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互聯網平臺對產業融合影響的實證研究

2022-10-08 12:34石璋銘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2年19期
關鍵詞:升級制造業工業

石璋銘

(湖北理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0 引言

自2018年起,工業互聯網已連續5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變革的新風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工業互聯網是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尤其是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僅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萬億元,預計全年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與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F階段,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正步入規?;瘮U張加速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5月,基于國家級、行業級和企業級的多梯度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已初步建立,國家級或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聯結工業設備近7 800萬臺(套),服務市場企業超過160萬家。工業互聯網正廣泛影響我國40個國民經濟大類,涉及原材料、裝備、電子等制造業,還影響電力、礦產等實體經濟重點產業,產業帶動效應明顯。

工業互聯網產業下的平臺經濟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和服務載體,并滲透到產業與企業各個層面,深刻影響著一二三產業發展水平。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現代化深度融合與集成的產物,能夠有效鏈接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下游各市場主體,通過數據、技術、業務等多層級整合加速與各行業深度融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在工業互聯網時代,隨著工業平臺不斷發展與推廣應用,必然會助推平臺經濟的擴張與滲透。那么,平臺經濟發展水平是否會影響產業融合?其具體影響機制是什么?實現路徑又如何?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聚焦工業互聯網視角下平臺經濟與產業融合的關系問題,分析平臺經濟發展水平對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機理,探究制造業升級的中介作用機制。研究結果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經濟賦能制造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回顧

工業互聯網平臺、平臺經濟以及產業融合已成為學界和業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展開了大量研究。

1.1 工業互聯網平臺定義

不同于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經濟融合發展,從網絡、平臺、數據、安全等多個方面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周勇等[1]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工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載體,是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核心。目前對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觀點。結合我國《工業互聯網白皮書2019》[2]和Meijers等[3]的觀點,本文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指服務制造業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發展需求的開放式工業云平臺。目前學者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臺生態構建、平臺賦能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如趙宏霞等[4]基于生態嵌入視角,分析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企業探索式創新的影響機制;孫新波等[5]通過案例研究方法闡述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數據化商業生態系統的機制;李君等[6]通過采集1 500家使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制造企業數據,設計出一套基于戰略組織、基礎條件、平臺應用、創新與效能的多維度互聯網平臺應用水平與績效評價體系。

1.2 平臺經濟內涵與測度

平臺經濟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浪潮中迎來快速增長,涉及范圍廣,對多個產業領域均具有深遠廣泛的影響。目前大部分學者主要從消費互聯網視角研究平臺經濟的內涵與發展問題。如謝富勝等[7]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分析平臺經濟的特點與內涵、組織關系、勞資關系以及解放潛能與資本積累過程的矛盾;尹掙濤等[8]認為,平臺經濟是一種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對資源配置進行協調與組織的新型經濟形態,是數字經濟的重要一環,并對平臺經濟的內涵、典型特征以及壟斷邏輯進行分析。在平臺經濟的測量方面學界還未形成統一口徑,學者們提出了不同測量方法和評價體系。如紀園園等[9]以消費平臺為研究對象,從平臺化基礎設施、平臺交易和平臺產品3個維度對平臺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測度;李敏等[10]以行業平臺發展水平為核心指標,選取行業電商平臺貿易量占總電商平臺貿易量的比值反映某一行業的平臺經濟發展水平。此外,還有學者通過“互聯網+”指數[11]、互聯網平臺交易額等[12]測度平臺經濟發展水平。

1.3 產業融合效應及測度

學者對產業融合的研究起源于技術融合,隨后延伸至產業經濟領域,其主要特征是產業邊界模糊化[13]。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中不同行業之間彼此滲透、相互交織,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最強內在驅動力,技術水平提高會對原有生產函數和成本產生較大影響,為產業融合提供推動力。Geum等[14]提出技術增強型、政策驅動型、環境增強型、服務集成型、社會企業產生型、技術驅動型和新價值產生型等產業融合類型?,F有文獻主要聚焦產業融合的內涵、測度、路徑等方面,研究主題包括一二三產業融合[15]、農業產業融合[16]、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17]、區域產業融合[13]、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18]等多個方面。在產業融合測度方面,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科學的產業融合測度方法與評價體系,常用方法有綜合指標法、赫芬達爾指數法、產值貢獻度法以及投入產出法等。在產業融合效應方面,閆邵花等(2017)實證研究表明,高技術產業滲透到傳統工業生產過程中,使傳統工業逐漸走向成熟,從而實現兩類產業的良性互動與融合發展;吳艷[19]研究發現,創新型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過程中,產品與服務的深度融合引發生產者對范圍經濟的追求,促進生產過程在產業融合的基礎上高級化發展;張曉蒂[20]基于信息產業對生產性制造業進行重整,發現技術融合對產業績效的提升作用并不十分顯著,但在加入市場結構水平、行業價值和供應鏈結構的融合后,融合系數顯著提升。

1.4 產業升級測度及影響要素

現有文獻主要從交通設施、區域合作、技術創新和政策環境等方面探討產業升級的影響因素。如孫偉增等(2022)以高鐵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分析交通基礎設施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三大效應;鄭軍等(2021)以長三角城市為樣本,研究區域一體化合作對產業升級的作用機理與實現路徑;韓峰等[21]以制造業為研究對象,運用空間杜賓模方法分析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理;郭凱明(2019)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革新與發展會促進生產要素在產業部門間流動,助推產業升級;余泳澤等[22]研究發現,地方政府環境績效考核政策能夠促進本地產業結構升級。

1.5 制造業升級內涵與測度

Javaid等[23]認為,制造業升級是制造型企業從生產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躍遷過程。從產業層面看,制造業升級的本質是隨著生產要素的不斷優化,制造業結構更加合理,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其核心是制造業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移,是一種價值鏈躍升。對于制造業升級的測度,學者主要從制造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如任碧云等[24]從產業規模、結構、效率、能環4個方面構建制造業升級測度指標體系;傅元海等[25]從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方面測度制造業升級;蘇杭等(2017)采用制造業各行業勞動生產率對制造業升級進行測度。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主要基于消費互聯網平臺視角研究電商平臺、平臺企業等平臺經濟問題,鮮有文獻探討工業互聯網視角下平臺經濟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問題。在產業融合與產業升級方面,大部分研究聚焦技術創新、基礎設施、政策環境等因素對產業融合與結構優化的影響,較少有文獻分析數字經濟、平臺經濟這類新業態的影響。尤其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整合與協調全產業鏈資源的重要載體,其平臺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因素,但尚未引起學者關注。因此,本文以工業互聯網為研究對象,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采集行業數據對平臺經濟發展水平、產業融合以及制造業升級等進行測度,探討平臺經濟發展水平對產業融合的影響機制與作用路徑,檢驗制造業升級對平臺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融合的中介效應。本文聚焦工業互聯網視角下平臺經濟對產業融合的影響關系,結論可豐富平臺經濟與產業融合發展理論,為促進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建議。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 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技術融合

平臺經濟商業模式的本質是通過鏈接和聚合方式提升交易或生產效率[7]。工業互聯網平臺符合平臺經濟商業模式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特點是通過驅動資源重新編排[26-27],促進平臺參與主體間異質性技術資源能力整合,實現工業資源的廣泛鏈接與高效配置,從而為技術融合提供基礎支撐。技術共享促進生產者通過平臺進行技術交互,增進各產業間的技術聯系,推進技術融合[28-29]。趙宏霞等[4]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創造過程以價值共創為核心,通過場景共生推動技術融合。隨著工業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經濟平臺在直接面對終端市場時,會整合大量交易通道資源、客戶資源、產品需求鏈等關鍵信息。這些信息的整合,為原先關系并不密切的兩個或多個產業的技術融合創造機會,進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朱國軍等[30]提出信息技術整合是平臺經濟發展的產物,主要體現在生產與消費環節通過技術共享整合資源,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平臺經濟打通了生產端與消費端,由于生產圍繞消費運行,生產商通過平臺能夠及時掌握市場消費的最新信息,并對市場情況迅速作出反應,促進技術應用緊緊圍繞消費發展,包括所有技術開發、技術商業化、技術循環等。范如國[31]研究認為,平臺通過加強與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融合,使服務、技術或資本等因素有效進入到各產業環節,提升產業鏈的經濟規模與服務質量,且整合后的產業對提高核心競爭力具有滯后的正向影響。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水平對技術融合具有正向影響。

2.2 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兩業融合”

隨著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成為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趨勢[32]。工業互聯網下的平臺經濟可以作為發展中介,加速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相互滲透,有效促進產業融合(孫正等,2021)。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將有效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企業為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就必須加大生產性服務業的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投入(Fernando等,2022)。生產性服務業依附于制造業而存在,二者的連接能夠加強彼此的溝通、協調,提高產業效率,從而建立起穩定的互利融合關系。孫正等[33]實證研究發現,交易成本降低會對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產生正向影響;王欠欠和夏杰長[34]認為,降低制造業投入成本,可以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轉型發展。平臺經濟引出的產業連帶需求,需要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對制造業價值環節進行調整。制造業、工業產品技術等級的提升,使傳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變得更為復雜,如零部件數量的增多及在安裝上更加追求精密,使產品生產、銷售、流通等環節的服務難度增大。因此要求相對應的技術能夠匹配產品的各個環節,對專業技術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促使制造業服務性活動規模擴大,逐漸向技術性制造業演變。良好的平臺發展環境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促進關聯產業協同發展,進而模糊產業界限,融合現象在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應運而生。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2:工業互聯網平臺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具有正向影響。

2.3 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價值鏈融合

數字化賦能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有效實現供應鏈、價值鏈、服務鏈融合發展。從微觀層面的工業企業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網絡外部效應能夠拓寬合作網絡結構,大量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有效提高企業供應鏈上下游資源聯系的緊密度,促進平臺價值鏈的增值與融合[35]。目前,數據技術已成為平臺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利用平臺的數據收集分析等功能重塑產業鏈,越來越多的用戶從消費者角色向企業生產活動者轉變。

平臺終端可以幫助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以形成資源共享,避免生產浪費,減輕存貨損失,降低物流成本,促進企業收益增加進而向價值鏈滲透發展。從技術層面看,供應鏈每個節點通過利用平臺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方法,使產業供應鏈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不斷提高,供應鏈與價值鏈的邊界趨于模糊,產業價值也由此得到提升[36]。先進技術通過嵌入制造業價值鏈等多種方式對產業進行價值滲透,進而促進技術擴散外溢,推動價值融合。供應鏈互聯網平臺是嫁接和推廣先進技術的重要載體,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有利于參與主體企業的價值融合[37]。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3:工業互聯網平臺對價值融合具有正向影響。

2.4 制造業升級對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價值鏈融合的中介效應

工業互聯網平臺有利于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制造業全產業生產要素與生產效率,實現制造業升級,進而進一步促進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探索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融合的傳導路徑,須進一步分析工業互聯網平臺、制造業升級和產業融合的關系。因此,本文引入制造業升級作為中介變量,運用中介效應模型,檢驗平臺經濟—制造業升級—產業融合的作用機制。一方面,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促進企業流程數字化、交易數字化、管理數字化的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整體實力。另一方面,隨著制造業升級不斷加快,數字經濟賦能效應作用下的產業間邊界將被數字技術模糊,更加有利于制造業向服務業、農業等產業延伸并實現融合發展?,F有文獻主要從需求和供給視角研究平臺經濟與產業融合的關系。在需求視角下,學者們主要聚焦消費互聯網,包括電商平臺、跨境電商等,認為網絡平臺商業模式將改變消費者結構,衍生新業態、新模式,擴大消費需求,從需求端倒逼企業、行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融合,以滿足靈敏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紀園園等[9]以消費平臺為研究視角,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解釋平臺經濟對產業升級的作用機制,論證平臺經濟對制造業升級的正向影響。從產業供給側出發,一些學者認為平臺經濟對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的影響路徑主要是通過新一代技術賦能和平臺化等方式,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推動制造業升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發展,助力產業融合。耿子恒等(2021)以平臺經濟中的人工智能技術為研究對象,利用中國內地29個省份面板數據研究發現,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促進制造業升級。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4a:制造業升級對平臺經濟與技術融合具有中介效應;

H4b:制造業升級對平臺經濟與制造業融合具有中介效應;

H4c:制造業升級對平臺經濟與供應鏈、價值鏈融合具有中介效應。

本文實證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實證模型Fig.1 Empirical model

3 研究設計與模型構建

3.1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3.1.1 被解釋變量

本文主要考察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產業融合的促進作用??紤]到產業融合作為一個產業經濟學中不斷演化的概念,在實證中的度量指標十分豐富,結合前述理論機制,本文選擇技術融合度、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度以及價值鏈融合度作為度量產業融合的被解釋變量,以觀察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產業融合的影響情況。上述指標均選取省級面板數據進行采集與測度。

(1)技術融合度。共同技術是推動產業融合的基礎,產業融合的第一階段是技術融合。對技術融合度的測量是相關實證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目前大部分學者選擇基于專利法的思路近似測度產業融合。借鑒楊志浩等[38]、石璋銘[39]的做法,采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法測度產業融合。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法可通過某一行業技術專業數量與整個產業技術專業數量的比值測度技術融合度,最早被用于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融合度測量,其公式表示為:

(1)

其中,X表示某產業的總專利數量,Xi表示某一行業的專利數量。HHI的數值范圍在0~1之間,HHI取值越大,說明產業技術融合度越低;反之,HHI取值越小,說明產業技術融合度越高。

數據獲取方法如下:通過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檢索各省份某一行業每項專利對應的ICP號,按照ICP號查詢相應技術分類。2018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了專利分類和行業映射關系,使得該指標數據更易查詢與獲得。

(2)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度。對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度的測量,本文參考趙玉林[40]關于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效率的計算方法,采用仁慈型DEA交叉效率模型,衡量各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質量。

(3)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合度。本文選擇行業集中度指標近似測度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合度。通過國泰安數據庫查詢各省上市公司前十大供應商情況,計算行業集中度CR10指數,其數值越大,說明行業集中度越高,價值融合效率越高。

3.1.2 解釋變量

本文主要從供給端出發,研究工業互聯網背景下的平臺經濟發展。李敏等[10]認為,在消費互聯網中,可以選取電商平臺銷售額與總銷售額的比值近似測度平臺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參照消費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指標,同時為避免單一指標測度的局限性,結合工業互聯網發展特點,借鑒Meijers等[3]、紀園園等[9]的做法,本文從工業互聯平臺化基礎設施、平臺經濟發展水平和平臺核心產品3個維度綜合測度解釋變量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水平。其中,平臺基礎設施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接入工業互聯網企業數量和接入工業互聯網設備數量衡量,平臺經濟發展水平用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和工業互聯網產業企業數量表征,平臺核心產品用工業互聯網軟件、APP數量表征。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獲取各級指標的權重系數,以此為基礎,運用綜合指數法測量平臺經濟發展水平。為了便于實證分析,盡量增加數據的變異性,本文選擇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總量(Platform Economics Aggregate/Province)指標進行實證分析,計算和測量各省工業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水平。

3.1.3 中介變量

本文選擇制造業升級作為中介變量。參照蘇杭等(2017)的做法,制造業升級水平采用制造業各行業勞動生產率測度。具體測算方法如下:

(2)

其中,MIri表示第i個省份的制造業升級水平,Iij表示第i個省份制造業第j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Kij表示第i個省份第j個行業生產總值占所有制造業生產總值的比值。上述制造業細分行業總產值和就業人數相關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等。

3.1.4 控制變量

影響產業融合的因素眾多,在參考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本文選取企業規模、盈利水平、治理水平、省級科技發展水平、GDP和產業結構作為控制變量。其中,企業規模(Size)用企業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和衡量;盈利水平(Roa)用凈利潤表征;治理水平(Governance)采用某一時期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累計持股比例之和衡量;省級科技發展水平(Science and Technology)用各省專利批準數衡量;GDP用各省國內生產總值衡量,反映不同區域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產業結構(Industry Structure)用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衡量,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越小,說明向第三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越快。變量及測量匯總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與測量方法Tab.2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3.2 數據來源

自2012年開始,中國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平臺經濟呈現出蓬勃向好的趨勢,而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平臺經濟受到較大沖擊,因此本文選取2013—2019年作為研究時間段。工業互聯網平臺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工業互聯網產業研究報告》《工業互聯網平臺新模式新業態白皮書》等。中國內地27個省份(考慮數據可得性和地區平臺經濟發展水平,剔除5個自治區)的產業融合、GDP、區域科技發展水平等宏觀經濟發展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CCER金融數據庫、《中國統計年鑒》與各省統計年鑒、國家專利局、國家統計局有關專利統計信息。

本文對來自數據庫的樣本進行篩選,剔除數據異常以及某些數據很小而可能導致計算誤差的樣本,最終從50 000條平臺經濟相關數據中選取3 000多條數據,對于部分缺失數據采取插值法補齊。最后得到本文實證研究數據樣本,運用Stata14.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與檢驗。

3.3 模型構建

根據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構建以下模型進行驗證:

TIyit=β0+β1PEA+βkln(Xit)+εit+ai+yeart

(3)

PMyit=β0+β1PEA+βkln(Xit)+μit+ai+yeart

(4)

SVyit=β0+β1PEA+βkln(Xit)+vit+ai+yeart

(5)

上述模型分別對應檢驗H1、H2、H3。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時間,β0表示常數項,βk(k=1,2,3,4)分別對應變量的解釋系數,Xit表示省份對應的控制變量,εit、μit、vit表示經典隨機誤差項。

4 實證結果及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

對客觀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去除量綱后,得到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Tab.2 Variabl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4.2 面板數據平穩性檢驗

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避免偽回歸現象,本文選擇單位根檢驗LLC方法對時間序列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各變量均通過平穩性檢驗。

表3 單位根檢驗結果Tab.3 Unit root test results

4.3 回歸結果分析

考慮到各省平臺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對式(3)的實證分析采用面板分位數估計,實際估計時選擇的分位點為10%、25%、50%、75%、90%等常見代表性點位,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技術融合影響的回歸結果Tab.4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表4結果顯示,在所有分位點上,工業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對技術融合度的影響均為絕對值較小的負數,且不顯著。H1未得到驗證,即工業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對技術融合沒有起到先前預期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可能是當前平臺經濟發展還不規范,在平臺經濟發展過程中,未能達到通過平臺促進資源整合的效果,而某些大型平臺企業對平臺經濟涉及的產業領域采取壟斷措施,通過壟斷攫取超額利潤,過度追求純經濟利益回報,而忽視通過平臺經濟驅動創新和技術深度融合的社會效益與產業發展效益。這種不規范的發展形態,使得本應該作為中介通道的平臺經濟未能發揮其作用。

式(4)也采用面板分位數估計進行實證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 與制造業融合影響的回歸結果Tab.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on integ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表5結果顯示,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經濟總量對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度的影響系數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且不顯著。H2未得到驗證,即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沒有起到推動作用,與先前預期情形相悖。原因可能是,生產性服務業未能真正借助平臺為制造業服務,制造業也未能通過平臺提高服務化水平。這表明當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仍然不夠科學成熟,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戰略有待深化。隨著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端信息直接通過平臺向生產端傳遞,促使先進的科技設備、成熟的管理思想加快向生產性服務業滲透,充分發揮平臺經濟的驅動作用。

根據式(5),利用企業平衡面板數據,采用面板分位數進行估計,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價值融合影響的回歸結果Tab.6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on value integration

表6結果顯示,工業互聯網平臺總量對供應商行業集中度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H3得到驗證,即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合起到推動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企業保持快速高效發展需要對生產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各個環節進行高效整合。平臺經濟借助深入供給端的數據基礎優勢,促進企業沿著產業鏈向價值鏈與供應鏈延伸,擺脫簡單依靠壓縮銷售與生產制造成本進行產業升級的傳統產業發展模式。

4.4 中介機制檢驗

根據上述回歸結果,H1、H2未得到證實。根據溫忠麟等[41]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可以判斷制造業升級對平臺經濟與技術融合、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的中介效應不存在,拒絕原假設H4a、H4b。因此,本文重點檢驗制造業升級對平臺經濟與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的中介效應。

溫忠麟和葉寶娟[42]提出基于乘積檢驗法(Bootstrap)進行中介效應檢驗,該方法可避免因中介效應不夠強引發的精度不準確問題,是目前公認最合理、最適用的中介檢驗方法之一?;诖?,在模型(3)~(5)的基礎上,構建省級面板數據的計量回歸。

首先,構建平臺經濟發展水平與制造業升級的關系模型。

MIryit=r0+r1PEA+rkln(Xit)+εit+ai+yeart

(6)

其中,i表示省份維度,t表示時間年份維度,其它符號含義與上文相同。

然后,分別構建平臺經濟、制造業升級與產業融合的關系模型。

SVyit=θ0+φ1PEA++θ1MIr+θkln(Xit)+εit+ai+yeart

(7)

模型(3)~(5)中,系數β1表示解釋變量平臺經濟(PEA)對被解釋變量供應鏈價值融合(SVy)的總效應;模型(6)中,系數r1表示解釋變量PEA對中介變量MIr的效應;模型(7)中,系數φ1表示控制中介變量MIr后,解釋變量PEA對被解釋變量SVy的直接效應;系數θ1表示控制解釋變量PEA后,中介變量MIr對被解釋變量SVy的效應。根據溫忠麟等[41]的模型構建方法,本文中介效應等于間接效應,即r1與θ1的乘積。乘積檢驗法(Bootstrap)的思路是通過重復抽樣的方式,構成r1θ1_hat 95%的置信區間,即[Boot LLC, Boot ULCI],若該區間不包含0,則拒絕原假設H0(存在中介效應),若包含0,則不拒絕H0。若中介效應存在,可以通過計算中介效應占比系數反映中介效應程度,中介效應占比系數=中介效應/總效應,即r1θ1/(r1θ1+φ1)。表7報告了制造業升級對平臺經濟與產業融合中介效應的回歸結果。

表7結果顯示,中介變量制造業升級的系數占比為r1θ1/(r1θ1+φ1)=95.51%,即φ1取值趨于0。表明制造業升級對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合具有中介效應,且接近完全中介效應,中介效應為95.12%。

表7 制造業升級對工業互聯網平臺與產業 融合的中介效應機制檢驗結果Tab.7 Test results of mediating effect mechanism of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o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4.5 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制造業升級對工業互聯網平臺與產業融合中介效應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本文用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替代勞動生產率測度產業升級水平。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水平計算方法如下:

lnTFP=lnY-αlnK-βlnL

(8)

其中,Y、K、L分別表示制造業總產值、制造業資本總存量和制造業勞動就業人數。參照楊汝岱[43]關于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方法,結合上述公式,計算出各省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并以此測度制造業升級。相關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以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中介變量,同時考慮是否在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對制造業升級的中介效應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中介效應的穩健性檢驗結果Tab.8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of mediating effect

表8結果顯示,模型相關系數符號和顯著程度均與前文保持一致,僅存在系數大小的差異。此外,模型中加入控制變量和未加入變量的結果與前文模型結果的顯著性程度均相同,說明該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具有穩健性。

5 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選取2013—2019年工業互聯網平臺與產業融合相關數據,運用面板分位數回歸分析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產業融合效益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對技術融合、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對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合有較為突出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對其作用機制進行分析發現,制造業升級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供應鏈與價值鏈融合的影響中具有完全中介效應?;谏鲜鰧嵶C結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規范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確保工業互聯網平臺對技術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工業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生產數字化、數據互聯互通有助于產業基于技術邊界擴展實現融合發展,這其中的關鍵在于企業上云。當前中國上云企業數量偏少,一個重要原因是工業互聯網的治理水平還較低,存在不規范現象。對此,要完善相關立法工作機制,規范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平臺經濟發展,盡快出臺相關法律,進一步規范工業互聯網下的平臺治理,對產生壟斷的巨頭企業采取懲戒措施,為工業互聯網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的風險評判、監管力度,結合經濟發展實際,及時梳理、修訂和完善平臺經濟配套法律體系。

第二,進一步推動基于工業互聯的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基于工業化生產方式和互聯網思維,賦能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網絡優勢,整合信息、技術、資源,提高服務業的信息化應用發展水平,加快制造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標準化,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生產制作具體場景和可復制的生產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的技術優勢,賦能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借助平臺為制造業服務的積極性,推動產業融合。

第三,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對價值鏈融合的推動作用,出臺系列針對性政策。首先,鑒于產業升級在工業互聯網推動價值鏈融合中具有完全中介效應,應鼓勵建立各類基于工業互聯網發展形成的新型供應鏈關系、模式,加大財政獎補力度,激勵新型供應鏈管理運作平臺創新發展,進一步筑牢價值鏈融合的供應鏈基礎。其次,引導工業互聯網參與主體在工業互聯互通過程中形成基于價值鏈的合理分工。發揮工業互聯網鏈接的生產主體在價值鏈中的價值創造作用,保障工業互聯網搭建者的合理價值訴求,避免一方主體利用自身優勢對弱勢參與主體的價值掠奪行為。

本文主要從供給側出發,關注工業互聯網視角下平臺經濟對產業融合的影響。下一步可拓展研究視角,從供需兩端同時出發,研究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雙重視角下平臺經濟對產業融合的影響,以期形成更加準確完善的結論。

猜你喜歡
升級制造業工業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小投入,大升級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第九章 升級!我的寵物
2014上海民營制造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自主閱讀,快樂升級
工業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