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國上海高校建筑色彩探析

2022-09-20 06:02孫心愉
流行色 2022年8期
關鍵詞:建筑師色彩建筑

圍繞清末民國上海建筑的研究成果豐碩,如伍江所著《上海百年建筑史(第二版)》對近代上海建筑在不同時期的技術、設計思想、風格特征及建筑師的個人特點進行全面考釋論述;婁承浩、薛順生所著《上海百年建筑師和營造師》,則以檔案材料為支撐介紹莊俊、童寓等眾多學人個案;隨著近年來“建筑可閱讀”的逐步推進,常青、徐錦江、劉亦師等等學者也始終致力挖掘老建筑文化價值,試圖講述一個時代建筑學科發展脈絡與特色。建筑色彩方面,陳飛虎編著的《建筑色彩學》、高履泰所著《建筑的色彩》等,均對于在建筑在空間中運用上色彩的手法,以及建筑色彩具有的文化和民族特征進行論述;李麗、王傳杰編著的《建筑環境色彩規劃設計》具體地提出了色彩在建筑設計及建筑規劃中的重要作用和存在價值。在以上成果支撐下,本文通過分析清末民國時期上海高校建筑的色彩特征,嘗試分析最直觀的視覺效果,理解材料技術迭代與時人思想理念的轉化過程,也是研究近代上海建筑特征的一個角度。

一、溯建筑形貌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開始了艱難的近代化歷史;這個過程是世界主動走向中國、中國被迫卷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歷史。中國建筑發展也飚轉豹變,在1840至1949年間,伴隨外籍建筑師的輸入與中國建筑師的成長,清末民國上海高校建筑從其社會功能、材料技術、內外結構形式等諸多方面,一改千年來中國傳統建筑面貌。在這一時期上海也涌現了大量學堂、學院等教育建筑。

(一)上海交通大學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為南洋公學,其校園建筑設計群體,除福開森、鄔達克等人外,還有留美歸來的圖書館設計專家沈祖榮、不斷探索西方古典比例形式融入中國風格建筑的范文照、庚款留美受清華電邀回國的莊俊等等一代建筑大師。前者在批駁繁復裝飾、崇尚自然簡樸的審美風尚下,秉持重實用、輕修飾的態度參與設計;后者則集國粹主義文化觀所制約的傳統道器觀念,又有近代建筑教育所帶來的學院派觀念,從而形成建筑觀念的融匯。

(二)華東政法大學建筑群

德國建筑師鮑希曼曾經評論大屋頂輕巧上揚的曲線是中國人表達生命律動的愿望。不同于西方古典建筑將裝飾及造型主體置于建筑立面的做法,中國傳統建筑的墻身一直比較平淡,而屋頂卻是整個建筑表現中最華麗的語言。在圣約翰大學創建初期,校長卜舫濟便堅持將“中國之特質”融入校園建筑中。在現存的歷史建筑中,懷施堂、格致樓、思顏堂等均保留了中式大屋頂的樣式,在西式建筑中加入傳統符號。盡管部分建筑的折中手法被梁思成先生等學者評價為“堆砌文字、抄襲章句,整篇結構不出于自然”,但此種設計手法將兩種建筑文化融為有形的實體,邁出了中西兼容嘗試的步伐,并綿延成一種風格。

二、析色彩特點

十九世紀以來,在工業文明加持下,中西的雙向交流互動呈現出一種新現象:處于相對弱勢的中國在近代化初期,本土人要求全盤西化,但隨著近代化發展,本土人逐漸對西方文化從“博觀”進入“約取”階段。以建筑為例,早期開埠后的洋人設計師把先進的建筑理念和技術手法奉獻給上海;庚款留美的第一代建筑師歸國后,很大一部分主動選擇了西方技術優勢與傳統建筑元素結合,從一味追求“古典復興”式轉入“民族意志”的探索;而外來的教會勢力等雖欲實現對一方土地的“非軍事”征服,但主動選擇了折衷的路徑,呈現出“中西兼容”的色彩特點。

(一)“西式折衷”的色彩傳統

中院(圖1)、老圖書館(圖2)這兩幢建筑分別出自福開森與沈祖榮之手。福開森后期潛心中國藝術、并嘗試向西方闡釋中國文化與藝術的立場和觀念;但身在南洋公學時,福開森的“初心”是貫徹西學,因此在中院設計上既帶有西方經典的古典主義建筑面貌,也具有從傳統建筑體系向多元素整合的特點。同一時期由福開森設計的還有上院,被贊譽“藹藹春空,高樓森聳凌云”,可見其勢。中院與老圖書館均為經典的三段式構圖,立面分別以淺灰調的石材與清水紅磚構成。整體色彩上的差別在于:中院以灰色的補色紅色作為主要的裝飾色彩,描摹拱券弧線與檐下裝飾;老圖書館則整體建筑更鮮亮,“紅墻白欄柳絲中,鐮箔輕明花影重”、“花晴磚影紅”即為時人對老圖書館的贊譽,在紅磚上以白色石膏構成縱向延展的線條,使得光影下的建筑極富層次,在明艷的紅色調中烘托雅致。若再細究色彩的裝飾意蘊,中院采用灰色與赭石色低飽和度磚石,在檐口、拱券、窗臺的位置組合成具有形式感的幾何規律圖案排布,簡單的重復性節奏構建了建筑本身的韻律感;以色塊取代部分裝飾結構,墻面為底,線條為圖,充分體現了建筑物簡潔、理性的特點,也符合福開森西方學術背景的話語表達。老圖書館則有更精美的磚花壁飾,有意通過醒目的白色強調窗楣弧線輪廓,施色部位與建筑的結構緊密結合,單束裝飾線本身又具有豎向凹凸紋理,在有限的高度上盡可能帶給觀者崇高、寧和的觀感,從而越來越契合圖書館的實用功能。

圖1 中院,貝樂夏攝

圖2 老圖書館,張偉攝

(二)“民族藝術意志”的色彩體現

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折中主義風格在歐美國家廣泛流行,隨著歐美國家的文化輸出隨之影響了中國多地的建筑風貌,上海作為最早開埠的口岸首當其中,是為被動接受;后因“庚教留美”為主的一代建筑大師歸國,開始主動吸收中西之長,對傳統建筑元素再創作相繼出現一系列體現了“民族藝術意志”的建筑作品。

莊俊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建筑工程系畢業后又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其建筑設計思想在1935年《中國建筑》上作了表白“摩登式之建筑,猶白話體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在體育館(圖3)與總辦公廳的設計中,采用了三段式立面劃分,立面色彩以“淺—深—淺”式排布。占主體的是赭紅色主色調的墻面中嵌入了大面積的拱券玻璃窗,兩幢建筑在窗套和上下兩層窗間墻體都使用混凝土材質,與屋檐的線腳材質、色調保持一致,中和了墻面較深的色彩,也具有文藝復興的建筑風格。底層采用灰白色斬假石,與中段的赭紅色形成色彩并置,在調適整體色彩飽和度的同時,兩個色塊之間也在明度和純度上形成了一定對比,并使建筑感覺根植于大地。

圖3 體育館,張偉攝

(三)“中西兼容”的教會教育建筑色彩象征

清末民國時期圣約翰大學的建筑以飛檐翹角為最鮮明特點,在建筑結構上基本都是磚木混合結構。因此統一的建筑材質基本就確定了建筑色彩的整體性。較為典型的如懷施堂(圖4)、思顏堂(圖5)這幢建筑雖是秉持“中西兼容”的理念,但由于是在美國設計完成,因此其中的中式裝飾、色彩很大程度上歸于西方人的主觀認知。懷施堂立面使用連續磚材砌筑拱券,以紅磚勾勒框架和窗楣,在每兩層之間用紅磚分割,具有橫向衍生感,整體以青磚砌筑,紅磚與青磚的清水墻建筑立面形成了沉著而明快的色彩基調;但是在柱式、線腳和花飾上,則為灰白色石材,搭配小青瓦屋面與灰塑屋脊,簡單大方、樸實而精致。從色彩、材料上既反映出西方殖民式樣,但也兼具江南地區傳統民居的特色。

圖4 中院,作者攝

圖5 思顏堂,作者攝

獨樹一幟的是范文照執筆的交誼室(圖6)。這是第一位走進校園的中國職業建筑師,范文照融入了西方學院派的建筑理論,重新詮釋了中國傳統建筑語言。交誼室除四坡廡殿屋頂為典型中式元素外,還在檐下圈梁上有中國宮殿建筑彩繪,融入了具有吉慶、祥和寓意的裝飾紋樣內容,裝飾性、可讀性強。點綴色彩以純度較高的、色彩鮮明的顏色配合基底色彩,明顯是向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學習和轉譯而來。

圖6 交誼室,作者攝

因此,盡管都是為表現“中國固有式”建筑,但由公和洋行、PFH建筑事務所等設計的懷施堂、思顏堂等建筑,大多沒有額外的色彩裝飾,轉而將建筑材料的原始特性展現在觀者面前。這種做法,一方面體現了西方現代結構理性主義建筑思潮中去裝飾化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展現了磚、石本身豐富多變的肌理之美。而以交誼室為代表的另一種對中國文化的表達,則可以看到使用中國傳統紋樣和色彩的痕跡,中國古典建筑元素揉入西式立面構圖手法,以油彩施以彩繪致敬傳統,使兩者高度協調統一。

三、色彩下的觀念轉捩

建筑色彩是建筑形象表達中最活躍的因素,它不僅體現人文特征,也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專門的建筑師職業的,較為接近的是大木作工匠,在士農工商的四民階層影響下,始終處于底層,也缺乏人身保障制度與相關研究成果記錄。建筑師的身份認同始終是一個問號,范文照在《中國建筑》創刊號上說:“建筑師之為世所重視,社會人士多未明了,且有認為營造包工者流,間或目為一種普通工程師,種種誤解不一而足?!敝钡?930年上海市工務局頒布《上海市建筑師、工程師呈報開業規則》后才將中國建筑師正式職業化。上海開埠后開始出現西方建筑和職業建筑師,如家喻戶曉的鄔達克、墨菲與其他建筑事務所等,都在自我建立和產出作品的過程中,才逐漸確立了職業身份與社會認可。這也凸顯了歸國的第一批建筑師在已受西方建筑文化熏陶的環境中探索民族藝術意志的阻力。當歐美傳教士與建筑師探尋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的文化適應法時,一代中國建筑師也在通過自己的不斷嘗試,以期平衡中西建筑文化的矛盾,兩者共同促成了近代高校裝飾藝術與建筑風貌的形成。這期間經歷了尊古卑今的抗拒、對強權文化的盲從、對本土文化的質疑、再到以實用性與民族性為基礎的探索。

在華東政法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園建筑群中,清晰展現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由于不同的建筑師群體對建筑設計目的、中西建筑文化的理解和具體設計手法不同,表現出豐富多樣的色彩面貌,由早期偏向古典主義的優雅端莊,發展到后來融入中國傳統建筑構件與色彩,呈現出明快大方的視覺感。這個過程反映了時代的價值取向和技術背景。中國近代大學文化能夠成為我們的集體性記憶,源于20世紀初當時一批中西兼通、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大學人融合中西文化、結合當時大學實踐所進行的創新。這種創新在校園場域中,以建筑面貌構筑起了思潮迭代的圖景,從古典主義建筑色彩到傳統復興初探索時呈現出色彩輕量化等特點,展現了由鴉片戰爭以來至民國時期,中、西建筑師的各種嘗試。出現這種現象,也符合中國近代史中大部分人的心態。

結語

建筑最直觀的色彩關系,反映出當時人的材料觀、道器觀。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近代中國,中國第一代建筑師不斷嘗試中國古典建筑的新出路,試圖在西方先進材料、技術手段、建造方式的加持下,突破傳統形式、重新詮釋中國建筑文化。對這一歷史時期的建筑的理解,既要關注微觀的設計手法、建筑技術,也需要放大到建筑師的文化理念、創作本心與時代精神去理解。研究清末民國上海高校老建筑的色彩形貌,不是為了書寫歷史而研究,而是為了剖析過去,理解自重與開放的信心、反思與不餒的精神,從而思考當下與未來。希望在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當下,筆者能為建筑如何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所啟示。

猜你喜歡
建筑師色彩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建筑的“芯”
當建筑師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當道 俘獲夏日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結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一個建筑師的獨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