的逆米爾斯比率,φ(?)是標準正態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是累計分布函數,βi、δi為相關系數,μi為隨機誤差項。由于收入數據呈非正態分布,本研究采用收入的自然對數作為公式(2)中的因變量。利用OLS回歸對上述方程進行估計,如果δi的系數顯著且不為0,則意味著需要使用Heckman兩階段模型進行估計。

1.3 變量選擇與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著重探討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因此,被解釋變量即為牧戶是否愿意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如果牧戶回答“是”,則賦值1,“否”則賦值0。有參與意愿的牧戶預期收益水平為家庭預期年總收入。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對牧戶家庭資源特征、價值認知、社會觀念、人際關系和政策環境五方面指標進行衡量,根據牧戶認可程度進行賦值,1~5分分別對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符合程度越高,則該項分值越高。最后,依據牧戶預期年收益水平作為具有參與意愿受訪者的期望收益水平的衡量指標。對于解釋變量,即影響因素,根據理論假設,選擇牧戶家庭資源特征、價值認知、社會觀念、人際關系和政策環境5個方面[27,28]共計15個指標(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確定牧戶家庭特征方面指標時選擇2個涉及戶主的衡量指標,這是由于在牧戶家庭中,戶主往往具備最大的話語權,其個人特征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家庭的思維方式和未來發展。從家庭特征總體的描述統計結果來看,戶主的年紀相對較大,且文化水平不高。本研究并未選取家庭年收入這一經濟指標,而以家庭擁有牲畜數量和人均草場面積代表家庭經濟收入能力,這是因為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牧戶傾向于隱瞞家庭實際收入水平,這會導致指標存在嚴重的偏差性。而對于牧戶而言,家庭擁有的牲畜數量和草場面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牧戶的經濟收入能力,因此本研究選用這兩個指標替代家庭收入情況。從調研結果來看,許多家庭擁有的牲畜數量超過20頭,人均草場面積18.81 hm2/人,該統計結果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此外,家庭成員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比例較少;額爾古納市牧戶居住相對聚集,生活居住地至景區的可達性較強。

表1 解釋變量的統計描述

2 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運用Stata 14.0軟件平臺對上述模型進行Heckman兩階段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梢钥闯?,逆米爾斯比率λi在5%水平上顯著,表明樣本選擇偏差確實影響了第一階段模型估計,使用Heckman兩階段回歸模型糾正了樣本選擇偏差。

表2 牧戶參與意愿的Heckman兩階段回歸結果

2.1 家庭特征影響結果分析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牧戶的家庭特征對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的意愿及預期收益水平產生了比較顯著的影響。

首先,從戶主特征來看,戶主的受教育程度均在10%顯著水平上對牧戶的參與意愿和預期收益產生正向影響,即牧戶家庭戶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意愿越強,預期收益也越高。戶主的年齡在5%顯著性水平上對牧戶的參與意愿產生負向影響,即牧戶年齡越大,參與意愿越弱。

其次,從家庭特征來看,家庭成員中是否有工作在政府部門對牧戶的參與意愿和預期收益水平影響不顯著。但擁有牲畜的數量在5%顯著水平上對牧戶預期收益水平產生了正向影響。擁有牲畜數量多少對牧戶的參與意愿不具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牧戶的參與意愿更多地受牧戶對生態旅游、政府政策宣傳以及綠色發展經濟的認知等的影響;從第二階段回歸分析可知,如果牧戶具有參與意愿,那么擁有牲畜數量越多,他們的預期收益水平就越高。這主要是因為擁有牲畜數量較多的牧戶本身畜牧業經營收入高的可能性就大,對加入生態旅游經營預期的收益水平就會更高。人均擁有的草場面積對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意愿不具有顯著影響,但在5%顯著性水平上正向影響牧戶預期收益。這可能是因為無論牧戶從事傳統畜牧業經營還是從事草原生態旅游經營,都需要擁有一定數量的草場,草場面積越大,其從事生計活動獲得高收入的概率就越大,因此人均草場面積越大預期收益越高。居住地所在位置對牧戶參與意愿和預期收益影響不顯著,這與當地生活環境有關。額爾古納市為縣級市,牧戶居住區相對較集中,與景區距離有限,且牧戶家中一般擁有馬匹、摩托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生態旅游中間商等經紀人也會為游客游覽提供大巴等交通工具,牧戶和游客的可達性較強,即使牧戶居住地與傳統景區有一定距離,也不會影響其參與生態旅游經營。

2.2 價值認知影響結果分析

從Heckman兩階段模型分析結果得出,牧戶的價值認知對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的意愿及預期收益水平產生顯著影響。

經濟效益認知分別在1%和5%顯著性水平上對牧戶的參與意愿和預期收益產生正向影響,即牧戶對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經濟效益認知越強烈,其參與意愿越強,預期收益越高。眾多學者研究表明,生態旅游的開展完善了基礎設施,降低了生計脆弱性風險,是當地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29,30],這與本研究結論相符。此外,生態旅游以生態資源為基礎,經營過程中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傳播環境知識、傳統文化和科普教育功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牧戶對生態旅游有了充分了解,當他們進行參與意愿選擇時會受其對環境效益認知的顯著正向影響。擁有參與意愿的牧戶,其社會效益認知更多地體現在響應政府號召和社會認可方面,在10%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預期收益,即社會效益認知越高,預期收益水平也越高。

2.3 社會觀念影響結果分析

從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傳統經營習慣的遵循程度在5%水平上顯著負向影響牧戶的參與意愿,這表示牧戶越傾向于遵循傳統的經營習慣,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的意愿就越低。牧戶受年齡和教育程度等的影響,存在一定的“遲滯性”特征,往往不愿意改變已有的生活習慣和經營方式,再加上大多數牧戶是風險厭惡者,會在內心對新生事物和不確定事項產生抵觸,只有傳統生活方式或經營習慣無法維持家庭生計才會被迫發生改變,因此,他們的參與意愿會受傳統經營習慣的顯著負向影響。另一方面,傳統經營習慣的遵循程度在10%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牧戶的預期收益。由于草原生態旅游經營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性要求更高,且生態旅游要求牧戶擁有與游客、旅行社、導游、政府等多方溝通的能力以及旅游經營和管理經驗,這些可能與牧戶傳統的經營習慣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有意愿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牧戶在收益水平上會有更高的要求。

與鄰里親朋經驗交流的程度在5%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牧戶的參與意愿。來自鄰里親朋的經驗技術和信息交流能使牧戶獲得更多的信息量,他們之間信息交流的程度越高,獲得信息的能力就越強,經營過程中能力和技術的提高就越容易。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善于和鄰里親朋進行信息交流的牧戶往往具有更高的溝通能力和經驗技術,能夠更容易改變固有思想,接受新知識,對新生事物不會產生抵觸心理,敢于嘗試、敢于改變的精神讓他們更愿意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的經營。

2.4 人際關系影響結果分析

在人際關系影響方面,親朋好友參與草原生態旅游在10%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牧戶的參與意愿,但其他社會關系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對牧戶不會產生顯著影響。這表明牧戶并不是獨立個體,存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網,其中,親朋好友對他們的影響更為明顯。如果親朋好友有人先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積累一定經營經驗后,便會幫助后進入者避免不必要的經營問題和過高投入。當親朋好友參與經營的比例越高,他們形成聯盟的可能性就越大,更容易形成保護壁壘,在經營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削弱中間商(如旅游社、導游等)的價格壟斷和利潤瓜分,牧戶也就更愿意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的經營。

2.5 政策環境影響結果分析

在政策環境影響方面,通過回歸分析可知,一方面,政府的激勵政策在5%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牧戶的參與意愿,政府在綠色發展、綠色經營等方面的激勵補償政策越多,牧戶就越愿意關注相關政策給家庭帶來的益處,參與意愿就越強;但該影響因素在第二階段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即無論政府的激勵政策如何增加,均不會顯著影響牧戶的預期收益水平。另一方面,是否參與合作組織對牧戶參與意愿不存在顯著影響,而愿意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牧戶,加入合作組織便會顯著正向影響其預期收益水平(5%顯著水平)。加入合作組織可以提升牧戶間的經驗交流和利潤分配機制建立,降低經營風險,形成公平分配機制,提高牧戶的經營收益。此外,合作組織可以將經營收益留存一部分在組織內,用于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形成自然資源的反哺機制等,這些是單獨牧戶無法達到的,因此,加入合作組織更便于牧戶了解草原生態旅游對自身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升,牧戶的預期收益也極大地提高。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3.1 結論

牧戶作為生態旅游發展的直接利益者和踐行者,是促進當地生態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本研究通過構建Heckman兩階段模型對牧戶參與意愿及預期收益水平的影響機理進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牧戶參與意愿具有明顯的“遲滯性”特征,受經濟效益的影響最為顯著,但也可能會因對環境認知的改變而發生改變,即牧戶的參與意愿選擇不同于一般“經濟人”的選擇行為,不僅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判斷標準,同時也受到生態認知、傳統經營習慣和親朋好友交流程度的影響。此外,牧戶是否愿意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和預期收益水平是兩個不同階段的選擇??傮w來看,戶主受教育程度、經濟效益認知和傳統經營習慣遵循程度是牧戶參與意愿和預期收益的決定性因素,經濟效益認知比環境效益認知和社會效益認知更能決定牧戶的參與意愿。

3.2 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結論,為了提升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的經營意愿,促進草原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實踐中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1)有關部門在鼓勵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時應重視戶主在家庭決策中的地位,結合戶主的年齡和受教育程度進行有針對性地宣傳,在為戶主提升自身素質創造有利條件的同時,也要重視鼓勵牧戶家庭增加飼養牲畜數量,進而促進牧戶家庭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意愿。

(2)實踐中應注重草原生態旅游在為家庭提供可觀經濟收入、環境和資源保護功效和社會認可度方面的宣傳力度,這與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31]。政府在鼓勵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時要在生計可持續性、環境可持續性和傳統習俗、文化教育功能方面進行正面宣傳,擴大宣傳渠道,從而促進牧戶家庭的參與意愿。

(3)要重視引導牧戶在生計經營過程中的觀念轉變,革除舊習俗,尤其是注重草原生態旅游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的宣傳,鼓勵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牧戶與未參與牧戶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最終提升牧戶參與草原生態旅游經營的意愿。

猜你喜歡
生態旅游意愿收益
健全機制增強農產品合格證開證意愿
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探討
農民工城市落戶“意愿—行為”轉化路徑及其機理研究
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研究
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勵駿首季收3.5億跌3.7%
建設銀行利增6.1% 日賺6.2億
12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