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性與悟性”的開釋
——中國巖彩畫藝術的現代性語言建構

2022-09-20 06:08侯霍玉
流行色 2022年8期
關鍵詞:媒材彩畫悟性

一、從“物性”到“悟性”的觀念嬗變

自西方現代藝術產生以來, “物”及“物性”受到越來越多藝術創作者及藝術理論研究者的關注。從科學范疇上講,物性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內在屬性。物體是可以眼觀手觸、在感覺與情緒上能夠感知的有形之物,其所感知到的就是物體的性質。而當把“物性”放置在繪畫藝術中,它就演變成了繪畫材料的物性。此時的物性在呈現材料物質屬性的同時,也在傳達著一種再生的文化語意,具有自然層面和人文層面的雙重屬性。即繪畫藝術中的 “物性”不僅僅是指繪畫作品的大小、顏色、肌理、質地、存在方式等特征,同時也包容著文化屬性、情感屬性等特質。對于繪畫中的物性,藝術批評家格林伯格認為,“現代主義繪畫是一個不斷拋棄傳統繪畫再現特征而轉向繪畫媒介特質,拋棄立體幻象而轉向二維平面的過程”。在繪畫藝術作為視覺圖像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中,作品載體——繪畫媒材的物性,已經從隱形角色逐漸走到視覺前臺,彰顯出物性在藝術視覺視界中具有的靈性氣脈。

從認識論角度而言,“悟性”是人對事物的感知、洞察、理解、思考和覺悟的能力。從方法論角度而言:“悟性”是人在已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之上所具備的觸類旁通的思維方式。一人一悟性,并且悟性不依據特別理性的分析,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之智慧。

從本體論角度而言,“物性”側重于物理屬性范疇,而“悟性”則側重于精神屬性范疇,看似截然不同的兩者之間在繪畫中實則有著緊密的遞進與互通關系:首先,畫面中所使用材料的形狀、色彩、和肌理是第一層次,它們是材料本身天然的特性,即材料的質感物性;其次,材料所蘊含的文化歷史內容是第二層次,即材料的記憶物性。第一層次的材料質感物性是開啟第二層次材料記憶物性的鑰匙;另外,創作者使用材料的意圖和該材料在觀者心理上的深入是第三層次,即材料的心理悟性。在這一層次上材料的物性與悟性得以遞進與互通。如:水質-含攝萬物;木質-自然純樸;鐵質-銳鈍共存;石質——雄偉莊嚴;纖維-溫暖柔和;玻璃-明析透徹……這些都是材料所具有的心理悟性。當人們的心理意識投注在繪畫藝術作品上時,其繪畫媒材的物已不再只是“物”,此時的物性轉述了觀者心中的想法與感受?!拔镄缘挠^察”與“悟性的觀照”得以并置互融。而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并不是在觀者對畫面被動接受的心理狀態中產生的。在繪畫作品中,觀者可以感知到繪畫材料、繪畫形象等各種元素,這些元素中所承載的“物性”是生發出“悟性”的起點。由于觀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視界,他們對繪畫作品的“悟性”感悟也不盡相同。

自現代藝術誕生后,在具象繪畫形式、文化拼貼圖式以及線性敘事方式上附著的文化隱喻開始從泛意義的文化語境中逐漸退場,藝術創作者帶著對繪畫媒材物性價值的尊重態度,開始探索在繪畫媒材層面找到延展繪畫本體語言與內涵的表達方式,繪畫本體的方法論延拓也與材料語言的塑造相結合。例如,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的安塞姆·基弗,在藝術材料和藝術觀念上均展現出了開放性和革命性的探索(圖1)?;ゲ粌H擁有新穎的創作構思與繪畫技術,還突破傳統架上繪畫媒材的限制,大量運用油彩、樹脂、鉛、鋼鐵、稻草等綜合材料。借助所使用的繪畫媒材的質感物性和記憶物性,喚起材料在觀者內心引發的關于戰爭或者國家文化命運的心理悟性共鳴。

圖1 《拉馬努金求和》(2019,660 x 665 cm)

綜上所述,如何讓繪畫媒材的“物性”成為精神品質的載體,從而實現形而上的“悟性”超越,成為繪畫藝術現代性語言建構的重要研究方向。吳興明認為,“藝術中的物性出場是視覺現代性品質的基本內容,它是感性現代性的自我確證在藝術領域的直接產物,它本身就是感性價值的自足構成”。在藝術創作者的感性價值與繪畫媒材的物性價值所產生的互動中,藝術的本體意義從精神意象轉化為視覺語言,其作品所包含的物性品質深刻體現出現代藝術創作者的哲理認知。這一從“物性”上升到“悟性”的探索開啟了新的現代藝術領域。

二、中國巖彩畫藝術的歸來之路

1.“物性”的遮蔽

巖彩畫是以天然巖石為媒介進行繪畫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創作者運用從大自然中提取的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的巖石顆粒,與黏合劑相調和后繪制在墻壁、木板、麻布、麻紙等媒介之上。在世界繪畫史中,巖彩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文脈,最早可溯源到約公元前15000年的拉斯科洞窟、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新石器時期的中國摩崖壁畫、半坡彩陶;公元前后的阿旃陀石窟壁畫;三世紀開始經歷數代繪制而成的敦煌壁畫……亙古以來,一脈相承。但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等中國古代傳統美學觀念的影響下,巖彩繪畫材料的材質本體特征一度被忽視。例如,在敦煌壁畫中,題材內容、形式意味和繪畫技法是彰顯其藝術價值的首要因素。而巖彩礦物顆粒作為繪畫媒介只是作為圖像存在的隱性載體服務于繪畫主體。繪畫創作者在與繪畫媒材的互動中并沒有釋放出物性的精神需求。

此后,管狀化學顏料的發明,剝離了礦物顏料豐富的材質意象,繪畫媒介所固有的天然物性被極大弱化,只剩下單一的繪畫媒介性質?!叭ベ|取彩、去雜取純”的繪畫材料與畫面的關系逐漸松脫,只剩下圖像感知這一條路徑,缺乏物性能量的繪畫與其歷史原點之間的關聯走向疏離。

2.“物性”的釋放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觀念的蔓延顛覆了傳統藝術觀念,在藝術多元化的局面中,藝術運動的變革使繪畫媒介成為現代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突破局限性的表達語言和審美思維方式。其中,關于“物性”的探索,體現了物質因素在現代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和被賦予的新內涵。

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觀念的影響下,中國藝術創作者走出傳統思維框架,對于“器”產生了新的美學觀。繪畫媒材所具有的“物性”語言品質開始凸顯,材質成為“悟性”的載體被藝術創作者通過新的現代形式推向審美感悟的前沿。

“以人為本”的傳統繪畫藝術所探索的主題意義和形式意味留下的是人為痕跡。而現代繪畫藝術中對繪畫媒材的“物性”彰顯,則是呈現出 “自然為本”的理念。繪畫中的媒材同樣在繪畫本體語言中靜默地表達著自身的意義,其所構成的藝術作品是物性與悟性的聚合與升華。受西方現代藝術觀念中“物性”理論的啟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中國巖彩藝術創作者開啟了對于繪畫媒材的物性探尋。創作者在對作品繪畫媒介進行現代轉型的歷境中,不斷探索出新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方式。在傳統與現代的藝術聯系中打破再現性符號的統治局面,通過繪畫媒介的物性出場來凸顯巖彩顏料材質本體的“悟性”藝術語言。

巖彩畫所使用的礦物顏料是地球的基本物質,其自身雖沒有生命,沒有思想,沒有情感,但是其物性價值在與繪畫創作者的感性價值相交融之后,生發出了審美因素的純粹意味以及其存在和衍生的“悟性”意義?!犊脊び洝分姓f:“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边@是古人對創造的一種審美標準,其中“材有美”在現代巖彩藝術的探索與創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巖彩作為繪畫媒材所承載的悠久歷史文脈和多維表達形式使其在現代視覺藝術的特定場域中有著無限可能。

三、以物載道——巖彩藝術的現代性語言建構之路

1.以語言物性的內生性為特征開啟現代性的多元形式

隨著“物性”在現代藝術創作理念上的轉變,現代巖彩畫創作者將關注點從繪畫符號轉向材料語言的“物性”釋放,擺脫材料的傳統功能性,充分挖掘各種礦物顏料具有的審美屬性,以及其承載的精神內涵。

巖彩畫中的礦物顏料,其“物性”價值不在于材料本身的復雜與特殊,而在于對以自然礦物為媒介的繪畫語言的審美拓寬。一些藝術創作者會以“材質”的純粹性去理解并遵循自然規律,摒棄程式化創作方式或者符號意義的書寫,更注重材料“物性”的隨機發揮,正所謂得天命并順乎材質秉性。例如,魯劍橋創作的《物語》系列作品,呈現出層層疊加的色層厚重感,肌理效果與偶然因素水乳交融。一些創作者甚至會主動利用“意外之象”去創作,將偶然性變成有利因素。例如,用粉質礦物色來表現生活中斑駁的事物,或者利用巖彩顏料豐富的色彩體系,通過沖撞,流淌的手法作出種種材料肌理效果。通過材料傳達出的直接物感,使材料的物性在畫中自由發展,徹底釋放,將自然物性與心靈悟性巧妙連接。

此外,一些創作者將巖彩與綜合材料相結合,通過作品中多種材料在相互的對比映襯下形成物質性的張力,讓材料的物性無窮延展。例如,添加宣紙、水墨、金屬、棉、麻等材料,營造出一種與傳統巖彩畫截然不同的現代藝術風格和視覺效果,使畫面呈現出新異而又自然真切的視覺感受。

巖彩畫繪畫媒材的“物性釋放”不僅與材料自身的物性價值有關,還取決于藝術創作者的悟性深度,它是在創作者與材質的互動中悄然生成的。物性釋放得越徹底,作品越具穿透力。例如胡明哲的作品《都市幻影一浮光》,利用材料美學,做出框中有景,畫中有框的藝術效果,使材料成為藝術觀念來表達創作者內心的都市鏡像。創作者給“物化”的媒介材料賦予了“精神含義”,將對“物性”的探索通過現代視覺語言的方式上升到對“悟性”的轉化。創作者的內在感知特性與材料媒介的物性之間的默契,正是巖彩畫的現代藝術性本源所在。

2.以題材物性的寬廣性為特征打開現代性的多維空間

現代繪畫藝術由西方起始,繼而影響蔓延至全球。但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現代化轉變不是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原發”復制,而是在對現代性觀念的自覺應對中,從全球化面向現代民族性的自我建構,是一個在對本土文化不斷深化認知的基礎上建立的新的價值體系。中國現代巖彩藝術正是在這個整體趨勢中不斷探尋與建構,形成了其獨特的現代性話語與實踐,拓展了中國現代巖彩畫題材物性形態構建的多維空間。

中國有著豐富多元的傳統文化藝術,其品質魅力的背后都有其生成的“土壤”——物質材料。這些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因不同藝術形式與題材所特有的文化屬性而具有了超越自身的文化意義。在文化發展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國現代巖彩畫結合并容納了眾多文化因子,將傳統基因與開放多元的現代性貫通。以巖彩材質作為表現形式的轉換載體和表現語言的建構基礎,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意象進行延展。創作者立足于本土地質和本土文脈,從中國戲劇、皮影、畫像石、民間工藝等傳統藝術中尋求現代巖彩畫語言形式同傳統文化題材的聯姻,探索兩者之間的邏輯對稱點和融合點,運用拼貼、重疊、組合、超時空等現代表現手法,通過現代符號語言營造象征意味的“悟性”語境,豐富和拓展巖彩畫題材物性的現代表現力。例如,吳竑的作品《須彌山》,運用了敘事重構、材質轉換等手段,用現代繪畫表現形式傳達對話古代經典。

在繪畫題材的選擇上,一些藝術創作者尊重傳統但不拘泥于傳統,吸收一切積極的文化意識,探尋材質物語的現代創作思維,反映當今社會現象和時代特征,也為未來巖彩藝術展覽開啟新的思考和豐富的可能性。例如,蒲建英的系列作品《生生不息》(圖2),創作者運用在自己家鄉采集的五色土和原生作物,用材料的在地性來與創作思想相契合,挖掘其物性中承載的個體生活記憶,來言說質樸的生命關懷。

圖2 《生生不息》系列NO.1 150cm*180cm 2016 巖彩

結語

巖彩畫中的礦物顏料來自大自然,其自身的物性非常適合承載現代藝術思想觀念。巖彩藝術創作者對繪畫媒介物質屬性直達內在精神的現代性語言探索,體現出中國現代藝術以喚醒凸顯繪畫媒介“物性”與“悟性”的方式走向了現代藝術精神。今天的中國巖彩藝術創作者已然站立在全新的文化語境和時代背景中對巖彩畫藝術進行新的探索與建構,在民族藝術本體語言與精神圖式的表達方式上,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方式與前進的方向。

猜你喜歡
媒材彩畫悟性
賦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單元課程教學探索
殘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兒童線性寫生實驗
悟性
清早期 午門西番草三寶珠彩畫
趙丹娜作 巖彩畫《忘卻》
清 碧云寺菩薩殿天花彩畫
徐冰作品選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潛在特性
中國巖彩畫的開拓者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