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沂蒙山》選曲《等著我,親愛的人》表演探析

2022-09-20 09:03黃心迪
輕音樂 2022年9期
關鍵詞:沂蒙山唱段海棠

黃心迪

民族歌劇《沂蒙山》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音樂作品。該劇以沂蒙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革命歷史事跡為創作背景,以村姑海棠的人物命運為主線,講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孫九龍等主要角色在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中犧牲小我、軍民一心、團結抗戰的故事。該劇由王曉嶺、李文緒編劇,欒凱作曲,黃定山總導演,王麗達主演。全劇分為六幕,共有四十個唱段,演唱形式包含了男女獨唱、輪唱、二重唱、四重唱和混聲合唱。作曲家欒凱將人們耳熟能詳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作為動機,并將民族樂器嗩吶、竹笛、琵琶、墜琴等融入伴奏樂隊,使整部歌劇既有交響性又充滿濃厚的民族音樂特色。在音樂創作上,作曲家選擇了以音樂為核心的創作模式,先音樂創作,再劇本創作,將核心唱段和重要唱段作為歌劇的主心骨。在創作過程中面臨重大調整時,也都選擇了先調整歌詞和文本結構,盡量保證音樂的完整性。

一、《等著我,親愛的人》的音樂特點及其運用分析

《等著我,親愛的人》是這部歌劇的核心唱段,特點鮮明。下面分析該曲的音樂特點及其作為歌劇主題的運用。

(一)音樂特點

《等著我,親愛的人》音樂特點主要體現在曲式結構與旋律特點等方面,下面進行音樂學分析。

1.曲式結構

該曲為帶引子與尾聲的再現單二部曲式。引子為8小節,調性是bG宮調,預示主題;A段為不規則的二句并列式樂段,共9小節,bG宮調,是海棠、林生的獨唱;B段是由方整性兩個樂句的帶再現的樂段,樂句之間以并列的方式排列,共16小節,調性仍然是為bG宮調,是海棠、林生的輪唱片段;在B段重復時,調性移高至G宮調,海棠、林生齊唱與輪唱相結合;最后的尾聲旋律上揚,采用了B段樂思,使觀眾的聽覺在熟悉的音響效果中結束,停留在小字一組的g上,終止在bG宮調中。

曲式結構及其圖示如下:

單二部曲式

2.主題旋律及其素材來源

《沂蒙山小調》是山東的花鼓調,現今聽到的版本是由李廣宗等人將原始版本的抗戰歌《反對黃沙會》改編而來,改編過的歌詞展現歌頌家鄉沂蒙山風光美人民幸福生活的主題。正所謂“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由此可見,《沂蒙山小調》是一首極富有民族情感、民族歷史的經典歌曲,其音樂影響之深刻、范圍之大可見一斑。

《沂蒙山小調》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山東地方民歌,曲調旋律朗朗上口。要創作沂蒙山相關主體內容的歌劇,《沂蒙山小調》這樣帶有民族記憶與時代烙印的民歌更是無法避開的。正如歌劇曲作者欒凱先生在《沂蒙山》創作中寫道:“它(《沂蒙山小調》)是山東最有代表性的民歌,而且就誕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從這種意義上說,它承載著一種精神,飽含著一種文化氣質。然而,對于一部原創歌劇來說,這既是優勢,更是挑戰?!盵1]作曲家直面歌劇原創性問題,作出了“不但要使用,而且貫穿全劇”的決定,將《沂蒙山小調》中的所有音樂動機、樂句關系與民族性格、民族記憶等因素綜合考慮,將歌曲剖析、揉碎、再融化于整部歌劇中。

(二)不同位置主題旋律運用的別具匠心

《等著我,親愛的人》作為主題唱段,反復多次在歌劇中出現,貫穿全曲。有時在器樂上,有時在聲樂上,有的全曲再現,有的片段再現。

1.點睛式地貫穿全劇

在整部歌劇中,完整的唱段出現三次,分別運用在:林生在參軍前與海棠的二重唱;海棠懷著孕送完軍糧在家門外的獨唱;作為謝幕大團圓的背景音樂。唱段的每一次出現都是對故事情節的重大推動,在第一次的二重唱中,表面上歌曲描述的是林生背上行囊,穿起一身戎裝即將投入偉大的革命事業,在更深層次的解讀中,曲作者在副歌部分巧妙使用了類似于卡農的“對答”,類似于重唱,或者說是輪唱,男女主角的唱段相差一小節進入,體現了類似于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夫唱婦隨”也體現著海棠必將追隨丈夫為革命事業獻出一切。在唱段第二次出現時,海棠身懷六甲,為前線運送糧食,在家門口休息時再次唱起與林生分別時的歌曲。為下一幕林生英勇犧牲,埋下了伏筆。獨唱片段的編排,表現了海棠孤身一人依舊在林生的革命道路上前行。該唱段最后一次出現是在謝幕時,樂隊奏響《等著我,親愛的人》,逝去的母親、英勇犧牲的戰士與親人伴隨音樂重新與愛的人相聚。在熟悉的旋律中,看似是謝幕,實則讓人想象這是不是海棠做的關于團圓的一場夢。此時它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首常規謝幕時照例響起的主題音樂。

2.主題旋律運用的情境塑造

《等著我,親愛的人》作為主題曲唱段不單單以整曲形式出現,也有以片段的形式使主題曲在不同的場景下重復再現,每次出現都能既融合情境又符合人物的形象,卻并不復雜。對劇情的發展、情感的烘托都有極大的作用。主題完整出現兩次。在第一次出現時,相愛的兩人即將分別,歌詞簡單卻別有深意,樂句“等著我親愛的人,等著我不變的心”“聽你聽我,彼此呼喚,一生有情有夢”重復了三次,由降G宮調轉結尾的G宮調,將該幕的情緒推至頂點,表達了林生、海棠二人對于彼此的思念牽掛,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對愛人平安歸來的深切期望。唱段中林生將自己比作“遠行的風”,希望在遠方能夠一路順風平安歸來,將海棠比喻“家鄉的雨”,希望海棠在家中撫養孩子等待他的歸來。海棠將自己比作“遠方的星”,希望照亮林生在他鄉的路,將林生比作村頭的“月”,希望思念時望向月亮便仿佛能看到林生。在第二次出現時,海棠身懷六甲,但是兩人分別時的旋律再次響起,海棠思念林生,小沂蒙思念爸爸媽媽,趙團長思念夏荷,小山子思念爸爸,鄉親們思念八路軍……整部歌劇的思念之情得以釋放,人物之間纏繞的命運關系得以展開。

在最后一次謝幕時,主題以片段化形式出現。片段化旋律重新響起,海棠在幻想的美好大團圓中迎來結局。演員開始謝幕,卻不是傳統的上臺鞠躬致謝。在象征著希望的金黃麥田中,相互掛念的親人再次相見呼喚著姓名再次擁抱,逝去的戰友、犧牲的英雄重新正步列隊走上舞臺。在熟悉的旋律中,觀眾依然沉浸在故事之中,無法分辨是否歌劇已經謝幕,故事結束但感情卻伴著音樂依舊流淌。此刻熟悉的旋律卻不再悲傷,帶著民族復興的希望完成尾聲?!兜戎?,親愛的人》片段化地巧妙安排在全劇不同位置,貫穿全曲的同時也將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以及軍民水乳相融的民族情感貫徹始終。

二、《等著我,親愛的人》的表演藝術詮釋

歌劇是唱的藝術,也是表演的藝術,視聽的雙重感受就要求歌劇在擁有優秀的唱段、聲樂技術高超的歌唱演員、靈活的舞臺調度基礎上,還要兼具舞臺的層次感與畫面感。為了體現出歌劇的地方性特點、民間藝術的魅力與特色以及鮮明的人物形象,演員舉手投足間的動作設計、服裝配合,以及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所使用小推車、土坯小屋,與主要的布景“山”。這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在舞臺上的呈現方式,都影響著整部歌劇的舞臺表現效果。

(一)舞美與燈光的巧妙結合

歌劇總導演黃定山在對《沂蒙山》的歌劇舞美設計評論時談道:“歌劇不僅是聽的藝術,也是看的藝術,舞臺美術造型手段對于宏大主題的呈現極為重要。布景的峻拔偉岸,燈光影色的詩畫,服裝的篤厚質樸,人物群像的準確造型……每一位設計師以各自的視覺造型手段和準確的節奏烘托壯美詩意的舞臺,以新穎的舞臺呈現和藝術手法銘記歷史,展現中國故事的中國氣派?!盵2]在第二場的二重唱中,許多的舞臺細節值得我們深思。林生與海棠在藍白色的冷調燈光下唱起《等著我,親愛的人》,我們是否能夠解讀為:冷色燈光比喻民族處在生死存亡關鍵時刻的殘酷現實,但暖色的圓月寄予了對重逢的期盼。殘酷與溫暖是強大的反差,但這種反差在此時的情景下反而是將真實性與融合性體現得恰到好處。副歌時他們登上了身后的“山”,舞臺云霧繚繞,身后也不僅僅是簡單的背景,幾座大山后的圓月,仿佛暗示了他們再次團圓的路上也是困難重重。隨著男女主角登上山峰,全曲隨之到達高潮。特別是幾座大山的設計,這不單是沂蒙山的風景特點更是一座沂蒙精神的豐碑,千瘡百孔被風雨侵蝕的石體,凝聚著幾代沂蒙人精神的傳承。如此大型的舞臺雕塑,佐以緊密配合的舞臺布景,使場景的真實性大大提升,為歌劇故事情節的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更使得觀眾沉浸在真實的時代氛圍中,在表達精神內涵的同時又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震撼。在謝幕時的舞臺空間布景也處處體現著導演的獨具匠心。金色的麥田與火紅的晚霞交相輝映,代表著家和人團圓,農田大豐收,從此再無硝煙,更代表中華民族冉冉升起的希望。此時演員們再根據劇中的人物關系依次上臺謝幕,給觀眾填補上了一個對傳統歌劇大團圓的期盼,同時更是將歌劇“演”到了最后一刻。

(二)舞臺表演細節促進意象表達

2019年歌劇《沂蒙山》進行第一輪巡演,王麗達與王傳亮在《等著我,親愛的人》唱段中的歌唱技巧、所表現出的歌曲完整性與音樂表現力令人震撼,其在舞臺表演中進行的演繹、對人物的詮釋更是令作者深思。在海棠與林生對唱的片段中,前奏響起,海棠看著林生一身軍裝,背上的行囊又高又重,眼神中滿是不舍與心疼,但卻只為他理理衣角拍拍塵土不說一句話,這個細節展現了海棠的心里雖有萬般無奈但卻依然堅持送他上戰場。僅僅數分鐘簡單、微小的動作卻細致地將海棠心中的糾結不舍、林生骨子里的剛毅勇敢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在進行演繹時,兩位歌唱家選擇了“說話”一樣的演繹方式,將歌曲念白娓娓道來。在最后一次重復副歌時,兩人在登上山頂時的手由牽手到逐漸分開。在歌曲的結尾,一人站在山峰,一人站在山脊,兩人雙雙伸出手眼神望向對方。伸手拉不住離去的人,只有留下的背影漸行漸遠,一步步地分開,林生即將離開海棠;伸出雙手,動作和眼神都表達出二人希望早日重逢、戰爭勝利的期盼。此時的演唱與動作和之前的不舍相比,眼神表情中更多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兩位歌唱家在歌劇主題曲的演繹之中,用眼神、指間、手掌的方向等微小的細節以小博大的將復雜又濃烈的感情演繹、呈現出來。在謝幕時,海棠與林生重逢,林生抱起海棠,與第一幕在結婚典禮上的動作一模一樣,這樣的呼應這樣的表演雖是在謝幕卻給人溫暖的力量。這種種精巧的編排,舞臺表演與歌唱技巧變化的有機配合,使兩位歌唱家將歌劇的主題曲演繹出了磅礴的力量。

(三)極具山東地方特色的表演

歌劇《沂蒙山》講述的是山東地區的抗戰故事,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豪邁爽朗的性格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如湖南籍歌唱家王麗達在接受采訪時所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要拋開“花鼓戲”一樣的婉轉纏綿的南方女性特點。在如何將觀眾“帶回沂蒙山”這一點上,演員們下足了功夫。在第一場與林生的婚禮上,到了掀蓋頭時,她的一聲“俺自己來!”活脫脫一個靈動可愛的大膽潑辣的北方女子。走路時的她,幾乎是大步子邁開向前走,在與林生共同登上山峰時,更是快速地三步并作兩步地往上走。在伸出雙手時,幾乎都是以五指稍張來演繹,在表演中的眼神與動作干凈利落,地方方言與地方特點都令其在舉手投足間就將角色塑造得完整、清晰,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山東女子的性格。第四場中,即便心中有千萬不舍,但是為了民族大義、國家命運,這個樸實的農村婦女也不再多言,這位北方大嫂的形象之中更多了幾分英氣與颯爽。第五場中,她單手扶著墻,雙腳微微張開站立,沒有多余的手部動作,只是偶爾向著村口左右張望,等待著丈夫歸來。簡單卻又合乎情理的歌劇表現,更是將北方女子那種縱使有著抓心撓肝一般的思念,卻也羞于表達的形象刻畫到位。

三、《等著我,親愛的人》舞臺形象個性化體驗

對音樂作品而言,表演既是對人物的闡釋,也是演員對人物的二度創作。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將人物回歸時代,回歸劇本,回歸生活,才能將形象塑造得真實、生動。唱段中的人物海棠和林生,是一對北方小青年,演員對人物表演的定位和調整都需要回歸歷史的大背景中,肢體變化、情緒變化、身份變化的過程都需要演員在表演中體現。在雕刻表演細節的同時,將自身的歌唱技巧完美融入舞臺演繹中,更是歌劇演繹的藝術修養的最好體現。筆者對該選曲男女演員的舞臺表演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學習,得到了許多體悟。

(一)對人物舞臺形象戲劇化塑造的認知

如何塑造人物,如何演活人物?歌劇《沂蒙山》不僅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帶來感動,而且讓觀眾體會到挖掘劇中人物所處的年代與地方特色,將自己沉浸在大時代背景之中,都是鑄成鮮活人物形象的根基。歌唱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是對歌劇的二度創作,除了要掌握嫻熟的歌唱技巧,更需要在心中對人物有著清楚的角色定位。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方向的學生,筆者更加體會到在舞臺上唱歌劇,和在音樂廳中演繹歌曲是有天壤之別的。在歌劇舞臺上除了扎實的唱功與歌唱技巧,如何在這更加廣大的舞臺中,將屬于歌劇的戲劇性完美展現,將人物的戲劇特點與故事完美融合,這些更加考驗演員的綜合實力。

筆者在音樂會舞臺表演技巧時,內心將自己按照女主角的一顰一笑,眉眼中的緊張與舒展甚至是手指的放下、余光的走向等,將海棠這個角色的人物戲劇性在舞臺上進行放大,使觀眾在有限的時間里更快的了解人物、理解情感、感受故事。筆者在音樂會的舞臺上,非常重視戲劇性之于舞臺表演的重大影響,在歌唱技巧精進的同時,對自身舞臺表演中的戲劇性進行不斷深入的探索和完善。

(二)對鮮明舞臺形象的具體把握

在演繹歌劇時,我們總是先關注于歌劇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筆者在音樂會舞臺上,嘗試將個人舞臺表演風格寄托于地方民族風格之下,浸潤于地方民族文化之中。依靠于地方特色語言、語調、姿態,甚至是公認的符合時代背景特點的特殊詞匯與肢體動作,從地方大背景出發,較為全方面地刻畫人物。筆者以為,只有依托于地方民族特點,才能使得觀眾感受到真情實意。

筆者選擇符合表演曲目的服裝、道具知識把握舞臺形象的第一步。在演唱時不斷探尋表演曲目背后的地方故事、更深層的歷史意義、更深刻的人物情感,將自己投入歌曲所表達的情境中,把真摯的情感,鮮活的人物從歌曲中帶出。使自己仿佛從沂蒙山走來,講沂蒙山故事。筆者以為,只有在把握人物的外在表現,緊握人物的精神內涵這樣內外兼修的情況下才能夠完全表現出人物鮮明的舞臺形象。

(三)對“唱”與“演”的藝術體悟

筆者在學習演唱過程中,感悟到咬字技巧在演唱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咬字與氣息的配合問題是每一位歌者都必須重視的。金鐵霖老師曾提出過“嘆氣貼字”的概念,“它的具體要求是:歌唱者首先要保持放松狀態,將氣嘆下來再吸氣,將唱的每一個字都似乎貼在嘆下來的氣息上,不論高音或低音都是如此。唱的過程中一直要保持嘆氣狀態,就像人們乘坐下降的電梯一樣,也就是氣和字的關系?!畤@氣貼字’提調法把字、聲、氣之間關系協調為一體,喉嚨緊、聲音僵的毛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盵3]在仔細觀摩研究王麗達老師在演唱選曲的最高音片段后(如下譜例),筆者發現王老師在音樂達到最高點時仍然能夠游刃有余地將蓄積的情感迸發,在音樂達到全曲情緒峰值時仍可以兼顧舞臺角色的表演。因此,對上述的概念有了全新理解。

譜例1:選曲《等著我,親愛的人物》高潮片段

筆者認為,在表演過程中注重與其他演員、樂團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舞臺上演唱之于歌者,“演”是在前面的。只有站在“演”的基礎上,才能夠“唱”得更加動人。平時比較容易忽視的舞臺表演,更是值得投入與研習歌唱技巧相同精力的一門藝術。只有將舞臺表演融入自身的歌唱中,才能夠使“唱”與“演”相輔相成,將自己帶入更高層次的藝術情境之中。只有使精湛高超的演唱技巧與細致入微的舞臺表演齊頭并進,才能夠在舞臺中將歌曲的磅礴情意娓娓道來?!俺迸c“演”在不同的舞臺之上有先后次序但絕無主次之分,在“唱”的同時去“演”,在“演”的基礎上去“唱”才是對于作品最好的詮釋。

結 語

《沂蒙山》是一部喚醒民族記憶的民族歌劇,展現了沂蒙人與子弟兵的軍愛民,民擁軍,生死與共、血乳交融的革命情感。本文以歌劇選曲《等著我,親愛的人》為例,探究該曲的音樂特點及其作為主題曲的運用,進而詮釋其舞臺表演藝術與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體悟本劇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這部作品對于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傳播愛國主義情懷有著重大意義。其利用情景的再現,使人們更進一步感受中國共產黨黨員與沂蒙山的鄉村父老視死如歸的精神,將民族血脈中流淌的自豪再現,更是一部以全景視野反映山東人民的史詩,呈現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注釋:

[1]欒 凱.攀登藝術高峰 不斷開拓創新——民族歌劇《沂蒙山》創作談[J].人民音樂,2019(05):15—17.

[2]https://m.sohu.com/a/301217421_676039.

[3]趙世蘭.金鐵霖及其民族審閱教學藝術[J].中國音樂,2004(04):235—240.

猜你喜歡
沂蒙山唱段海棠
讀《明天要遠足》,寫“我要去遠足”
綿綿古道連天上
由《歌劇魅影》中唱段分析看音樂劇聲樂演唱特征
一彎新月掛半天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盛大開園
海棠酒滿
傳遞正能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