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對非遺文化蠟染的保護與傳承實踐
——以丹寨縣蠟染為例*

2022-09-26 04:18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黃琳琳GeorgeStankevich鄭曉春王麗瀅陳思宇郭惠琳
數字技術與應用 2022年9期
關鍵詞:丹寨蠟染數字化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黃琳琳 George Stankevich 鄭曉春 王麗瀅 陳思宇 郭惠琳

隨著2022年“元宇宙”概念的興起,數字化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實踐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可能性。本團隊在對丹寨縣非遺蠟染文化深度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數字媒體技術、交互設計和區塊鏈技術等,對丹寨蠟染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活化丹寨蠟染文化,為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丹寨縣是我國著名的“蠟染之鄉”,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當地蠟染藝術家的蠟染作品被美國白宮收藏。在我國西南地區,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蠟染工藝世代相傳,較好地傳承和弘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貴州地區的人們背井離鄉到沿海地區務工,城市生活中的日常服裝與蠟染服裝差異較大, 且蠟染服裝的質感過于僵硬,不具備保暖功能,進一步縮小了當代人群對蠟染服裝的消費需求。人才流失,需求下降,后繼乏人使得蠟染在新時代傳承面臨一定的困難,蠟染文化中的傳統工藝,富有童話般夢幻色彩的繁雜圖案和獨具魅力的文化內涵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去保護與傳承。

1 我國目前對“丹寨蠟染”非遺文化采取的保護方法

1.1 建立丹寨萬達旅游小鎮融合發展文化旅游

丹寨萬達小鎮作為萬達包縣幫扶丹寨縣的核心產業項目,開業三年來接待游客超過1900萬人次,現已成為全國知名非遺特色旅游小鎮,萬達小鎮的迅速發展成功帶動丹寨提前兩年實現脫貧摘帽,成為全國社會扶貧、旅游產業扶貧典范。

1.2 政府與高校合作(基加項目)

貴州省黔東南丹寨縣楊武鄉基加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貧困村寨,盡管擁有精湛蠟染技藝和精美的蠟染產品,但多年來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導致蠟染相關的手工藝品無法外銷,只能用于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禹椖孔鳛榈ふh基加村蠟染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項目,從2010年開始,目的是保護和開發苗族傳統手工蠟染文化,提高村民開拓市場的能力。在貴州師范大學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孵化一系列民族文化項目的幫助和引導下,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的同時,也幫助當地近50名婦女加入村寨的蠟染手工合作社。通過與外界不斷的交流,將古老的蠟染工藝與潮流時尚相結合,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將產品賣到城市,更走出國門(美國),現在基加苗寨蠟染制品每年的銷售額近200萬元[1]。

1.3 舉辦中國丹寨非遺周帶動旅游發展經濟

中國丹寨非遺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中國旅游協會等聯合主辦。2020年10月18日,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萬達小鎮正式開幕。據統計,非遺周舉辦期間,丹寨萬達小鎮訪客共計26萬余人,同比增長88%,營業收入達276萬元,同比增長184%,旅游綜合收入達1.87億元。

2 對非遺進行數字化保護的作用及趨勢

2.1 非遺資料的數據存儲

面對非遺文化大量的文獻資料整合工作,對比從前需要花長時間的人工整理操作,非遺資料數據庫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數字化存儲非遺資料目前已成為非遺保存與保護的主要方式,數字資源比傳統保存方式存儲信息量更大,數據丟失的可能性較小,還可精準記錄并快速檢索資料。雖然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軟硬件迭代頻繁,容易導致舊格式的數字資源不易與新格式兼容[2]。但非遺大數據平臺的發展勢如破竹,其能夠實現通過數字博物館向大量觀眾傳播非遺數字資源的功能,實現了網絡平臺共享,為未來新型的非遺文化保護及傳播工作打下了堅固的基石。

2.2 非遺活動的傳播

對非遺文化活動的傳統傳播方式主要依賴于報紙、電視、線下展覽等,受眾群體較少,傳播范圍及效果不理想。使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活動進行傳播,如多媒體投影展示、數字非遺展示博物館、非遺特色全息影像技術展演、非遺文化主題VR/AR游戲等,通過新穎的方式吸引新一代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關注,以潮流科技和數字交互手段與年輕消費者深度互動。因此,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整合優勢,通過在社交平臺制造話題,加強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受眾與非遺文化互動的方式,加深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和了解,不斷拓展非遺傳播的途徑。

2.3 非遺市場化推廣與傳承

市場化的拓展與開發是非遺得以繼續存活的根本要求,傳統的工藝制品或展演方式已不能吸引當代人的興趣。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非遺消費的業態創新,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基礎,把創意與技藝的元素相結合展示,讓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以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呈現,帶來全新的文化消費體驗。加快數字化發展與非遺結合的進程,是非遺保護、傳承及傳播的內在需求,也是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

3 對非遺蠟染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的優勢

目前,非遺數字化技術主要有數據庫技術、數字影像技術、三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數字動畫技術、動作捕捉技術等[3]。

在對“丹寨蠟染”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中,數字化技術所具有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字化技術在“丹寨蠟染”非遺文化傳承中 的運用,能夠推動“丹寨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方式的創新。如開發“AR蠟染游戲”、售賣“蠟染工藝制品”數字藏品、拍攝“蠟染工藝制作流程”紀錄片等方式,煥新“丹寨蠟染”文化的傳播形式。當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文化遺產保護中,在國外一些國家在運用數字化技術所形成的案例和積累的經驗中,能夠為本團隊幫助“丹寨蠟染”傳承非遺文化和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提供借鑒。這對于提升“丹寨蠟染”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2)數字化技術在保護與傳承“丹寨蠟染”文化中的運用,可以多種形式來進行保護。這種優勢得益于數字影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和三維技術的發展,依托以上技術,“丹寨蠟染”非遺文化的保 護工作能夠實現數字化,并且能夠進一步推動“丹寨蠟染”文化在國內的傳播與影響。

(3)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非遺保護工作上的新興技術,還可以與傳統的其他傳播技術或方式實現融合, 如線下博物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電商平臺等,創新受眾看待“丹寨蠟染”文化的方式,從而拓展“丹寨蠟染”非遺文化的存在形態,提升“丹寨蠟染”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效果。

4 對丹寨蠟染數字化保護的實踐

通過結合當前國內外非遺數字化保護現狀及其運用技術和丹寨蠟染的工藝、圖案特點,分析得出以下幾種適合丹寨蠟染非遺數字化保護的方法:(1)注冊丹寨蠟染微信公眾號;(2)丹寨蠟染原創圖案非遺數據庫;(3)丹寨蠟染App交互服務系統設計;(4)丹寨蠟染歷史源流及工藝流程虛擬現實演示系統——「AR·蠟染傳說」;(5)丹寨蠟染系列游戲開發等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方法。

由于時間、人力、經費、技術等資源條件限制,如區塊鏈技術、VR及AR技術等在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實踐,還有待基礎設備條件成熟后繼續深入。目前實踐階段包括丹寨蠟染微信公眾號、「AR·蠟染傳說」、VR蠟染游戲場景三個實踐項目。

4.1 丹寨蠟染公眾號——「蠟痕」

隨著網絡和傳播技術的發展,受眾的需求增加,以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訊應用應運而生,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社交生活。微信公眾號作為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其建立使得用戶能夠在“被推送”的信息中進行自主選擇告別了以往“被迫”接受的狀態;同時也使得用戶從信息閱讀者變為發布者[4],為丹寨蠟染的非遺數字化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媒體傳播途徑和條件。

2021年6月筆者共同注冊了“蠟痕”微信公眾號(如圖1所示),致力于丹寨蠟染的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2021年8月以來,通過介紹蠟染的制作流程及其相關的文化對蠟染進行宣傳。但目前傳播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是因為有效傳播范圍較小,出現難以建立與目標受眾間的聯系,未來應深入在公眾號的營銷推廣、獲取精準受眾等方面獲取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公眾號的推送內容方面也需深入挖掘,采取更多不同的展現方式,例如漫畫形式、故事方式等,將丹寨蠟染的歷史文化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地傳達給受眾,讓更多的受眾了解、支持和參與蠟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1 丹寨蠟染微信公眾號——「蠟痕」Fig.1 Danzhai Batik WeChat public number ——「Wax Trace」

4.2 丹寨蠟染原創圖案非遺數據庫

目前,筆者及其團隊成員準備構建丹寨蠟染原創圖案非遺數據庫。原創圖案非遺數據庫通過將丹寨的傳統蠟染紋樣與其他元素相結合,由筆者及其項目團隊采用Adobe AI繪制而得,同時可以根據用戶不同的需求將蠟染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理念進行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蠟染藝術圖案(如圖2所示),并可用于各類NFT產品中,從而實現丹寨蠟染活態化保護與傳承。筆者及其項目團隊認真細致地對丹寨蠟染圖案進行學習,并不斷嘗試進行創造, 繪制出原創蠟染作品,準備后續將團隊的原創蠟染作品一一納入丹寨蠟染原創圖案非遺數據庫,為今后的實踐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圖2 原創蠟染紋樣Fig.2 Original batik patterns

圖 3 原創NFT 藝術品Fig.3 Original NFT artwork

4.3 丹寨蠟染App交互服務系統設計

隨著互聯網的發達,“互聯網+非遺”的模式逐漸為大眾所接受,App也逐漸成為各機構部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筆者及其團隊已完成丹寨蠟染App交互服務系統的設計,現處于開發階段。目標是更好的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提升用戶體驗,旨在擁有更大的用戶規模,促進丹寨蠟染的保護與傳承。

本團隊將以「蠟痕」命名App,該App將具備多種類功能(相關商品如圖3所示,相關頁面如圖4、圖5所示),能夠為用戶提供多元化體驗:(1)為用戶提供蠟染數字藏品[5]、實體商品、原創蠟染服裝的購買服務;(2)普及丹寨蠟染的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圖案紋樣等知識;(3)提供讓用戶分享與蠟染相關的內容專區;(4)提供交流學習蠟染的圈子:關注傳承人、與蠟染愛好者和蠟染專家交流等功能。

圖4 App頁面功能視覺效果圖Fig.4 Visual effect of App page function

4.4 丹寨蠟染歷史源流及工藝流程虛擬現實演示系統——「AR·蠟染傳說」

將AR與蠟染相結合,能夠為無法線下體驗蠟染工藝的用戶提供丹寨當地的蠟染環境、蠟染的制作過程等,借助AR將蠟染工藝過程相關的實體信息(包括視覺、聲音等)模擬仿真后疊加,通過動畫展現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不一樣的蠟染體驗。

「AR·蠟染傳說」是筆者及其項目團隊研發的一款AR科普App(如圖6所示),該App的研發過程主要包括:(1)角色、場景設計;(2)角色、場景建模;(3)使用Unity 3D進行程序開發。

圖6 「AR·蠟染傳說」卡片掃描場景動畫Fig.6 「AR - Legend of Batik」 card scanning scene animation

「AR·蠟染傳說」主要用于科普蠟染的傳說起源,通過運用AR技術,將傳說故事放進一張張圖片中,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使其在全球的范圍內更廣泛地傳播,從而達到蠟染文化科普的目標。用戶通過掃描專屬圖片上的二維碼獲取「AR·蠟染傳說」的應用程序,即可將該應用程序安裝在手機上。通過該應用程序掃描專門的AR卡片,即可在手機段觀看與蠟染相關的趣味動畫,聽取相關的故事解說,該應用程序能夠更好地幫助用戶借助AR來了解蠟染。

4.5 丹寨蠟染系列游戲開發等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方法

本團隊開發丹寨蠟染系列游戲的初衷是想通過VR技術助力游戲開發,讓蠟染煥發新活力,顛覆中學生對非遺文化以往的傳統刻板印象,吸引當代更多喜愛游戲的青少年群體通過參與游戲感受蠟染的魅力,培養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激發中學生為保護非遺文化做貢獻的熱情,進而加入到保護、傳承蠟染的行列當中。筆者及其項目團隊通過前期到丹寨當地進行實地調研,中期進行游戲用戶調研,現已初步開發出該系列的第一個VR蠟染游戲(如圖7所示),并處在測試、修改階段。

圖7 VR游戲場景Fig.7 VR game scene

基于VR技術所創造內容在形式上的多樣化,通過音頻、視頻等沉浸式為用戶打造一個真實感極強的虛擬世界[6],用戶通過佩戴“頭盔式”VR眼鏡,沉浸式進入丹寨縣當地的蠟染工坊中,讓無法到丹寨當地親身體驗蠟染制作的用戶也能通過線上身臨其境,在了解苗族丹寨蠟染文化的同時,也能學習苗族丹寨蠟染技藝,感受蠟染這一傳統工藝所帶來的魅力,極大的提高了用戶的主觀能動性。

VR蠟染游戲目前的研發過程主要包括用戶調研、游戲場景設計、角色與交互(如圖8所示)、腳本編寫、游戲開發五個階段。

圖8 VR游戲交互原理圖Fig.8 VR game interaction schematic

VR蠟染預設在Steam平臺上線,用戶通過佩戴相關VR設備進入游戲,進而可以在虛擬蠟染工作坊里沉浸式體驗蠟染的制作。蠟染VR游戲為用戶提供多元化體驗:(1)了解丹寨蠟染的工藝流程、圖案紋樣特色等知識;(2)介紹蠟染制作過程所需的各類材料及工具,如專用蠟刀、土布、染料等;(3)蠟染制作的步驟均需由用戶自主完成,具備較大的發揮空間,用戶可制作出具備個人風格的蠟染服裝、飾品以及紋樣;(4)提供多種類蠟染紋樣,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紋樣選??;(5)游戲的所有物體均具有觸碰感,極大增加用戶的互動體驗。

VR 游戲流程:(1)選擇蠟染紋樣;(2)利用蠟刀描繪紋樣線條;(3)把描繪好的布拿到染缸中浸;(4)將浸染過的布,放入沸水中去蠟;(5)洗凈后,晾曬;(6)游戲完成。

5 結語

通過數字化對非遺丹寨蠟染的保護與傳承實踐,一方面促進了丹寨蠟染保護與傳承的完善與發展,同時實現了非遺數字化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本文通過丹寨蠟染微信公眾號、丹寨蠟染原創圖案非遺數據庫、丹寨蠟染App交互服務系統設計、丹寨蠟染歷史源流及工藝流程虛擬現實演示系統——「AR·蠟染傳說」、丹寨蠟染系列游戲開發等實踐工作,驗證了丹寨蠟染數字化保護方法的可行性,但是未來仍需根據丹寨蠟染的特色實踐出與之相適配的保護傳承方法,通過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有助于進一步研發出適合丹寨蠟染的數字化保護方法,積極推動丹寨蠟染非遺保護、傳播與傳承,對未來的丹寨蠟染保護與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

引用

[1] 李隆虎,陳玥錕.貴州苗族蠟染生產性保護實踐[J].凱里學院, 2021,39(04):1-9.

[2] 李巖巖,林燕.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及傳承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1(21):116-118.

[3] 李奕.黃梅挑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實踐研究[J].中國民族博,2017(12):22-26+29.

[4] 楊佳昕,谷悅.社會化媒體對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啟示——從微信公眾號談起[J].編輯之友,2014(10):55-57.

[5] 郁凡.數字藏品,IP 變現新玩法?[J].中外玩具制造,2021(10): 28-29.

[6] 王涌天,陳靖,程德文.增強現實技術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丹寨蠟染數字化
蠟染的紋飾探討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春耕大典
貴州苗族蠟染文化在平面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輪值鎮長
——丹寨萬達小鎮的獨特IP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丹寨扶貧創新模式探析
丹寨扶貧創新模式探析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蠟染手絹寄深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